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陈秀东,是2010年6月27日下午,在江苏响水县老舍中心社区的卫生院,他的第二瓶点滴刚刚挂上去。陪他打吊瓶的同事动情地说,陈主任完全是累倒的……
为绿扁豆染上深“紫色”
陈秀东1999年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老舍乡(现改名为中心社区)农科站(改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上班,他被安排与老技术员吴从业搭档。陈秀东跟着老吴参加水稻考苗,一个星期要往田间跑两三趟。干活过程中,他力争做到眼勤,腿勤,手勤。在拉尺量小“单位面积”进行考苗或测产时,他总是把尺子固定的一头给老同志,自己拉着动态的一头,跑来跑去。那时,老吴就常对同事说,小陈是棵好苗子。
陈秀东在南农大读的是化学应用专业。在短暂的工作实践中,他觉得自己所学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差距太大,必须尽快学习实用的技术才能胜任基层农技员岗位。于是,他从每月300块钱的工资中拿出钱来购买了植保、土壤肥料、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等书籍,挤出点滴时间刻苦学习。不到两年,陈秀东便成为了单位小有名气的业务骨干。
当时,陈秀东除了跟随老吴服务大宗作物技术普及推广外,还承担着乡里的“一号工程”——红镶边绿扁豆高效蔬菜的技术服务。这种扁豆边儿是紫色的,中间是绿色的,从6月挂果直到9月底才换茬。挂果时间长,产量高,效益喜人。但由于刚刚引种,有些环节的核心技术还没有过关,扁豆边儿上的紫色总是不太深,没有好的“卖相”。乡党委、政府要求农科站立下军令状:在短时间内必须攻克这个技术难关。
这种扁豆挂果时,正值骄阳似火的6月。扁豆的藤蔓四处攀爬,虽然被搭成架子,但几乎还是密不透风。陈秀东除了跟班老吴外,一闲下来就冒着酷暑钻进扁豆架里去观察琢磨。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陈秀东惊喜地发现,扁豆边儿上的紫色在藤蔓稀疏的地方,颜色就深和正,反之就浅而淡。于是,他把这一重大发现向老吴汇报。结果,他们将果树“疏花壮果”的原理引用到红镶边绿扁豆的生长过程中,“卖相”大为改观。困扰乡干部和站里技术人员多日的难题,最终被“初生牛犊”的陈秀东所攻克。
写给农民朋友的《保证书》
2010年,已担任老舍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的陈秀东,主持实施省级水稻高产增效创建工作,示范点定在该社区的恩覃村。
那一年,陈秀东为了工作,吃了不少苦头。在突击工作的一周内,他和同事们吃着盒饭,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当创建地点、面积基本落实到位、并有80%多的农户预交了创建点上机插秧的服务费用时,有的人却反悔了。一天晚上,工作10多个小时的陈秀东和同事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正准备离开时,蜂拥而至的群众把他们团团围住。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刺耳的话,核心内容就是要求把他们已经预交的机插秧服务费用全部退还,因为他们对高产创建的产量不相信。陈秀东和同事们苦口婆心地又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群众才提出让步,但条件是,陈秀东要以个人名义给他们写机插水稻每亩产量最低在1200斤的“保证书”才肯罢休。
从农民的角度想想也是,新技术推广的第一年,他们心里没有底不信任是可以理解的。于是,陈秀东拿起纸笔写下了每亩最低产量600公斤的《保证书》。
为了兑现承诺,按时赎回《保证书》,陈秀东大胆引进了连粳7号、连粳6号的水稻新品种,并在全县第一家使用育秧流水线进行育秧,使秧板质量有了根本的提升。
这一年,等到关了“秧门”,这位一年到头忙个不停的硬汉终于累倒了,他躺倒在病床上打了两天的吊瓶。
也就是这一年,陈秀东带领他的团队,经过艰苦奋斗,使创建点上的水稻亩产量平均达630公斤以上。等水稻收获过磅进仓时,陈秀东的《保证书》才从群众代表手中撤回,群众担心产量的心头疑团也才被彻底解开。
但陈秀东不满现状。因为,他所在的老舍中心社区6万多亩土地中,有超过30%的面积是沙土地,如果能全部推行机插秧,其粮食增产的数量将更大,也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微薄贡献。
于是,2012年,他又在全县率先引进行距25厘米的插秧机新机具。通过一年多的试验,获得了成功。使用这种机械插下的秧,在土壤条件一般、肥力较低的沙土地上有相当大的增产优势。于是,他带领同事们建成了盐城全市最大的集中育秧中心,大力推广使用这种插秧机,在全社区建成多个万亩示范区,使水稻机插秧普及率从2009年的空白发展到如今的85%以上,水稻单产从以前450公斤左右一跃到600多公斤,最高单产突破800公斤大关;他还主持实施省级玉米高产创建点,推广了玉米新品种2个,新技术3个,2012年主持实施省级小麦高产创建点,推广新技术5项,其中在水稻切碎免耕条播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2010年以来,经过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和示范辐射,当地农民多收粮食400多万公斤,推广大中型农业机械600多台(套)。
