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阳教师集体讨薪看一个被道德高帽长期绑架的群体

来源 :赢未来·学校品牌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b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2月20日以来,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罗山县、商城县、息县、淮滨、新县等数县教师,先后向政府讨要被克扣、拖延的工资。河南信阳地区正爆发大规模的教师讨薪维权潮。综合媒体公开报道,讨薪的主要原因是绩效工资被扣。《中国青年报》报道,固始县政府否认克扣工资,同时承诺从2015年1月1日起,全县教师基础性绩效工资随基本工资逐月打卡发放,不再扣发5%的养老保险;奖励性绩效工资每半年由教体局将资金拨付到学校,不再扣除“三险一金”。澎湃新闻报道称“罗山政府紧急增发绩效工资7000万”,说明此前教师的绩效工资确实都被扣过。扣除绩效工资的行为是否有法律或政策上的依据呢?不得而知。
  从郑人“铸刑书”到行政公开
  春秋时期,有一个河南老乡叫子产,执掌郑国(今新郑一带)国政。公元前536年,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公布的法律,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当时,很多人反对子产公布成文法这种做法,他们认为法律规定越隐蔽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法不可知才好操纵啊。无法的日子会让领导非常惬意,这法那法不如领导的看法,公布成文法反而会束缚自己手脚。而“子产铸刑书于鼎”的意义正在于否定了“法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游戏规则。从此,官家做事的依据必须公开,不能够光靠领导拍脑袋了。
  铸刑书发展到现在社会就是行政法中的行政公开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公开,以实现公民知情权,以及作出重要规定或者决定,应当听取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意见。信阳市教育部门至今没有公开扣除绩效工资的政策依据,这种政策规定出台前是否充分听取了广大教师代表的意见?
  
  教师是被道德高帽长期绑架的群体
  2008年汶川地震,一个叫范美忠的四川教师,地震时以最快的速度从教室跑到安全处,后来被骂作“范跑跑”。但是范美忠认为:在性命悠关的时刻,面临不可预知、突如其来的大灾难,逃跑是人的本能反应。没有谁有义务为谁而死,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包括要在生死关头把自己牺牲掉。我死了,学生家长最多每年来我坟前拜一下,至于我老婆孩子,他们肯定是不会管的。学生家长希望教师牺牲生命去救他们孩子的这种所谓公德,只不过是私德而已。总有那么一些人把自己置于道德高地,借助集体私德来冒充公德,试图来牺牲另一个群体。
  教师,一个被捧杀的职业。很多高帽看起来是对这个职业的尊敬,无形中也是对他们的一种道德绑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么多对教师的“赞美”之词,与其说是赞美,不如说是要求,要求他们无私奉献,不计回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言下之意,教师自己首先要是道德情操无比高尚的人。教师已经不是一个职业了,而是一个道德载体。别人能干的教师不能干,别人能说的教师不能说,别人能要的教师不能要,甚至别人能想的教师都不能想。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按照这句话的逻辑推导下去就是:“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干不好的医生”“没有破不了的案件,只有干不好的警察”“没有管不好国家,只有干不好的官员”“没有收不回的钓鱼岛,只有干不好的军人”……
  教师和公务员同薪——有没实现不知道,但是只见过教师考公务员的,没见过公务员考教师的。
  “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既然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什么不先给他们加油送电再要求他发光呢?
  看罗山县教体局领导和教师对话的那段视频,领导大谈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什么什么荣誉,这些荣誉和教师有半毛钱直接关系?在一个光鲜的集体下面,每一个窘迫个体的生存状态难道不更加值得关注?
  子产不毁乡校,执政者当从谏如流
  还是前面“铸刑书”的子产,他做郑国执政时,国人经常在“乡校”对他的执政情况进行批评。因批评过于尖锐,有人劝子产毁掉乡校,以此来阻止民间的批评,但子产没有接受这样的建议。他还认为,对待人民的意见和批评要及时改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而如果等到问题激化的时候,那就像河堤决口,没有办法解救了。
  在河南信阳教师讨薪的过程中,有的被扯掉横幅,有的被威胁,还有的被打进医院。“通过正当渠道表达诉求”说的很简单,而谁能告诉他们“正当渠道”在哪里?“正当渠道”反映这么久了有人理吗?
