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与儒家的“中庸之道”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36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思想领袖、哲学家﹑和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家,其超验主义理论已成为美国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美国的孔子”。在他思想成熟的过程当中,他阅读了大量的东方文化书籍,并取其精华,丰富了他的超验主义理论。但是在19世纪的美国学者却带着异域偏见选择性的忽视了爱默生作品中的东方元素,使对他的思想定位模糊不清。事实上,爱默生的思想是对中国儒家思想消化处理之后的的概括,有很多契合与对立之处,都是爱默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结果。
  【关键词】:爱默生;儒家思想;兼容并收;中庸之道
  美国虽然政教分离,但是宗教氛围和宗教情结依然很浓厚。在美国,耶稣基督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更何况在欧洲中心论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儒家自然而然成为了“异教”,被美国学术界主流所排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爱默生受西方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对东方文化带有极端的偏见,认为西方文化较之东方文化有着不言而喻的优越性。直到1836年,爱默生阅读了乔舒亚·马什索编译的《孔子》,书中的思想渐渐才唤醒了爱默生对“异教”的兴趣。虽然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差距,而儒家思想中的精华也加大的触动了正在酝酿新思想的爱默生。也就是从那时起,爱默生对在东方这块神秘的土地上萌发出来的思想的好奇和探索便一发不可收拾。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他先后拜读了由一位无名氏编辑出版的《凤凰:古代奇文拾遗集》(The Phoenix: A collection of Old and Rare Fragments);由大卫·科利(David Collie)译的《中国古典:通称四书》(The Chinese Classical Work, commonly called the Four Books),而这本书被爱默生称为“我的中国书”,足以见得他对《四书》的热爱;由汉学家詹姆斯·莱格(James Legge)意珠的《中国古典》(The Chinese Classical Works)也讓爱默生爱不释手,因为这不作品几乎包括了儒家和道家的所有经典作品。
  1868年,在对中国驻美国史馆的致辞中,爱默生把孔子同苏格拉底和基督耶稣并行比较,他说:
  “当苏格拉底听说神喻称他为最圣明的人时,他说着一定意味着其他人也认为自己最聪明睿智,但他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孔子也早已这样看待自己了。而且我们称之为耶稣的“金科定律”的道理,孔子也先他五百年以同样的措辞讲过。他的伦理体系,虽然是针对一种与我们不同的社会状况而提出的,但我们今天读起来也还受益匪浅。”
  虽说爱默生对儒家思想中的精华赞赏不已,但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绝对教条思想却不敢苟同,在致辞中,他说:
  “她的人民具有这样一种本质的保守主义,乃至能以某种神奇的种族力量和全民行为使她编年史上的所有战争和革命都消失得无影无踪,犹如她历史的太平洋上那瞬息即逝的波涛。这个民族在停滞中有她的特权。”
  在他的致辞中我们可以看到1868年的爱默生对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爱默生的“超灵”思想,个人主义和自然观无不在儒家思想中找到一一的对应。但是在笔者看来,最让爱默生感到震撼的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儒家讲仁爱,仁爱的直观表现是爱的情感。但情感的背后不是朴素的同情心,其中凝聚着一个重要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儒家诸理念中的核心:“中庸”。《中庸》第六章载:“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里是讲舜具有中庸的大智慧,其文脱胎于《论语》《孟子》。这句话是说孔子说“舜可以说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吧!他喜欢向人请教问题,又善于从人们浅近平常的话语里分析其含义。不宣扬别人的恶言恶行,只表彰别人的嘉言善行,根据‘过与不及’两端的情况,采纳中庸之道来治理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执两用中,做到不偏不倚,不过无不及,真正恰到好处。在《论语》里也有记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是孔子对子张和子夏的评价。子张做事总是超过限度,子夏则是不及。两者都不好,“中”最好。“中庸”一词原出自,《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对孔子而言,“中庸”作为“德”是“至”,即是天下最高的顶尖级的“德”。《中庸》第十一章载:“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这主要是说,真正的句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隐遁在世间一生不被人知道,也绝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由此,不得不说,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准则。在笔者看来,这也是儒家思想中最吸引爱默生的思想之一。
  19世纪中期,美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华人大举迁居美国,使得美国人不得不直面与之截然不同的文化,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主流地位决定了它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根深蒂固。在中国人看来很自然的行为举止一旦进入了美国人的视野,就被一棒子打上了低劣文化的烙印。中国人也被视为劣等民族。《芝加哥每日论坛报》曾报道称,尽管“孔子的门徒”对于圣诞节“熟视无睹”但却在意教堂提供的免费节目晚餐。中国华人的行为方式使得美国人眼中的东方形象已经不可逆转的恶化,而对于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的代言人孔子,也被扣上了“迂腐”“狡诈”的头衔。对爱默生而言,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庸之道”无疑为他提供了一重正确的文化选择,让他排除偏见,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神秘的东方。
