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如何强化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队伍建设,精心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教育的创新型教师队伍,着力构建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群体。
【关键词】打造 教师队伍
我们海伦一中已走过了八十年的历程,这八十多年,我们是在不断探索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形式、更新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环境中成长壮大的。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逐步确立了“为学生发展引路,为学生成才奠基”的办学理念,突出对学生的多元素质的培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确立了“以学生为本,重全面发展;以教师为本,重专业发展;以管理为本,重科学发展”的“三发展”办学目标。强化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队伍建设,精心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教育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师德教育作为首要内容,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执行者和实践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不仅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才能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因此,我校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放在工作首位,用新时期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先进的道德意识为内容,进行师德师风建设。
1、强化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进入新世纪,我校正处在新老教师交替时期,几年来,融入我校的青年教师较多,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因此,我们按照新教师的成长规律,同时又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师确定师德教育的内容。为此,学校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规划,并纳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之中。对全体教师进行以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业正风为核心的思想教育,组织教师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教育法制法规。激发教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发扬奉献精神。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能以社会主义主人翁的姿态对待自己的的职业和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自觉地在教育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同时,要求全体教师要有廉洁自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做“行为之表率,学业之良师,生活之慈母”,有博学多才的学者风度,有豪放练达的为人品质,有人格魅力,有大师风范,实现教师人格的理性回归与重塑,自觉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我校还把“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刻苦钻研文化业务”、“努力创造教学,参与教育科研”作为教师的“三大精神支柱”,作为教师的“心理银行”和“精神马达”,从而使广大教师能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2、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树立师德形象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经对“教育”有一个经典的简述。他深刻地指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为了使全体教师树立起“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为他们的从教人生奠定精神基础,我校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讲师德、练师能、树师表、铸师魂”的主题教育活动,举行“师德师风”报告会。在青年教师中开展“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的专题教育活动,举办师德专题研讨会,“学生在我心中”的主题演讲等活动。在活动的实践中,要求青年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以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昭示人,以崇高的精神影响人,以健康健全的人格吸引人。同时大力提倡五种精神,即敬业精神、奉献精神、钻研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学校党支部定期给青年教师上党课,对他们进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甘为人师的崇高信念,促进了他们主体精神的成长,从而使他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从教素质和从教能力,提升了教师的主体人格。从而,实现了师德与师风的并行、思想与行为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整合,促进了全体教师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二、抓好校本培训,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靠教师来实现的。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呈几何级数加速增长,知识的稳定周期大大缩短,知识不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也不是以推理结论的方式出现,而是以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生命力,把知识活化。在第45届世界教育大会上,世界教科文组织对新世纪教师提出的四项责任之一,就是“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时代和社会要求教师拓宽专业面,增强专业的适应性。时代要求教师学习,学生的成长要求教师提高。因此,我们在抓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依托校本培训,努力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拓展专业知识,首先是知识的“量”的拓展,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再次是构建复合性的知识结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努力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1、强化理论认识
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在全国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为了使全体教师系统地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我校不惜资金投入,为教师提供了理论学习资料。这些资料有《高中课改教师读本》、《全省中小学教研会议材料汇编》、《走进新课程》、《中小学课堂教学概论》、《素质教育学习纲要》、《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实践》等。通过集中与自主学习,使全体教师能用理性的思维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写出600字以上的理论学习笔记3至4篇,并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每学期写出600字以上的教学反思3至4篇,从而使教师不懈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
2、加大培训的力度
