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2-000-01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各种理念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离婚率也越来越高,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也越来越多。本文对如何避免和减少这种家庭变动给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产生不良影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进行研究。
关键词 学生 不良生活方式 离异 单亲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将平顶山市蓝天学校中学生列为研究对象,调查的学生有初一、初三的一部分和初二的全部。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书面调查的方法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认真填写,统一收取;发放800份,收回740份,有效740份,回收率92.5%,有效率100%。其中男生有效问卷为456人,女生为284人。
2.访谈法。调查了12名班主任、25名教师、校长和学校政教主任,100多名学生家长。
3.数据统计法。将所有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二、研究分析与讨论
(一)非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有散漫型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占了17%。这种行为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观念淡薄,不羁于学校正常的行为规范、对荣誉、尊严、责骂不屑一顾,常出现无故迟到、旷课等现象。
在调查中发现有15%的中学生有攻击型行为。这种行为表现为冲动暴躁,逆反心理严重、惟我独尊、报复心理强,对同学老师常带有顶撞、斗殴现象,对公物蓄意破坏,甚至开始模仿、涉足黑社会的行为等。
学生家长和一些教师平时对孩子教育方法不正确,孩子听话还可以,一旦孩子不听话,家长和一些教师对孩子就非打即骂,造成了孩子和家长、老师的沟通不好,心理上形成了这一不良的性格。经分析原因是:有些老师和家长的放纵以及发现学生早恋时处理的方法不得当,没有正确引导,而是采取粗暴压制强令他们屈从,不但不会使他们改正这种不良现象,还会使他们的逆反心理加重。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异性产生好感和好奇的心理也是正常现象,有些学生受到不良书籍和不健康网络的影响,再加上自我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不强,从而也导致了早恋现象的产生。
(二)离异家庭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结果分析
离异和单亲家庭学生纪律散漫的人数占到了非单亲家庭和单亲家庭学生人数的63%和64.3%。他们主要表现为自由散漫,时间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屑于顾。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家长的原因:一部分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学生家长对孩子从心理上有一种内疚感,孩子有时做错了事家长也会包庇、隐瞒。造成了孩子“无所谓”的生活态度,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其次是学生自身的问题,由于生活的环境使自己养成时间观念和组织纪律性不强,奋斗目标不明确,自制能力差等。还有就是学校和一些教师的原因:学校的管理模式太过死板,教师的教育方式不灵活多变,没有注意到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有就是自身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这种行为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讨论
平顶山市蓝天学校初中二年级有学生309人,其中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子女87人(不含尚未公开父母离异关系的学生数人),占班级学生总数的28%。这一数据令我们瞠目结舌,是始料未及的。由点到面可以看出家庭的离异,势必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影响。当一个人由完整家庭走向残缺家庭、单亲家庭,或者走向拥有继父、继母的家庭后,情感世界的骤变乃至整个家庭生活的变化,都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不适应。对孩子产生内疚感,疏于管理是孩子养成了很多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便给教育工作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三、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
调查中发现有89%的学生家长希望教师能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因为家访能及时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早恋现象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做好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2.加强青春、理想、前途教育和法制教育。3.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4.培养建设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校风和班集体。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6.得当地运用异性效应。7.要摸清底细,心中有数。8.要分别情况,区别对待。9.讲究方法,正确引导,切忌粗暴压制强令他们屈从。
(二)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
教师要言行一致,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做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通过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都认为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面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四、结论
面对这些有很多不良生活习惯的学生,尤其是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学生,我们要真正的去用心和他们沟通,走到他们内心深处去,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关爱。从而才能引导他们改正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方式。
参考文献:
[1] 胡宜平.试论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Z].崇文区教研中心教科研成果.
[2] 萧倩.单亲家庭孩子需要特别关爱[N].潮州日报.2002.12.19.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各种理念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离婚率也越来越高,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也越来越多。本文对如何避免和减少这种家庭变动给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产生不良影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进行研究。
关键词 学生 不良生活方式 离异 单亲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将平顶山市蓝天学校中学生列为研究对象,调查的学生有初一、初三的一部分和初二的全部。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书面调查的方法发到学生手里,让学生认真填写,统一收取;发放800份,收回740份,有效740份,回收率92.5%,有效率100%。其中男生有效问卷为456人,女生为284人。
2.访谈法。调查了12名班主任、25名教师、校长和学校政教主任,100多名学生家长。
3.数据统计法。将所有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二、研究分析与讨论
(一)非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有散漫型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占了17%。这种行为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观念淡薄,不羁于学校正常的行为规范、对荣誉、尊严、责骂不屑一顾,常出现无故迟到、旷课等现象。
在调查中发现有15%的中学生有攻击型行为。这种行为表现为冲动暴躁,逆反心理严重、惟我独尊、报复心理强,对同学老师常带有顶撞、斗殴现象,对公物蓄意破坏,甚至开始模仿、涉足黑社会的行为等。
学生家长和一些教师平时对孩子教育方法不正确,孩子听话还可以,一旦孩子不听话,家长和一些教师对孩子就非打即骂,造成了孩子和家长、老师的沟通不好,心理上形成了这一不良的性格。经分析原因是:有些老师和家长的放纵以及发现学生早恋时处理的方法不得当,没有正确引导,而是采取粗暴压制强令他们屈从,不但不会使他们改正这种不良现象,还会使他们的逆反心理加重。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异性产生好感和好奇的心理也是正常现象,有些学生受到不良书籍和不健康网络的影响,再加上自我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不强,从而也导致了早恋现象的产生。
(二)离异家庭学生和单亲家庭学生不良生活习惯结果分析
离异和单亲家庭学生纪律散漫的人数占到了非单亲家庭和单亲家庭学生人数的63%和64.3%。他们主要表现为自由散漫,时间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屑于顾。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家长的原因:一部分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学生家长对孩子从心理上有一种内疚感,孩子有时做错了事家长也会包庇、隐瞒。造成了孩子“无所谓”的生活态度,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其次是学生自身的问题,由于生活的环境使自己养成时间观念和组织纪律性不强,奋斗目标不明确,自制能力差等。还有就是学校和一些教师的原因:学校的管理模式太过死板,教师的教育方式不灵活多变,没有注意到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有就是自身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这种行为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讨论
平顶山市蓝天学校初中二年级有学生309人,其中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子女87人(不含尚未公开父母离异关系的学生数人),占班级学生总数的28%。这一数据令我们瞠目结舌,是始料未及的。由点到面可以看出家庭的离异,势必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影响。当一个人由完整家庭走向残缺家庭、单亲家庭,或者走向拥有继父、继母的家庭后,情感世界的骤变乃至整个家庭生活的变化,都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不适应。对孩子产生内疚感,疏于管理是孩子养成了很多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便给教育工作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三、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
调查中发现有89%的学生家长希望教师能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因为家访能及时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早恋现象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做好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2.加强青春、理想、前途教育和法制教育。3.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4.培养建设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校风和班集体。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6.得当地运用异性效应。7.要摸清底细,心中有数。8.要分别情况,区别对待。9.讲究方法,正确引导,切忌粗暴压制强令他们屈从。
(二)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
教师要言行一致,积极引导、正面教育,做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通过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都认为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面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四、结论
面对这些有很多不良生活习惯的学生,尤其是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学生,我们要真正的去用心和他们沟通,走到他们内心深处去,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关爱。从而才能引导他们改正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方式。
参考文献:
[1] 胡宜平.试论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对策[Z].崇文区教研中心教科研成果.
[2] 萧倩.单亲家庭孩子需要特别关爱[N].潮州日报.200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