  执政者应从谏如流,理性对待讨薪的教师。不要再习惯于“不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只解决提出问题的老师”。人的本性是自利自爱,教师这个群体也不例外,都是凡人,没必要将其神化或妖魔化,他们应该回归到人的本真和生活的本质中去。执政者也应该努力履行职责维护教师的权益,尽力提高教师的待遇,让这个群体能在这个社会真实地、体面地生活下去,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
  (作者系京衡律师集团上海事务所律师)
其他文献
守望教育是一件辛苦的事。每每提及教育,人们都愤愤然。因为85%以上的人都是从学校里出来的,所以对教育总是千言万语。  守望教育却又是一件快乐的事。教育资源就像一座开采不完的金矿,里面蕴藏的文化密码,着实让教育人如淘金者一般痴迷不已。无论金子砂子,都乐在其中。  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有这样一群教育人,他们继承传统课堂,却又乐于超越传统课堂,更乐于把现代课堂和传统课堂焊接。他们把400多年前明代
期刊
天河区五山一带,是中山大学的老校址,为广州近现代文脉所在。现在,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云集于此,文风之盛,堪称“云蒸霞蔚”。而创办于1963年的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恰好坐落在五山的心脏地带,地理环境可谓是“得天独厚”。  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是广东省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她之所以有名气,一是因为名师多。全国优秀教师1人、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近120人,获国家
期刊
“薄弱学校”一般指基础教育中那些整体办学条件、综合教育教学质量、社会美誉度明显低于本地区平均水平的学校。假如你是这样一所学校的校长,将如何破解难题,使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大的发展和提升?我认为,走特色发展之路是薄弱学校崛起的关键。  突围关键靠特色发展  一所薄弱学校要想经得住大浪淘沙,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把特色发展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路,努力通过特色建设来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学校
期刊
美国凯尼恩学院  校园内有着一条十英尺宽,名为“中间道路”的人行道,是这所坐落于山顶的哥特式校园的主干道。同时,它是一处田园绿地。讲授17世纪诗歌的谢尔盖洛巴诺夫·罗斯托夫斯基表示,这所与世隔绝的学院,可谓是“琢磨大想法的小地方”。  英国牛津大学  校史可追溯至11世纪,被公认为所有大学校园的典范。四方院、回廊和拱门遍布校园,宛如迷宫,处处散发着典雅迷人的传统气息。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经典学
期刊
隈研吾是日本的一位著名建筑师,惯用竹子、木材、泥砖、石板和纸等自然建材,所设计出的建筑作品散发着东方禅意,在业界被称为“隈研吾流”,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  位于日本东京的帝京大学附属小学入围了2014年日本建筑学会年度大赏,是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最新设计,并交付使用的一座教育类建筑。这座学校的主建筑共有三层,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的坡形屋顶是其特色,起到了修复多摩丘陵景观的作用。由于倾斜的坡形屋顶
期刊
深圳市书香小学成立于2012年9月,以“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体会教育的幸福”为办学思想,以“书香致远,幸福成长”为办学理念,着力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国学经典,传承经典文化,是深圳市教育局“市民走进身边的好学校”活动的参观学校。它不仅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认同,更吸引了来自加拿大、香港、广东、湖南、江西、海南、山西等海内外100多个教育考察团前来考察。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所仅有两年多历史的小学
期刊
学校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从职位影响力角度来说,都承担着师者之师、学之师、教之师、德之师的重担。然而,学校在开展师德建设的时候,往往重视一线教师层面的道德规范而忽视管理层的道德领导力。  何为道德领导力  实际工作中,多数学校认为“师德是教师自身的问题”,所有措施都指向一线教师,中层以上管理者成为师德管理的真空地带。事实上,只要是在学校管理范围,所有教职工都是师德管理的影响者、推动者,“师者之师”的师
期刊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通过完善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实施规划和评选办法,实施“一校一品”工程,引导学校走高质量、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力推“一般学校”向“特色学校”“品牌学校”跨越,打造出具有一定数量和相当知名度的品牌学校群。同时,加大了高中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力度,积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另外,学前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学校特色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特色项目建设  一般情况下,特色项目建设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第
期刊
推进区域学校的联动发展,不是整齐划一或刻板复制,而应该是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发展。  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促进教育公平,需要更多学校提升学校内涵,从普通走向优质。国家及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个重要的教育责任就是推动更多的学校连片成群地发展,让更多的学校成为优质学校,从而破解择校难题。  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位于无锡市中心城区,教育规模总量小,教育结构单一,基础比较薄弱。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
期刊
李秀伟是我偶然相遇的挚友,相识于偶然,携手于改革。2008年,山东省教科所在我校召开语文大课堂研讨会,李秀伟带领他的团队过来参会,并且在大会上做了专题报告,其报告视角和水平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此,我们携手于改革,友谊愈久弥深。时常或就某个问题相互探讨印证,或在某个会议上同台讲座,或对某个感兴趣的领域展开联合考察,共同关注学校课程改革、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学转型、后现代教育的实践性研究……虽然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