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起步以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探索、尝试到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经过一大批热情投身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教师和有识之士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区已经确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运行机制,培养起了一支素质良好的骨干队伍,涌现出了一批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典型学校,获得了教育界同仁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我区教研室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实践中,除了常规工作之外,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灵之约》,利用“心语心愿”互动平台开展了在线的学生心理辅导活动;通过“三课”研究平台,开展网络观课、议课活动,形成了较为独特、有效的教研模式。
一、网站概述
1.建站宗旨
我们的建站理念是:网站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和知识的资源库,更要关注孩子、教师、家长心灵方面的需求,关注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良好行为的塑造。
2.建设历程
调研阶段:2003年初,我们在对区内部分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需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心理辅导模式及教研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论证阶段:2003年6月,我们组织了论证团,经过三次论证以及部分中小学校的试用,在区教研室信息中心大力的技术支持下,不断调试完善,使网站初具雏形。
试运行阶段:《心灵之约》网站自2005年9月28日试开通以来,我们共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中心组暨《心灵之约》工作室会议十余次,进行网上咨询回复技术培训十几次;建立了《心理留言》、《教师论坛》典型回复、发帖情况记录及QQ辅导记录月登记制度;为网站更新提供版块设计、部分功能设计意见;接收、修改并上传更新资料100余篇;了解网站试开通期间的反馈信息,征集网站建设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网站内容、功能及管理模式的建议及措施。
运行阶段:2006年3月以来,我们又进行了网站页面的三次改版,使网站拥有了独立的服务器和域名,成立了工作室,为网站建设提供专业支持。
目前,我们组织工作室全体成员已连续值班18个月,主要负责“心语心愿”互动平台,对540多个有效问题,辅导老师均作了回复。
网站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重庆商报》也对此作了相关报道, 我区文明办高度评价《心灵之约》网站,称其是我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特色,是我区打造西部教育展示区的一个亮点。
3.网站构架
网站设立了“园丁驿站”、“青青校园”、“家教智囊”三大静态栏目和“心语心愿”、“三课研究”两个互动栏目。
“园丁驿站”主要有“学校风采”、“心理学堂”、“趣味心理”、“三课平台”、“心泉书吧”等栏目。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专业资源。
“青青校园”主要有“花季告白”、“知心信箱”、“释放空间”、“校园文化”等栏目。主要展现学生的校园生活。
“家教智囊”主要有“教子宝典”、“家长心愿”等栏目。呈现各学段家庭教育典型案例,为家长朋友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及相关信息。
二、搭建“心语心愿”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分为“班级留言”、“班级相册”、“班级聊天”、“班级日志”和“悄悄话”五个板块。“班级留言”是班级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活动中心;“班级相册”展示班级活动图片或个人可以共享的图片;“班级聊天”是为家长、学生和教师提供在线的交流,可以召开网上家长会、班会,实行在线信息交流;“班级日志”是班级内共享的日记和感悟;“悄悄话”的目的是实行匿名的双方的交流。
利用“悄悄话”,学生可以匿名说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向本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或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征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师在两天以内给予答复,呈现方式可选择匿名或开放式。如果选择开放式,答复的内容任何学生都可以看到。学生可通过分析别人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扰。这种形式的网上咨询不仅为当事学生提供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策略,同时也能为其他学生提供观察和模仿的样板。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学生会有一种安全感,因此说出的话可能更贴近真实的内心感受;教师也更容易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
2.社区管理
此栏目是为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之间的互动交流搭建的平台,让学生针对某一热点话题或心理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比如:“被老师批评之后”、“与同学产生争执了该怎么办”等。通过在论坛中发表意见,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观察别人的行为和心理,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大大增强。
教师通过对聊天记录和“悄悄话”及社区管理栏目的查看和研究,可以发现什么话题才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什么样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才是他们最需要和期待的。这为教师的心理辅导和教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大大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利用“三课研究”互动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搭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最关键的是要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良好、专业知识技能扎实、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队伍。而发现并促进优秀教师的成长,是区教研室的重要任务。
1.传承传统“三课研究”的优势,让教师伴随“磨课”成长
在全区“三名工程”大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大背景下,我们从关注日常的教研方式——“磨课”入手,通过“说课、上课、评课”的形式,以反思性实践的思路和理念,对这一传统的校本教研方式进行系统剖析和重构,努力使“磨课”成为提升我区心理教师专业素质的载体,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从2003年起,我们在对区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档案了解、听课、活动观察等形式,开始重视发现“新苗”,让“小荷”露出尖尖角。中心组的大部分教师都是这样进入视线的,79中学的胡晓老师就是典型一例。
2.开展网络“三课研究”,为教师的每一次教学提供同步的教研支持
我区开展的“三课”形式的教研活动,已连续进行了八年,并得到了有效的推广。随着现代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又创建了网络环境下“三课”活动的教研模式来实现跨时间、跨空间、开放的教研。心理辅导活动在由传统的“三课教研”模式向网络教研模式的推进中逐渐深入。
随着心理辅导课程研讨工作的深入,各地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重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地域、时间、经费的限制,广大教师的横向交流不甚畅通,培训会和研讨会有时仅起到了在“点”和有限的 “面”上的交流的作用,而缺乏全局意义。于是我们利用网站开辟了“说课、上课、评课”的教研平台,将教师们课前研究、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的材料(说案、教案、实录、视频录像、评案及备课素材等)挂到网上,由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主持或中心组成员主持研讨,整合全区骨干教师资源,充分发挥区内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为我区教师的每一次教学提供同步的教研支持。通过网络观课、议课这种形式,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实现了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即时互动,体现了民主、对话、协作的理念,扩大了教研工作的辐射面,为广大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促进了教学研究的创新,促进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小学教研室。电邮:Yfd68410289@163.com)
