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莎士比亚的诗剧作品闻名世界,被广泛翻译为各种语言,我国对于莎士比亚诗剧作品的翻译可追溯到大半个世纪以前,整体性视域下的语用顺应论为诗剧作品的翻译供以正确的方向和不容忽视的助力,本文主要从语用顺应论的基本概述入手,并基于此分析了语用顺应论在莎士比亚诗剧翻译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全面提升莎士比亚诗剧作品翻译工作的有效性建言献策。
【关键词】语用顺应论 莎士比亚 诗剧作品 翻译
【中图分类号】I046;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25-01
一、语用顺应论基本概述
语言顺应论究其实质而言属于语用学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容纳性及注解力,从整体来看,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一个处于连续抉择中的历程,此种抉择会在无形中受到有心的、无心的、源自于语言表面的、内在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于字词的读音、用词、句式、行文等方面皆存在语言的运用抉择问题。可变迁、可斟酌、可顺从适应是语言三方面主要的特色所在,讲话者只有于语言的尝试性运用中方可以开展相应的语言抉择,可变迁及可斟酌呈现出差异性的特征,可变迁着重突出语言存在列抉择的概率,可斟酌即依靠相关语言准则及方略对具体的用词施以巧妙、变通的抉择,而语言的可变迁和可斟酌共同促成了其可顺從适应性的其中一类形式,为适应日常交流的实际诉求于不用的语言氛围中运用者在提供的抉择空间内作出一定的取舍即为语言的可顺从适应性,语言的可变迁性及可斟酌性于某些层面上为语言的可顺从适应性供以进行抉择的保障和准则[1]。各有差异的语言方式于实际的运用历程中起到同样存在差异的影响和效用,促成语言认知及成形的抉择与语言使用的情景相协调是语境关系顺应的核心所在,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对话双方的内心情绪、置身环境等是构成语境的关键要素,于各个时段、语言环境、及构造皆有差异的情景中进行交流的两方可以根据需要对使用的语言加以适当地改变和协调,进而令话语富有更深的蕴意。交流人员于蕴意生成的历程内产生的感应、规划、追忆等领悟式的心理活动即为顺应历程内的突显程度,语用学策略中,基于上述层面的协同作用结合所处的社会背景、习气风俗等来对语言作出相应的解析。
二、语用顺应论在莎士比亚诗剧翻译中的应用
(一)顺应语音
通常而言,在具体开展翻译工作时依照各个语音特点,顺应语音或者韵律特征进行翻译叫做顺应语音,比如说莎士比亚经典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皎然悬在暮天的颊上/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瞧她随着女伴进退周旋/像鸦群中一头白鸽蹁跹”,翻译人员于此部分描写的翻译中巧妙地借助两行押一韵的方式生动地描绘出罗密欧于朱丽叶一见倾心的感情,为了使读者在评阅时可以感知到作品本身的格律,在确保语句畅通的前提下维系原有的吸引力,朱生豪遵循语音顺应论的相关原则,借助结合语境的意译及押韵的方式来开展翻译工作。
(二)顺应词汇搭配
对于诗剧的翻译而言,英文更为强调作品原有语言氛围的创设,惟有创设一个同原作品相适应的语言氛围,方可以精准地翻译出原语句的真切含义,若是某个词汇有悖于作品的语言氛围,翻译人员则要替换一个更为合适、更加确切的词汇,莎士比亚诗剧作品的译制工作自然也是如此,应当结合具体的语言氛围选取与之相宜的词语,字词搭配的存在使翻译工作变得更为高效,由此可见,培养字词搭配的优良习惯有助于强化译文的准确性和贴合度。例如,梁实秋先生在翻译《威尼斯商人》这一作品时便格外注重字词的配搭工作,将“respect”译作“恭敬”亦或“尊重”,若是把原作品里的“talk with respect”译为“满怀恭敬地谈论”,则“言谈敬重”无法进行字词的配搭,为了使前后文章的语言氛围更为贴合整体行文的寓意,于词语的选取方面应当遵循顺应原则将“talk with”译为“言谈”时,梁实秋先生选用了“斯文”一词,一来同作品的语言氛围更为契合,二来为整个作品赋予了更多的朝气。
(三)顺应物理世界
