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8-083-01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材经在全国多数省市试教并得到认可后于2006年在我地区正式使用。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现行教材体现了改革精神,切实可用。但毋庸讳言,新教材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瑕疵,如八年级物理中示例缺乏科学性、提出问题不恰当等○1○2,笔者在暑期备课时,阅及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发现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现笔录于此,供大家探讨。
一、科学性与时效性
众所周知,2006年8月24日,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6届大会上,来自各国天文界权威代表投票通过联合会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放弃将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称为“经典行星”的说法,确认太阳系只有金星、土星、木星、水星等八颗行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发现的冥王星被“降级”成为“矮行星”。
长期以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冥王星为第九大行星”已经写入中小学教科书,成为约定俗成人所共知的科学常识。中小学教科书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需要对教科书的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这符合教育科学的客观规律,也符合人类认识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客观规律。因此,笔者认为中小学教科书对最新的重大科学发现、科研成果,需要进行内容更新,即使来不及更新教材版本,也应该采用其它方式将重大科学发现、科技成果内容传递给师生,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二、比喻欠恰当
课本在讲述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时采用了如下插图:
图中关于分子排列规则的比喻,细细品味,总觉欠妥,尤其对于气态物质分子排列的描述,因为物质分子的受力情况
与学生的受力情况具有很大差异,如此比拟,对于学生以后学习、理解分子作用力具有不良影响。
三、科学记数法的使用不规范
现行《数学》教材对科学记数法是这样讲述的: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记数法。
按照这样的讲述,我们不难理解,科学记数法中所出现的a应该是满足1≤a<10,由此可知课本中密度表中的表述欠规范:
在使用科学记数法表达密度时出现了a>10及a<1这些不规范的书写。
四、提出问题不合理
课本20页在讲完“测量物质的密度”后,作为本节小结,也为下节内容“密度与社会生活”设下伏笔,节后设计了“想想议议”:你会用密度知识来鉴别一块奖牌是什么金属做的吗?怎样做?这种鉴别方法是不是绝对可靠?为什么?
23页讲述“密度与物质鉴别”时设计了几乎相同的“想想议议”: 你会用密度知识来鉴别一块奖牌是什么金属做的吗?
如此设计,稍显繁复;同时,这句提问本身也不恰当,它的答案是否定的(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只能鉴别物质不是什么,不能肯定是什么),既是否定的,用它来引入课题就明显欠妥。
同时,在23页讲述“密度与物质鉴别”时,引用了如下例题:一个铅球的质量是4kg,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是0.57dm3。这个铅球是用铅制造的吗?
该例题所设计的问题也不恰当,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因为按照题设条件,不能确定问题答案。通过求解,可以判定这个铅球可能是铅制的空心球,或者是课本答案不是纯铅制造的。
参考文献:
[1]樊庆忠.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1-2):23-24
[2]杨明伟.新教材中几处值得商榷的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1-2):24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材经在全国多数省市试教并得到认可后于2006年在我地区正式使用。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现行教材体现了改革精神,切实可用。但毋庸讳言,新教材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瑕疵,如八年级物理中示例缺乏科学性、提出问题不恰当等○1○2,笔者在暑期备课时,阅及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发现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商榷,现笔录于此,供大家探讨。
一、科学性与时效性
众所周知,2006年8月24日,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6届大会上,来自各国天文界权威代表投票通过联合会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放弃将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称为“经典行星”的说法,确认太阳系只有金星、土星、木星、水星等八颗行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发现的冥王星被“降级”成为“矮行星”。
长期以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冥王星为第九大行星”已经写入中小学教科书,成为约定俗成人所共知的科学常识。中小学教科书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需要对教科书的内容做出适当的调整,这符合教育科学的客观规律,也符合人类认识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客观规律。因此,笔者认为中小学教科书对最新的重大科学发现、科研成果,需要进行内容更新,即使来不及更新教材版本,也应该采用其它方式将重大科学发现、科技成果内容传递给师生,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二、比喻欠恰当
课本在讲述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时采用了如下插图:
图中关于分子排列规则的比喻,细细品味,总觉欠妥,尤其对于气态物质分子排列的描述,因为物质分子的受力情况
与学生的受力情况具有很大差异,如此比拟,对于学生以后学习、理解分子作用力具有不良影响。
三、科学记数法的使用不规范
现行《数学》教材对科学记数法是这样讲述的: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记数法。
按照这样的讲述,我们不难理解,科学记数法中所出现的a应该是满足1≤a<10,由此可知课本中密度表中的表述欠规范:
在使用科学记数法表达密度时出现了a>10及a<1这些不规范的书写。
四、提出问题不合理
课本20页在讲完“测量物质的密度”后,作为本节小结,也为下节内容“密度与社会生活”设下伏笔,节后设计了“想想议议”:你会用密度知识来鉴别一块奖牌是什么金属做的吗?怎样做?这种鉴别方法是不是绝对可靠?为什么?
23页讲述“密度与物质鉴别”时设计了几乎相同的“想想议议”: 你会用密度知识来鉴别一块奖牌是什么金属做的吗?
如此设计,稍显繁复;同时,这句提问本身也不恰当,它的答案是否定的(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只能鉴别物质不是什么,不能肯定是什么),既是否定的,用它来引入课题就明显欠妥。
同时,在23页讲述“密度与物质鉴别”时,引用了如下例题:一个铅球的质量是4kg,经测量知道它的体积是0.57dm3。这个铅球是用铅制造的吗?
该例题所设计的问题也不恰当,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因为按照题设条件,不能确定问题答案。通过求解,可以判定这个铅球可能是铅制的空心球,或者是课本答案不是纯铅制造的。
参考文献:
[1]樊庆忠.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1-2):23-24
[2]杨明伟.新教材中几处值得商榷的问题[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