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便是真正展现语文课堂的美,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知美、体验美、鉴赏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下面仅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打开智慧的双眼发掘美
小语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很多,如人文景观美、人物形象美、语言艺术美……这些美的因素一旦加以挖掘,定能折射出许多的光芒。因此,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具备钻研教材,从文本中发掘美育因素的能力。那常见的美育因素有哪些呢?
1.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北大荒的秋天》的风情、《九寨沟》的神奇、《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教材中描写这些自然景物,可谓惟妙惟肖,教学中要细致品味和赏析这些景物,引领学生进入情景,体察情态,让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给予学生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都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歌颂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爱之链》,如赞美小男孩淳朴诚实品德的《真情的回报》……让学生了解人际间的友好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3. 引导学生感受情趣美
新教材关注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关注少年儿童内心的情感体验,关注少年儿童游戏玩乐中天真烂漫的情趣美。如《秋游》中孩子们投向草地的怀抱,向着蓝天亮开嗓子,在草地上打滚、逮蚂蚱;《乡下孩子》中“我”捉蝴蝶、吹草叶,无不表现出天真烂漫的童趣美。
二、运用艺术化的教学方法品味美
1. 以情引美,引导学生感知美
审美首先是从对情景的感受和情绪的感染开始的,因此,在阅读和讲授课文时,我们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情景形象和情绪体验,达到入境入情的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比如在教学郭沫若的散文《白鹭》一文的几幅白鹭活动图时,教师便找来了与文本情景符合的美图,让学生在可感且更美妙的图画中来进一步欣赏白鹭活动时的美,学生们对文本中白鹭的幽雅、自在和智慧体会则更深刻。
2. 美读美诵,引导学生体验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的确,美文美诵,可以再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脑海里构成一幅幅图画,表现出文本的美,同时自己也受到美的感染,达到潜移默化的动之以情的效果。还是《白鹭》一文,文中对白鹭的身材精巧的描写非常精当,也非常美妙。在教学这个片段時,我就引领孩子读了六遍文本:一是自读找到文中描写白鹭身材精巧的片段;二读,则是在学生抓住关键词品位到其精巧后再读,学生能抓住重点词语来读;三是在教师的范读之后再读,学生在体会到了那种意境美后读;四是伴乐展示读,让学生来表现美;五读,则是将这段文本化成精巧的诗句读,更显示了白鹭如诗般的精巧;六读则是看白鹭图诵读,将这美好的文字牢记于心。一遍又一遍,目标只有一个,在层层深入的读中,体验、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3.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不论是字词篇章的训练,还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渗透着语言文字的美,因此,品词析句当然是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美的一个好方法。同样是在教学《白鹭》一文,抓住了白鹭垂钓图中的“钓”字的妙用,学生感受到了白鹭的悠闲之美、智慧之美;抓住了白鹭伫立枝头图中的“瞭望”一词的大胆联想,学生们品味到了,白鹭对家乡的思念,对伙伴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设想等,真正将语言文字的内涵美在品词析句中突显了出来。
4. 体会形象,引导学生理解美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纷繁的自然、社会生活基础上,经过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丑恶的憎恨,让学生具体感知人物的思想行为,并在学生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巨大的艺术感召力,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进而升华至精神美的境界。
三、采用互动化的师生交流拓展美
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互动反馈并进行有效评价的过程。师生交流的互动化,就是追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这样的师生交流将会使课堂教学碰撞出更多美丽的火花。
1. 师生之间的平等美
教师淡化“教”的威严,充当“导”的角色,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尽可能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情感交流。同时,师生之间还应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分享知识经验,交流体验与观念。这样的教学交流不就是一种平等之美吗?而且还更利于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
2. 互动评价的动态美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有一些评价的偏向:重教师评价轻学生评价,重知识传授而忽视知识评价。其实,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评价方式会使儿童产生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果能较好地利用好师生、生生的互动评价,学生便会去主动接受美、发现美,并为自己所体会所用,使审美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中,形成和谐的动态美。
四、启动趣味化课外实践深化美
如果仅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局限于课堂那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那成效肯定是狭窄的。其实,教师还应将课堂教学与课文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寻找教材中的支点,有效地进行发射、补充、扩大,让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再去感知并创造更多的美。
1. 走进自然深化美
如果你问最好的课堂在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大自然。因为那里的生活最真实,色彩最丰富,空气最舒爽,万事万物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美是如此动人。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春天来了》之后,何不带他们走进自然去亲密接触一下呢?那样,绿绿的草、红红的花、一望无际的麦苗,清澈的小河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美的体验和遐想的空间。
2. 贴近生活绿化美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生活中学习、创造美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因为他们能感受到自我存在和价值,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嗅觉会更加灵敏。学完《槐乡五月》一课,学生已经知道了槐花的美、香,槐花饭的甜,如果课后学生们能走进生活中,自己去打一打槐花,闻一闻槐花的清香,动手做一做槐花饭,尝一尝槐花新蜜,那槐花之美将令他们终身难忘。
3. 钻进书海深化美
只感受教科书美的存在那是不行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结合教科书引导学生在课外读物中接受更多更广阔的美育内容。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感受美的存在。《恐龙》一课学完了,教师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还应鼓励学生去网上浏览《恐龙世界》,去图书馆借阅有关恐龙的书籍阅读。那样,学生会了解到关于2亿年前的恐龙文明之美。
美能启真,美能导善,美能移情,美能怡性。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发掘美育蕴藉,用美吸引学生,用美感染学生,用美陶冶学生,那么语文教学将会是别开生面的。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生成,在学生的心头绽放。
(丹阳市正则小学)
一、打开智慧的双眼发掘美
小语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很多,如人文景观美、人物形象美、语言艺术美……这些美的因素一旦加以挖掘,定能折射出许多的光芒。因此,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具备钻研教材,从文本中发掘美育因素的能力。那常见的美育因素有哪些呢?