  1868年,爱默生在一次致辞中把孔子同苏格拉底和基督耶稣并行比较,然后论证说孔子提出“中庸之道(Golden Mean)的时间比耶稣提出”金科玉律“(Golden Rule)的时间早了五百年。这足以见得爱默生对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的赞赏和认可。   而这种震撼对爱默生而言是不无原因的。熟悉爱默生的读者可能都知道爱默生与基督教的“不解之缘”。 爱默生出生在美国东部的波士顿的一个神职人员世家,父亲威廉继承先辈的志向,在当地最有名的“一位论”(Unitarianism)派的第一教堂做牧师,母亲是虔诚的信徒,爱默生从哈佛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哈佛神学院研读了一段时间,不久离校担任神职。他在《论自然》中说“正如植物依恋着大地,人依偎在上帝的怀抱。”他在哈佛神学院致辞中,他也曾说“一个人如果有一颗正义之心,他便因而是上帝。上帝的平安,上帝的不朽,上帝的权威随着正义进入他的身体。”他的这些话清楚无误地向我们表明了他对上帝的笃信和忠诚。同时,在致辞中,他也对现有教会制度展开了最猛列的攻击,他说:“历史基督教陷入了那种破坏一切宗教交流企图的错误。”
  历史上,基督教不但要消灭异教徒,还在其内部迫害异端。一种宗教流传于不同民族,地区和不同阶层的人当中,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和想法应是正常的。按儒家的“和而不同”的“中庸”精神,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互相商讨,切磋,共同提高,不应该封杀对方,更不应该诉诸暴力。《中庸》祖述章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这里是说万物共同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这就是天地所以伟大的原因啊!“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来形容万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万物活活脱脱地生长,天地无声无息地化育,这就如同圣人的道德作用。这里的“中庸之道”似乎给基督徒们一个不错的解决方式。19世纪初期,西部大迁徙,新移民和内战加速了美国宗教界內部的改革,相对于18世纪中叶的“大觉醒运动”,它也被称为“第二次大觉醒”遍及于各个教派。第二次大复兴虽为教会带来许多信徒,但也促进了教会分裂的趋势;新的宗派和分支开始繁衍,背道的情况显然可见,传统的教义被冲淡,异端和现代主义暗地渗透教会再度进入垂死的光景。可以说十九世纪初期,是美国基督教史中教会最软弱的时期。西部开荒区的众多拓荒者正陷在灵性的无知与迷惘之中,争吵,打架,酗酒,低落道德,亵渎的言行,人际关系也变得不和谐。也就是在19世纪初期,爱默生接触到了东方文学中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这个“中庸之道”对于处于迷惘期的他来说是震撼的。1841年,爱默生在波士顿共济会宣读的关于时事的报告中讲到:“我们不指望天空变得更蓝,蜂蜜会变得更甜,或气候变得更加温和;我们希望的是人际关系变得简单而幸福。”而他的希望在“中庸之道”中找到了明确的答案。《中庸》第三十二章载:“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源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这里是讲至圣诚仁德作用,是中庸释义不倚的依据。
  19世纪初,宗教渐渐衰落,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拜金主义的盛行,贫富差距的加大也使人们的关系不再和谐,这使爱默生感到,“这一代人无原则和希望可言”,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爱默生为什么会对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有如此高的赞许了。“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固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 这是说“中庸之道”开始时是人人都有的,但因世道变化,教化衰落,民众不再奉行这种道理和准则,所以才说很少有人能做到。爱默生处于世道的变化中,试图矫正教会和民众的准则和行为,也为此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爱默生与其他超验主义者一样,对东方的古典哲学理念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但是他并没有机械的照搬异域文化,而是灵活有机,不漏痕迹的将异域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巧妙结合,并且对不同的文化进行了包容,海纳百川,一切为我所用,由此而形成的超验主义思想对美国民主思想以及美国民族身份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理念与方法,对于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弘扬和发展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R·W爱默生著 赵一凡译:《美国学者 爱默生演讲集》[M], 北京:三联书店,1998
  [2] 方尔加:《<大学><中庸>意释致用》[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方尔加:《儒家思想演讲录》[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4] 钱满素:《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M],北京: 三联书店,1996
  [5] 王国轩:《大学·中庸·孝经》[M], 北京:中华书局,2012
  [6] 杨金才:爱默生与东方主义[J], 南京社会科学2005(10)
  [7] 张弘:《跨越太平洋的雨虹——美国作家与中国文化》[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8] 朱熹:喻岳衡主编《四书集注》[M], 长沙:岳麓书社,1985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高专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一线需要的人才,即技术应用型人才。市场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国家的发展需要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文化基础课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大学语文课程更是在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力、鉴赏力、改善思维、开拓视野,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及加强本国
