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是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和社会观念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学生思想上、行为上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围绕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帮助学生从正确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践中,老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注重对课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学校教育与其他课外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外资源;有效开发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外资源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落后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其观念较为落后,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没有过多的创新。社会道德课程在小学课程中不是属于重点课程,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没有采取高度的重视,反而利用课程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或者让学生自习。在小学的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注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的其他品德的发展不重视。
在教学内容上,大多数老师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没有进行讲解,书本上的案例没有进行分析,这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学课程枯燥单一,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老师在讲授的时候没有结合生活实际,使得学生没有很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2.学生积极参与度不高
小学品德课程中,容易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很低。这重要的原因是老师的教学内容枯燥,照本宣科,学生仅仅是通过课本就知道老师要讲的内容,学生很同意丧失积极性,另外在课堂上由于老师对课程的不重视,学生也容易形成这种心理,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开小差、看其他学科的书籍或者是课外书籍;二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很高,但是没有在课外很好的利用起来。通过老师的教学的改革,使得学生开始对课程产生积极性,学生愿意参与课程,但是学生往往表现的是课程上积极,课后对于学校组织的品德教育活动却不参与,这主要是因学生没有将课程内容真正的融会贯通。
3.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不成熟,教师在教授内容的时候容易把控学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较少。
4.忽略对课外资源的利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当注意联系实际,但是现在的教学大都忽略对课外资源的利用。学生在课程上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在现实生活往往是不能笃行。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外资源有效开发策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社会性很强的课程,与社会联系很密切,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主要是为了回报社会。
在学习到《我们生活的地方》的时候,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课本与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的地方,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家乡,家乡的特色、特产,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成都为例,学生是成都人,一直生活在成都,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成都的特产,成都特色的小吃,成都有名的景区景点。学生说完之后,老师给予补充,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课堂情况,引导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了解与热爱。
2.设置情景教学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主要是因为教学内容枯燥,方式没有创新,学生很难与自己的生活联系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室在教学的时候应当通过情景在现,在课程中让学生扮演书中的角色,让学生进入的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书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我们共同的世界》这一章的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处于宇宙中的状态,我们在我们的世界的状态。之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通过绘画展示自己心目中的世界的样子。老师在這个过程向学生传达,世界是我们的,我们是世界的,我们要珍惜世界上每一样资源,因为都是来之不易,从而引发学生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认识。
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老师要在教学的时候关注学生的进度,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容易产生理解的困难。老师通过观察学生进度,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充分的回答,这样在与学生对话时,才能找到话题。除此之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让学生信任老师,老师也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并且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更改课程,更好的贴近学生。
4.家庭教育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结合
学生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家庭教育是小学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家庭的影响使得每个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脾气和人生观念,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外资源的利用山,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
老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向父母了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事情,结合节假日、纪念日以及父母的生日,让学生通过写信、买礼物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当然老师也可以讲讲关于自己与父母的故事。
5.社区活动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结合
品德的形成来源于生活,学会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学生可以通过社会中的种种实例潜移默化的学习。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学校可以联合社区,寻求实践活动的展开,在平时的节假日开展品德教育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框架结构的,社区的活动对学生而言是自由,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三、结语
小学是学生启蒙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引导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老师自身要引起重视,并且贴近生活与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这样让学生能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道德、品德。
参考文献
[1]王文友.结合生活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J].才智,2020(17):175.
[2]张海龙.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95.
[3]吴秀娟.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农村教育,2020(12):13-14.
[4]刘雪芹.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13):67-68.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外资源;有效开发
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外资源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落后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其观念较为落后,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没有过多的创新。社会道德课程在小学课程中不是属于重点课程,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没有采取高度的重视,反而利用课程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或者让学生自习。在小学的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和家长注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的其他品德的发展不重视。
在教学内容上,大多数老师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没有进行讲解,书本上的案例没有进行分析,这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学课程枯燥单一,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老师在讲授的时候没有结合生活实际,使得学生没有很好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2.学生积极参与度不高
小学品德课程中,容易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很低。这重要的原因是老师的教学内容枯燥,照本宣科,学生仅仅是通过课本就知道老师要讲的内容,学生很同意丧失积极性,另外在课堂上由于老师对课程的不重视,学生也容易形成这种心理,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开小差、看其他学科的书籍或者是课外书籍;二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很高,但是没有在课外很好的利用起来。通过老师的教学的改革,使得学生开始对课程产生积极性,学生愿意参与课程,但是学生往往表现的是课程上积极,课后对于学校组织的品德教育活动却不参与,这主要是因学生没有将课程内容真正的融会贯通。
3.教师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不成熟,教师在教授内容的时候容易把控学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较少。
4.忽略对课外资源的利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当注意联系实际,但是现在的教学大都忽略对课外资源的利用。学生在课程上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在现实生活往往是不能笃行。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外资源有效开发策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社会性很强的课程,与社会联系很密切,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东西,主要是为了回报社会。
在学习到《我们生活的地方》的时候,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课本与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生活的地方,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家乡,家乡的特色、特产,这样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成都为例,学生是成都人,一直生活在成都,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成都的特产,成都特色的小吃,成都有名的景区景点。学生说完之后,老师给予补充,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课堂情况,引导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了解与热爱。
2.设置情景教学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主要是因为教学内容枯燥,方式没有创新,学生很难与自己的生活联系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室在教学的时候应当通过情景在现,在课程中让学生扮演书中的角色,让学生进入的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书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我们共同的世界》这一章的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处于宇宙中的状态,我们在我们的世界的状态。之后,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通过绘画展示自己心目中的世界的样子。老师在這个过程向学生传达,世界是我们的,我们是世界的,我们要珍惜世界上每一样资源,因为都是来之不易,从而引发学生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认识。
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老师要在教学的时候关注学生的进度,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容易产生理解的困难。老师通过观察学生进度,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充分的回答,这样在与学生对话时,才能找到话题。除此之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让学生信任老师,老师也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并且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更改课程,更好的贴近学生。
4.家庭教育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结合
学生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家庭教育是小学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家庭的影响使得每个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脾气和人生观念,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外资源的利用山,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
老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向父母了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事情,结合节假日、纪念日以及父母的生日,让学生通过写信、买礼物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当然老师也可以讲讲关于自己与父母的故事。
5.社区活动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结合
品德的形成来源于生活,学会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学生可以通过社会中的种种实例潜移默化的学习。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学校可以联合社区,寻求实践活动的展开,在平时的节假日开展品德教育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框架结构的,社区的活动对学生而言是自由,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三、结语
小学是学生启蒙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引导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老师自身要引起重视,并且贴近生活与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这样让学生能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道德、品德。
参考文献
[1]王文友.结合生活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研究[J].才智,2020(17):175.
[2]张海龙.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95.
[3]吴秀娟.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农村教育,2020(12):13-14.
[4]刘雪芹.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1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