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基础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直接影响到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面对贫困地区课改的重重困难,我们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一、确立公平优先的教育财政政策,建立贫困地区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
为了使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有经费保障,必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必须规范免征农业税后财政转移支付,依法严惩挤占、侵蚀义务教育经费的不法行为;必须彻底改变“一地两制”的工资待遇现状(县本级学校教师实际工资、福利高于乡村教师;乡镇行政人员工资、福利全额兑现,教师福利无保障),通过教师工资收归省管保证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实际工资、福利待遇不低于或高于城镇教师,并按时足额发放;对贫困地区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在评职、晋级、住房及子女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同时,增设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资金和远程教育专款,尽快实施乡村“校校通”工程,通过建立乡村卫星教学收视点、微机室和校园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优质教育资源、农科教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入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
二、加强教育行政和教科研人员培训者的培训,提高教科研的组织指导水平
在贫困地区课程改革中,必须抓校长、促课改。要通过“扎实”的校长培训转变校长教育观念,增强校长课改意识,树立校长课改信心。要通过建立校长课改评价机制,促使校长实行民主管理,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培训、教研制度,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促使校长深入课堂,走进教师和学生,参与或主持实验课题的研究,以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促使校长真正确立教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课程改革的管理与研究,为教师、教研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教师的教研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教研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此,师资培训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根据贫困地区教师素质低、专业化水平差的现实,充分发挥“校本培训”主阵地作用,走自学自研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道路,是短期内大面积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优先选择。这里面要注意:示范课与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课改专家、各级教研员深入课堂,走进教师与学生,给一线教师上示范课、讲专题,探寻课改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开展观摩教学(组织乡村教师“走出去”观摩优质课,将城镇优秀教师“请进来”上示范课,学人之长,寻找差距,自我改进、提高);开展组内教研(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制作教具、看课、评课、研讨,把新课程、新教法与课改前的教法优势进行整合、互补);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建立教研机构与贫困地区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制度;设立师资培训专项资金,扶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课改培训。
四、关注“复式”教研,兼顾教育公平
贫困乡村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由于居住分散,经济落后,这些教学点短期内还无法撤并。面对各年级人数不断下降和师资投入不足的现实,开设“复式班”是必然选择。如果忽视复式教研,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乡村素质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教育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为了兼顾教育公平,缩小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教育差距,贫困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设置复式教研机构,专抓复式教研工作。贫困地区教研部门必须建立“复式”教学课改实验网点,构建复式教研网络平台,有组织、按计划开展复式教学研讨,不断总结经验并及时推广、交流。贫困地区初等学校必须将复式教学课改研讨列为“校本教研”重点,坚持不懈地开展复式教研,大胆探索复式教研之路。
五、改革招生、评价制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课程评价缺乏形成性评价,造成贫困地区学校和教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必考科目的学习时间能够保证,非考科目的学习时间没有保证,素质教育难以实施,教学质量极为低下。因此招生、评价制度的彻底改革是推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构建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摒弃单一以"升学率"、"纸笔测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传统评价模式,建立与课改精神相吻合、相协调而且便于操作的新的考试、评价体系,为贫困地区教师放开手脚搞课改创作条件;要加大课改宣传力度,使社会、家长、学校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新的招生、考试、质量评价制度得到社会的认同。贫困地区教师要认清课改的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加快专业化步伐,克服讲课改与考试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积极参与新的评价方式的创建与应用。
六、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等
开发校本课程,对普通教师来说困难太大,需要结合校情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一是在学习外地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经验的同时,克服等待观望、无所作为的思想,激励教师积极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勤于动笔,放手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点滴乡土教育素材,充实校本课程。二是组织当地骨干教师集中进行开发。三是兄弟学校之间合作开发。四是教材编写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协助学校开发。课程专家与贫困地区教师协同开发出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符合乡土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复式班"适用教材更是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阴县田禾九年制学校)
