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邻居大爷爷兄弟姊妹五个,父亲在大爷爷十岁那年去世了,母亲拉扯着五个孩子过日子。大爷爷一家人的“驴脾气”村里人都知道,屋前屋后、门东门西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撸起袖子就吵起来,动手打人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大爷爷的母亲对大爷爷的奶奶天天甩脸子,经常是吆五喝六。在村里,没有人敢欺负他们一家人;当然了,更没有人愿跟他们家来往。
转眼间,大爷爷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了。由于家庭负担重,加之脾气不好,所以很少有人给张罗对象。虽然新房子早就盖好了,但是大爷爷一直是单身。
在那个年代的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差,交通和通信又不发达,给儿子找对象,可选择的余地不大。男女谈婚论嫁大多是遵循“男女无媒不交”“女无媒不嫁”的原则,婚姻是通过媒人来介绍促成的。后来,有媒人给大爷爷家出了个主意,可以用“换亲”的方式来娶媳妇。找一家有儿子、闺女的且年龄相仿的家庭,大爷爷家把自己的闺女嫁给对方的儿子媳妇,换娶对方家庭的闺女嫁给大爷爷为妻。这样既不属于有血缘关系的近亲结婚,又让两个家庭都娶上了媳妇,既合法又合情。
就这样,大奶奶来到了我们村里,成了我们家的邻居。由于互换成亲,没有感情基础,婚后夫妻感情不算太融洽。平日里大爷爷总是板着脸,没有笑容,话不多。什么事情都是大爷爷说了算,大奶奶在家里没有发言权。
婚后时间不长,大爷爷大奶奶就开始吵架。“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大爷爷那驴脾气说翻脸就翻脸。有的时候两个人甚至动起了手,更多的时候是大奶奶处在下风。好心的邻居实在看不过眼,经常去他家里劝架,但是两个人该打还打,该骂还骂,从不因为别人的劝架而停止,相反,大爷爷吵得更带劲了。
那个年代,农村过着“种田吃饭,养猪过年,手工赚钱”的生活模式。胶东农村妇女很勤快,农闲时节大都从事网扣绣花的营生。这门手工活,是村民挣钱的重要副业,村里的女性个个都是网扣绣花的好手。每天忙完了农活和家务,妇女们就会摆起花撑子,坐在边上,看着花稿,开始绣网扣,摇身一变成了“绣花女”用她们天天跟泥土打交道的长着茧子的手,飞针走线。绣花的网格须用撑子撑起来。花撑子是木制的,长方形,四个支腿,一尺多高的样子。平整的四个边上都有一排钉子,露着半截,间距固定,用来撑网扣。
一次,大奶奶坐在炕上绣花,正在睡觉的大爷爷翻身时候,被绣花撑子上的钉子把手刮了下。大爷爷就又对大奶奶骂骂咧咧。一肚子怨气的大奶奶也不甘示弱,两个人打得不可开交,大爷爷三脚两脚把绣花撑子踹碎,拿起来往大奶奶身上砸去。邻居们听到两人吵架后,前去劝架。大爷爷根本不管有没有别人在场,疯狂地对大奶奶拳脚相加。劝架的邻居大哥被绣花撑子上面的钉子把手虎口都豁开了,也没有影响两个人的互殴。最后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大奶奶一气之下回娘家了。第二天,大爷爷的妹妹也回娘家了。原因很简单,你不跟我哥过了,我也不能跟你哥过下去。大爷爷大奶奶的吵架牵扯到双方的四个家庭。
就这样,两口子打打好好,好好打打,直到孩子长大了,两个人一直持续着这种生活方式。在不吵架的时候,邻居们都劝大爷爷少发脾气。大爷爷也坦言道:“嘿嘿,我这脾气是不好,得改改。”但是,两个人吵架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有一年夏天的中午,大爷爷烧火,大奶奶正在做疙瘩汤。因为面疙瘩大小的问题,两个人又打起来了。老远就听见大爷爷扯着嗓子喊:“你就是难管,不能把疙瘩弄得一般大啊……”大爷爷的院子里、后窗上挤满了劝架、看热闹的人。大爷爷薅着大奶奶的头发往锅台角上撞,拳头一下接着一下打在大奶奶的身上。村里的人实在看不下去了,把大爷爷拉到一边去。大奶奶在众人的帮助下,披头散发,嘴角流着血,一件掉了色的秋衣上面沾了好几滴血,就穿着一双塑料拖鞋跑出了家门。邻居们开始七嘴八舌地数落起大爷爷来了。“大兄弟,你简直不可理喻啊,俺大妹不馋也不懒,光知道过日子,这样的媳妇还不行啊,上哪儿找去?”“你这次把人家打成那样,估计不会回来了。你一个人拉扯着孩子怎么过啊?”“赶紧的,把你媳妇撵回来……”