于翻译领域,时间、空间称谓是物理领域一轮最为广泛的两方面内容,在时间的定义上中西方皆有各自的表述方式,比如于英文中将时间划分以往、当前和未来,详细化的表述有当下、此刻、前天、明年、后面等等,中文中较为普遍的关于时间的表述春分、小满、小暑、白露等等。绝对及相对的空间联系是空间称谓的细化内容,于某些层面上亦可称作位置联系,在这之中具备一定对比物的空间联系即相对性的联系,以英文日常生活用语为例,有客来访敲门时,礼貌性的问答应当为“I’m coming”,而并非“I’m going”,将来访的客人视为对比点来开展对话,因为不同国家的受众和翻译人员同莎士比亚具有各具不同的时空观念,这便给诗剧的翻译工作增添了更多难度,于这一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对话中,为了选取最佳的译文词句,翻译出更为贴合原著的作品,翻译人员务必要将此种时空方面的差异性全面考虑在内。
(四)顺应心理世界
除上述原则以外,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时还应当注意对于原作者及受众群体内心世界的认知和把握,在译文语言的选取上同作者及受众的思想、观念、期望、性情、意愿等内心情感相适应,这一过程即所谓的顺应内心世界。此外,翻译人员在诗剧同受众之间充当建构桥梁的角色,自然也拥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在翻译诗剧作品时为了可以使受众获得更为充分化的阅读体验,翻译人员的首要任务便是先行感悟莎士比亚的内心世界,于精准全面地把握其观念、态度、目的等最为基本的内容的基础上,翻译人员应当尽可能地顺应普通受众的内心世界,借助能被受众明了并广泛接纳的途径将诗剧细细剖析开来。朱生豪先生在翻译《李尔王》的过程中便格外注意同国人的价值思维及风俗观念相适应,虑及国人大部分成长于思想理念较为封闭保守的社会大环境中,其在翻译过程中并未把莎翁原作品中的“bed”直译为“床”,原作品中出现的“bed”除了能够从侧面凸显出英国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习俗,还带有浓浓的戏剧韵味。
参考文献:
[1]陈月.语用顺应论视域下莎士比亚诗剧作品的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12(09).
[2]朱达.与莎士比亚“诗剧”相对应的中译文——莎士比亚剧本英译汉探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
[3]宋雪,谢劲秋.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看莎士比亚译作在民国时期的传播[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关键词】语用顺应论 莎士比亚 诗剧作品 翻译
【中图分类号】I046;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025-01
一、语用顺应论基本概述
语言顺应论究其实质而言属于语用学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容纳性及注解力,从整体来看,语言的具体运用是一个处于连续抉择中的历程,此种抉择会在无形中受到有心的、无心的、源自于语言表面的、内在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于字词的读音、用词、句式、行文等方面皆存在语言的运用抉择问题。可变迁、可斟酌、可顺从适应是语言三方面主要的特色所在,讲话者只有于语言的尝试性运用中方可以开展相应的语言抉择,可变迁及可斟酌呈现出差异性的特征,可变迁着重突出语言存在列抉择的概率,可斟酌即依靠相关语言准则及方略对具体的用词施以巧妙、变通的抉择,而语言的可变迁和可斟酌共同促成了其可顺從适应性的其中一类形式,为适应日常交流的实际诉求于不用的语言氛围中运用者在提供的抉择空间内作出一定的取舍即为语言的可顺从适应性,语言的可变迁性及可斟酌性于某些层面上为语言的可顺从适应性供以进行抉择的保障和准则[1]。各有差异的语言方式于实际的运用历程中起到同样存在差异的影响和效用,促成语言认知及成形的抉择与语言使用的情景相协调是语境关系顺应的核心所在,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对话双方的内心情绪、置身环境等是构成语境的关键要素,于各个时段、语言环境、及构造皆有差异的情景中进行交流的两方可以根据需要对使用的语言加以适当地改变和协调,进而令话语富有更深的蕴意。交流人员于蕴意生成的历程内产生的感应、规划、追忆等领悟式的心理活动即为顺应历程内的突显程度,语用学策略中,基于上述层面的协同作用结合所处的社会背景、习气风俗等来对语言作出相应的解析。
二、语用顺应论在莎士比亚诗剧翻译中的应用
