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研究的最高奖项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610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0月3日,第六届吴玉章新闻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陈力丹的《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胡泳的《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林爱珺的《知情权的法律保障》、吴廷俊的《中国新闻史新修》、王润泽的《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等五部学术专著获奖。
  奖掖精英、弘扬学术——吴玉章基金和吴玉章奖
  为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任校长吴玉章同志,中国人民大学于1983年设立了吴玉章奖金基金,2002年更名为吴玉章基金。现任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为李鹏、宋平同志,主任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同志。
  吴玉章基金设立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以下简称“吴玉章奖”),该奖面向全国,主要奖励国内有重大影响的优秀人文社会科学论著,旨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吴玉章奖每五年评选一次。现评奖学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新闻学、教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经济学和法学等8个学科,每个学科设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优秀奖2~3项、青年奖1项。自1987年至今,该奖已颁发五届,先后有郭沫若、吕叔湘、胡绳、王力等数十名著名学者获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吴玉章奖是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规格较高的奖励。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今年吴玉章基金又首度增设了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面向全国,旨在奖励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奋斗终身、贡献卓越,并且现仍活跃在学术界的学者,奖励金额每人100万元,邬沧萍、冯其庸、汤一介等三人获奖,此奖将成为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齐名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最高荣誉奖项。
  仔细审阅,认真评选——第六届吴玉章新闻学奖评奖流程
  本届吴玉章新闻学奖从2012年4月初開始接受评奖申请,至2012年5月底征集期结束。征集到的申请评奖的专著,既有来自本人申报的,也有来自网络推荐的,前者为34部,后者为118部,共152部,涉及历史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实际应用新闻传播学和传媒经济学等各个领域。参评的专著,以2006~2010年这五年内出版的为限。
  本届吴玉章新闻学奖评审组召集人为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委员方汉奇教授,评审组成员由基金委员会聘请的来自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人大、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的7位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既有来自新闻工作第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媒体领导,也有在新闻教学与研究领域内有一定声望和影响的学者。
  本届评审组成立后,利用6月、7月两个月的时间,由工作人员将自报和推荐参评的共152部著作先期分送评审组的各位专家认真审阅,并初步搜集他们的评审意见。在经过细致认真的前期准备工作后,于8月15日、16日两天,召开评审组全体专家会议。通过讨论和多次筛选及多次无记名投票,最后确定了新闻学奖获奖的全部名单,报请基金委员会审议通过。
  百花齐放,蝶舞蜂喧——第六届吴玉章新闻奖获奖作品
  本届吴玉章新闻奖共评出获奖专著五部:特等奖空缺,一等奖1部、优秀奖3部、青年奖1部。下面作简要介绍:
  一等奖是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所著的《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该书从人类信息交流的角度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思想,对他们关于信息传播的观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填补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该书从马克思所感慨的“我们的交往”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研究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各种现象,论证了他们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与此同时,还在思维、语言、文字、宗教、文艺、舆论、宣传、新闻、报刊、法律等多维视野上建立了精神交往学说,有较强的学术开创性。该书较为全面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信息传播的宏观和微观的诸论点,较为系统地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开放思想体系,观点新颖,论证严谨,逻辑性和说服力较强。
  优秀奖三部(排名按获奖者姓氏音序):
  一为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所著的《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该书提出了“共有媒体”的概念,并认为这种集制作者与消费者于一体的全新传播工具,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对于推进中国公众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特别是促进尚不发达的公共传播领域的成长,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共有媒体”这一中介,为读者理解公域和私域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该书强调数字技术是被植入预先确定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中的,在技术的动态趋势和保持现状的惯性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并据此认为,对“共有媒体”的限制,应该明显低于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全书思辨性较强,论证严谨。对中国网络数字信息传播的特殊发展路径及其对中国社会文明进程的特殊影响方式所作的分析,显示出了观察中国社会变革的独特视角,具有较强的理论上的创新。
  一为林爱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所著的《知情权的法律保障》。该书对知情权理论作了较为扎实的基础性研究,廓清了知情权的概念和历史,并对其在权利行使和保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难点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成果,有利于受众知情权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健康、有序、良性地发展。该书重视全人类在知情权方面创造的制度文明,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的知情权法律制度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了其中的规律和特点,体现了作者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广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理论素养。该书在公法领域的知情权、私法领域的知情权,以及公益诉讼中的知情权的研究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一为吴廷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所著的《中国新闻史新修》。该书是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精心撰写的一本“体例新、内容新、观点新”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类著作。在体例上,作品一改传统革命史范式下过于意识形态化的编写体例,将媒介本身的发展演进及其现代化作为体例划分的依据,所设的“帝国晚期”、“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等章节,和以“八面来风”、“五方杂处”、“定于一尊”为题的形象化的概括,颇具匠心。体现了该书对整个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全局的和准确的把握,以及作者在史胆、史识和史才上的追求,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获得青年奖的是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所著的《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该书角度新颖,较好地弥补了对北洋时期新闻史研究的不足。对北洋时期官办报纸、政党报纸、商业报纸、宗教报纸、通讯社及广播电台等各种媒体分门别类地作了较为清晰的介绍和研究。同时,还紧紧围绕“现代化”这一线索,对这一时期新闻事业运营模式的现代化、新闻理论和新闻理念的现代化作了一定的探讨。对北洋政府时期的新闻业及其现代化有着较为宏观的把握、较为全面的概括和较为准确的分析,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该书还注意在结构上摆脱传统新闻史研究的程式与套路,按照新闻业自身的类别、结构和发展特征划分成若干板块,将局部和个案性质的新闻史课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自出机杼、颇多新意。
