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重视默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n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教者总会把“读”放到一个相当的地位加以重视,但关注得更多的则是读的形式。个别读、自由读、小组读,不一而足;初读、精读、美读层层深入。至于如何将课文读好、读到位、读出收获、读出精彩,往往被教师们忽略,悄无声息的“默读”失宠于公开课,也就不足为怪了。
  作为传统阅读方法的“默读”并不是阅读策略的全部,但也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以为在诸多阅读方法中,默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默读”,简单地理解就是不出声地读。一个“不出声”,总会让人联想到“宁静”、“意境”甚至“内涵”等。事实也正是如此,摒弃了扰乱耳鼓的各种声音,进入一种无声的状态,进入一种无他的境地,那种阅读更容易成为心灵的阅读,成为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自己心灵的直接对话,这样的阅读意境,恐怕应该是每个阅读者梦寐以求的。如此,便可读出内涵,收获也更深刻。我曾经询问过不少学生,是喜欢放声朗读心爱的美文,还是静静地品味,更多的回答是后者,作为读者之一的我也更钟情于后者。这样说,并不是“唯默读论”,只是遗憾于如此颇具功效的读书方法,仅因它不够花哨而失落于语文公开课的舞台。
  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让默读纵横语文课堂。整体感知时的放声朗读是必要的,既读准了字音,又读通了文意,更读出了气氛。领悟了文意之后的欣赏式美读同样不可缺少,它既是阅读的过程,也是审美的过程。而深入探讨,品味感悟时,我以为默读恐怕是颇为奏效的阅读策略,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全身心的投入,而默读可以提供一个有利于全身心投入的“静场”。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从阅读本身的需要出发,营造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读氛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阅读天地,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情感的共鸣,从而形成个人的阅读体验?
  其实,动静结合、富于变化的课堂应该比自始至终一路热热闹闹的课堂更具宽度和深度,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担心冷场,也可以播放一些舒缓、抒情的轻音乐,即营造了美的课堂氛围,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快进入个性化的阅读世界,岂不一举两得?
  新课标是灵动的,也是沉稳的。在新课标精美的华盖下,让我们始终保持一份清醒,返璞归真,为默读留一方晴空。因为,默讀同样是阅读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薛梅,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其他文献
陶土和石的製品統一為一組共同類的材料,是因爲它們的保管和修復方法幾乎是相同的。这是依这些製品的材料的本來性質决定的。但是,这种情况卻要求極準確的鑑定;不然的話,我們就能糟蹋不少的博物館文物。問題在於:‘石’的概念是包羅着如此多种的材料,以致於我們雖然在实踐上似乎也明白‘石’是什麽,但是我們卻不能指定出確切的特徵;因此,如果我們想科学地看待關於这种材料的保管与修復的問題,那麼就必須確切地斷定我們所要修復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材料。下面的幾個例子將要說明这個問題。例如,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熟悉孔雀石(石綠)。如果把孔
“我只是一个善待自己并坚持到底的普通人。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突然成为这么多人赞美的‘明星’,很惶恐。这不是得意,也不是傲娇,真的是不安。感谢厚爱我的人们,感谢百转千回懂得欣赏我的知音。但是,我依旧愿意做那个全世界中只有孩子们的郑老师,依旧甘于和他们在一起的所有时光。请原谅我还是那样不够成熟吧!我只想继续做他们永远痴痴爱着的有心香的老师,别无他求,更无怨无悔,无欲无求。”  在朋友圈中发表这篇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