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讨论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5月间的90例胃大部分切除患者,将期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为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并发症的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率,降低肺部及其切口,尿路感染率,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是安全可行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10-02
胃癌患者就诊时,因为疾病而导致的饮食减少和肿瘤生长,有一半以上患者伴有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加上患者住院期间术前饮食控制,肠道准备及术后较长时间禁食,进一步加重患者营养不良,大多数手术患者都需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临床营养治疗有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两大途径,对于进胃大部分切除患者,近年来发现术后第1天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安全的,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1]。目前多数学者主张早期开展肠内营养,并把术后6-12h内给予肠内营养定义为早期,这一观点已被国内学者接受[2-3]。早期肠内营养(EEN)能维持营养状态,恢复免疫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及缩短住院时间,且更能减少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及节约营养开支。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应该首先选择肠内营养。肠内营养能加速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功能的恢复,且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更符合生理需求,更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4],现就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做以下讨论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5月间的90例胃大部分切除患者,男53例,女37例,年龄34-76岁,随机将期分为两组,实验组(EN)和对照组(PN),各组45例,实验组为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为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并发症的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
1.2 方法 实验组在术中置入胃-空肠营养管和鼻—胃管,术后6小时起首先滴入生理盐水,观察是否有腸道反应,之后应用肠内营养液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要慢速均匀的输入,速度和适时的逐渐增加至100ml/h,每天的容量也逐步增加,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污染。一般3-4天后给予全量,维持1周左右,患者恢复半流质饮食。对照组实行常规处理,排气后开始给予流质饮食。期间两组给予普通输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一周后两组的血清白蛋白结果 实验组(47.98±3.84)g/L,对照组(37.59±4.34)g/L,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见表1。
3 讨论
胃切除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率高于正常状态,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不仅提供人体所需营养,还能有效维护肠黏膜完整,降低肠源性感染发生率。对胃大切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促进肠蠕动和肠道激素的释放;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功能,从而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改善术后的营养状况和患者的免疫功能。
采取适宜的营养支持对调整术后患者的代谢状况,改善蛋白合成及免疫功能,降低获得性感染发生率,改善预后有很大作用,是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的主要目标[5]。本讨论数据显示术后一周后两组的血清白蛋白结果:实验组(47.98±3.84)g/L,对照组(37.59±4.34)g/L,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肠内营养在术后2-3d内开始,可能减少肠道菌群移位,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而2-3d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及高分解代谢已确立,无论PN、EN都不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即是基于这一理论依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89%和26.67%,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ragaM[7]提出,在上消化道肿瘤术后需要人工营养的患者中,早期肠内营养应合理地取代肠外营养。研究发现通过营养支持可直接或间接降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8]。实验组的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相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长期以来,恢复肛门排气一直被视为术后病人(特别是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恢复的金标准。但很早就有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术后消化道功能的恢复往往需3天左右,术后胃肠道麻痹仅限于胃和结肠、小肠的蠕动和吸收功能在术后4-8h即已完全恢复,术后6-12h即可接受营养物质的输入,所以提倡伴有营养不良的消化道患者,术后应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9]。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安全、经济,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Carr C S,Ling K D,Boulos P,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enteral feedin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intestinal resection[J].BMJ,1996,312(6):869-871.
[2] 燕敏,纪福,李琛,等.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临床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5,5(1):17-19.
[3] 延廷华,李开梓,苏忠学.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探讨[J].腹部外科,2000,13(4):215-217.
[4] 胡元龙,杨传永,胡辉,等.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246例报告[J].临床外科杂志,2001,9(3):144-146.
[5] 赵玉沛,康维明.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现状及展望[J].腹部外科,2004,17(4):196-198.
[6] 戚士芹.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02,8(2):94-96.
[7] BragaM.Immune and nutritional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after major abdominal operations[J].Eur JSurgActa Chir,1996,162(1):105.
[8] 黎介寿.围手术营养支持的需用性[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3):129-131.
[9] 李江,刘斌,郑南.恶性阻塞性黄疸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肝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3):194-196.
