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引導学生主动探索”,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创新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最高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主动发展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1 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新教材教学以“玩”贯穿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活动中,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为趣味性的活动。这样,就让学生在“玩中长智”。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利用新教材在这方面提供的丰富的游戏素材这一优势,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利用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幽默的比喻,有趣的数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寓教于乐,让学生越学越起劲。如在“计算”教学后设计对口令、猜一猜、计算接龙、夺冠军、夺红旗、找朋友、小猫钓鱼、小动物找家、小小邮递员、摘仙桃等游戏活动。如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后,让一部分学生在教室里充当售货员,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顾客来买东西,以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发展。
2 启发质疑,诱发创新情感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从学生“学答”转到“学问”上来,从“敢问”到“善问”上来。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释,从而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精神。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笔者先提出问题:“你们说出其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可以马上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听了笔者说出几个三角形的第三个角度数后,疑团顿生,议论纷纷,迫切地想解开这个谜。此时,学生思维已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这时要把握时机,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中去,接着让学生把三角形剪开,然后把剪开的角拼成一个角。这时,学生就懂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样,学生通过质疑实际操作,既开拓了思维的灵活性,又增强了获得知识的深刻性,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必要的知识空间。
3 动手操作,发展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理念,就是要求教学要为学生营造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教学,体验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尽量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
例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笔者设计一系列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菱形、三角形等,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辨别什么是三角形,什么不是三角形,通过说“为什么”把生活常识提炼为“数学定义”,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动手拉动四边形和三角形,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予以证实其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可以调动起来,学生的聪明才智与学习兴趣,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提高。又如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帮助父母计算客厅或房间装修所需要的地砖和钱。通过计算,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4 挖掘潜力,鼓励创新言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已是当今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创造而教”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攻目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探索潜力,坚信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都可能做出优异的成绩,鼓励学生创新求异,用不平常的方法解决问题,哪怕其结果并不完善。并且能容忍异议,确保唱“反调”的学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奖赏,使学生树立“每个人都能创造”的信心,随时为创新求异提供激励。教材是个例子,数学教学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关键在于教师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潜力。教师可以不拘一格地教,学生可以不拘一格地学,让学生感到什么都是新的,形成一种极强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组织学生运用学具动手实验,把剪成的十六等分圆拼成一个自己熟悉自己学过的图形。要求边拼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拼出的图形近似什么形状?拼出图形的面积与原来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出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怎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然后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说:“我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有的说:“我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又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数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变的。应该努力做到“解放小孩的大脑”,让学生多想想;“解放小孩的眼睛”,让学生多看看;“解放小孩的双手”,让学生多做一做;“解放小孩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想、看、做、说都是在教师灵活的、综合的策略引导下展开的。可以说,教学策略的活,将激发学生学习的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创。只有让课堂教学充满快活的气氛、鲜活的知识、灵活的教法,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创新的一次历程,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巨鹿镇校区东韩庄小学)
1 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新教材教学以“玩”贯穿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活动中,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为趣味性的活动。这样,就让学生在“玩中长智”。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利用新教材在这方面提供的丰富的游戏素材这一优势,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利用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幽默的比喻,有趣的数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寓教于乐,让学生越学越起劲。如在“计算”教学后设计对口令、猜一猜、计算接龙、夺冠军、夺红旗、找朋友、小猫钓鱼、小动物找家、小小邮递员、摘仙桃等游戏活动。如学习元、角、分的知识后,让一部分学生在教室里充当售货员,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顾客来买东西,以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发展。
2 启发质疑,诱发创新情感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转到“会学”上来。从学生“学答”转到“学问”上来,从“敢问”到“善问”上来。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释,从而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精神。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笔者先提出问题:“你们说出其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可以马上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听了笔者说出几个三角形的第三个角度数后,疑团顿生,议论纷纷,迫切地想解开这个谜。此时,学生思维已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这时要把握时机,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中去,接着让学生把三角形剪开,然后把剪开的角拼成一个角。这时,学生就懂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样,学生通过质疑实际操作,既开拓了思维的灵活性,又增强了获得知识的深刻性,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必要的知识空间。
3 动手操作,发展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理念,就是要求教学要为学生营造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教学,体验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始于动作,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尽量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
例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笔者设计一系列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菱形、三角形等,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辨别什么是三角形,什么不是三角形,通过说“为什么”把生活常识提炼为“数学定义”,从而得出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动手拉动四边形和三角形,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认识,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予以证实其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可以调动起来,学生的聪明才智与学习兴趣,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提高。又如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帮助父母计算客厅或房间装修所需要的地砖和钱。通过计算,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思维开发,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4 挖掘潜力,鼓励创新言行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已是当今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创造而教”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攻目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探索潜力,坚信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都可能做出优异的成绩,鼓励学生创新求异,用不平常的方法解决问题,哪怕其结果并不完善。并且能容忍异议,确保唱“反调”的学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奖赏,使学生树立“每个人都能创造”的信心,随时为创新求异提供激励。教材是个例子,数学教学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关键在于教师要灵活地、综合地运用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索潜力。教师可以不拘一格地教,学生可以不拘一格地学,让学生感到什么都是新的,形成一种极强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组织学生运用学具动手实验,把剪成的十六等分圆拼成一个自己熟悉自己学过的图形。要求边拼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拼出的图形近似什么形状?拼出图形的面积与原来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出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怎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然后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说:“我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有的说:“我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又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数学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变的。应该努力做到“解放小孩的大脑”,让学生多想想;“解放小孩的眼睛”,让学生多看看;“解放小孩的双手”,让学生多做一做;“解放小孩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想、看、做、说都是在教师灵活的、综合的策略引导下展开的。可以说,教学策略的活,将激发学生学习的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创。只有让课堂教学充满快活的气氛、鲜活的知识、灵活的教法,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创新的一次历程,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巨鹿镇校区东韩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