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专门的德育”,要有“直接的德育”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honghua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没有“专门的德育”,只有完整的教育》一文中,我对“专门的德育”提出了批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主张取消德育和德育工作。
  这里,出现了一个概念:德育工作。
  有朋友说:“德育不是工作,现行德育的许多弊端,正是因為把德育当成了一项工作。”
  据说,十多年前围绕“德育是不是工作”这个话题还展开过争论,争论双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德育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工作,而是教育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即立德树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德育仅仅当成一项具体的工作,无疑是严重淡化了德育的神圣内涵。说德育不是工作,在这个逻辑前提下,是正确的。
  但任何目的都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手段、方法去达成,德育也不例外。从来就没有抽象的目的,目的的实现都必须体现于一项项具体的工作中。同样,从来也没有空洞的德育,德育的落实一定会呈现于具体的课程、措施、方法、技巧……我们把这些称作关于德育的工作。如果不死抠字眼,通常称作“德育工作”是可以的。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用“德育工作”这个概念,自然是没错的。
  关键是如何理解“德育工作”这个概念,以及在什么意义上理解并使用这个说法。而且还要看不同的语境——在某些语境中,德育不是工作;而换一个语境,德育就是一项工作。
  正如“民主”这个词——我们说“民主是目的”,也说“民主是手段”,有时候我们甚至说“民主是目的也是手段”,都是没错的。
  当然,“民主”和德育不是一回事,但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有共同的逻辑和微妙的意蕴。
  我们反对专门化的形式主义的德育,但并不否认德育和德育工作。取消了德育和德育工作,就等于取消了教育本身。
  [二]
  回到今天我想说的重点:究竟应该怎样抓德育?
  在承认“德育也是工作”的前提下,我特别赞同檀传宝先生对德育工作的分类。他说:“我一直认为,德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德育)都包括直接德育(直接以德育为目标、主题的课程、活动等)、间接德育(不以德育为直接目标的各种教育活动)、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课堂组织形式、师生关系、交往方式等对学生人格能够产生影响的教育形式或关系)。”
  在这里,檀传宝先生把德育分为“直接德育”“间接德育”和“隐性德育”(他的表述是“隐性课程意义上的德育”),颇有见地。
  本文想着重说说“直接德育”。
  我批评“专门德育”,但肯定“直接德育”。因为二者的含义并不相同。前者的特点是孤立性、封闭式和形式化;后者则主要体现于教育者明确的教育目的、清醒的教育自觉和积极的教育主动性。
  所谓“明确的教育目的”,就是教育者须臾不可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清醒的教育自觉”,就是教育者所应有的敏锐性和洞察力;所谓“积极的教育主动”,就是随时准备有所作为,并付诸行动。
  这就是我理解的“直接”。
  总有一些时候,需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实施德育。大的方面,如在某些特殊时刻,我们所进行的旨在激发情感、凝聚力量的演说或重大活动;小的方面,如学生出现了某些思想、行为偏差时,我们进行的谈心,包括热情的鼓励和严肃的批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直接的德育”。
  [三]
  “直接的德育”之所以不同于我批评的“专门的德育”,就在于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校其他教育相联系和配合的;它不是封闭的,而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时代的;它不是形式化的,而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却最终收到实效的。
  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学校的德育,说到底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态度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引领,是真善美品质的塑造,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共同的文明精神的传递。这是教育本身赋予我们的使命,践行这份使命,就是在实施“直接的德育”。
  但这种“培养”“确立”“引领”“塑造”和“传递”,不应该——至少是尽可能减少直截了当的理念灌输,而应该是对学生种种行为习惯的引导乃至训练。任何美好的品德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于一个人的举手投足间。
  我在担任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期间,有人问我:“您希望学校有怎样的德育?”我说:“我希望你到武侯实验中学,在三千多名学生中听不到一句脏话,在八十多亩校园里看不到一片纸屑。做到这两点,我觉得我们学校的德育就相当不错了。”
  德育当然不只是培养文明习惯,但学生优雅的谈吐无疑是最重要、最显性的德育成果。
  [四]
  我们学校最直接的德育,莫过于一进校门就能看到的教学大楼上那一行醒目的鲜红大字:“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我从教之初直到退休前,给我历届学生的“见面礼”。我把它带到了武侯实验中学,成了学校的校训。我和每一位老师都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力争让这句话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座右铭。
  将这句话写在校园,的确是一种形式,但真的不仅仅是形式,更不是形式主义。因为和有些校园满墙的标语、口号不同,这不是刻意展示给前来视察的领导或专家看的“校园文化景观”,而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这句话也不是学生看不懂的抽象的理念,而是可以化作日常生活行为的大白话。
  我当校长第一次面对全校师生时,这样对大家说:“做一个好孩子,让父母幸福;做一个好学生,让老师幸福;做一个好老师,让学生幸福;我呢,做一个好校长,让师生幸福;我们一起做好公民,让祖国幸福!”
