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出有效的网络课程以最大程度地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是每个网络课程开发者的愿望。但往往所设计出的网络课程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尤其是在如何有效地把网络课程中的教学信息呈现给学习者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本文就从绩效观的视角出发,提出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从绩效分析、因素分析、问题的解决方案与设计三方面分析与探讨网络课程信息呈现的有效性策略。
基于绩效观的网络课程设计问题分析
在目前的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设计的基点不明确,忽略了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一个正确的设计基点是网络课程成败的关键。其次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影响网络课程设计的因素,在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学习者、信息内容和媒体类型是最为重要的三个影响因素,每个因素都有各自的特殊属性(如学习者的认知,媒体信息呈现力),如何系统地分析各因素的属性和相互间的关系是网络课程设计成败的另一关键。最后是信息组织与呈现不合理,由于网络课程信息的超链接性往往会造成信息结构过于复杂,这给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带来了障碍。
绩效理论为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提供了一种理论支持,系统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设计网络课程开发的方案并对设计过程进行评价。这为网络课程有效性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基于绩效观的网络课程信息呈现设计
参考ISPI(国际绩效改进协会)提出的绩效技术解决问题的操作性过程模型,笔者认为,运用绩效原理可以将网络课程信息呈现设计过程分为基点分析、因素及相互关系分析、信息呈现设计。
1.“网络课程信息呈现”的绩效分析
“网络课程信息呈现”的绩效分析,就是认清网络课程信息呈现的绩效需求,换句话说,就是要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并且要有效率。而认清网络课程信息呈现设计的基点,是实现绩效的有力保证。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从教师或设计者的角度来进行设计,这不免会造成设计出的课程与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需求形成矛盾。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掌握每个网络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但在课程设计之前我们可以通过调查和统计等途径,了解学习者学习该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另一种设计角度是以媒体为主。目前,重技术而轻应用的问题比较严重,在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一味追求多媒体的应用而忽视合理性、规律性和有效性,不仅没有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反而给学习者带来了理解和学习方面的困难。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决定了学习者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者的辅导者,技术手段是保障,它们共同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网络课程则是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的一个平台。网络课程设计的质量、效果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要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网络课程不能单一地从哪一方面进行,而要充分考虑其影响因素和各因素间的关系。合理、有效的实现是以认清事物的属性和发展的规律为前提的,要实现网络课程中信息的有效呈现,就必须认清影响网络课程中信息呈现的各因素的属性及相互间的关系。
2.影响信息呈现的因素及相互关系
从绩效理论来分析网络课程信息呈现,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的学习环境决定了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所需考虑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因素为信息内容、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媒体类型,它们各自的属性以及相互间的密切关系共同决定着网络课程信息呈现的绩效性。
(1)课程信息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影响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需付出的心智努力和学习效果。如果信息量过大,学习者无法完成学习目标,会造成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和信心的降低;信息量过少也会造成学习者对网络学习质量的质疑。因此,在选择信息内容时一方面要使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统一要求与多样化,显课程与潜课程相结合;网络课程的信息结构同样也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网络课程的信息结构主要用超文本(或超媒体)模式进行组织,超文本模式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结构特征,信息单元内部或之间的链接复杂。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信息间复杂的链接,经常会导致学习者迷失方向。构成超媒体信息结构的基本要素很多,但关键的是节点(教学内容信息块)、链(信息块之间的连接)和学习路径控制。要合理地组织好根节点与一般节点大小和结构,链的设计要指向性明确,避免复杂链接对学习者学习的干扰,提供多路径的学习方式,如计算机主动控制、自主控制等形式。