  以上各获奖专著,都是2006~2010年这一时间段内出版的各个年龄段作者学术研究中的精品,是这一时间段内出版的历史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实际应用新闻传播学和传媒经济学等各个新闻传播学术领域内优秀著作的杰出代表。吴玉章基金对这些著作的奖励,对中国新闻传播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吴玉章基金会和所有从事新闻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工作者们共同的期望。
  附:历届吴玉章新闻奖获奖名单
  第一届(1987年):
  一等奖:方汉奇著,《中国近代报刊史》
  优秀奖:艾丰著,《新闻采访方法论》
  第二届(1992年):
  一等奖:郑兴东著,《报纸编辑学》
  优秀奖:姚福申著,《中国编辑史》
  第三届(1997年):
  优秀奖:吴廷俊著,《新记大公报史稿》
  优秀奖: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
  第四届(2002年):
  一等奖: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优秀奖:邵华泽著,《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
  优秀奖:蓝鸿文著,《新闻采访学(第二版)》
  优秀奖:程曼丽著,《“蜜蜂华报”研究》
  优秀奖:唐绪军著,《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
  第五届(2007年):
  一等奖:彭兰著,《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
  一等奖:赵玉明著,《中国广播电视通史》
  优秀奖:郑保卫著,《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
  优秀奖:杨海军著,《中国古代商业广告史》
  优秀奖:姜飞著,《跨文化傳播的后殖民语境》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编校:施 宇
其他文献
我认真地拜读过高级记者、曾任河南日报驻安阳市记者站站长李根林老师的新闻专著,细细品味过他的回忆录,但近日当看到他即将出版的画传《一路走来》的电子稿时,我再次被深深地触动了。  《一路走来》这部画传,收录了作者从童年至今的350多幅图片,名为“足迹”,使其66个春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足迹”之外,还有“静思”“观感”两部分;“观感”中的文章实为书评,而“静思”中的12篇则全部是作者退休以后的
期刊
【摘要】在广告传播中运用议程设置提高品牌影响力,成为信息时代广告传播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前提下,对国际服装品牌贝纳通广告传播进行研究,从传播学、符号学、心理学等视角切入,探析广告传播中选择和设置议题对塑造和建构品牌文化的意义、议程设置塑造个性化品牌文化的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议程设置;品牌文化;关爱世界;品牌个性  贝纳通①广告传播始终关注全球范围内的社会问题,选取具有全球意义
期刊
距今三十载的1983年,一位美国记者一再努力,终获中国政府同意,在古稀之年踏访红军长征路,并以一部轰动世界的新闻名作,成就了斯诺及其《西行漫记》后的又一里程碑。这位记者就是知名美国新闻界、驰誉天下新闻人的哈里森·索尔兹伯里(1908-1993),而那部名作就是《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索尔兹伯里的《长征》,既为人们触摸一段传奇历史提供了鲜活的感觉,也为新时期的中国记者采写新闻、讲述故事展现了新颖的
期刊
跨文化传播一词,最早出现在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德的著作《无声的语言》中。从学理上说,跨文化传播指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1]150。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使信息的同步传播成为可能,同时也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电子传播使地球缩小成为一个村落,文化的传播有了载体。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而起源于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以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记者“走转改”活动为例,在文化视阈下对“走转改”活动的意义进行理性审视与剖析。“走转改”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它通过发挥文化的主体功能、育人功能、引领功能,以及对文化的构建,在新闻宣传思想战线上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走转改;文化选择;文化意蕴;文化环境  自2011年8月全国新闻界在中宣部
期刊
如今,传媒业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媒体竞争以品牌制胜,名牌栏目、名主持人对提升媒体竞争力和影响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播媒体如何打造名主持人和品牌栏目,使其最大化地发挥品牌效应,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栏目内容与形式  频率品牌化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品牌栏目。中央电视台90%以上的广告收入来自只占栏目总数10%的名牌栏目。广播的发展也是如此,广播栏目是频率的内核,竞争直接体现为各广播节目之间的比拼
期刊
策划编辑是编辑职业的一种,是一个出版社或图书公司的核心,也是促进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策划编辑就是那些在广泛调查研究市场后,正确判断社会文化走向和文化市场需求,以此对出版活动的具体方案做出设计、决策、监督实施并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出版目标和出版效果一致的编辑人员。图书选题策划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图书组稿、编辑、设计、印刷、宣传及发行各个环节。对于大多数出版社来说,策划编辑是图书选题策划的主要
期刊
【摘要】近现代中西方城市文化交流与传播,给开埠后的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注入了新的异域文化元素,使北京、上海和天津体现出当时中国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生态。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变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余年的快速发展,上述城市文化也同样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城市文化、文明发展的普遍性问题。  【关键词】中西文明;文化传播;京津沪;城市变迁  一  从宏观意义考察,资本的全球化输出,区域文明
期刊
【摘要】三百年来,关于小红帽的故事不断地被言说,其中,由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童话《小红帽》流传最为广泛;电子媒介出现后,众多导演将其改编成影视作品,为《小红帽》增添了新的魅力。2005年由柯瑞·爱德华兹、托德·爱德华兹、托尼·里奇联合导演的动画电影《小红帽后现代版》可算其中的优秀范例,它在人物塑造、叙事模式、声画元素的运用、精神内核的表现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改编才能。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对象,探讨它对
期刊
缘起:建立在主体性认知基础上的记者角色分析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媒体角色的定位既源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也受制于一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的认知水平。新闻媒体的角色与为之服务的记者角色息息相通。对于中国来说,不同发展时期媒体的角色定位并不完全相同。60多年来,中国新闻媒体的角色从单一走向了多元:既充当喉舌,承担宣传使命,又在市场经济展开后充当着市场主体。为充当好市场主体角色,多年来,新闻传媒恢复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