期刊
【摘要】:近年来,朝鲜半岛局势动荡不定,朝鲜半岛局势作为东北亚问题得核心,也一直是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朝鲜半岛局势发展前景不仅关乎东北亚、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而且也密切关乎着中国的发展与稳定。本文旨在分析朝鲜半岛问题对整个东北亚格局的影响。  【关键词】:问题由来;半岛现状;局势影响  引言  自近代以来,朝鲜半岛一直是东北亚国家相互争夺的地缘政治焦点,成为东北亚局势流变动荡的关键性诱
期刊
【摘要】: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主题是改革与发展,产学研创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则实现产学研创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的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民办高校;黄河科技学院;校校合作;校企合作   现今,各大本科院校压缩招录人数后,高职院校的招录空间变得非常广阔,对此,各高职院校通过开设高
期刊
【摘要】:斯皮瓦克的属下研究以性别和种族的双重视角,对西方白人女性文学文本进行后殖民解读,不仅拓宽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空间, 并且丰富发展了后殖民批评理论,对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大意义。  【关键词】:斯皮瓦克;属下;女性;后殖民女性主义  印度裔美国女学者盖娅特里·斯皮瓦克是当今著名后殖民批评家,其批评被称为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其原因在于她既是后殖民批评家,又是女性主义者;她的理论
期刊
【摘要】:课程的发展不仅受到科学技术、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还受社会需求的制约,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作为历史进步的两大思潮,无疑对课程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人文主义鼎盛时,人文课程占主导地位,反之,科学主义繁荣时,科学课程独占鳌头。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科学与人文开始走向融合,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和谐共生。  【关键词】:人文;科学;课程  一、人文主义的鼎盛与课程的发展 
期刊
【摘要】:文章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讨论大学生(独立院校)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应该看到学院党支部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一定意义上是成功的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课题,就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进程、原因、具体的解决方案、教育意义四个方面进行阐释。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独立院校;党支部建设  前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坚定信念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大学
期刊
【摘要】: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哲学范畴,经发展衍生出阴柔与阳刚。而民族性格中也包含着阴柔的与阳刚的两种性格,这两种性格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一同推进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本文从我国的外交政策的角度对这两种性格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做出评价。  【关键词】:阴柔;阳刚;民族性格;外交政策  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原始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背日为阴,向阳为阳。殷周时期开始,先人发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老工业居住区的问题日益显露,陈旧的居住环境已然跟不上现代的脚步,改变现状迫在眉睫。老工业居住区作为工业遗产的一部分,带有浓厚的"一五”时期印记,红房子住宅区在全国都有典型意义,被专家们称作"活着的工业文化遗产”。本文讨论的是武汉市青山区红房子片区,从物质功能和人文精神角度提出保留和改造,能更好的适应和满足现代功能。  【关键词】:现状问题;保留与改造;居住环境;持续
期刊
【摘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内在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是中国化统战理论成果的思想渊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改革开放三大历史时期,党对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实践,促进了党的统战事业的蓬勃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统战理
期刊
一、佛教和茶的结缘  1、中国茶文化的产生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遇茶而解。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推至三皇五帝时期。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有不同的说法,但通过阅读书籍推断出大概在晋代茶文化逐渐兴起。到了唐朝780年,陆羽著《茶经》一书,标志着茶文化的形成。书中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释、道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