(2)媒体的使用目的是呈现一定的教学信息,促进网络教学中教学事件的发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媒体运用了不同的符号去运载信息,刺激学习者不同的感官,使其所表现的教学功能与特性各不相同。因此在编制与运用各类媒体时,需要了解各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性,根据需要取长补短、综合运用。
不同的媒体对不同信息类型的表现力有所差异,对学习者的刺激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有一些规律:图形、词汇和数字显示都会引发心理上的言语和表象。这种双重过程并不一定必须出现,但当它们出现时是有益于学习的。图形一般需要配有一定言语内容或采用有选择性的简化形式,如用线条画出。图像一般用于重复显示用文字陈述的信息。一般来说,学习者只需片刻时间就能接受一个口头语言,但却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接受印刷文字。与口头讲述相比,文字材料和图像更适合于需要较长注意时间的复杂任务的呈现。在需要听觉符号的地方,则需要具备良好的声音质量和接受条件。视觉对空间上的变化特别敏感,而听觉则对时间上的变化特别敏感。言语可以通过任何一种形态感知:既可以从阅读印刷文字感知,也可以从听取口头讲话来感知,图像一般只能通过视觉接受,这些不同的感觉都在影响着教学。
(3)学习者作为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的认知特性、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教学环境、教材特征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之前,应从认知负荷理论出发,系统地分析学生的认识特征,充实学习者的先备知识(先备经验),培养学习者专门的知识、技能,提升学习者学习的能力。在此前提下,选择与教学目标相符的教学内容并合理地对知识进行组织。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在要素间的相互关联性和知识间逻辑性,重视教材呈现方式的适合性和呈现时间的适时性。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运用多媒体呈现信息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媒体在呈现不同信息时的优缺点和学习者所具备的学习环境(如网速、带宽)。同时,也要注意学习者对媒体种类的认识敏感度,减少学习者在理解媒体时产生相关的认知负荷。
3.网络课程信息的组织与呈现
网络课程绩效性的实现除要认清其影响因素外,信息的组织与呈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具体的实现策略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使之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多路径学习。
(1)节点的设计。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好地控制一节课中每一个教学事件的发生。而网络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每个教学事件发生必须要借助于相关的媒体。因此,在利用媒体呈现信息时,要根据教学单元、知识点和所选择的媒体类型,来确定节点的大小、内容和数目。以下两方面需要注意:节点的大小和数目要适当,做到部分与整体的统一。当屏幕上的一个窗口中节点过大时,就会给学习造成一定的认知负荷。当然,若节点太小,教学内容又容易被分割失去完整性。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既可以规定整个屏幕上每次只呈现一个节点,也可以采用多窗打开一个窗口技术,在屏幕上同时打开多个大小不等的窗口,同时呈现多个节点,如大窗口显示文本、小窗口播放。
根节点是学习者进入系统学习时遇到的第一个节点,同时也是一般节点都能返回的中心节点。因此,根节点的设计十分重要,一般以综述或目录等作为根节点。为使学习者以不同学习路径提取信息时,都能明白信息在知识结构上的归属关系,内容密切相关的节点在设计方面就应该具有一些相同的信息,如标题、说明性文字和风格等。
(2)链的设计。链的设计通常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要保证每个节点都有链指向它,二是链的建立要基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学习需要,要尽量避免复杂链接所形成的干扰。根据各节点间信息内容的联系和教学过程的需要,确定节点间的跳转关系即确定节点间的次序、层次和归属等。
(3)学习路径控制设计。网络学习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主,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同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又面临经常迷失学习目标的情况。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可以在不同的知识节点和链之间自由地学习,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路径控制系统的设计。目前主要有三种学习路径控制方式:一是计算机主动控制,即由计算机决定激活节点的对象及时机,学习路径由计算机控制。教学测试大多采用此控制方式。二是学生主动控制,即由学生根据系统已建立的链来自主决定什么时刻激活哪个节点,以及自主控制学习路径。教学查询、基于资源的学习等CAI模式都采用这种方式。三是智能化控制,学生在一定信息网络范围内具有自主控制学习路径的权力,同时,计算机能根据学生模型和学习情况随时主动调整学生的自主范围,并给予适当引导。基于以上三种学习路径控制方式,可以对节点、链和总体结构设置相应的导航图或节点链接图,方便学习者通过导航图找到当前学习的位置避免迷失。同时,也可以减少学习者在对节点知识和知识整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负荷。
结束语
“网络课程信息呈现”的绩效评价,不是整个模型的终点,而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在于,所设计出的网络课程更符合于学习者的认知特征,更有效地为学习者所接受。通常我们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在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学习者、课程内容、媒体类型这三者的各自特性和相互间的关系,是评价设计是否具有绩效性的首要前提。同时,绩效的实现也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所实现的。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整个过程的主体部分,提升学习者自身的能力也能使所设计网络课程更具绩效性。