让农民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工作10多年来,陈秀东深刻认识到,作为基层农技人员,要不怕吃苦,勤奋学习,技术规范,勇于担当,特别是勤奋学习最为重要。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学历层次,掌握更多更高更强的技能和本领,才能更好地为农民、农业服务。
因此,他十分珍惜县农广校举办的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抓住机会让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学习新知识,掌握本领,提升能力,快速增收。
县农广校每次在基层开展培训,他都会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对前来给农民朋友授课的专家和农民讲师团成员十分尊重,热情接待。由于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陈秀东不仅自己积极主动地带头学习,还积极配合县农广校,开展农机科技入户阳光工程培训、职业农民培训、畜牧中专班以及成人学历培训等,年培训农民近4000人次,内容涉及农业、农机、水产、林业、畜牧等领域。由于苦钻业务,成绩突出,陈秀东还被县农广校聘为农民讲师团成员。他所负责的社区,无论是培训场次、参训人数和培训质量,都居全县之首。用县农广校党支部书记楚志涛的话说,“我们到陈主任这里搞培训,人家的组织化程度之高、参加人员之多、准备之充足、接待安排之周到,是全县12个镇(区)之少见,堪称‘第一’,一点也不为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以来,陈秀东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江苏省农委、省财政厅评为秸秆利用先进个人;他主持的老舍万亩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项目被江苏省科协、江苏省委农工办评为江苏省万名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优秀示范项目;2012年在全市秋熟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被评为先进个人,2013年,他主持实施的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工作突出,被江苏省农委评委“农业丰收奖”;今年8月,陈秀东又作为响水县优秀农技人员,上报盐城市表彰。
陈秀东,这位年纪轻轻、脚踏实地、服务在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没有骄人业绩,没有豪言壮语,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顽强坚守、默默奉献,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不断谱写着一幕幕动人新篇章……
江苏省响水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一强
为绿扁豆染上深“紫色”
陈秀东1999年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老舍乡(现改名为中心社区)农科站(改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上班,他被安排与老技术员吴从业搭档。陈秀东跟着老吴参加水稻考苗,一个星期要往田间跑两三趟。干活过程中,他力争做到眼勤,腿勤,手勤。在拉尺量小“单位面积”进行考苗或测产时,他总是把尺子固定的一头给老同志,自己拉着动态的一头,跑来跑去。那时,老吴就常对同事说,小陈是棵好苗子。
陈秀东在南农大读的是化学应用专业。在短暂的工作实践中,他觉得自己所学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差距太大,必须尽快学习实用的技术才能胜任基层农技员岗位。于是,他从每月300块钱的工资中拿出钱来购买了植保、土壤肥料、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等书籍,挤出点滴时间刻苦学习。不到两年,陈秀东便成为了单位小有名气的业务骨干。
当时,陈秀东除了跟随老吴服务大宗作物技术普及推广外,还承担着乡里的“一号工程”——红镶边绿扁豆高效蔬菜的技术服务。这种扁豆边儿是紫色的,中间是绿色的,从6月挂果直到9月底才换茬。挂果时间长,产量高,效益喜人。但由于刚刚引种,有些环节的核心技术还没有过关,扁豆边儿上的紫色总是不太深,没有好的“卖相”。乡党委、政府要求农科站立下军令状:在短时间内必须攻克这个技术难关。
这种扁豆挂果时,正值骄阳似火的6月。扁豆的藤蔓四处攀爬,虽然被搭成架子,但几乎还是密不透风。陈秀东除了跟班老吴外,一闲下来就冒着酷暑钻进扁豆架里去观察琢磨。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陈秀东惊喜地发现,扁豆边儿上的紫色在藤蔓稀疏的地方,颜色就深和正,反之就浅而淡。于是,他把这一重大发现向老吴汇报。结果,他们将果树“疏花壮果”的原理引用到红镶边绿扁豆的生长过程中,“卖相”大为改观。困扰乡干部和站里技术人员多日的难题,最终被“初生牛犊”的陈秀东所攻克。
写给农民朋友的《保证书》
2010年,已担任老舍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的陈秀东,主持实施省级水稻高产增效创建工作,示范点定在该社区的恩覃村。
