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年来,许多人从社会政治角度出发,对孙犁先生的《黄鹂》一文进行了牵强附会的分析。实际上,《黄鹂》一文,充分体现了孙犁先生关注生命、关注生存环境的人文主义思想,细腻生动而富有感情,是陶冶人们性情、提高人们修养的一篇好作品。
【关键词】《黄鹂》 人文主义 人文思想
大凡世上有生命的事物要想生存,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环境制约着生命的存在与发展,一种生命的生存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工业革命的后时代时期由于地球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大量的物种消亡,各种自然灾害频仍,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对生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自古至今,关注环境者不乏其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作为文学家的孙犁先生,即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表示了他对生命的生存环境的关注。他写于上世纪60年代的散文《黄鹂》就体现了他热爱生命,保护生存环境,并为事物创造出能够尽情发挥其极致的环境的人文思想。
作者在文章中,围绕自己从小对黄鹂的喜爱这一情感基调,具体描写了黄鹂在四种不同境遇下的生存状态,而这四种境遇又可分为好的境遇和坏的境遇两种。第一次,是作者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在战斗的闲暇,可以说是惊鸿一瞥,黄鹂迎着朝阳,鸣叫着,从树间冲向天空疾飞而去,那叫声,那金黄的颜色,那矫健美丽的姿态,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是战争时期,但黄鹂能够得以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第二次、第三次则是从坏的境遇来写的,这里,作者具体描写了病友老史和集市上卖鸟的老头对黄鹂生存环境的破坏。如果说病友老史是无意间破坏了黄鹂的生存环境的话,那么,卖鸟老头则纯属愚昧和可恶了。他把黄鹂抓来出售,玩弄于股掌之中,使黄鹂求生不能,奄奄待毙,它的生命受到了摧残,美丽丧失殆尽。对于卖鸟老头的做法,作者是反感的、厌恶的,对黄鹂的生存环境被破坏而遭受的悲惨命运作者是同情和无奈的,作者此刻的悲叹及内心的忧郁充分体现了关爱生命,对生命遭受蹂躏而感到痛苦、伤心的人文主义思想。第四次,是写在春光明媚的江南的春天,桃红柳绿,杂花生树,群莺婉转啼鸣于柳间,尽情地展示着它们的美丽,生命和环境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一致,正是由于有了着美丽的环境,黄鹂的美才达到了极致。作者尽情地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赞美了美好的环境对生命生存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黄鹂时,插入了一段对带皮帽子的中年人在海边为了博得女友的开颜一笑,竟然开枪打死了一只在海上飞翔的海鸥的描写。作者写了周围人们的反应:怒目而视;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情:震惊和愤恨。作者把这种人比作契诃夫笔下所描绘的那种无聊的小市民:庸俗、浅薄、下流与无耻,作者对此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鞭挞,愤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对生命遭受残害时内心的悲伤与愤恨,对作践生命的作恶者的痛斥,不正是在呼唤理性的回归、人性的觉醒吗?不是对那种任意破坏生命的生存环境的愚昧无知的行为痛心疾首吗?
最后,作者由黄鹂而推及万物,指出各种事物要达到极致,就必须依托一定的环境,鱼翔潭底,雁排长空,驼走大漠,虎啸深山,哪一样能离开它们生存的环境呢?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结尾,作者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人也只有处理好生存的环境,保护好环境,才能更好发挥人的才智。
纵观全文,作者从人文主义的思想出发,从关爱生命的角度着眼,希望人能与其他的生命和谐相处,保护他们各自的环境,使世间万物的生命之光能够发挥到极致,而唯有如此,人类本身也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
因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这一人文主义思想的意蕴,才使作品具有了感人的艺术魅力,使人读后能够从中受到启迪,这才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面的韵味,而非那些政治说教式的作品所能比,这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那样的创作环境中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至于某些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作品中的黄鹂是“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象征,“戴皮帽”的中年人是极左路线推行者的“帮凶”的象征,作者写黄鹂的生存环境就是写当时文艺工作者的生存环境,作者是在呼喊给文艺工作者以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等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的说法,我总觉得太牵强附会。如果照此分析下去,把作品处处贴上政治的标签,本来一篇非常有意味的作品,就变得寡然无味了,那还有什么意思?试问,如果在当今的文学作品中描写到那些残杀各种珍稀野生动物的凶手,那么,我们又应该给他们贴上怎样的政治标签,说他们又象征什么呢?