基于绩效观的网络课程设计问题分析
在目前的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通常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设计的基点不明确,忽略了网络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一个正确的设计基点是网络课程成败的关键。其次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影响网络课程设计的因素,在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学习者、信息内容和媒体类型是最为重要的三个影响因素,每个因素都有各自的特殊属性(如学习者的认知,媒体信息呈现力),如何系统地分析各因素的属性和相互间的关系是网络课程设计成败的另一关键。最后是信息组织与呈现不合理,由于网络课程信息的超链接性往往会造成信息结构过于复杂,这给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带来了障碍。
绩效理论为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提供了一种理论支持,系统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设计网络课程开发的方案并对设计过程进行评价。这为网络课程有效性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基于绩效观的网络课程信息呈现设计
参考ISPI(国际绩效改进协会)提出的绩效技术解决问题的操作性过程模型,笔者认为,运用绩效原理可以将网络课程信息呈现设计过程分为基点分析、因素及相互关系分析、信息呈现设计。
1.“网络课程信息呈现”的绩效分析
“网络课程信息呈现”的绩效分析,就是认清网络课程信息呈现的绩效需求,换句话说,就是要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并且要有效率。而认清网络课程信息呈现设计的基点,是实现绩效的有力保证。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设计过程中,我们往往从教师或设计者的角度来进行设计,这不免会造成设计出的课程与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需求形成矛盾。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掌握每个网络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但在课程设计之前我们可以通过调查和统计等途径,了解学习者学习该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另一种设计角度是以媒体为主。目前,重技术而轻应用的问题比较严重,在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一味追求多媒体的应用而忽视合理性、规律性和有效性,不仅没有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反而给学习者带来了理解和学习方面的困难。网络教育的学习环境决定了学习者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者的辅导者,技术手段是保障,它们共同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网络课程则是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的一个平台。网络课程设计的质量、效果将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要设计出合理有效的网络课程不能单一地从哪一方面进行,而要充分考虑其影响因素和各因素间的关系。合理、有效的实现是以认清事物的属性和发展的规律为前提的,要实现网络课程中信息的有效呈现,就必须认清影响网络课程中信息呈现的各因素的属性及相互间的关系。
2.影响信息呈现的因素及相互关系
从绩效理论来分析网络课程信息呈现,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的学习环境决定了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所需考虑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三个因素为信息内容、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媒体类型,它们各自的属性以及相互间的密切关系共同决定着网络课程信息呈现的绩效性。
(1)课程信息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影响着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需付出的心智努力和学习效果。如果信息量过大,学习者无法完成学习目标,会造成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和信心的降低;信息量过少也会造成学习者对网络学习质量的质疑。因此,在选择信息内容时一方面要使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统一要求与多样化,显课程与潜课程相结合;网络课程的信息结构同样也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网络课程的信息结构主要用超文本(或超媒体)模式进行组织,超文本模式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结构特征,信息单元内部或之间的链接复杂。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信息间复杂的链接,经常会导致学习者迷失方向。构成超媒体信息结构的基本要素很多,但关键的是节点(教学内容信息块)、链(信息块之间的连接)和学习路径控制。要合理地组织好根节点与一般节点大小和结构,链的设计要指向性明确,避免复杂链接对学习者学习的干扰,提供多路径的学习方式,如计算机主动控制、自主控制等形式。
(2)媒体的使用目的是呈现一定的教学信息,促进网络教学中教学事件的发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媒体运用了不同的符号去运载信息,刺激学习者不同的感官,使其所表现的教学功能与特性各不相同。因此在编制与运用各类媒体时,需要了解各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性,根据需要取长补短、综合运用。
