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后先风格异 真情无改是词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mi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代南唐后主李煜,是中国词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词人。本文从具体的文本解读入手,深入分析了李煜词作中表现出来的情真、境真、意真、语真,从而揭示了李煜词的艺术本质。
  【关键词】李煜 情真 境真 意真
  
  李煜字重光,我国五代南唐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他的一生大致可分成两个时期:前期过的是纵情享乐的王侯生活;而后期,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正是如此不寻常的遭遇,使得他成为一位杰出的词人。
  读他的词,总有一种感性冲击力,震撼心灵。细细品位李煜的词,原来沟通古今读者之津梁的,正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美学特征——真。
  一、情真
  李煜的真切经历冲击下的真情实感,是他的词之所以引起读者共鸣的最强音。在他的词中,我们处处可看到他大胆、真切、毫无掩饰、直抒胸臆的一面。尤其是亡国后的词作,更是“真纯无伪饰”地表现他在愁苦、悲恨的生活之中的深切感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虞美人》写得何其沉郁,处处荡漾着后主的真情。“春花”“秋月”,原本美好的事物,但在后主伤痛的眼中却正是令其心痛的利剑,不仅令其发出厌烦之语“何时了”。当年“待踏马蹄清夜月”的佳兴,“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的情味,如今已永不复返,成为“不堪回首”的往事。家乡的“雕栏玉砌”依然安在,但早已物是人非:阑边流连欢乐的情人已是红颜消退;当年的神韵风采,已尽散全无,成为身不由己的异国之囚,巨大的失落感使词人心力交瘁,即使是在应该值得欢庆的七夕,无穷无尽的愁怨也如泛着春潮的大江春水,在他的心中翻腾咆哮。此情、此景、此境,都是后主身陷囹圄、凄苦无奈的真实反映。
  再看他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也真实的抒写了后主李煜的囚徒之悲。开头“无言独上西楼”,即交代了词人遭囚禁孤独无寄的心境。残月映照,夜深寂静,一种消歇的感觉一涌而上。“锁清秋”一个“锁”字就更真切的使词人深层的情绪得以反映,也更加透出词人身居幽囚,自感“清秋”也被锁住一般的凄苦。最后,词人又将这难以名状的“离愁”,形象为“剪不断,理还乱”的一种特别的滋味,展示了愁恨难堪但又无法诉说的心情。
  真情实感的融入,不但使后主后期词感人肺腑,即使是在表现前期宫廷豪华生活很艳情的词也不失其真纯。象“秋风多,雨相知,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相见欢》);“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斛珠》);“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棉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等都非常真实地描绘了他与大周后娥皇之间的恩爱及其浮艳的生活。还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菩萨蛮》);“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菩萨蛮》)等也都真切的再现了小周后的妖媚多姿。
  二、境真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词格。王国维曾评价李煜:“词到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李煜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境交融,将自己的慨叹纳入词中,扩大了词的境界,不仅创造出了深广的意境,而且也真实的书写了李煜的生活遭遇,使读者在真挚、深沉的境界中受之熏染。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这两首词: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李煜《玉楼春》)
  前者为温庭筠的代表作,浓墨重彩的描绘秀屏掩映、妇人鬓云缭乱、画眉梳妆、装饰簪花等情形。通篇词采浮艳。而后者中华丽浮艳的词汇明显减少,这样就使李煜的词意境更为真挚、深沉了。
  下面这首《乌夜啼》更是主体与客体契合的佳词。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全词意与境浑,景与情融。“太匆匆”、“无奈”这五个字的使用,使词意渗入了词人的主观感受。“林花谢了春红”只是自然万物的变化更替。但融入了后主一夜沦虏的无尽悲哀,便将生命凋谢的可悲哀性与生命美好的可珍惜之情完全表现出来。而下片中,“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三顿九字,缱绻多情,含蓄婉转。春红着雨即为胭脂泪,真是妙笔!“几时重?”诘问悲慨,面对雨打春红的残景。既是对妙景何时再现的嗟叹,又是对人生何时能复返的慨叹。
  三、意真
  李煜总是以敏锐的艺术触觉观人察物,并准确抓住自然中的人、事、物。通过具体意象,创造深邃的意境来表情达意。《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将愁形象为流水;《长相思》用秋风、秋雨及帘外芭蕉烘托词人雨夜思人的心境等等。这都充分显示了李煜的独具匠心。其中《一斛珠》特别突出,历来为人称道。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蚟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通篇以口聚焦,“咏佳人口”,羞涩嫣笑的朱唇,轻启艳曲,烂嚼红线,唾向檀郎。词中处处以“口”为中心,通过美人之口加以渲染,使娥皇妩媚婀娜的神态展现眼前。再如他的《喜迁莺》: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词人选取晓月、宿云、雁声、莺啼、残花、画堂等意象,来触发自己的离愁别绪,渲染了一个月坠云稀、残花孤雁的深夜,创设出一种沉寂、凄凉的氛围,发出“休扫”林红,待佳人归的急切心情。总之,秋风、秋雨、秋夜、秋光、空庭、静院、残月、斜晖、羌笛、菜花、林花、胭脂等等,一切能表达后主感情的意象,都在李词中见到。也正是这些准确、生动、真切的意象使李后主的真情得以外现。
  四、语真
  后主词在语言方面显著的特点便是“真”。自然,清新,不堆砌,不涂饰。既不似花间派的蹙金结缕,浓妆艳抹;也没有香草美人、言此意彼的寄托。而且,后主的词句特别精炼准确。我们从冯延巳的《采桑子》和李煜的《阮郎归》比较中,可以看出:
  中庭雨过春将尽,片片花飞。独折残枝,无语凭阑只自知。玉堂香暖珠帘卷,双燕来归。后约难期,肯信韶华得几时。
  酒阑睡觉天香暖,绣户慵开。香印成灰,独背寒屏理旧眉。朦胧却向灯前卧,窗月徘徊。晓梦初回,一夜东风绽早梅。(《采桑子》)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阮郎归》)
  这三首词都是写惜春伤春情怀的。冯延巳的《采桑子》或借雨后独凭栏,凋花残枝,来暗示闺人对已逝春光的留恋;或借双燕来归,感触生命短暂无凭。而李煜的《阮郎归》则不同,只用一句“留连光景惜朱颜”便道破天机,表达简练,意味深长。
  后主词语言的概括性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如流水般存在,而且永远没有停息。这不仅是李煜自己的感慨,也是千百年来人人皆有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愁,是抽象的,看不见的。而将其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千头万绪相比,就形象多了。“寻春须是先春早,春花末待花枝老”。不去论后主本义如何,单对于自然常理而论,这也是一则不可变更的规律。
