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麻雀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dly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在北方,秋去冬来,候鸟纷纷远去。冬天的北国,早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片肃杀景象。然而有一种鸟却无比顽强地对抗着严寒,从容不迫地生活着。它就是———麻雀!
  麻雀嘴短而粗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早些年,农家还都是土房,麻雀就以锐利的嘴巴为工具在檐头攒土做窝,生儿育女,一年又一年,待得悠闲而惬意。
  麻雀不畏严寒侵袭,每天一大早,东方的天际才见一缕曙色,他们就耐不住寂寞,纷纷钻出窝来,在树上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卖弄口技,呼朋引伴,或者飞到地上去觅食。
  麻雀是很活跃的动物,它总是跳来蹦去,叽叽喳喳,在树上、天空里飞来飞去,也许正是这样才能驱走严寒,它才能最终有别于其他的鸟类,在北方严寒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生存下来。
  北方冬天雪大,大雪一场又一场,地面往往被蒙了厚厚一层雪。可麻雀生命力极其顽强,漫长的冬天里大雪封山,它们依旧在漫天苍茫的大雪里飞来飞去,竟然也能见缝插针,找到食物来充饥。
  小时候,麻雀因为常常到田地里糟蹋粮食,被划为四害之一,所以麻雀不受保护,往往成为我们口中的美食。
  可从很多方面来看,麻雀和人类相克相生,还是相互依存的对象。
  童年的雪很大,往往一下就是好几天,积雪盖住了地面,麻雀无处觅食,就要忍饥挨饿。等雪停了,天晴了,人类也出来扫雪了,地面露出来了,地上人类散落的粮食也随之展露出来,麻雀就有了活动和觅食的好去处。
  这几年,农家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盖上了清一色的大瓦房。檐上、檐下都是水泥,麻雀的嘴巴再锋利,做窝也是有些费力的。瓦房做窝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少,麻雀就霸道地占据燕窝,或者干脆钻进柴草垛暂避严冬。
  麻雀是喜欢群居的动物,白天它们凑到一块嬉闹,觅食,晚上它们也和自己的伴侣待在窝里。群居让它们提高了抵御外来侵害的能力,它们个个机警,在雪地上啄食的同时,还要不住地向远处瞭望,发现一有情况,做到随时互动,应变。
  麻雀机警有它的缘故,大概它是距离人类最近的一种鸟类,从麻雀日常活动的聚集数目就可以粗略估量它们日趋缩减的总量,递减速度有些触目惊心。
  我们要学会保护麻雀,任何一种鸟类,如果到了濒危的时刻,再想起保护它,或许就来不及了。
  麻雀是个可爱的精灵,它叽叽喳喳,向人传递的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我非常喜欢麻雀这种鸟,欣赏它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良好品性。
  有时闲来无事,在下雪的冬天,我总喜歡坐在窗前品茗,目光却早已穿越重重阻隔,飞跃到窗外,欣赏苍茫的雪景,在雪景中聚焦那些欢蹦乱跳的麻雀。
  我家的房檐上常常有两只麻雀追逐嬉戏,叽叽喳喳,好不热闹。我总是痴痴地观望,看着它们在檐头和窗前上蹿下跳,觅食、逗趣,觉得很好玩。关注麻雀,本来低落的心情也会好起来,觉得自己的心胸开阔了不少。
  我爱麻雀,更喜欢冬天的麻雀,因为它才是这北方冬天最为灵动的一道亮丽风景!