  这是直接的德育。但是,我们却并没有把这句话当作教条,大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之类的活动——类似的比赛一次都没有搞过;也没有把这句话上升到“理论高度”,大搞各种所谓“课题”;更没有把它当作“特色”去四处炒作,而是教师通过示范,去引导学生践行这句话。
  但这句话渐渐融入了师生的生命,成了他们生活中与人交往的准则。我当然不能说每一个人都做到了,但这句话的确融入了相当一部分师生的血液,成了他们精神生命的要素。   [五]
  2013年,初三毕业典礼刚结束,我回到办公室,看到桌上有一封信。
  尊敬的李校长:
  您好!
  在毕业之际,很高兴给您写这封信。感谢您對我们无私的关怀。至今记得第一次踏进武侯实验中学时,您给我们讲的那一节课《一碗清汤荞麦面》。您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像他们一样善良、充满爱心。对当时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的我来说,您的话给了我启迪,让我的人生道路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今天,毕业了,我们不再是刚入学的孩童,已不再稚嫩。即将告别这里,我心中充满了不舍。我们永远会记住这里,记住曾经在一个美丽的校园里,有一群活泼天真的孩子逐渐成长为坚强、勇敢的少年,有一位慈祥可爱的校长留给了这群孩子人生的启迪,让他们沿着正直、善良的道路前行!
  谢谢您,尊敬的李校长!谢谢您,尊敬的李老师!我们一定会永远记住您对我们说过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您的学生:王瑞
  2013年6月9日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无法不感动。
  更让我感动的是,五年后,大学毕业的王瑞来看我,并参加了我的退休仪式。 聊天中,她说她一直记得我们的校训“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并努力践行着。
  [六]
  2017年3月29日早晨,已经离开学校两年的我,打开微信,看到了几段留言。
  李老师,我最近评上了区里的名师优师,每个月多了700元。我用这个奖励资助了两个贫困山区的学生,每个月都打钱给她们。为什么跟您说呢?因为我一直在坚持: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您知道您对我的影响有多大吗?您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来自农村,没权,没钱,没人,能在武侯实验中学工作,是您给了我理想和信心,我只能这样来回报社会了。好了,李老师,不打扰您了。
  替我保密,祝您幸福安康。
  一时间,我很感动。窗外是阴天,可我觉得眼前明亮而温暖。
  这位老师是武侯实验中学一名非常普通的老师,工作敬业,正直善良。700元不算多,但对于凭工资吃饭的他,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了。
  从他的留言中,我再次感到了我曾经做校长的意义,更体会到了“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七]
  2019年6月3日,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为研究生做了一场演讲。演讲开始之前,有一个女孩过来和我打招呼:“李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学生。”原来她是武侯实验中学毕业的,叫林兴慧,现在在这里读研究生。
  回到成都,我收到林兴慧的一封信。她在信中说——
  那天之所以见到您我会那么开心,不仅是因为您是我曾经敬爱的校长,毕业后再未见面;也不仅是因为拜读了您的书,在“镇西茶馆”喝了很多“茶”因而仰慕您的文采与教育情怀;更是因为您在我进行人生道路抉择时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因为您,我才能选择教育专业,在北师大和您见面。
  其实,作为一个校长,我并没教过她,我完全没有想到我对她会有她所说的那种影响。
  这封信很长很长,详细写了我对她的影响。其中写了在北师大复试时的情景——
  初试结束,漫长的等待后我如愿进入复试。在准备复试的时候,我又将您的很多文章拿出来细细地读,跟着您的文字去回忆往昔。我想在复试的时候,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讲讲武侯实验中学的故事,讲讲我们学校的雕塑,并不是寻常那般高高在上地立着,而是在小花园里坐着板凳给孩子们讲故事;讲讲我们学校的墙上没有领导的题字和批语,全是同学们的字画作品;讲讲我们校门口的校名不是出自某位名家之手,而是我们学生所写;讲讲我们恢宏的大厅一侧是全校老师的照片,另一侧是在操场上尽情奔跑的学生——这些都来自您的抓拍;讲讲我们学校的校训“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太多可以讲的了。这所在成都三环外的学校,没有响亮的口号,没有各种高大上的创新和特色,有的只是在校园各处细节中体现着的对学生的尊重和爱。在这样的学校里,我真是自豪。
  遗憾的是复试并没有详细讲这些的机会,但老师们还是问了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从事教育事业?”我将内心的想法娓娓道来,我提到曾经遇到的优秀的老师们,提到了您的文章和书给我带来的影响和感动,提到了对教育的理解和向往。
  ……
  真的教育(德育)总是这样无声无息却长久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