【关键词】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6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10-02
胃癌患者就诊时,因为疾病而导致的饮食减少和肿瘤生长,有一半以上患者伴有程度不同的营养不良,加上患者住院期间术前饮食控制,肠道准备及术后较长时间禁食,进一步加重患者营养不良,大多数手术患者都需要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临床营养治疗有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两大途径,对于进胃大部分切除患者,近年来发现术后第1天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安全的,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态[1]。目前多数学者主张早期开展肠内营养,并把术后6-12h内给予肠内营养定义为早期,这一观点已被国内学者接受[2-3]。早期肠内营养(EEN)能维持营养状态,恢复免疫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及缩短住院时间,且更能减少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及节约营养开支。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应该首先选择肠内营养。肠内营养能加速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功能的恢复,且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更符合生理需求,更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4],现就胃大部分切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做以下讨论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5月间的90例胃大部分切除患者,男53例,女37例,年龄34-76岁,随机将期分为两组,实验组(EN)和对照组(PN),各组45例,实验组为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为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白蛋白水平,并发症的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
1.2 方法 实验组在术中置入胃-空肠营养管和鼻—胃管,术后6小时起首先滴入生理盐水,观察是否有腸道反应,之后应用肠内营养液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要慢速均匀的输入,速度和适时的逐渐增加至100ml/h,每天的容量也逐步增加,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污染。一般3-4天后给予全量,维持1周左右,患者恢复半流质饮食。对照组实行常规处理,排气后开始给予流质饮食。期间两组给予普通输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一周后两组的血清白蛋白结果 实验组(47.98±3.84)g/L,对照组(37.59±4.34)g/L,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见表1。
3 讨论
胃切除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率高于正常状态,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不仅提供人体所需营养,还能有效维护肠黏膜完整,降低肠源性感染发生率。对胃大切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促进肠蠕动和肠道激素的释放;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功能,从而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改善术后的营养状况和患者的免疫功能。
采取适宜的营养支持对调整术后患者的代谢状况,改善蛋白合成及免疫功能,降低获得性感染发生率,改善预后有很大作用,是术后患者营养支持的主要目标[5]。本讨论数据显示术后一周后两组的血清白蛋白结果:实验组(47.98±3.84)g/L,对照组(37.59±4.34)g/L,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肠内营养在术后2-3d内开始,可能减少肠道菌群移位,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而2-3d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及高分解代谢已确立,无论PN、EN都不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即是基于这一理论依据。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89%和26.67%,两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ragaM[7]提出,在上消化道肿瘤术后需要人工营养的患者中,早期肠内营养应合理地取代肠外营养。研究发现通过营养支持可直接或间接降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8]。实验组的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相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长期以来,恢复肛门排气一直被视为术后病人(特别是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恢复的金标准。但很早就有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术后消化道功能的恢复往往需3天左右,术后胃肠道麻痹仅限于胃和结肠、小肠的蠕动和吸收功能在术后4-8h即已完全恢复,术后6-12h即可接受营养物质的输入,所以提倡伴有营养不良的消化道患者,术后应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9]。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比肠外营养更安全、经济,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Carr C S,Ling K D,Boulos P,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enteral feedin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gastrointestinal resection[J].BMJ,1996,312(6):869-871.
[2] 燕敏,纪福,李琛,等.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临床研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5,5(1):17-19.
[3] 延廷华,李开梓,苏忠学.胃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探讨[J].腹部外科,2000,13(4):215-217.
[4] 胡元龙,杨传永,胡辉,等.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246例报告[J].临床外科杂志,2001,9(3):144-146.
[5] 赵玉沛,康维明.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现状及展望[J].腹部外科,2004,17(4):196-198.
[6] 戚士芹.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02,8(2):94-96.
[7] BragaM.Immune and nutritional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after major abdominal operations[J].Eur JSurgActa Chir,1996,162(1):105.
[8] 黎介寿.围手术营养支持的需用性[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6,13(3):129-131.
[9] 李江,刘斌,郑南.恶性阻塞性黄疸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肝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3):194-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