因此,笔者认为:孙犁先生的《黄鹂》一文,充分体现了他关注生命、关注生存环境的人文主义思想,细腻生动而富有感情,是陶冶人们性情、提高人们修养的一篇好作品。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
【关键词】《黄鹂》 人文主义 人文思想
大凡世上有生命的事物要想生存,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环境制约着生命的存在与发展,一种生命的生存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工业革命的后时代时期由于地球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大量的物种消亡,各种自然灾害频仍,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对生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自古至今,关注环境者不乏其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作为文学家的孙犁先生,即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表示了他对生命的生存环境的关注。他写于上世纪60年代的散文《黄鹂》就体现了他热爱生命,保护生存环境,并为事物创造出能够尽情发挥其极致的环境的人文思想。
作者在文章中,围绕自己从小对黄鹂的喜爱这一情感基调,具体描写了黄鹂在四种不同境遇下的生存状态,而这四种境遇又可分为好的境遇和坏的境遇两种。第一次,是作者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在战斗的闲暇,可以说是惊鸿一瞥,黄鹂迎着朝阳,鸣叫着,从树间冲向天空疾飞而去,那叫声,那金黄的颜色,那矫健美丽的姿态,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是战争时期,但黄鹂能够得以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第二次、第三次则是从坏的境遇来写的,这里,作者具体描写了病友老史和集市上卖鸟的老头对黄鹂生存环境的破坏。如果说病友老史是无意间破坏了黄鹂的生存环境的话,那么,卖鸟老头则纯属愚昧和可恶了。他把黄鹂抓来出售,玩弄于股掌之中,使黄鹂求生不能,奄奄待毙,它的生命受到了摧残,美丽丧失殆尽。对于卖鸟老头的做法,作者是反感的、厌恶的,对黄鹂的生存环境被破坏而遭受的悲惨命运作者是同情和无奈的,作者此刻的悲叹及内心的忧郁充分体现了关爱生命,对生命遭受蹂躏而感到痛苦、伤心的人文主义思想。第四次,是写在春光明媚的江南的春天,桃红柳绿,杂花生树,群莺婉转啼鸣于柳间,尽情地展示着它们的美丽,生命和环境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一致,正是由于有了着美丽的环境,黄鹂的美才达到了极致。作者尽情地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赞美了美好的环境对生命生存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黄鹂时,插入了一段对带皮帽子的中年人在海边为了博得女友的开颜一笑,竟然开枪打死了一只在海上飞翔的海鸥的描写。作者写了周围人们的反应:怒目而视;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情:震惊和愤恨。作者把这种人比作契诃夫笔下所描绘的那种无聊的小市民:庸俗、浅薄、下流与无耻,作者对此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鞭挞,愤恨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对生命遭受残害时内心的悲伤与愤恨,对作践生命的作恶者的痛斥,不正是在呼唤理性的回归、人性的觉醒吗?不是对那种任意破坏生命的生存环境的愚昧无知的行为痛心疾首吗?
最后,作者由黄鹂而推及万物,指出各种事物要达到极致,就必须依托一定的环境,鱼翔潭底,雁排长空,驼走大漠,虎啸深山,哪一样能离开它们生存的环境呢?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结尾,作者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人也只有处理好生存的环境,保护好环境,才能更好发挥人的才智。
纵观全文,作者从人文主义的思想出发,从关爱生命的角度着眼,希望人能与其他的生命和谐相处,保护他们各自的环境,使世间万物的生命之光能够发挥到极致,而唯有如此,人类本身也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
因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这一人文主义思想的意蕴,才使作品具有了感人的艺术魅力,使人读后能够从中受到启迪,这才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面的韵味,而非那些政治说教式的作品所能比,这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那样的创作环境中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至于某些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作品中的黄鹂是“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象征,“戴皮帽”的中年人是极左路线推行者的“帮凶”的象征,作者写黄鹂的生存环境就是写当时文艺工作者的生存环境,作者是在呼喊给文艺工作者以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等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的说法,我总觉得太牵强附会。如果照此分析下去,把作品处处贴上政治的标签,本来一篇非常有意味的作品,就变得寡然无味了,那还有什么意思?试问,如果在当今的文学作品中描写到那些残杀各种珍稀野生动物的凶手,那么,我们又应该给他们贴上怎样的政治标签,说他们又象征什么呢?
因此,笔者认为:孙犁先生的《黄鹂》一文,充分体现了他关注生命、关注生存环境的人文主义思想,细腻生动而富有感情,是陶冶人们性情、提高人们修养的一篇好作品。
★作者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