那一年,陈秀东为了工作,吃了不少苦头。在突击工作的一周内,他和同事们吃着盒饭,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当创建地点、面积基本落实到位、并有80%多的农户预交了创建点上机插秧的服务费用时,有的人却反悔了。一天晚上,工作10多个小时的陈秀东和同事们拖着疲惫的身体正准备离开时,蜂拥而至的群众把他们团团围住。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刺耳的话,核心内容就是要求把他们已经预交的机插秧服务费用全部退还,因为他们对高产创建的产量不相信。陈秀东和同事们苦口婆心地又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群众才提出让步,但条件是,陈秀东要以个人名义给他们写机插水稻每亩产量最低在1200斤的“保证书”才肯罢休。
从农民的角度想想也是,新技术推广的第一年,他们心里没有底不信任是可以理解的。于是,陈秀东拿起纸笔写下了每亩最低产量600公斤的《保证书》。
为了兑现承诺,按时赎回《保证书》,陈秀东大胆引进了连粳7号、连粳6号的水稻新品种,并在全县第一家使用育秧流水线进行育秧,使秧板质量有了根本的提升。
这一年,等到关了“秧门”,这位一年到头忙个不停的硬汉终于累倒了,他躺倒在病床上打了两天的吊瓶。
也就是这一年,陈秀东带领他的团队,经过艰苦奋斗,使创建点上的水稻亩产量平均达630公斤以上。等水稻收获过磅进仓时,陈秀东的《保证书》才从群众代表手中撤回,群众担心产量的心头疑团也才被彻底解开。
但陈秀东不满现状。因为,他所在的老舍中心社区6万多亩土地中,有超过30%的面积是沙土地,如果能全部推行机插秧,其粮食增产的数量将更大,也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微薄贡献。
于是,2012年,他又在全县率先引进行距25厘米的插秧机新机具。通过一年多的试验,获得了成功。使用这种机械插下的秧,在土壤条件一般、肥力较低的沙土地上有相当大的增产优势。于是,他带领同事们建成了盐城全市最大的集中育秧中心,大力推广使用这种插秧机,在全社区建成多个万亩示范区,使水稻机插秧普及率从2009年的空白发展到如今的85%以上,水稻单产从以前450公斤左右一跃到600多公斤,最高单产突破800公斤大关;他还主持实施省级玉米高产创建点,推广了玉米新品种2个,新技术3个,2012年主持实施省级小麦高产创建点,推广新技术5项,其中在水稻切碎免耕条播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2010年以来,经过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和示范辐射,当地农民多收粮食400多万公斤,推广大中型农业机械600多台(套)。
让农民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工作10多年来,陈秀东深刻认识到,作为基层农技人员,要不怕吃苦,勤奋学习,技术规范,勇于担当,特别是勤奋学习最为重要。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学历层次,掌握更多更高更强的技能和本领,才能更好地为农民、农业服务。
因此,他十分珍惜县农广校举办的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抓住机会让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学习新知识,掌握本领,提升能力,快速增收。
县农广校每次在基层开展培训,他都会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对前来给农民朋友授课的专家和农民讲师团成员十分尊重,热情接待。由于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陈秀东不仅自己积极主动地带头学习,还积极配合县农广校,开展农机科技入户阳光工程培训、职业农民培训、畜牧中专班以及成人学历培训等,年培训农民近4000人次,内容涉及农业、农机、水产、林业、畜牧等领域。由于苦钻业务,成绩突出,陈秀东还被县农广校聘为农民讲师团成员。他所负责的社区,无论是培训场次、参训人数和培训质量,都居全县之首。用县农广校党支部书记楚志涛的话说,“我们到陈主任这里搞培训,人家的组织化程度之高、参加人员之多、准备之充足、接待安排之周到,是全县12个镇(区)之少见,堪称‘第一’,一点也不为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1年以来,陈秀东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江苏省农委、省财政厅评为秸秆利用先进个人;他主持的老舍万亩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项目被江苏省科协、江苏省委农工办评为江苏省万名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优秀示范项目;2012年在全市秋熟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被评为先进个人,2013年,他主持实施的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工作突出,被江苏省农委评委“农业丰收奖”;今年8月,陈秀东又作为响水县优秀农技人员,上报盐城市表彰。
陈秀东,这位年纪轻轻、脚踏实地、服务在基层的农业技术人员,没有骄人业绩,没有豪言壮语,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顽强坚守、默默奉献,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不断谱写着一幕幕动人新篇章……
江苏省响水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