大爷爷蹲在墙根一言不发,从烟盒里抽出一支烟,恨恨地抽着。
劝架的邻居还没有离开的时候,在众人惊愕的眼神中,大奶奶头发整齐,秋衣上的几滴血明显经过擦拭,笑眯眯地走进了院子里。她对大爷爷说:“我想好了,今天就是打死我,我也不回娘家了。我不能让俺妈跟着上火,不能让俺哥没有媳妇,我还有个侄子得有媽,俺儿子也得有妈。今天,我就是死也得死在这四间房子里(家里)。”在场的人都被大奶奶的话震惊了,大爷爷也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大奶奶,缓缓地从墙根站了起来,嘴张了张,欲言又止。
邻居们纷纷诉说大爷爷的不是,大爷爷一边点头不语,一边把手里的烟盒扭成麻花样,狠狠地摔在地上。后来,在众人的推搡中,两个人回到了屋里。
说来也怪,自从这件事情后,很少听见两个人的吵闹声了。大爷爷把精力放到管理果园上,有事没事地往苹果园里跑,修剪果树、除草、施肥……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大爷爷见了人,也不像以前一样,耷拉着脸;现在眼睛一眯,嘴角一扬,主动打招呼。家里的琐碎事也不再关心了,好像变成了一个“只干活,不管事”的人。
大爷爷的脾气变了。
大奶奶依旧像以前一样,每天操持着家务,早晨天不亮就把饭做好了。到了该起床的时间,叫醒孩子,端上饭菜;在地里忙活一早晨的大爷爷也回家了。全家人饭后,上学的上学、种地的种地,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大奶奶做了可口的饭菜后,每次都让孩子给奶奶送过去。每天送孩子出门上学时候,总是重复着一句话:“傍黑放学回来,上你奶奶家站站。”偶尔,婆婆头疼脑热的时候,大奶奶也是跑前跑后,像个闺女一样伺候。
后来,孩子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城里买上房子,成了家。每年冬天供暖后,把奶奶接到城里过冬。“母亲待奶奶那样好,我们的孝顺也成了习惯,是牵挂奶奶,更是为母分忧。”孩子说。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全家人一起到大奶奶家团聚,可谓其乐融融。
村里人都说,大爷爷家的家风变了。
(指导老师:张冠林)
转眼间,大爷爷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了。由于家庭负担重,加之脾气不好,所以很少有人给张罗对象。虽然新房子早就盖好了,但是大爷爷一直是单身。
在那个年代的农村,人口的流动性差,交通和通信又不发达,给儿子找对象,可选择的余地不大。男女谈婚论嫁大多是遵循“男女无媒不交”“女无媒不嫁”的原则,婚姻是通过媒人来介绍促成的。后来,有媒人给大爷爷家出了个主意,可以用“换亲”的方式来娶媳妇。找一家有儿子、闺女的且年龄相仿的家庭,大爷爷家把自己的闺女嫁给对方的儿子媳妇,换娶对方家庭的闺女嫁给大爷爷为妻。这样既不属于有血缘关系的近亲结婚,又让两个家庭都娶上了媳妇,既合法又合情。
就这样,大奶奶来到了我们村里,成了我们家的邻居。由于互换成亲,没有感情基础,婚后夫妻感情不算太融洽。平日里大爷爷总是板着脸,没有笑容,话不多。什么事情都是大爷爷说了算,大奶奶在家里没有发言权。
婚后时间不长,大爷爷大奶奶就开始吵架。“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大爷爷那驴脾气说翻脸就翻脸。有的时候两个人甚至动起了手,更多的时候是大奶奶处在下风。好心的邻居实在看不过眼,经常去他家里劝架,但是两个人该打还打,该骂还骂,从不因为别人的劝架而停止,相反,大爷爷吵得更带劲了。
那个年代,农村过着“种田吃饭,养猪过年,手工赚钱”的生活模式。胶东农村妇女很勤快,农闲时节大都从事网扣绣花的营生。这门手工活,是村民挣钱的重要副业,村里的女性个个都是网扣绣花的好手。每天忙完了农活和家务,妇女们就会摆起花撑子,坐在边上,看着花稿,开始绣网扣,摇身一变成了“绣花女”用她们天天跟泥土打交道的长着茧子的手,飞针走线。绣花的网格须用撑子撑起来。花撑子是木制的,长方形,四个支腿,一尺多高的样子。平整的四个边上都有一排钉子,露着半截,间距固定,用来撑网扣。