1.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如《北大荒的秋天》的风情、《九寨沟》的神奇、《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教材中描写这些自然景物,可谓惟妙惟肖,教学中要细致品味和赏析这些景物,引领学生进入情景,体察情态,让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给予学生自然美的陶冶和滋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甚至场面都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歌颂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爱之链》,如赞美小男孩淳朴诚实品德的《真情的回报》……让学生了解人际间的友好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3. 引导学生感受情趣美
新教材关注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关注少年儿童内心的情感体验,关注少年儿童游戏玩乐中天真烂漫的情趣美。如《秋游》中孩子们投向草地的怀抱,向着蓝天亮开嗓子,在草地上打滚、逮蚂蚱;《乡下孩子》中“我”捉蝴蝶、吹草叶,无不表现出天真烂漫的童趣美。
二、运用艺术化的教学方法品味美
1. 以情引美,引导学生感知美
审美首先是从对情景的感受和情绪的感染开始的,因此,在阅读和讲授课文时,我们应该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情景形象和情绪体验,达到入境入情的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比如在教学郭沫若的散文《白鹭》一文的几幅白鹭活动图时,教师便找来了与文本情景符合的美图,让学生在可感且更美妙的图画中来进一步欣赏白鹭活动时的美,学生们对文本中白鹭的幽雅、自在和智慧体会则更深刻。
2. 美读美诵,引导学生体验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的确,美文美诵,可以再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脑海里构成一幅幅图画,表现出文本的美,同时自己也受到美的感染,达到潜移默化的动之以情的效果。还是《白鹭》一文,文中对白鹭的身材精巧的描写非常精当,也非常美妙。在教学这个片段時,我就引领孩子读了六遍文本:一是自读找到文中描写白鹭身材精巧的片段;二读,则是在学生抓住关键词品位到其精巧后再读,学生能抓住重点词语来读;三是在教师的范读之后再读,学生在体会到了那种意境美后读;四是伴乐展示读,让学生来表现美;五读,则是将这段文本化成精巧的诗句读,更显示了白鹭如诗般的精巧;六读则是看白鹭图诵读,将这美好的文字牢记于心。一遍又一遍,目标只有一个,在层层深入的读中,体验、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3.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不论是字词篇章的训练,还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都渗透着语言文字的美,因此,品词析句当然是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美的一个好方法。同样是在教学《白鹭》一文,抓住了白鹭垂钓图中的“钓”字的妙用,学生感受到了白鹭的悠闲之美、智慧之美;抓住了白鹭伫立枝头图中的“瞭望”一词的大胆联想,学生们品味到了,白鹭对家乡的思念,对伙伴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设想等,真正将语言文字的内涵美在品词析句中突显了出来。
4. 体会形象,引导学生理解美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纷繁的自然、社会生活基础上,经过观察、思考、选择,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唤起学生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丑恶的憎恨,让学生具体感知人物的思想行为,并在学生心灵上引起共鸣,产生巨大的艺术感召力,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进而升华至精神美的境界。
三、采用互动化的师生交流拓展美
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互动反馈并进行有效评价的过程。师生交流的互动化,就是追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合作,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这样的师生交流将会使课堂教学碰撞出更多美丽的火花。
1. 师生之间的平等美
教师淡化“教”的威严,充当“导”的角色,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尽可能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情感交流。同时,师生之间还应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分享知识经验,交流体验与观念。这样的教学交流不就是一种平等之美吗?而且还更利于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
2. 互动评价的动态美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有一些评价的偏向:重教师评价轻学生评价,重知识传授而忽视知识评价。其实,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评价方式会使儿童产生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如果能较好地利用好师生、生生的互动评价,学生便会去主动接受美、发现美,并为自己所体会所用,使审美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中,形成和谐的动态美。
四、启动趣味化课外实践深化美
如果仅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局限于课堂那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那成效肯定是狭窄的。其实,教师还应将课堂教学与课文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寻找教材中的支点,有效地进行发射、补充、扩大,让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再去感知并创造更多的美。
1. 走进自然深化美
如果你问最好的课堂在哪里,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大自然。因为那里的生活最真实,色彩最丰富,空气最舒爽,万事万物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美是如此动人。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春天来了》之后,何不带他们走进自然去亲密接触一下呢?那样,绿绿的草、红红的花、一望无际的麦苗,清澈的小河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美的体验和遐想的空间。
2. 贴近生活绿化美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生活中学习、创造美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因为他们能感受到自我存在和价值,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嗅觉会更加灵敏。学完《槐乡五月》一课,学生已经知道了槐花的美、香,槐花饭的甜,如果课后学生们能走进生活中,自己去打一打槐花,闻一闻槐花的清香,动手做一做槐花饭,尝一尝槐花新蜜,那槐花之美将令他们终身难忘。
3. 钻进书海深化美
只感受教科书美的存在那是不行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结合教科书引导学生在课外读物中接受更多更广阔的美育内容。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感受美的存在。《恐龙》一课学完了,教师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还应鼓励学生去网上浏览《恐龙世界》,去图书馆借阅有关恐龙的书籍阅读。那样,学生会了解到关于2亿年前的恐龙文明之美。
美能启真,美能导善,美能移情,美能怡性。只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发掘美育蕴藉,用美吸引学生,用美感染学生,用美陶冶学生,那么语文教学将会是别开生面的。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生成,在学生的心头绽放。
(丹阳市正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