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往事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fcz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里头遗址静静地匍匐在伊、洛河水之间,几千年前,这片土地或许曾经历了夏朝创建与覆灭的血雨腥风……
  自20世纪50年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以来,关于这一遗址到底是属于夏还是商的争论始终不休。最近几年,学界终于形成了一个主流观点,即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都的中心都邑(目前学界尚不能给出定论)。没错,这里的“夏”指的就是那个史载为中国第一王朝、距今约四千年的夏朝。而关于夏朝的历史,一切还得从大禹治水说起。
  大禹治水
  上古舜世,天下洪水滔滔,舜帝广求治水能人,众臣适时推荐了禹。舜帝对禹说:“你去治水平土吧,要努力办好。”禹叩头拜谢,态度恭谨,却多番推辞,先后推荐了契(商代祖先)、后稷(周王朝祖先)和皋陶。禹这般推诿,事出有因。
  这场洪水来势汹汹,已延续了近十年之久。十年前,洪水暴发之初,时值尧世,尧帝也曾广招天下良才前去治水。当时,众人推荐了禹的父亲鲧,尧帝却不甚满意,觉得鲧道德败坏,难堪重用。但在众人的劝说下,尧帝最后还是任用了鲧。
  结果不出尧帝所料。鲧采用堵塞的方法,治水九年仍不见效。那时,舜是天子继承人,正代行天子之职。在巡视四方时,舜看到鲧治水无效,便惩治了鲧,将其流放羽山。后来,鲧死在了羽山。
  父亲因治水无功而死,如今天子又要将这“烫手山芋”丢给自己,禹自然要推托一番。奈何舜帝偏偏看中了禹,只催促他赶紧去治水。圣命难违,禹只能走马上任。
  大概是因为其父鲧的前车之鉴,对于治水一事,禹十分尽心,可谓鞠躬尽瘁。他行走天下,一边修湖测地、敷土浚川,一边赈济灾民、广播稻种。十三年里,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将洪水治理妥当。当九州统一,四方安定,禹也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因他有“治水大德”,故人们又称他为大禹。
  史载大禹治水范围遍及长江、黄河两个流域,近现代史学家们对此颇为怀疑。如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就认为,这恐是后人所文饰的敷张之词,皆非真相;禹之治水,亦仅限于一隅。这个“一隅”,史学家们多认为是黄河中下游区域。
  考古学家也确实在包括二里头遗址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区域的多处遗址中发现了洪水堆积的遗迹,时间处于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头文化早期之间,恰好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期。不过,这些也只是推论,尚需进一步考证。
  总之,自近代“古史辨运动”后,学界对传世上古史料颇多存疑。多年来,大禹治水与夏朝的存在一样,是一个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的问题。因此,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无异于打开一扇门,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若夏朝真的存在,那么证实大禹治水的时刻还会远吗?
  姒姓夏后
  大禹是夏朝的开创者。他因治水有功而得民心,继而成为天下共主。即位后,他建夏后国,姓姒氏,这就是中国第一王朝—夏的由来。
  夏朝是“三代”之首,也是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以前,天下共主大多由德才俱佳的氏族部落首领通过“竞选”担任,自夏朝后,历朝历代的天子之位只由一个家族内部人员世袭罔替。
  在大禹及其之前的时代,氏族部落之间斗争激烈,群雄并起,竞逐天子之位,最后总是强者胜出。那时,血脉虽然可以证明一个人的出身,但并不具备晋位天子的资格。尧帝则视天下为“公有”而非一家私产,主张让最有道德的人当天子,并实行禅让制。大禹是禅让制的受益者。他借治水“起家”,又因禅让制而登帝,可最后,他又成为禅让制的终结者。
  其实,大禹本人有意延续禅让制,维持公天下的局面。他先是举荐皋陶为天子继承人,但皋陶早逝。后来,大禹想把天子之位让给臣子伯益。大禹死后,伯益却推辞不就,坚持要将帝位让予大禹的儿子启。因为启很有才能,大臣们默许了伯益的退让,纷纷臣服于启(战国时期魏国史官编撰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记载为:伯益与启争夺王位,启杀之)。于是,启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天子。
