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语感,而“学讲”模式是最为开放和灵活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人文本的学习理念,是学生科学、高效、愉快地学习语文、欣赏语言的重要渠道,“学讲”应贯穿于语文学习生活的始终。
关键词:“学讲”模式;以人文本;高效学习
“学讲方式”已经推行三年了,它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起了很大作用,它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在各科教学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把“学讲”方式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那么,如何把“学讲”方式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把“学讲”方式灵活地应用于阅读预习阶段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是每个学生都要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安排学生在预习阶段进行“学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由于受教学进度的影响,预习这一学习环节往往被安排在课堂之外,所以很多人就把“学讲”这一学习策略排斥在预习之外,认为预习是纯粹的自主学习,不需要“讲出来”,或者把预习看成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地读读书,是一种随意性的学习,我认为这是对“学讲”策略的误解,其实预习是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预习中的“学讲”也同样是有目的和针对性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高效地在预习过程中贯彻、落实“学讲”精神呢,我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两点:
1.要正确地确定“学讲”内容
在确定“学讲”内容时,也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自主讨论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预习内容。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只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就行了,帮助学生去伪存真,挖掘有价值的预习问题,把它们整理出来。由于这是学生自主的学习需求,学生就会对预习充满兴趣,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确定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学会合作》一课的“学讲”内容时,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我把学生的预习内容整理出来,形成了以下学习路线图:默读课文,标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易读错的字词—结合具体的语境或工具书理解“顾名思义、倾斜、完美和谐、自我牺牲的精神”等词语的意思—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文章结构,抓住主要段落简要概括课文内容—查阅资料,搜集生活中合作的故事和事例。
2.练习“讲出来”,确立“讲出来”的对象
按照以上学习路线图,学生自主地加以预习课文后,为了检查学习效果,学生需要把预习的内容“讲出来”,因为这样不但能使预习的内容更深刻,还能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和应用能力,由于预习往往是在课堂之外或家庭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同伴只能是自己或家人,为此,我要求学生和家人合作学习,把自己的预习体验和获取知识的过程讲给家人听,让他们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还可以选择最高境界的“讲”,即自言自语地讲给自己听,如在练习概括课文内容时,多说几遍给自己听,在说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语句的逻辑顺序,把词语、句子读正确、读通顺,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把“学讲”方式灵活地应用于课堂探究之中
课堂探究是学生内化文本语言,结合具体语境感悟文本言语结构,提高言语运用能力的重要渠道,“学讲”给课堂探究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为了高效地进行课堂探究,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许多一线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理论联系实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贯彻“学讲”精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许多课后练习的设计是很好的“学讲”素材,因为这些练习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听说读写悟”为平台,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本真,是很好的言语训练材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轻视或忽略,犯“舍本逐末”的错误。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一课时,我紧紧抓住课后的三个练习,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让他们在探究中“学进去”,在欣赏后“讲出来”,让学生通过两个“扑”感悟到烟台海的凝重和轻盈,感悟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感悟到“烟台的海像画一样的美丽,是烟台人物质和文化的依托,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要想知道梨的滋味必须亲口去尝尝”,我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让他们在“学讲”的情境中咀嚼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当然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课后的习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练习艺术性地融入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把感情表达出来,决不能孤立地就问题“问”问题,“讲”问题,因为“学讲”策略是学生心灵的感应,充满灵性和人性,是个体生命的觉醒,不能是简单地进行说教。
當然高效的课外阅读和作文教学也离不开“学讲”,阅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流,我们要引领学生把作品“读”进心灵深处,把感悟“讲”出来和同伴进行分享,这才是真阅读;“写作文就是写生活”,我们要引领学生把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讲”出来,指导他们在清晰的逻辑框架内再创造,这才是真写作。
总之,“学讲方式”应贯穿于语文学习生活的始终,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认真领会“学讲”精神,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不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樊学兵.小学教学[M].河南教育报刊社,2015-09.
[2]吴立贵.语文教学参考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2.
