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锣鼓喧天庆吉祥
春到河湟色彩新,锣鼓喧天闹西宁。正月里的城里乡下,处处色彩艳丽,充满着喜庆。尤其“社火”的出场,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据我省知名的民俗学者董绍宣老先生介绍,“社火”一词,似乎初见于宋代。因宋代诗人范成大在《上元记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在近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社火表演随时代而更新,形式多样,花样翻新,逐渐演变成一种边行走、边演唱的民间歌舞活动。它以场院、街道为舞台,既是一场群众性的服装大展示,也是一场舞姿、演唱的大表演,为万物迎春、天地同乐增添了一道最为宏伟、最为绚丽的风景线。
“社火”的起源,缘为祭祀土神和火神。人类从蒙昧的远古起,就对土地怀有感恩之心。认为大地养育了万物,“群物皆土所载,故土为群物之主”;同样,人类从蒙昧的远古起,就对火怀有敬畏之心。认为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但也能焚天毁地,使万物灰飞烟灭。所以过去人们贴春联时,不忘在厨房贴上“小心丙丁火”的红纸条,以示告诫。按照汉字“六书”的意思,“社”字从示土,明确指出祭祀土神,再加上“火”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产生的巨大作用,所以从远古起,就设有管理土和火的官员,让他们除了管理好土和火以外,还要负起祭祀土神和火神的责任。
过去,各村社火出场的日子略有不同,一般似乎从正月初十后开始,分白场和夜场。白天里天气较暖和,场上人多。年轻人、年老人都以演社火为荣,好让大家看看,平时蔫头巴脑的人也有鲜为人知的“一手”。……只听得几声两响炮响过,有人骑马奔进场地,马挂彩球人披红,名曰“报儿”(马报子);随后有人手执木锨,木锨上贴有“肃静”、“回避”的字样,簇拥着一个歪戴纸糊官帽、身穿红袍的“官人”,说是“灯官老爷”。其后便是耍龙的、舞狮的。再随后便是翻穿皮袄、头戴特长尖形毡帽、手执“钱棍”(木棍两头凿有小孔,中穿麻钱,舞时发出声响)、步行而舞的老秧歌。再后面便是正式的“身子”,一个个踩着高跷,装扮鲜艳,随乐而舞,极显庄重。“胖婆娘”怀抱“娃娃”,在人群中嘻笑打闹;“哑巴儿”提着打狗棍东奔西跑,专在姑娘媳妇堆里“乞讨”……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穷苦村民,在这热闹场里,也要端出几碗猪肉炒粉条、几盒纸烟,殷勤地敬社火队,更有人拿出一瓶“白干”,让他们顶上两口。因为他们认为,社火队到门前,会驱散过去的晦气,带来新一年的吉祥。
如今,为祭祀而演社火的遗俗已消失殆尽,纯粹成了人们春节期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你看呐,富裕了的人们再也不像过去骑着瘦马当“报儿”, 现代化的“报儿”早已换上了彩旗飞扬的摩托车;“灯官老爷”也甩掉了油渍斑斑的“大红袍”,戴着过去电影里才见过的官帽、蟒袍,在满面春风地“散人”哩。土墙下摆着的锣鼓早已搬上了汽车,颤颤巍巍的“高台”玄妙得让老奶奶吓出了一身冷汗。过去只在四乡八堡“自打自闹”的社火队,竟然大摇大摆地走在省城的大街上!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就像当年宋徽宗写的“午夜笙歌连海峤,春风灯火过湟中”的诗句一样,广大群众欢度着又一个太平年。
旃檀树·暴马丁香
记得年幼时,家中有棵名叫檀香的树,它蘖枝多,长着圆而肥厚的叶子,伙伴们恶作剧,说它的叶子一口咬不透,不服者逞强一咬,口中留下的那种苦味很长时间难以消除。后来才知道,它是丁香的一种。据说,我国共有24种丁香,有白花丁香、红花丁香、紫花丁香、小叶丁香、暴马丁香……等等,北起黑龙江,南到云南,西至川藏,到处都有它的倩影,世界上最大的丁香树就长在我国重庆巫山县的骡平村。丁香硕大而繁茂的花序,优雅而调和的花色,丰满而秀丽的姿态,一向受到人们的喜爱,曾拥有天国之花的美誉,所以成为西宁庭院布置、街道美化的首选花木。前些年,它还被选为西宁市市花,从这儿,可以看出西宁人对丁香的钟爱。
不仅仅西宁人喜爱丁香,其他地方的人也是喜欢丁香的。不仅仅现在人喜爱丁香,古代的人也是喜欢丁香的。你看哪,唐代诗人牛峤就写过一首《感恩多》的词,其中就有“各自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的句子;李商隐也说:“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不要说普通的诗人了,就连万人之上的皇帝也喜欢丁香,南唐前主李璟在《浣溪沙》词中,写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但不知为什么,他们写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