  乍一看,似乎启的登位也是人民的選择,但公天下的性质事实上已终结。启死后,其子太康即位;太康死,其弟中康嗣位……纵观整个夏朝,从禹至桀,国祚绵延四百余年,共历十四代、十七任帝王,全是姒姓夏后氏家族血脉,多是父死子立,只有两任是兄终弟及,这就是所谓世袭制。
  世袭制是家天下的基础。在夏朝之后的几千年中,这种世袭制与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相互交融,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石。
  少康中兴
  现代史学家认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中国从邦国时代进入王国时代,但它也只是一个以某氏族为中心演化成的王国,这意味着,其他氏族始终是这个王国的不安定因子。事实上,夏朝国祚也确实曾因氏族作乱而近乎中断。
  夏启刚即位不久,有扈氏就起而抗之。有扈氏,据说是夏后氏的兄弟氏族,同属姒姓,于禹当政时分封而出。有扈氏认为,启继任天子是破坏禅让制的行为。他们对此相当不满,故拒绝归顺夏后氏。于是,启御驾亲征,在甘地作《甘誓》后,便与有扈氏大战一场,最终成功消灭有扈氏。自此,天下朝拜夏后氏者增多。
  从启三传至相时,因累代嗣位天子都不贤明,夏朝的天下就被另一个氏族部落有穷氏夺了去。有穷氏的首领为后羿,善于骑射,是“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的原型人物。后羿夺取夏王室的统治权后,因荒于田猎,又被他的臣子寒浞杀死。
  之后,寒浞又杀死了夏帝相,夏国几近覆灭。其时,相的妻子緡已有身孕,侥幸逃生,生下了儿子少康。少康有勇有谋,始终不忘国仇家恨。他在寄居于有虞氏期间,集结夏朝余众,最终攻灭有穷氏,恢复夏朝天下,这就是“少康中兴”。
  然而,并不是所有夏朝天子都如启和少康那样能干。少康之后,夏朝历任天子要么不出政绩,要么荒淫无道,如末代君主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故夏后氏德衰。自十四任帝王孔甲之后,很多氏族都已相继叛离夏后氏。夏朝天子不仅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反而成为叛乱的导火线。
  当夏后氏日渐衰退之时,其他氏族却发展壮大。氏族之间地位和权力的不对等使这个王朝暗流涌动,斗争愈演愈烈,终至不可收拾之势,夏朝也就难逃覆灭的命运了。   商汤革夏
  当夏朝帝位传至桀时,摇摇欲坠的王朝终于轰然倒塌。
  史载夏桀不修德而好武,施行暴政,荒淫无道,劳民伤财,建倾宫、瑶台,沉迷肉林酒池,朝政上又亲小人、远贤臣,最终导致众叛亲离。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有一位妃子,名叫妹喜。夏桀原本很宠爱妹喜,但自岷山氏向夏桀献出两位美女后,夏桀如获至宝,转而宠幸二女。妹喜受到冷落,心生怨恨,便与商朝宰相伊尹勾结,两人里应外合,致使夏朝灭亡,这就是“妹喜亡夏”的故事。
  将一个朝代的灭亡归咎于一个女人,多少有点将历史简单化的嫌疑。夏朝本质上是一个强大的氏族统治其他相对弱小的氏族,这个王朝的稳定来自氏族之间的相互制衡。平衡一旦被打破,王国就有覆灭的危险。若天子个人德才兼备,臣下们则不敢轻举妄动;但若天子德行有亏,其他氏族绝不会甘心臣服。夏桀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江河日下的王朝统治和暴政所激起的民愤,还有如商汤这样雄才大略、深得民心的对手。
  商汤是商族始祖契的后代。契兴于尧、舜和禹当政之世,他曾因辅佐大禹治水而被舜封于商地。从契至汤,为了氏族发展,商族曾迁都八次。经过世代经营,至汤时,商族早已今非昔比,堪为夏后氏的劲敌。
  商汤是个英明的领袖,在他的带领下,商族发展很快。商汤曾在夏王朝任方伯,为一方诸侯之长,有带兵征伐作乱诸侯的权力。在一次次征战中,商汤不仅兼并了叛乱氏族,扩大了势力范围,也树立了杀伐决断、不失仁德又礼贤下士的声名。
  得知商汤不断征伐诸侯,夏桀有了危机感。他派使臣将汤召至夏王都,并将其囚禁于夏台(夏朝设立的监狱)。就在众人以为商汤要亡时,夏桀又因收了商族臣子伊尹和仲虺进献的珍宝、玩器和美女而释放了商汤。结果,商汤毫发无损地回到了商。
  囚禁商汤一事是个转机,使天下氏族诸侯们看清不少事。夏桀貪婪残暴又愚蠢至极,他“放虎归山”,绝非明主。商汤劫后余生,定不会坐以待毙,重蹈覆辙。于是,各氏族诸侯纷纷投奔于商,愿助商汤灭夏。
  这时,昆吾氏起来作乱,商汤乘机率领诸侯举兵讨伐。在平定昆吾氏后,商汤立马将箭头一转,对准了夏桀。他发出著名的《汤誓》,以正革夏之战的合法性,大意是:“不是我个人敢于兴兵作乱,是因为夏桀犯下了很多罪行……夏桀君臣加大徭役,耗尽了夏国民力;又加重盘剥,掠光了夏国资财。夏国的民众都在怠工,不与他合作……夏王的德行已到这种地步,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如果你们违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惩罚你们,概不宽赦!”