(一)顺应语音
通常而言,在具体开展翻译工作时依照各个语音特点,顺应语音或者韵律特征进行翻译叫做顺应语音,比如说莎士比亚经典诗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皎然悬在暮天的颊上/像黑奴耳边璀璨的珠环/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瞧她随着女伴进退周旋/像鸦群中一头白鸽蹁跹”,翻译人员于此部分描写的翻译中巧妙地借助两行押一韵的方式生动地描绘出罗密欧于朱丽叶一见倾心的感情,为了使读者在评阅时可以感知到作品本身的格律,在确保语句畅通的前提下维系原有的吸引力,朱生豪遵循语音顺应论的相关原则,借助结合语境的意译及押韵的方式来开展翻译工作。
(二)顺应词汇搭配
对于诗剧的翻译而言,英文更为强调作品原有语言氛围的创设,惟有创设一个同原作品相适应的语言氛围,方可以精准地翻译出原语句的真切含义,若是某个词汇有悖于作品的语言氛围,翻译人员则要替换一个更为合适、更加确切的词汇,莎士比亚诗剧作品的译制工作自然也是如此,应当结合具体的语言氛围选取与之相宜的词语,字词搭配的存在使翻译工作变得更为高效,由此可见,培养字词搭配的优良习惯有助于强化译文的准确性和贴合度。例如,梁实秋先生在翻译《威尼斯商人》这一作品时便格外注重字词的配搭工作,将“respect”译作“恭敬”亦或“尊重”,若是把原作品里的“talk with respect”译为“满怀恭敬地谈论”,则“言谈敬重”无法进行字词的配搭,为了使前后文章的语言氛围更为贴合整体行文的寓意,于词语的选取方面应当遵循顺应原则将“talk with”译为“言谈”时,梁实秋先生选用了“斯文”一词,一来同作品的语言氛围更为契合,二来为整个作品赋予了更多的朝气。
(三)顺应物理世界
于翻译领域,时间、空间称谓是物理领域一轮最为广泛的两方面内容,在时间的定义上中西方皆有各自的表述方式,比如于英文中将时间划分以往、当前和未来,详细化的表述有当下、此刻、前天、明年、后面等等,中文中较为普遍的关于时间的表述春分、小满、小暑、白露等等。绝对及相对的空间联系是空间称谓的细化内容,于某些层面上亦可称作位置联系,在这之中具备一定对比物的空间联系即相对性的联系,以英文日常生活用语为例,有客来访敲门时,礼貌性的问答应当为“I’m coming”,而并非“I’m going”,将来访的客人视为对比点来开展对话,因为不同国家的受众和翻译人员同莎士比亚具有各具不同的时空观念,这便给诗剧的翻译工作增添了更多难度,于这一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对话中,为了选取最佳的译文词句,翻译出更为贴合原著的作品,翻译人员务必要将此种时空方面的差异性全面考虑在内。
(四)顺应心理世界
除上述原则以外,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时还应当注意对于原作者及受众群体内心世界的认知和把握,在译文语言的选取上同作者及受众的思想、观念、期望、性情、意愿等内心情感相适应,这一过程即所谓的顺应内心世界。此外,翻译人员在诗剧同受众之间充当建构桥梁的角色,自然也拥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在翻译诗剧作品时为了可以使受众获得更为充分化的阅读体验,翻译人员的首要任务便是先行感悟莎士比亚的内心世界,于精准全面地把握其观念、态度、目的等最为基本的内容的基础上,翻译人员应当尽可能地顺应普通受众的内心世界,借助能被受众明了并广泛接纳的途径将诗剧细细剖析开来。朱生豪先生在翻译《李尔王》的过程中便格外注意同国人的价值思维及风俗观念相适应,虑及国人大部分成长于思想理念较为封闭保守的社会大环境中,其在翻译过程中并未把莎翁原作品中的“bed”直译为“床”,原作品中出现的“bed”除了能够从侧面凸显出英国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习俗,还带有浓浓的戏剧韵味。
参考文献:
[1]陈月.语用顺应论视域下莎士比亚诗剧作品的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12(09).
[2]朱达.与莎士比亚“诗剧”相对应的中译文——莎士比亚剧本英译汉探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
[3]宋雪,谢劲秋.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看莎士比亚译作在民国时期的传播[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