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利用这一方式来践行这些理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在教学中经过摸索,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然后又回到实践的认识论是实现这一数学教学愿望的有效途径。
一、实践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自主获得知识,使学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能动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这一过程,应进行以下两点准备:
(一)提供实践的材料
学生学习知识的实践包括观察、描述、画图、操作、收集整理、思考等等。这些实践往往需要很多材料,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提供必要的材料。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课前两天就要求学生着手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三角形物品,并且准备三根长短不一的小棒。我自己除了准备相应的教具外,还准备了许多份学生应该准备的材料。在上课前,我把自己准备的材料发给漏带的学生。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在桌上随意搭成一个图形。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把自己摆放的图形拿到投影仪上展示。
我趁机问:“这些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发言:“这几个图形不是三角形,這三根小棒没有接起来。”“他说得不全面,这三根小棒是没有围起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围成”这一关键词。接着我又问:“那你能移动这几个图形中的一根小棒,使它们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争先演示,围成了一个个三角形。在这里,由于准备了充分的材料,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牢固地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实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相反,如果素材准备得不充分,漏带材料的学生怎样实践呢?由此可见,提供足够的实践材料非常重要。
(二)留有充足的实践时间
新课标提倡“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在学生实践活动的时候往往匆匆忙忙,虚晃一招就过去了,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活动时间。我在教学“千克、克的认识”这一单元时,为了便于实验和比较,我把千克和克的认识安排在一堂课。然后把学生带到实验室,让他们把带来的物品掂一掂、称一称,充分感知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一堂课40分钟,学生掂掂秤秤的时间就用去了25分钟。虽然我没有反复强调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是学生却掌握得非常好!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呵!因此,要想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必须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理论
只有把感性认知上升为理论才能使认识得到升华。因此,在实践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启发策略,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和结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操作上。例如“千克、克的认识”这一课,在学生对千克、克的概念和千克与克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以后,我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小结。提问学生:1.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学习了什么?2.千克通常是什么样物体的单位?克呢?3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有了亲手实践的基础,纷纷举手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了千克和克的认识。称一般物体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克通常为比较轻的物体的单位。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是1千克=1000克。我是用天平称好1000克的黄豆,然后把它和1千克的盐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正好平衡。”特别是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同学们都激动地站起来,唯恐轮不上自己。通过这么一点拨,正好把我应该说的结论由学生自己说出来了,使学生零散的感性认识系统化、理论化了。
三、再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因此,通过再次实践,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检验认识水平的有效途径。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将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例如:教学圆形、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以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把校园内一块长90米、宽50米的长方形空地设计成一个花园,其中要有圆形、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不等的花池、草坪、道路,要求做到花池、草坪、道路所占面积的比例适中,且图案美观”。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组成小组,到操场上去实地操作。通过多次实地观察、测量、计算,拿出了一个个设计方案。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既掌握了知识,发挥了创造性,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又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可谓是一举多得。比之那些机械的解题训练,更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也更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作者单位:东海县温泉小学 江苏】
一、实践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自主获得知识,使学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为能动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这一过程,应进行以下两点准备:
(一)提供实践的材料
学生学习知识的实践包括观察、描述、画图、操作、收集整理、思考等等。这些实践往往需要很多材料,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提供必要的材料。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课前两天就要求学生着手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三角形物品,并且准备三根长短不一的小棒。我自己除了准备相应的教具外,还准备了许多份学生应该准备的材料。在上课前,我把自己准备的材料发给漏带的学生。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在桌上随意搭成一个图形。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把自己摆放的图形拿到投影仪上展示。
我趁机问:“这些图形是三角形吗?为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纷纷发言:“这几个图形不是三角形,這三根小棒没有接起来。”“他说得不全面,这三根小棒是没有围起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围成”这一关键词。接着我又问:“那你能移动这几个图形中的一根小棒,使它们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争先演示,围成了一个个三角形。在这里,由于准备了充分的材料,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牢固地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实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相反,如果素材准备得不充分,漏带材料的学生怎样实践呢?由此可见,提供足够的实践材料非常重要。
(二)留有充足的实践时间
新课标提倡“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有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在学生实践活动的时候往往匆匆忙忙,虚晃一招就过去了,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活动时间。我在教学“千克、克的认识”这一单元时,为了便于实验和比较,我把千克和克的认识安排在一堂课。然后把学生带到实验室,让他们把带来的物品掂一掂、称一称,充分感知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一堂课40分钟,学生掂掂秤秤的时间就用去了25分钟。虽然我没有反复强调1千克、1克的实际重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是学生却掌握得非常好!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呵!因此,要想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必须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理论
只有把感性认知上升为理论才能使认识得到升华。因此,在实践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启发策略,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和结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个具体的操作上。例如“千克、克的认识”这一课,在学生对千克、克的概念和千克与克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以后,我便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小结。提问学生:1.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学习了什么?2.千克通常是什么样物体的单位?克呢?3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知道的?学生有了亲手实践的基础,纷纷举手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了千克和克的认识。称一般物体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克通常为比较轻的物体的单位。千克和克之间的关系是1千克=1000克。我是用天平称好1000克的黄豆,然后把它和1千克的盐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正好平衡。”特别是在回答第三个问题时,同学们都激动地站起来,唯恐轮不上自己。通过这么一点拨,正好把我应该说的结论由学生自己说出来了,使学生零散的感性认识系统化、理论化了。
三、再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因此,通过再次实践,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检验认识水平的有效途径。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将应用于生活”这一理念。例如:教学圆形、长(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以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把校园内一块长90米、宽50米的长方形空地设计成一个花园,其中要有圆形、方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不等的花池、草坪、道路,要求做到花池、草坪、道路所占面积的比例适中,且图案美观”。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组成小组,到操场上去实地操作。通过多次实地观察、测量、计算,拿出了一个个设计方案。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既掌握了知识,发挥了创造性,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又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可谓是一举多得。比之那些机械的解题训练,更能发挥学生的潜能,也更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理念。
【作者单位:东海县温泉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