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
【摘要】目的:探讨云南白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云南白药,观察两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云南白药治疗脑出血具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云南白药;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脑出血病死率、致残率较高。我院内科于2011年3月~2013年2月,应用云南白药治疗脑出血一组患者,并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入选标准(1) 脑出血发作3-72h以内的住院患者,并经头颅CT证实,病因为高血压;(2)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再次发病患者;(3)40~80岁住院患者,性别不限;(4) 临床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5)无全身严重并发症;(6)无溃疡病史;排除标准:(1)不符合以上入选标准者;(2)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 (3)严重精神疾病、痴呆者;(4)大面积脑出血、脑干出血深昏迷。
1.1.2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系我院神經内科住院患者, 共入选8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7.5岁,主要脑出血部位:基底节23例、脑叶8例、丘脑5例、小脑2例、脑干2例,最大出血量70ml,最小13ml,平均41.5ml;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6岁,主要脑出血部位:基底节21例、脑叶9例、丘脑7例、小脑2例、脑干1例。最大出血量68ml,最小12ml,平均40ml。两组性别、年龄、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甘露醇、速尿脱水降颅压,以及稳定血压、预防感染、抑酸药(雷尼替丁0.15g,2次/d静脉滴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云南白药, 0.5g,4次/d口服或鼻饲,疗程均为21d。
1.2.2观察指标 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TG、CH)及ECG等;观察时间:开始用药第1d~第14d。ECG及实验室检查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d各检测1次;随时记录合并用药和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第30d复查头颅CT,观察血肿吸收情况。
1.2.3评价标准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分为①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7%以内;⑤恶化: 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1-2]。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本组入选病例80例,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死亡2例, 1例死因为脑水肿、脑疝形成,发生在病后第3天;1例脑干出血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发生在病后第4天。对照组死亡4例,2例死因为脑水肿、脑疝形成,分别发生在病后第4、6天;2例死亡原因为消化道出血发生在病后第5、7天。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比较 见表1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不良反应 各项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
3讨论
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为血肿本身和其周围继发的缺血性损害。脑出血后临床神经功能的恢复除与出血部位有关,更主要取决于血肿的吸收速度。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出血后由于血肿占位效应影响局部微循环;血肿中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致血管痉挛;再灌注期的“不再流”现象及颅内压的持续升高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血肿周围、对侧半球局部脑血流下降,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引发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缺血性损害并不亚于血肿本身,严重影响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所以治疗血肿周围水肿应以改善脑缺血为主[3]。云南白药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血小板的活化百分率及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表达,能缩短血液凝血时间。并能促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成,可以加速血管的生长及结缔组织增生,达到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具有止血及防止活动出血或再出血的作用。还具有活血化瘀,抑制急性血栓形成,改善血液的血流状态,改善微循环障碍,缓解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减轻脑水肿。本组病例中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云南白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脑缺血及对促进血肿的吸收有效,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的效果,从而缩短疗程,提高疗效,降低致残、致死率。取得满意的疗效。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一价廉、效佳、安全、副作用小的天然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贺丹,张仁良,董强.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与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6):359~361
【摘要】目的:探讨云南白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云南白药,观察两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云南白药治疗脑出血具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云南白药;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脑出血病死率、致残率较高。我院内科于2011年3月~2013年2月,应用云南白药治疗脑出血一组患者,并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1.1入选标准(1) 脑出血发作3-72h以内的住院患者,并经头颅CT证实,病因为高血压;(2)首次发病或既往发病的肢体瘫痪后遗症不影响神经功能评分的再次发病患者;(3)40~80岁住院患者,性别不限;(4) 临床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5)无全身严重并发症;(6)无溃疡病史;排除标准:(1)不符合以上入选标准者;(2)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 (3)严重精神疾病、痴呆者;(4)大面积脑出血、脑干出血深昏迷。
1.1.2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系我院神經内科住院患者, 共入选8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7.5岁,主要脑出血部位:基底节23例、脑叶8例、丘脑5例、小脑2例、脑干2例,最大出血量70ml,最小13ml,平均41.5ml;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6岁,主要脑出血部位:基底节21例、脑叶9例、丘脑7例、小脑2例、脑干1例。最大出血量68ml,最小12ml,平均40ml。两组性别、年龄、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甘露醇、速尿脱水降颅压,以及稳定血压、预防感染、抑酸药(雷尼替丁0.15g,2次/d静脉滴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云南白药, 0.5g,4次/d口服或鼻饲,疗程均为21d。
1.2.2观察指标 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TG、CH)及ECG等;观察时间:开始用药第1d~第14d。ECG及实验室检查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d各检测1次;随时记录合并用药和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第30d复查头颅CT,观察血肿吸收情况。
1.2.3评价标准 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分为①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变化: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7%以内;⑤恶化: 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1-2]。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本组入选病例80例,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死亡2例, 1例死因为脑水肿、脑疝形成,发生在病后第3天;1例脑干出血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发生在病后第4天。对照组死亡4例,2例死因为脑水肿、脑疝形成,分别发生在病后第4、6天;2例死亡原因为消化道出血发生在病后第5、7天。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疗效比较 见表1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不良反应 各项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
3讨论
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为血肿本身和其周围继发的缺血性损害。脑出血后临床神经功能的恢复除与出血部位有关,更主要取决于血肿的吸收速度。近年来研究发现,脑出血后由于血肿占位效应影响局部微循环;血肿中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致血管痉挛;再灌注期的“不再流”现象及颅内压的持续升高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血肿周围、对侧半球局部脑血流下降,从而引起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引发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缺血性损害并不亚于血肿本身,严重影响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所以治疗血肿周围水肿应以改善脑缺血为主[3]。云南白药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血小板的活化百分率及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表达,能缩短血液凝血时间。并能促进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成,可以加速血管的生长及结缔组织增生,达到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具有止血及防止活动出血或再出血的作用。还具有活血化瘀,抑制急性血栓形成,改善血液的血流状态,改善微循环障碍,缓解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减轻脑水肿。本组病例中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云南白药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脑缺血及对促进血肿的吸收有效,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的效果,从而缩短疗程,提高疗效,降低致残、致死率。取得满意的疗效。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一价廉、效佳、安全、副作用小的天然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贺丹,张仁良,董强.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与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8(6):35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