  选自《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观音岩,位于川黔茶马古道,是重庆南川的一处古驿站。一块块青石板,像被人摆在狭长的里弄里,一凸一凹,斜插而过驿站,蜿蜒在荒草荆棘中,沿着一座大山隐入另一座大山。鲜有人知道这绵延几十公里的青石板路兴修于何时,这条通道上曾有过多少匆忙的脚步。  这掩身于崇山峻岭之间,逐渐被冷落甚至遗忘的古道,每一寸泥土都渗透着汗渍。在若隐若现的时光背影里,金佛山儿女沿着这条石板路,或肩挑,或手提,或背扛,将大山里的笋子
多瑙河流經奥地利后,最美的就是瓦豪河谷。  从船上看去,连绵的山坡,遍栽着葡萄树,山顶上有中世纪的古堡,河岸边矗立着宏大的教堂,童话般彩色的木屋,星星点点,在浓郁的绿色中,只露出尖顶。  走在村里葡萄园的小路上,身边一米多高的葡萄树,齐齐地排到远处的山脚下,每排葡萄树前,栽了一棵小巧的玫瑰树。同行中有善酒者说,景色虽美,但这里是奥地利最重要的白葡萄酒产区,应该品一品这里的酒啊。甘愿醉在这葡萄树的绿
诺邓,源起于一口盐井。  诺邓,扬名为一只火腿。  而我只钟情于它的旧。  在荒寂的山岭间,诺邓的出现有些突兀,像一只鹰张着黑色翼翅从天外飞来。  车窗外掠过一座座山岭,令人视力疲乏,正当昏然欲睡时,一个房屋密集、绿树掩映的村落突然跃入眼帘,灰黑的屋脊、飞扬的檐角、土红的墙壁,无一不陈旧黯淡,无一不喑哑肃穆,却一律散发出非同凡俗的气场。  据统计,云南诺邓目前完好保留有60多座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
亲是谁?谁是亲?最初网络上出现这种称呼,我第一感觉不能接受,随便叫亲,太狎昵了。可网络不管什么狎昵不狎昵,热词兴起,瞬间扫荡三百六十行,不管你是否接受,微信发来,纷纷叫你亲:书店银行面包店理发店药店化妆品店乃至陌生广告,你只有无奈了。好在虱子多了不痒,慢慢也就习惯。不料后来,却对亲有了新感觉:首先,亲简便,就一个字,再也不用揣度对方是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呢,还是叫大哥大姐师傅同志,一言以蔽之;亲,倒
早晨刚醒,就听见手机微信在响,我晓得这是朋友在传有关疫情。掀开被子起身,趿着拖鞋走到窗前拉开窗帘,看见了窗外那张通红的笑脸,这便是曙光,无论人间风起云落,它总是笑着给人世希望。看见那一轮红日,我心安然,有它升起,这人世间便难藏黑暗,再黑的天,也有亮堂的时候。  打开微信,是今天一早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出的公告,逐项往下看,眼光落在我家乡咸宁市一栏上,差一点跳了起来。  我腊月二
韩国电影《寄生虫》从剧情上说,应以“那场大雨”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大雨之前,豪宅的主人朴社长、朴太太带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多惠和多颂外出度假,为小儿子多颂过生日。而留守在家的女佣忠淑毫无顾忌地招来丈夫金基泽、儿子金基宇和女儿金基婷,主人一般地尽情挥霍着短暂“上流社会”的生活体验。其实,在金家四人中,忠淑是最后一个进入朴家的。在此之前,先是基宇受朋友敏赫之托接替出国留学的敏赫,为金家女儿多惠进行英语辅
虽然离开多年了,但我一到冬天,还是怀念家乡的土炕,怀念土炕的热炕头。  我更知道,热炕头是要续火添柴的,半夜还要起来加一层柴末末,俗称煨的。年轻人是没问题的,父母亲年迈了,怎能让他们半夜起来呢?所以近年来,我一到冬天就把父母亲接到郑州,让他们享受暖气。  父母亲长期生活在老家,生活习惯很难和城里人一致,所以我将新买的一套房子让父母亲住,我把生活必需品备齐,每天去看他们一次。  父母亲很满足,特别提
庚子年正月,为避疫情,居于家中足不出户。下厨,煮青菜,豆腐皮,肉炒香菇,吃得津津有味。午饭后习字,写一幅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此句之由来,是唐代的一位高僧,百丈怀海禅师。百丈禅师年轻时,就与僧众一起“出坡”,從不间断。所谓“出坡”,即是在寺院干农活。百丈禅师倡导的是以农禅为生活,这当然会很辛苦,但他每日都是亲自劳动,不避苦累。后来百丈禅师年纪渐渐大了,每天依然跟大家一起上山下地,自耕自食。弟
荞麦播撒在西贝山村的东坡,早上醒来,男人提着裤子,女人端着尿盆上茅厕的时候,一眼就望见了那一道一道颜色,荞麦花开,家家户户的炊烟开始升腾起充满脂气的薰味来。就在几个月前,地里还是满目金黄的小麦呢。小麦收割不久,人们便撒上了荞麦。其实,在农民的心里,荞麦算不上一年的主口粮,但祖上说了:“有粮没粮,存荞麦几担。”祖上还说了,光绪三年,是荞麦延续了西贝山村的烟火。荞麦生长期短,没有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能借
立春前后,垄里开始耕作了。水牛拖着沉甸甸的犁具,垂头奋力向前。铁铧掀开沉睡一个冬天的水田,草腥气和着泥土味扑面而来。农人尾随其后。这时,田埂上常有几个孩童在挖荠菜。与犁田的农人一体,成为民俗画。  荠菜是皖西人暮冬至春时的节令菜。走在乡野间,时不时见几个小孩拿把挑铲或者小锄头,挎着筐箩,蹲在地上挑荠菜。荠菜有大小多种,故乡所生者甚小,一丛丛紧钉在地上,只能从土中将它们连根挑起,抖去泥土,放入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