  “莫道后先风格异,真情无改是词心。”真悲,即使无声也感人;真言,即使无艳也动情。正所谓:“真,在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正是发自内心、源自肺腑的真情;真挚深沉、阔大的境界;感情充沛、生动的意象;简练、自然、雅俗得当的语言,构成了李煜词的四“真”,使李后主的词灵气十足,“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县第一高中。
  
其他文献
佩弦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毋庸置疑的脍炙人口的散文,也是中学教材里一篇经久不衰的名篇。但教参及众多解读者对文章情感脉络解读趋于简单化,皆认为是从不宁静到寻求宁静,获得短暂宁静,尔后又回归现实,其间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笔者认为,作者沿着荷塘获得的喜悦是断断续续的,处于悲愁与喜悦的不断斗争中,悲愁与喜悦也就交替呈现,行文中常见作者努力挣扎的痕迹。  要把握这种情感,首先要准确解读文眼“这几天心
【摘要】在文从字顺的基础上,要想让自己的一般作文“升格”为优秀作文,可以走从精雕细琢清词丽句、创作积累优美文段到使用一种诗化结构模式(即“起、承、转、合”式)连缀成篇的路子。  【关键词】作文教学升格训练结构优化    我想,任何一位中学生要写一篇有点“样子”的作文,不会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要写出一篇优秀作文,即要让自己的一般作文“升格”为“优秀作文”,就不是那么有把握了。这里推介一种方法,或许对你
【摘 要】在鲁迅散文的阅读和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其文章的思想性受到了教师和学生高度的赞扬和重视,而其文章的时政性却少有人发现和挖掘,作为鲁迅散文的一体两面,不了解时政性就必然无法理解鲁迅文章深刻的思想,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个问题也会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进而成为困扰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本文通过《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结合相关材料,透过时政性分析思想性,点明了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郭春伟  肖像描写指对人物外形各方面的特点的描写。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使人物个性更突出。  第一、要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人海茫茫,但在这众多的人中,你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也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你要细心观察,总能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写小说,刻画人物,就要留心观察这些不同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每年高考后,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阅卷组都会推出一批优秀作文,江苏也是这样,目的是通过优秀作文对作文题目进行更具体全面的解读,启发并引领高一高二的学生作文向“优秀”靠近。以前,我常以为这些优秀作文是万里挑一,对普通学生来说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可是通过参加高考阅卷,并审阅了不少发表出来的优秀作文后,我的看法逐渐改变,认为自己的一些学生写的作文也很优秀,很多学生则可以通过学习这些优秀作文让自己的作文水
传统的《六国论》的教学侧重于在对文章结构的清晰解析过程中,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但是,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容易专注于文章的结构,并被众多的文言实、虚词所牵引,进而丧失掉思维的品质,难以获得思维的快乐,对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止步于初步的感知,无法引起深深的共鸣。因而,教师设置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生成智慧,进而对作者的处境感同身受,从内心的深处感受苏洵的拳拳爱国之情。  战国时
新课标提出了新课程教学中要落实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高考备考中如何以最少的时间,让学生构建立体化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高雅的情趣,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符合时代主流的价值观,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优化?要以处理好六种关系为突破口:教材、考纲与学生的关系;精讲与精练的关系;课本与专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要把教育的价值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要建立起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价值观,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绿洲,同时也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沃土。为此,我们要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精彩而高效。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高效课堂应体现“三高”、落实“三讲三不讲”,教师要每日坚持“三”反思。  一、落实“三讲三不讲”——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  三讲是指:重点讲、难点讲、易混易错易漏
在当今的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学生的时代隔膜感与日俱增,古典诗歌被神秘化了、隔膜化了,他们或敬而远之、或浅尝辄止,他们面对诗歌鉴赏这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索然寡味。要改变这种困境,语文老师平常在古典诗歌鉴赏课堂上的方法指导尤为重要。为此,笔者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探究古典诗歌鉴赏的路径:  一、诵读感知以触动心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典诗歌讲究音韵声律的特性,注定鉴
关于阅读的意义,通常有“阅读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等鼓舞人心话语,而“生命的宽度”的拓展,也就标志着“自我”的升华。青少年学生正值快速成长和成熟的人生重要阶段,通过各种有益的阅读活动不断充实和提升自我,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意义重大。这里的“阅读活动”指的是除了阅读语文等学科的教科书,更多的还需要坚持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进行书籍、网络等文本和非文本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