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狭窄或闭塞,供血持续减少或终止,所产生的心肌严重缺血和坏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某些机械原因(如高血压或冠脉痉挛等)诱发了易损性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产生了急性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的结果。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评估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3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48-01
为了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我院从开展了整体护理工作及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全面评估病人的情况,应用护理程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病人ST出院后能坚持服药,定期复查,降低了复发率。
1 护理评估
1.1 身体状况评估 询问病人心绞痛发作史,疼痛加重的临床表现特点,疼痛发作诱因,部位,程度发作频率,疼痛是否放射以及伴随症状对硝酸酯类药物的反应尽早发现梗死先兆:
1.1.1 突然严重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时间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1.1.2 心前区疼痛伴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缓。
1.1.3 中老年人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而排除其它原因者。
1.1.4 心电图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T波高尖、倒置。
1.1.5 发作时伴有血压剧增或剧降,心律失常,左心功能不全。
1.2 临床症状评估。
2 临床表现
2.1 典型的临床表现 持续性心前区或胸骨后或剑突下出现难以忍受的压榨样剧烈疼痛,持续超过30分钟;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伴有出汗,面色苍白和恶心呕吐.可放射至左上肢尺侧,也可向两肩、两上肢、颈部、颏部或两肩胛区放射。
2.2 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胃部,背部,左上肢酸胀和不适,特别是某些老年或糖尿病患者发生时可无胸痛,仅有周身不适、疲乏等非特异性症状和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体征。某些老年患者可以急性左心衰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晕厥,甚至心源性休克为首发表现。
2.3 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2.3.1 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
2.3.2 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
2.3.3 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2.3.4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下移,但aVR导联ST段抬高。
2.4 血清心肌酶显著增高
2.4.1 肌酸磷酸激酶 在6-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最高峰。2-3日下降至正常,特异性较强。
2.4.2 肌酸磷酸激酶异构酶 更具有特异性敏感性。
2.4.3 乳酸脱氢酶 在梗死后8-10小时开始上升,3-5天达最高峰,约持续8-14日方恢复正常。
2.4.4 乳酸脱氢酶同功酶 特异性较高。
2.4.5 肌钙蛋白在胸痛后4-6小时上升,12小时达高峰,7天后才恢复正常,特异性强,是目前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生化“金指标”。
3 心理社会因素评估
3.1 心理状态 冠心病是心身疾病,患者常有情绪稳定性差、暗示性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主要有恐懼,焦虑,抑郁,注意心理应激反应很可能是再次诱发和加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应善于发现病人情绪和行为反应,并寻找应激源,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3.2 社会状态 护士应了解病人的职业,文化,经济条件,家庭成员和社会对病人的支持程度等。
4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在中老年多发,男性多于女性,亦可见于青年人;起病急,发病凶险,死亡率高,预后差,是冠心病极危重的表现类型。因此,护理工作应做到细致,认真,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认真做好评估,做好每一项指标的记录,准确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护理干预,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评估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43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148-01
为了适应护理模式的转变,我院从开展了整体护理工作及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全面评估病人的情况,应用护理程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病人ST出院后能坚持服药,定期复查,降低了复发率。
1 护理评估
1.1 身体状况评估 询问病人心绞痛发作史,疼痛加重的临床表现特点,疼痛发作诱因,部位,程度发作频率,疼痛是否放射以及伴随症状对硝酸酯类药物的反应尽早发现梗死先兆:
1.1.1 突然严重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时间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1.1.2 心前区疼痛伴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缓。
1.1.3 中老年人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而排除其它原因者。
1.1.4 心电图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T波高尖、倒置。
1.1.5 发作时伴有血压剧增或剧降,心律失常,左心功能不全。
1.2 临床症状评估。
2 临床表现
2.1 典型的临床表现 持续性心前区或胸骨后或剑突下出现难以忍受的压榨样剧烈疼痛,持续超过30分钟;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伴有出汗,面色苍白和恶心呕吐.可放射至左上肢尺侧,也可向两肩、两上肢、颈部、颏部或两肩胛区放射。
2.2 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胃部,背部,左上肢酸胀和不适,特别是某些老年或糖尿病患者发生时可无胸痛,仅有周身不适、疲乏等非特异性症状和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等体征。某些老年患者可以急性左心衰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晕厥,甚至心源性休克为首发表现。
2.3 心电图特征性改变
2.3.1 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在面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
2.3.2 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
2.3.3 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2.3.4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下移,但aVR导联ST段抬高。
2.4 血清心肌酶显著增高
2.4.1 肌酸磷酸激酶 在6-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最高峰。2-3日下降至正常,特异性较强。
2.4.2 肌酸磷酸激酶异构酶 更具有特异性敏感性。
2.4.3 乳酸脱氢酶 在梗死后8-10小时开始上升,3-5天达最高峰,约持续8-14日方恢复正常。
2.4.4 乳酸脱氢酶同功酶 特异性较高。
2.4.5 肌钙蛋白在胸痛后4-6小时上升,12小时达高峰,7天后才恢复正常,特异性强,是目前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生化“金指标”。
3 心理社会因素评估
3.1 心理状态 冠心病是心身疾病,患者常有情绪稳定性差、暗示性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特点,因而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主要有恐懼,焦虑,抑郁,注意心理应激反应很可能是再次诱发和加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应善于发现病人情绪和行为反应,并寻找应激源,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3.2 社会状态 护士应了解病人的职业,文化,经济条件,家庭成员和社会对病人的支持程度等。
4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在中老年多发,男性多于女性,亦可见于青年人;起病急,发病凶险,死亡率高,预后差,是冠心病极危重的表现类型。因此,护理工作应做到细致,认真,观察病情的动态变化,认真做好评估,做好每一项指标的记录,准确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护理干预,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