一、确立公平优先的教育财政政策,建立贫困地区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
为了使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有经费保障,必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必须规范免征农业税后财政转移支付,依法严惩挤占、侵蚀义务教育经费的不法行为;必须彻底改变“一地两制”的工资待遇现状(县本级学校教师实际工资、福利高于乡村教师;乡镇行政人员工资、福利全额兑现,教师福利无保障),通过教师工资收归省管保证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实际工资、福利待遇不低于或高于城镇教师,并按时足额发放;对贫困地区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在评职、晋级、住房及子女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同时,增设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资金和远程教育专款,尽快实施乡村“校校通”工程,通过建立乡村卫星教学收视点、微机室和校园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优质教育资源、农科教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入贫困地区乡村中小学。
二、加强教育行政和教科研人员培训者的培训,提高教科研的组织指导水平
在贫困地区课程改革中,必须抓校长、促课改。要通过“扎实”的校长培训转变校长教育观念,增强校长课改意识,树立校长课改信心。要通过建立校长课改评价机制,促使校长实行民主管理,建立适合本校实际的培训、教研制度,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促使校长深入课堂,走进教师和学生,参与或主持实验课题的研究,以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促使校长真正确立教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主要精力用于课程改革的管理与研究,为教师、教研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教师的教研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教师的教研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此,师资培训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根据贫困地区教师素质低、专业化水平差的现实,充分发挥“校本培训”主阵地作用,走自学自研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道路,是短期内大面积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优先选择。这里面要注意:示范课与专题讲座相结合(请课改专家、各级教研员深入课堂,走进教师与学生,给一线教师上示范课、讲专题,探寻课改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开展观摩教学(组织乡村教师“走出去”观摩优质课,将城镇优秀教师“请进来”上示范课,学人之长,寻找差距,自我改进、提高);开展组内教研(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制作教具、看课、评课、研讨,把新课程、新教法与课改前的教法优势进行整合、互补);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建立教研机构与贫困地区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制度;设立师资培训专项资金,扶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课改培训。
四、关注“复式”教研,兼顾教育公平
贫困乡村生源分散,教学点较多。由于居住分散,经济落后,这些教学点短期内还无法撤并。面对各年级人数不断下降和师资投入不足的现实,开设“复式班”是必然选择。如果忽视复式教研,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乡村素质教育目标就无法实现,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教育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为了兼顾教育公平,缩小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教育差距,贫困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设置复式教研机构,专抓复式教研工作。贫困地区教研部门必须建立“复式”教学课改实验网点,构建复式教研网络平台,有组织、按计划开展复式教学研讨,不断总结经验并及时推广、交流。贫困地区初等学校必须将复式教学课改研讨列为“校本教研”重点,坚持不懈地开展复式教研,大胆探索复式教研之路。
五、改革招生、评价制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课程评价缺乏形成性评价,造成贫困地区学校和教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必考科目的学习时间能够保证,非考科目的学习时间没有保证,素质教育难以实施,教学质量极为低下。因此招生、评价制度的彻底改革是推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构建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摒弃单一以"升学率"、"纸笔测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传统评价模式,建立与课改精神相吻合、相协调而且便于操作的新的考试、评价体系,为贫困地区教师放开手脚搞课改创作条件;要加大课改宣传力度,使社会、家长、学校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新的招生、考试、质量评价制度得到社会的认同。贫困地区教师要认清课改的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加快专业化步伐,克服讲课改与考试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积极参与新的评价方式的创建与应用。
六、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等
开发校本课程,对普通教师来说困难太大,需要结合校情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一是在学习外地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经验的同时,克服等待观望、无所作为的思想,激励教师积极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勤于动笔,放手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点滴乡土教育素材,充实校本课程。二是组织当地骨干教师集中进行开发。三是兄弟学校之间合作开发。四是教材编写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协助学校开发。课程专家与贫困地区教师协同开发出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符合乡土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复式班"适用教材更是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阴县田禾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