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读”领舞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wei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分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量”中自读感知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常常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我们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在教《朱德的扁担》一文时,我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讲解,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来解决掉。正因为我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很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朱德和战士们为什么要挑粮呢?”“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刻上‘朱德记’三个字呢?”等等。正因为我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
  
   二、“巧”中精读领悟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一株紫丁香》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小朋友们悄悄地送老师什么啊?学生一致回答:一株紫丁香。当问:小朋友们为什么把一株紫丁香栽种在老师窗前呢?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紫丁香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紫丁香作用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想象自己就是那群栽花的孩子之一,从而深刻地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辛苦和对孩子们的关爱”,从而激发孩子们对老师的崇敬与爱戴。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情”中诵读表达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孔繁森》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中孔繁森的事迹“抚养孤儿”、“悄悄献血”配上了低缓的音乐,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我趁热打铁随即播放了配以图片演示的《公仆赞》这首专为孔繁森写的歌,看着一张张图片,听着一句句感人肺腑的心声,我发现有几个孩子在偷偷地擦眼泪。真的想不到,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让 “读”领舞,低年级语文课堂也不例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江苏】
其他文献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  然而队员责任心的培养却并非易事,不是春天播下了种子,到了秋天就能看到金色满园的;也不是婆婆嘴,每时每刻挂在嘴边说,就能立竿见影的,即使起了效果了,也是暂时的,不是深入人心的。笔者留心观察身边的少先队员,并在班级开展了一些活
宋代的苏东坡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诗画相容的意境令人神往,同时也说明了画与文字可以相互渗透,并相得益彰。现代教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对直观事物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绘画,它可以延长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弥
唱歌是以歌声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用音乐的语言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它的艺术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从而扣动听众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感情的演唱一些优秀的歌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质,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让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和谐的发展。  一、教师准确范唱,激发学生唱歌兴趣  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范唱能准确地揭示歌曲反映的内容,学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运用。世界进入一个信息化时代,而这也将给我们的社会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造成深远的影响。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我们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比如说多媒体教学技术引进到教学当中,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效率越来越低,不利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培养。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当中,有助于体育教学改革的进行。这种新的教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得到了教师的运用,教学
家庭生活、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而其中构成这三个要素的的核心就是家长。  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学校教育造成很大的阻力,而优秀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那就是学校教育的助力。如何化阻力为助力,把学生的家长争取过来,成为学校教育的帮助者,协调员,建立一种家长与班主任的新型的合作教育关系刻不容缓。  班主任与家长的新型关系不同于以班主任为中心的传统关系,更绝非一般人所说的讲
新课程背景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以实施品德教育为核心的综合课程,“生活”“社会”奠定了品德学科的现代定义,揭示了与生活沟通、了解社会是品德学科的标志性的要求。践行之际,四顾现实的教育生态,茫然于中国社会的教育文化存在着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意志形态的教育文化、大众意象形态的教育文化之间不亲和,导致了品德教育陷入游离儿童主体、脱离生活实践、疏离社会和远离大自然、教育效果不尽
社会经济转型让很多封闭的地区发达起来,也让很多闭守的家庭走向外界,人们不再固守一种生活方式,外出打工队伍在不断壮大,很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孩子大多留守在家,随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名副其实成了留守幼儿。这些留守幼儿,情感上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沟通交流,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孩子或逐渐形成胆小懦弱性格,神情木呐、不愿意和人交往,性格自闭;或形成任性固执的性格,用搞怪、不听话、破坏性行为来发泄心中
两步应用题在应用题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步应用题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三步应用题的基础,是学习解答多步应用题的关键。从解答简单应用题到解答两步应用题,有一个质的飞跃。因为简单应用题的两个条件都是直接给出的,根据题里所给的两个条件就理由直接计算结果。而在两步应用题中,所求的问题都和一个隐藏着的间接条件有联系,需要根据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先求出这个间接条件,也就是要先提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因此解答
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不足,导致阅读课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结合自身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探究,分别从阅读的三个阶段具体分析了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即“三段式”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中问题现象  在实际教学中,阅读课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目标设置不够全面  有教师将阅读课的定位仅仅停留于知识目标上,他们一味地把重点放在单词、句子和语法结构上,
【引子】 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眷恋。  12岁那年,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它一天天的长大了,两年后就蹿成一米多高。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铜色。它长得结实而漂亮。再过两年,它就能挂果——我想。然而,两年后,它并没有如我所期盼的那样。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