  商汤一路进攻,在有娀氏故地(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一带)打败了夏桀。夏桀节节败退,又奔逃至鸣条(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之西),但夏军已全线崩溃,胜负已成定局。夏桀后来被商汤流放至南巢,夏朝至此灭亡。
  在剿灭夏后氏余党后,商汤一统天下,即位天子。历史自此翻开新的一页,进入商朝时代。
其他文献
黄土高原造就了陕北人淳朴粗犷、忠厚诚实的性格,也衍生了具有黄土地特有风情的说唱艺术。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些高亢激昂的声腔,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回响千年,至今不息。一代一代的陕北人,在说书、道情、民歌等陕北说唱艺术的熏陶下成长为民间艺术家,延续着陕北独特的文化根脉。  一把三弦说古今  没有听过说书,就等于没到过陕北。说书是陕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结束一天的忙碌,晚上能听一场说书是陕
期刊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此处的“中国”取中央之国之意。而“中国”真正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名词,要一直到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后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正式成为中华儿女所属国家的代名词,为世界人民所知。  而在此之前,中华民族于何时从原始社会迈入文明时代,开始具备古代国家的性质,一直是
期刊
言菊朋的一生,是孤独寂寞的一生。『得意的日子很短,失意的日子很长。』票友下海,却终成一代京剧老生流派宗师。  言菊朋(1890—1942年)可能是京剧前后四大须生中最不知名的一个。余、高、马、谭、杨、奚这些老生流派,都至少有几出特色鲜明且传唱很广的代表性剧目、唱段,或有著名的流派传人。而言菊朋首创的言派,即便是资深戏迷,能对其艺术如数家珍者,怕也是寥寥无几。  言菊朋的言派声腔独具特色,精妙绝伦,
期刊
中国传统花轿是由官轿演化而来,因其装饰华丽考究,轿身配有各种吉祥图案,富丽堂皇,四周用红绸扎结,故谓『花轿』。  旧时女子出嫁时常要坐大红花轿,男方则到女方家迎花轿,将新娘接到婆家,一路上唢呐声声,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花轿起源  花轿是我国传统婚礼中用于迎接新娘的专用交通工具,也称作“喜轿”。花轿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为主,民间称“大红花轿”,以示婚礼的喜庆和吉祥。  花轿由官轿转化而来,而官轿
期刊
马远是南宋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在画史上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家』,由他们所开创的山水画派被称为『院体』,以精微雅致的风格著称于世。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长于临安(今浙江杭州),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南宋1140—1225年。他出身于一个绘画世家,其曾祖马贲、祖父马兴祖、父亲马世荣、伯父马公显至兄长马逵,均在宫廷画院任职,其子马麟也为画院画师,故而有“一门五代皆画
期刊
二十世紀以来,找寻中华文明源头的探索从未停歇。我们从哪里来,关乎我们将到哪里去。中国何时成为『中国』,中华民族如何从多元走向一体?对二里头遗址六十多年的发掘与研究,也许会给出一个答案。
期刊
阅读经典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今天的读者应如何阅读产生于农耕时代的古代经典?  经典成文久远,“今读”要古为今用。事实上,立足于传统的创新,和不断创新的传统,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唯有如此,才能使悠久的文明立足于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亘古亘今、亦新亦旧”,世世代代滋养我们的“义理性命”。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读本,选文自先秦至明末,遍涉经史子集,一度“家弦户诵”,流传
期刊
师古而不泥古,涉新而不媚新,蒋喜以复兴玉文化为己任,切磋琢磨之中,纳世间万物于方寸之间,在不断创作中实现艺术追求。  蒋喜,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其历经近40年的钻研与实践,在古韵玉雕设计与制作方面颇有心得,恢复了“汉八刀”“游丝毛雕”等特殊治玉技法。作品融传统玉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情趣于一体,形成了独具“古韵今
期刊
大平调曾被研究者称为濒危剧种,可如今它不但没有消亡,反而在守护与开拓中,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大平调本名平调,属于梆子声腔系统剧种。之所以叫“平调”,是因为其伴奏乐器在定弦的时候,调门比高调(山东梆子)、反调(河北梆子,又称笛梆子)都低。此外,由于该剧种击节的梆子形制很大,故又名“大梆戏”,20世纪50年代后通称为“大平调”。大平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一带,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期刊
古人行商虽不如今日交通之方便,但该办的『证件』也不能少。商人须凭证运输商品,通过关口,贩卖货物,鄂君启金节就是战国时期的一种经商凭证。  先秦典籍中对经济活动的记载甚少,主要在诸子与诸侯王的言说中稍有论及,如孟子与齐宣王讨论“制民之产”,再如《管子·轻重篇》里强调凭借货币、商品等杠杆调控经济。这些关涉经济的零星片段很难构建起两千多年前各诸侯国间的日常商业往来状况。  幸运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