编辑/于 洪
一、网站概述
1.建站宗旨
我们的建站理念是:网站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和知识的资源库,更要关注孩子、教师、家长心灵方面的需求,关注中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良好行为的塑造。
2.建设历程
调研阶段:2003年初,我们在对区内部分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需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心理辅导模式及教研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论证阶段:2003年6月,我们组织了论证团,经过三次论证以及部分中小学校的试用,在区教研室信息中心大力的技术支持下,不断调试完善,使网站初具雏形。
试运行阶段:《心灵之约》网站自2005年9月28日试开通以来,我们共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中心组暨《心灵之约》工作室会议十余次,进行网上咨询回复技术培训十几次;建立了《心理留言》、《教师论坛》典型回复、发帖情况记录及QQ辅导记录月登记制度;为网站更新提供版块设计、部分功能设计意见;接收、修改并上传更新资料100余篇;了解网站试开通期间的反馈信息,征集网站建设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网站内容、功能及管理模式的建议及措施。
运行阶段:2006年3月以来,我们又进行了网站页面的三次改版,使网站拥有了独立的服务器和域名,成立了工作室,为网站建设提供专业支持。
目前,我们组织工作室全体成员已连续值班18个月,主要负责“心语心愿”互动平台,对540多个有效问题,辅导老师均作了回复。
网站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重庆商报》也对此作了相关报道, 我区文明办高度评价《心灵之约》网站,称其是我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特色,是我区打造西部教育展示区的一个亮点。
3.网站构架
网站设立了“园丁驿站”、“青青校园”、“家教智囊”三大静态栏目和“心语心愿”、“三课研究”两个互动栏目。
“园丁驿站”主要有“学校风采”、“心理学堂”、“趣味心理”、“三课平台”、“心泉书吧”等栏目。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专业资源。
“青青校园”主要有“花季告白”、“知心信箱”、“释放空间”、“校园文化”等栏目。主要展现学生的校园生活。
“家教智囊”主要有“教子宝典”、“家长心愿”等栏目。呈现各学段家庭教育典型案例,为家长朋友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及相关信息。
二、搭建“心语心愿”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分为“班级留言”、“班级相册”、“班级聊天”、“班级日志”和“悄悄话”五个板块。“班级留言”是班级学生、家长、教师的共同活动中心;“班级相册”展示班级活动图片或个人可以共享的图片;“班级聊天”是为家长、学生和教师提供在线的交流,可以召开网上家长会、班会,实行在线信息交流;“班级日志”是班级内共享的日记和感悟;“悄悄话”的目的是实行匿名的双方的交流。
利用“悄悄话”,学生可以匿名说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向本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或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征求问题解决的方法,教师在两天以内给予答复,呈现方式可选择匿名或开放式。如果选择开放式,答复的内容任何学生都可以看到。学生可通过分析别人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解决自己遇到的困扰。这种形式的网上咨询不仅为当事学生提供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策略,同时也能为其他学生提供观察和模仿的样板。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学生会有一种安全感,因此说出的话可能更贴近真实的内心感受;教师也更容易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
2.社区管理
此栏目是为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之间的互动交流搭建的平台,让学生针对某一热点话题或心理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比如:“被老师批评之后”、“与同学产生争执了该怎么办”等。通过在论坛中发表意见,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观察别人的行为和心理,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大大增强。
教师通过对聊天记录和“悄悄话”及社区管理栏目的查看和研究,可以发现什么话题才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什么样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才是他们最需要和期待的。这为教师的心理辅导和教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大大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利用“三课研究”互动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搭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最关键的是要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良好、专业知识技能扎实、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队伍。而发现并促进优秀教师的成长,是区教研室的重要任务。
1.传承传统“三课研究”的优势,让教师伴随“磨课”成长
在全区“三名工程”大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大背景下,我们从关注日常的教研方式——“磨课”入手,通过“说课、上课、评课”的形式,以反思性实践的思路和理念,对这一传统的校本教研方式进行系统剖析和重构,努力使“磨课”成为提升我区心理教师专业素质的载体,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从2003年起,我们在对区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档案了解、听课、活动观察等形式,开始重视发现“新苗”,让“小荷”露出尖尖角。中心组的大部分教师都是这样进入视线的,79中学的胡晓老师就是典型一例。
2.开展网络“三课研究”,为教师的每一次教学提供同步的教研支持
我区开展的“三课”形式的教研活动,已连续进行了八年,并得到了有效的推广。随着现代的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又创建了网络环境下“三课”活动的教研模式来实现跨时间、跨空间、开放的教研。心理辅导活动在由传统的“三课教研”模式向网络教研模式的推进中逐渐深入。
随着心理辅导课程研讨工作的深入,各地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重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地域、时间、经费的限制,广大教师的横向交流不甚畅通,培训会和研讨会有时仅起到了在“点”和有限的 “面”上的交流的作用,而缺乏全局意义。于是我们利用网站开辟了“说课、上课、评课”的教研平台,将教师们课前研究、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的材料(说案、教案、实录、视频录像、评案及备课素材等)挂到网上,由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主持或中心组成员主持研讨,整合全区骨干教师资源,充分发挥区内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为我区教师的每一次教学提供同步的教研支持。通过网络观课、议课这种形式,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实现了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即时互动,体现了民主、对话、协作的理念,扩大了教研工作的辐射面,为广大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促进了教学研究的创新,促进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小学教研室。电邮:Yfd68410289@163.com)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