[3]王其华.高效能语文教学修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2.
编辑 李建军
关键词:“学讲”模式;以人文本;高效学习
“学讲方式”已经推行三年了,它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起了很大作用,它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在各科教学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把“学讲”方式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那么,如何把“学讲”方式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始终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把“学讲”方式灵活地应用于阅读预习阶段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是每个学生都要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安排学生在预习阶段进行“学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由于受教学进度的影响,预习这一学习环节往往被安排在课堂之外,所以很多人就把“学讲”这一学习策略排斥在预习之外,认为预习是纯粹的自主学习,不需要“讲出来”,或者把预习看成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地读读书,是一种随意性的学习,我认为这是对“学讲”策略的误解,其实预习是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预习中的“学讲”也同样是有目的和针对性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高效地在预习过程中贯彻、落实“学讲”精神呢,我认为要重点做好以下两点:
1.要正确地确定“学讲”内容
在确定“学讲”内容时,也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学习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自主讨论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预习内容。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只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就行了,帮助学生去伪存真,挖掘有价值的预习问题,把它们整理出来。由于这是学生自主的学习需求,学生就会对预习充满兴趣,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确定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学会合作》一课的“学讲”内容时,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我把学生的预习内容整理出来,形成了以下学习路线图:默读课文,标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易读错的字词—结合具体的语境或工具书理解“顾名思义、倾斜、完美和谐、自我牺牲的精神”等词语的意思—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文章结构,抓住主要段落简要概括课文内容—查阅资料,搜集生活中合作的故事和事例。
2.练习“讲出来”,确立“讲出来”的对象
按照以上学习路线图,学生自主地加以预习课文后,为了检查学习效果,学生需要把预习的内容“讲出来”,因为这样不但能使预习的内容更深刻,还能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和应用能力,由于预习往往是在课堂之外或家庭中进行,合作学习的同伴只能是自己或家人,为此,我要求学生和家人合作学习,把自己的预习体验和获取知识的过程讲给家人听,让他们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还可以选择最高境界的“讲”,即自言自语地讲给自己听,如在练习概括课文内容时,多说几遍给自己听,在说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语句的逻辑顺序,把词语、句子读正确、读通顺,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把“学讲”方式灵活地应用于课堂探究之中
课堂探究是学生内化文本语言,结合具体语境感悟文本言语结构,提高言语运用能力的重要渠道,“学讲”给课堂探究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为了高效地进行课堂探究,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许多一线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理论联系实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贯彻“学讲”精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许多课后练习的设计是很好的“学讲”素材,因为这些练习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听说读写悟”为平台,反映了语文教学的本真,是很好的言语训练材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轻视或忽略,犯“舍本逐末”的错误。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一课时,我紧紧抓住课后的三个练习,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让他们在探究中“学进去”,在欣赏后“讲出来”,让学生通过两个“扑”感悟到烟台海的凝重和轻盈,感悟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感悟到“烟台的海像画一样的美丽,是烟台人物质和文化的依托,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要想知道梨的滋味必须亲口去尝尝”,我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让他们在“学讲”的情境中咀嚼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当然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课后的习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练习艺术性地融入具体的语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把感情表达出来,决不能孤立地就问题“问”问题,“讲”问题,因为“学讲”策略是学生心灵的感应,充满灵性和人性,是个体生命的觉醒,不能是简单地进行说教。
當然高效的课外阅读和作文教学也离不开“学讲”,阅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在交流,我们要引领学生把作品“读”进心灵深处,把感悟“讲”出来和同伴进行分享,这才是真阅读;“写作文就是写生活”,我们要引领学生把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讲”出来,指导他们在清晰的逻辑框架内再创造,这才是真写作。
总之,“学讲方式”应贯穿于语文学习生活的始终,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认真领会“学讲”精神,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不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樊学兵.小学教学[M].河南教育报刊社,2015-09.
[2]吴立贵.语文教学参考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2.
[3]王其华.高效能语文教学修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