不同的媒体对不同信息类型的表现力有所差异,对学习者的刺激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有一些规律:图形、词汇和数字显示都会引发心理上的言语和表象。这种双重过程并不一定必须出现,但当它们出现时是有益于学习的。图形一般需要配有一定言语内容或采用有选择性的简化形式,如用线条画出。图像一般用于重复显示用文字陈述的信息。一般来说,学习者只需片刻时间就能接受一个口头语言,但却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接受印刷文字。与口头讲述相比,文字材料和图像更适合于需要较长注意时间的复杂任务的呈现。在需要听觉符号的地方,则需要具备良好的声音质量和接受条件。视觉对空间上的变化特别敏感,而听觉则对时间上的变化特别敏感。言语可以通过任何一种形态感知:既可以从阅读印刷文字感知,也可以从听取口头讲话来感知,图像一般只能通过视觉接受,这些不同的感觉都在影响着教学。
(3)学习者作为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的认知特性、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教学环境、教材特征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之前,应从认知负荷理论出发,系统地分析学生的认识特征,充实学习者的先备知识(先备经验),培养学习者专门的知识、技能,提升学习者学习的能力。在此前提下,选择与教学目标相符的教学内容并合理地对知识进行组织。在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在要素间的相互关联性和知识间逻辑性,重视教材呈现方式的适合性和呈现时间的适时性。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运用多媒体呈现信息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媒体在呈现不同信息时的优缺点和学习者所具备的学习环境(如网速、带宽)。同时,也要注意学习者对媒体种类的认识敏感度,减少学习者在理解媒体时产生相关的认知负荷。
3.网络课程信息的组织与呈现
网络课程绩效性的实现除要认清其影响因素外,信息的组织与呈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具体的实现策略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使之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多路径学习。
(1)节点的设计。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很好地控制一节课中每一个教学事件的发生。而网络课程的特点,决定了每个教学事件发生必须要借助于相关的媒体。因此,在利用媒体呈现信息时,要根据教学单元、知识点和所选择的媒体类型,来确定节点的大小、内容和数目。以下两方面需要注意:节点的大小和数目要适当,做到部分与整体的统一。当屏幕上的一个窗口中节点过大时,就会给学习造成一定的认知负荷。当然,若节点太小,教学内容又容易被分割失去完整性。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既可以规定整个屏幕上每次只呈现一个节点,也可以采用多窗打开一个窗口技术,在屏幕上同时打开多个大小不等的窗口,同时呈现多个节点,如大窗口显示文本、小窗口播放。
根节点是学习者进入系统学习时遇到的第一个节点,同时也是一般节点都能返回的中心节点。因此,根节点的设计十分重要,一般以综述或目录等作为根节点。为使学习者以不同学习路径提取信息时,都能明白信息在知识结构上的归属关系,内容密切相关的节点在设计方面就应该具有一些相同的信息,如标题、说明性文字和风格等。
(2)链的设计。链的设计通常需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要保证每个节点都有链指向它,二是链的建立要基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学习需要,要尽量避免复杂链接所形成的干扰。根据各节点间信息内容的联系和教学过程的需要,确定节点间的跳转关系即确定节点间的次序、层次和归属等。
(3)学习路径控制设计。网络学习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主,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同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又面临经常迷失学习目标的情况。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可以在不同的知识节点和链之间自由地学习,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路径控制系统的设计。目前主要有三种学习路径控制方式:一是计算机主动控制,即由计算机决定激活节点的对象及时机,学习路径由计算机控制。教学测试大多采用此控制方式。二是学生主动控制,即由学生根据系统已建立的链来自主决定什么时刻激活哪个节点,以及自主控制学习路径。教学查询、基于资源的学习等CAI模式都采用这种方式。三是智能化控制,学生在一定信息网络范围内具有自主控制学习路径的权力,同时,计算机能根据学生模型和学习情况随时主动调整学生的自主范围,并给予适当引导。基于以上三种学习路径控制方式,可以对节点、链和总体结构设置相应的导航图或节点链接图,方便学习者通过导航图找到当前学习的位置避免迷失。同时,也可以减少学习者在对节点知识和知识整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负荷。
结束语
“网络课程信息呈现”的绩效评价,不是整个模型的终点,而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在于,所设计出的网络课程更符合于学习者的认知特征,更有效地为学习者所接受。通常我们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在网络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学习者、课程内容、媒体类型这三者的各自特性和相互间的关系,是评价设计是否具有绩效性的首要前提。同时,绩效的实现也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所实现的。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整个过程的主体部分,提升学习者自身的能力也能使所设计网络课程更具绩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