西宁也有多种丁香,前面说的那种叶子圆而肥厚的是一种,叶子像榆叶而薄的一种是紫丁香。每年暮春四月,它的枝头缀满了紫色的硕大花序,浓香四溢,经久不散。到了初秋,它还会再绽花蕾,尽管不如暮春时开得繁茂,但也会散发缕缕幽香,似乎向人们提醒,这是它一年里最后的绝唱。湟源城隍庙后寝宫前花坛里的紫丁香是我见过的紫丁香中最大的,比碗口粗的树身横斜偃卧,花枝遮盖整个庭院,其壮观气势真令人叹为观止。而树皮像桦树一样绽开、层层反卷,叶子呈长卵形的,也是丁香的一种,它叫暴马丁香。
暴马丁香也称旃檀树、菩提树,开着白色的硕大花序,香气浓烈,是一种很神圣的树,黄教圣地塔尔寺的长寿殿(花寺)院中就有一棵,长得枝叶茂密,郁郁葱葱,浓阴遮日,花开时节,满院清香,令人陶醉。小时听说它的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尊佛像,只要对着日光看,就能见到。当年曾偷视过,但未见到。清末西宁县令陈问洤先生也曾写诗,就塔尔寺菩提树的一些传说表示过怀疑:“闻说如来世世修,梵宫草木亦长留,缘何百尺旃檀树,一样经霜不耐秋?”并自注:“塔尔寺佛殿前旃檀树,秋陨与凡树等(等同)。”互助佑宁寺大经堂前也有一棵硕大的暴马丁香,有石栏围护。盛夏6月,正是丁香花盛开的季节,只要走近大经堂,远远就会闻见那清幽而馥郁的香气。它那大团大团的花序,绽放在浓绿的树冠上,在黄瓦粉墙间,背靠冉冉青山,更显得雍容华贵。佑宁寺建寺以来,清雍正,同治、光绪,文革中曾三次被毁,劫难中,“城门失火”,丁香树也屡遭磨难,树冠或被焚,或被砍,故民间传说:“佑宁寺的旃檀树不能长得超过经堂屋脊,如果超过屋脊,寺院就会遭逢大劫。”现在,劫后余生的旃檀树终于“春风吹又生”,又长成了目前的雄姿,站在这婆娑的古树下,不禁会令人生发几多感慨。
名贵的旃檀树如今已成为西宁普通的庭院绿化树,只要你留意,到处都可以看到,它那赭色树身、深绿树冠、白中略带淡绿的花朵、浓郁幽雅的清香,加上高贵的树名,将给来夏都游玩的人们留下美好的映像。从它那不畏严寒、不畏酷旱,特别能忍耐的精神,人们将会联想到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这儿的青海人。
春到河湟色彩新,锣鼓喧天闹西宁。正月里的城里乡下,处处色彩艳丽,充满着喜庆。尤其“社火”的出场,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据我省知名的民俗学者董绍宣老先生介绍,“社火”一词,似乎初见于宋代。因宋代诗人范成大在《上元记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在近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社火表演随时代而更新,形式多样,花样翻新,逐渐演变成一种边行走、边演唱的民间歌舞活动。它以场院、街道为舞台,既是一场群众性的服装大展示,也是一场舞姿、演唱的大表演,为万物迎春、天地同乐增添了一道最为宏伟、最为绚丽的风景线。
“社火”的起源,缘为祭祀土神和火神。人类从蒙昧的远古起,就对土地怀有感恩之心。认为大地养育了万物,“群物皆土所载,故土为群物之主”;同样,人类从蒙昧的远古起,就对火怀有敬畏之心。认为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但也能焚天毁地,使万物灰飞烟灭。所以过去人们贴春联时,不忘在厨房贴上“小心丙丁火”的红纸条,以示告诫。按照汉字“六书”的意思,“社”字从示土,明确指出祭祀土神,再加上“火”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产生的巨大作用,所以从远古起,就设有管理土和火的官员,让他们除了管理好土和火以外,还要负起祭祀土神和火神的责任。
过去,各村社火出场的日子略有不同,一般似乎从正月初十后开始,分白场和夜场。白天里天气较暖和,场上人多。年轻人、年老人都以演社火为荣,好让大家看看,平时蔫头巴脑的人也有鲜为人知的“一手”。……只听得几声两响炮响过,有人骑马奔进场地,马挂彩球人披红,名曰“报儿”(马报子);随后有人手执木锨,木锨上贴有“肃静”、“回避”的字样,簇拥着一个歪戴纸糊官帽、身穿红袍的“官人”,说是“灯官老爷”。其后便是耍龙的、舞狮的。再随后便是翻穿皮袄、头戴特长尖形毡帽、手执“钱棍”(木棍两头凿有小孔,中穿麻钱,舞时发出声响)、步行而舞的老秧歌。再后面便是正式的“身子”,一个个踩着高跷,装扮鲜艳,随乐而舞,极显庄重。“胖婆娘”怀抱“娃娃”,在人群中嘻笑打闹;“哑巴儿”提着打狗棍东奔西跑,专在姑娘媳妇堆里“乞讨”……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穷苦村民,在这热闹场里,也要端出几碗猪肉炒粉条、几盒纸烟,殷勤地敬社火队,更有人拿出一瓶“白干”,让他们顶上两口。因为他们认为,社火队到门前,会驱散过去的晦气,带来新一年的吉祥。