  [八]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校训,无疑是“明目张胆”的直接德育。这样的德育没有急功近利的“成果”,但穿越岁月的精神花朵,一直绽放在善良的人心里,芬芳其人生,让每一位践行者也因此而幸福。
  所以,“专门的德育”可以休矣,但“直接的德育”却不能没有。
其他文献
1   美术家、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人有“五欲”:食欲、色欲、知欲、德欲、美欲。可见,审美的欲求是人的天性,也是生命品质的一部分。这“五欲”概括得很好。教育就是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东西“引发”出来,并施之以健康的价值引导。因为有“知欲”,即理智的好奇心,所以要有“智育”;因为有“德欲”,即每一个人都有做一个好人的需要,有孟子讲的“四端”,所以要有“德育”;因为有“美欲”,即人有审美的需要,所以要有
期刊
多照照镜子没有坏处。人生的很多尴尬,就是缘于少照了一次镜子。譬如,整齐的白牙,藏一叶绿韭;性感的裤子,拉链没拉上;步态优雅,领口侧边耷拉着只袜子。这些尴尬一旦发生,会被人笑谈一辈子。  邋遢的生活习惯,个性上的毛病,照镜子是照不出来的。所以,若身边能有一个人是你的镜子,他愿意给你指出来,你也虚心接受,那真是一生的福气。如果前者只是让你少些尴尬和笑话,那么后者可以让你少走弯路或错路。  热恋中认识的
期刊
一  影像时代的来临,不可避免地造成一种日常生活影像化的改变。笔者认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学生通过模仿影像来进行现实的日常行为。进而推演,甚至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也是出于一种对“范例影像”的模仿。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而言,难道教育的参与者们不也正是通过对具体教育行为的模仿来重塑各个时代的“日常教育影像”吗?与此同时,这些“影像”往往是某种类似的价值评定与道德评估的标准、尺度。  然而,我们确实
期刊
小的时候很多长辈都夸我是个好孩子,人实在,学习好,做事认真负责。他们哪里知道,其实我做过很多错事,委实配不上“好孩子”这个评价。  ●我曾经偷过东西  那年上小学四年级,邻居家孩子眉飞色舞地向我吹嘘说,他不用钥匙都能开自家门。我说不信,他便认认真真地向我演示了一遍,突然我脑子里就冒出了坏主意。趁着邻居家没人,我小心翼翼地摸了进去,偷了20元钱,动作干净利落,做得天衣无缝,没有人发觉。20元钱对于2
期刊
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情调”这个词颇有吸引力,让我联想到“浪漫情调”“小资情调”“异国情调”等。我猜,“有情调”应该是“有情趣,有格调”,或者“有情怀,有调调”,而非庸常、刻板。听说过“教育的情感”“教育的情怀”,也了解过“情智教育”“情理教育”“情感教育”,却从未想过教育也是可以“有情调”的。  这本书其次吸引我的是封面。封面上,深蓝色的星空,宁静深邃;穿着白背心、蓝裤子,戴着黄帽子的孩子
期刊
有一类电影值得我们反复咀嚼、耐心思考,因为主题的多元,因为表达的含混。这样的电影在挑战我们的认知,我们必须在它面前做出诚挚而艰苦的思考之后,它才会向我们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刻的价值。  看与被看  初次看《楚门的世界》,你或许会觉得,楚门最大的悲剧在于人生被根本看不到的一双手紧紧掌控着:他一次次努力恋爱自以为幸福美满的婚姻是这双手安排的,他一个个无话不说自以为交心的朋友也是这双手安排的,甚至这双手
期刊
夏日时长,天亮得早。待我起床的时候,母亲已将熬好的稀饭、几碟小菜摆在桌上,自己则去整理菜园了。清晨,阳光已经灿烂。一缕光线透过板栗树枝丫的缝隙,洒在母亲的身上,银发愈加晃眼。如今的母亲就像一根老藤,岁月的风刀霜剑,让她逐渐萎缩枯干,沧桑尽显。看着劳作不息的母亲,往事历历在目……  我家住在长江中下游的一个小镇,是一个冲积洲。我出生那会儿,家里住的还是土坯房。在一条蜿蜒狭长的圩埂上,一排简陋的屋舍依
期刊
我以为,四月是一年最好的季节,黄昏是一天中最美的时辰。四月的黄昏,我在一种层层叠加的美好中,经过田野,朝着炊烟的方向疾步回家。  等娘抹掉饭桌上最后一粒饭,班主任就来家访了。  年轻英俊的班主任穿着白衣黑裤,穿越村庄,像一枚移动的磁石,拖拽出一长溜好奇的眼光。这些眼光如接力棒一样,将一个确凿无疑的消息迅速传递到我家。我放下刚刚握起的笔,从房间里蹦出来。爹叉开腿,双手抚着腰,站到大门口。娘把手卷进腰
期刊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经过千挑万选,每篇都文质兼美。要想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想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想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研读先行,以自身的研读引领学生的研读,以自身的研读体验唤
期刊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目前,这种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被越来越多的老师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呢?  一、?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学习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中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如:在学生认识了长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