一次,大奶奶坐在炕上绣花,正在睡觉的大爷爷翻身时候,被绣花撑子上的钉子把手刮了下。大爷爷就又对大奶奶骂骂咧咧。一肚子怨气的大奶奶也不甘示弱,两个人打得不可开交,大爷爷三脚两脚把绣花撑子踹碎,拿起来往大奶奶身上砸去。邻居们听到两人吵架后,前去劝架。大爷爷根本不管有没有别人在场,疯狂地对大奶奶拳脚相加。劝架的邻居大哥被绣花撑子上面的钉子把手虎口都豁开了,也没有影响两个人的互殴。最后的结果是意料之中的。大奶奶一气之下回娘家了。第二天,大爷爷的妹妹也回娘家了。原因很简单,你不跟我哥过了,我也不能跟你哥过下去。大爷爷大奶奶的吵架牵扯到双方的四个家庭。
就这样,两口子打打好好,好好打打,直到孩子长大了,两个人一直持续着这种生活方式。在不吵架的时候,邻居们都劝大爷爷少发脾气。大爷爷也坦言道:“嘿嘿,我这脾气是不好,得改改。”但是,两个人吵架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有一年夏天的中午,大爷爷烧火,大奶奶正在做疙瘩汤。因为面疙瘩大小的问题,两个人又打起来了。老远就听见大爷爷扯着嗓子喊:“你就是难管,不能把疙瘩弄得一般大啊……”大爷爷的院子里、后窗上挤满了劝架、看热闹的人。大爷爷薅着大奶奶的头发往锅台角上撞,拳头一下接着一下打在大奶奶的身上。村里的人实在看不下去了,把大爷爷拉到一边去。大奶奶在众人的帮助下,披头散发,嘴角流着血,一件掉了色的秋衣上面沾了好几滴血,就穿着一双塑料拖鞋跑出了家门。邻居们开始七嘴八舌地数落起大爷爷来了。“大兄弟,你简直不可理喻啊,俺大妹不馋也不懒,光知道过日子,这样的媳妇还不行啊,上哪儿找去?”“你这次把人家打成那样,估计不会回来了。你一个人拉扯着孩子怎么过啊?”“赶紧的,把你媳妇撵回来……”
大爷爷蹲在墙根一言不发,从烟盒里抽出一支烟,恨恨地抽着。
劝架的邻居还没有离开的时候,在众人惊愕的眼神中,大奶奶头发整齐,秋衣上的几滴血明显经过擦拭,笑眯眯地走进了院子里。她对大爷爷说:“我想好了,今天就是打死我,我也不回娘家了。我不能让俺妈跟着上火,不能让俺哥没有媳妇,我还有个侄子得有媽,俺儿子也得有妈。今天,我就是死也得死在这四间房子里(家里)。”在场的人都被大奶奶的话震惊了,大爷爷也两眼直勾勾地看着大奶奶,缓缓地从墙根站了起来,嘴张了张,欲言又止。
邻居们纷纷诉说大爷爷的不是,大爷爷一边点头不语,一边把手里的烟盒扭成麻花样,狠狠地摔在地上。后来,在众人的推搡中,两个人回到了屋里。
说来也怪,自从这件事情后,很少听见两个人的吵闹声了。大爷爷把精力放到管理果园上,有事没事地往苹果园里跑,修剪果树、除草、施肥……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大爷爷见了人,也不像以前一样,耷拉着脸;现在眼睛一眯,嘴角一扬,主动打招呼。家里的琐碎事也不再关心了,好像变成了一个“只干活,不管事”的人。
大爷爷的脾气变了。
大奶奶依旧像以前一样,每天操持着家务,早晨天不亮就把饭做好了。到了该起床的时间,叫醒孩子,端上饭菜;在地里忙活一早晨的大爷爷也回家了。全家人饭后,上学的上学、种地的种地,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大奶奶做了可口的饭菜后,每次都让孩子给奶奶送过去。每天送孩子出门上学时候,总是重复着一句话:“傍黑放学回来,上你奶奶家站站。”偶尔,婆婆头疼脑热的时候,大奶奶也是跑前跑后,像个闺女一样伺候。
后来,孩子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在城里买上房子,成了家。每年冬天供暖后,把奶奶接到城里过冬。“母亲待奶奶那样好,我们的孝顺也成了习惯,是牵挂奶奶,更是为母分忧。”孩子说。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全家人一起到大奶奶家团聚,可谓其乐融融。
村里人都说,大爷爷家的家风变了。
(指导老师:张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