如今,为祭祀而演社火的遗俗已消失殆尽,纯粹成了人们春节期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你看呐,富裕了的人们再也不像过去骑着瘦马当“报儿”, 现代化的“报儿”早已换上了彩旗飞扬的摩托车;“灯官老爷”也甩掉了油渍斑斑的“大红袍”,戴着过去电影里才见过的官帽、蟒袍,在满面春风地“散人”哩。土墙下摆着的锣鼓早已搬上了汽车,颤颤巍巍的“高台”玄妙得让老奶奶吓出了一身冷汗。过去只在四乡八堡“自打自闹”的社火队,竟然大摇大摆地走在省城的大街上!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就像当年宋徽宗写的“午夜笙歌连海峤,春风灯火过湟中”的诗句一样,广大群众欢度着又一个太平年。
旃檀树·暴马丁香
记得年幼时,家中有棵名叫檀香的树,它蘖枝多,长着圆而肥厚的叶子,伙伴们恶作剧,说它的叶子一口咬不透,不服者逞强一咬,口中留下的那种苦味很长时间难以消除。后来才知道,它是丁香的一种。据说,我国共有24种丁香,有白花丁香、红花丁香、紫花丁香、小叶丁香、暴马丁香……等等,北起黑龙江,南到云南,西至川藏,到处都有它的倩影,世界上最大的丁香树就长在我国重庆巫山县的骡平村。丁香硕大而繁茂的花序,优雅而调和的花色,丰满而秀丽的姿态,一向受到人们的喜爱,曾拥有天国之花的美誉,所以成为西宁庭院布置、街道美化的首选花木。前些年,它还被选为西宁市市花,从这儿,可以看出西宁人对丁香的钟爱。
不仅仅西宁人喜爱丁香,其他地方的人也是喜欢丁香的。不仅仅现在人喜爱丁香,古代的人也是喜欢丁香的。你看哪,唐代诗人牛峤就写过一首《感恩多》的词,其中就有“各自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的句子;李商隐也说:“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不要说普通的诗人了,就连万人之上的皇帝也喜欢丁香,南唐前主李璟在《浣溪沙》词中,写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但不知为什么,他们写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
西宁也有多种丁香,前面说的那种叶子圆而肥厚的是一种,叶子像榆叶而薄的一种是紫丁香。每年暮春四月,它的枝头缀满了紫色的硕大花序,浓香四溢,经久不散。到了初秋,它还会再绽花蕾,尽管不如暮春时开得繁茂,但也会散发缕缕幽香,似乎向人们提醒,这是它一年里最后的绝唱。湟源城隍庙后寝宫前花坛里的紫丁香是我见过的紫丁香中最大的,比碗口粗的树身横斜偃卧,花枝遮盖整个庭院,其壮观气势真令人叹为观止。而树皮像桦树一样绽开、层层反卷,叶子呈长卵形的,也是丁香的一种,它叫暴马丁香。
暴马丁香也称旃檀树、菩提树,开着白色的硕大花序,香气浓烈,是一种很神圣的树,黄教圣地塔尔寺的长寿殿(花寺)院中就有一棵,长得枝叶茂密,郁郁葱葱,浓阴遮日,花开时节,满院清香,令人陶醉。小时听说它的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尊佛像,只要对着日光看,就能见到。当年曾偷视过,但未见到。清末西宁县令陈问洤先生也曾写诗,就塔尔寺菩提树的一些传说表示过怀疑:“闻说如来世世修,梵宫草木亦长留,缘何百尺旃檀树,一样经霜不耐秋?”并自注:“塔尔寺佛殿前旃檀树,秋陨与凡树等(等同)。”互助佑宁寺大经堂前也有一棵硕大的暴马丁香,有石栏围护。盛夏6月,正是丁香花盛开的季节,只要走近大经堂,远远就会闻见那清幽而馥郁的香气。它那大团大团的花序,绽放在浓绿的树冠上,在黄瓦粉墙间,背靠冉冉青山,更显得雍容华贵。佑宁寺建寺以来,清雍正,同治、光绪,文革中曾三次被毁,劫难中,“城门失火”,丁香树也屡遭磨难,树冠或被焚,或被砍,故民间传说:“佑宁寺的旃檀树不能长得超过经堂屋脊,如果超过屋脊,寺院就会遭逢大劫。”现在,劫后余生的旃檀树终于“春风吹又生”,又长成了目前的雄姿,站在这婆娑的古树下,不禁会令人生发几多感慨。
名贵的旃檀树如今已成为西宁普通的庭院绿化树,只要你留意,到处都可以看到,它那赭色树身、深绿树冠、白中略带淡绿的花朵、浓郁幽雅的清香,加上高贵的树名,将给来夏都游玩的人们留下美好的映像。从它那不畏严寒、不畏酷旱,特别能忍耐的精神,人们将会联想到千百年来一直生活在这儿的青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