(1)强化校内的培训。其特点是校内互动式的培训。我校针对各学科的课改具体要求,对教师进行校内培训,组织教师以座谈、研讨等形式,对自己的教改实践进行相互交流。每学年初,各教研组都要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子”,搞“传、帮、带”工作。为了将培训的重心转移到青年教师身上,学校对新教师提出了“一年合格、三年成熟、六年骨干、十年名师”的培养目标。在此举之上,学校还对青年教师提出了“六个一”要求,即每学期研究一个课题,撰写一篇论文,设计一节优秀教案,出示一节优秀公开课,出一套模拟练习题,实践一种教学模式。这些举措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快速成长。
(2)拓展校外的培训。其特点是走出去,请进来。一是走出去参加外地教学研究活动,为了适应课改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外地各类教研活动。几年来,我校先后参加过大庆铁人中学“主体教育课堂教学”研讨会,绥化市“推进课程改革,强化学校管理”安达高中现场会,省教育厅召开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鹤岗一中、佳木斯一中、嫩江高中召开的“示范高中建设”会议,哈三中召开的“示范高中建设”学术会议,黑龙江省示范性高中建设“走进新课程”成果汇报现场会等,使教师在学习借鉴外地教改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二是参加各类高层职务培训。我校先后派出张玉、范礼梅、翟忠义等三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其中范礼梅老师由国家培训中心推荐被派到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去参加考察培训;各学科的带头人及学年组长分别被派到北京、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知名学校参加培训学习;其余的省、地、市级骨干教师都参加过不同级别的培训学习。参加培训的教师回来后都要向教研组及全体教师作汇报,把外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带回本校供大家学习借鉴,其中范礼梅同志的《澳大利亚教育见闻》一文,在省、地、市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国际认可,全文被刊登在《中外教育科学》杂志上。三是请外地专家来校讲学。如2003年5月,我们邀请了哈师大附中的教务处主任刘新生、科研室主任吴克通、数学教师肖成灵,就课改中的研究性学习和教师科研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2004年4月,我校又邀请哈师大数学、语文、外语等系的主任再次来校讲学。2005年北京市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向阳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蒋正荣教授又被邀请来校为师生做了“学习与高考的心理指导”,提升了师生对教与学的理性认识。
这些方法与途径使教师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理论素养,提升了教育理念。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悄悄地融入各科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之中,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3、做好新技术的培训
为了使教师更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与密度,提高课堂效率。我校通过对教师进行全员、全方位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培训,使现有75%以上的老教师能独立操作制作课件,新教师100%独立操作制作课件,全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率达100%,从而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提高了理论素养,提升了教育理念,学校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绥化市2003年科研大会上,我校就《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做了经验介绍,该文又在《中外教育科学》杂志上公开发表。鉴于我校校本培训与课改工作的突出成绩,在2004年绥化市召开的“教育科研科普经验交流会”上,我校领导到会并做了题为《校本培训——我校发展的动力之源》的典型发言,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经上级领导推荐又将这一成功经验在《中国教育探索》杂志上全文发表,给予推广。
三、以科研为先导,推动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学校长期持续性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持教育先进性的前提。在新一轮课改中,广大教师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为了避免走弯路和陷入茫然状态,我校坚持以科研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融科研于教学之中的原则,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
我校从实际出发,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本着自主性、探索性、多样性、综合性的原则,遵循“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为重点,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新课改目标,学校确立总体研究课题,各教研组根据总课题的内容再确立本学科的子课题,如“身边力学”、“身边数学”等。现在我校13个学科均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学生中设有多种多样的小课题研究,每个学生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课题组,这样既为他们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和舞台,又为具有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更多地关注社会、融入社会,深入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几年来,我校共立科研课题132个,在教师的指导下,已全部结题。2002年11月,在海伦市高中课程改革推进会上,我校有9项优秀课题进行展出。学校编辑了《研究性学习优秀论文集》,学生自主编辑了《似水年华》文集。我校的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在全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大庆现场会上进行交流,并被编入《黑龙江省高中研究性学习》一书之中。
现在,我校已形成了人人想科研、人人主动参与科研的良好学术气氛,教师愿将自己的有限精力投入到无限的教学创造之中。目前,我校设有国家、省、地级教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先后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2个,省级科研课题5个。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项目实验校,国家基础教育外语研究中心实验学校。
2、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推动校本教研
我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以课堂教学引导教研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如何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创新和构建教学模式,力求做到“五优化”,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活动过程、优化教学手段。要求教师的备课要强化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增加了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和反思的项目。在教学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校推出了主体教育研讨课、创新教育实践课。
为了推动校本教研,我校从2000至2005年,利用五年的时间,以各教研组为单位,举办各科教学的优质课示范和观摩,如“创新实验课”、“多媒体示范课”、“主体性教育实践课”、“优质课大赛”、“十佳能手课”、“教学新秀课”、“新教师汇报课”等,使每个教研组都构建起自己的教学模式,如外语组的“情境教学”、化学组的“实验教学”、物理组的“演示教学”等,都各具特色、各具风格。在每年全市高考研讨会上,我校各个学科都为研讨会出示示范课。2003年12月,在“绥化市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海伦一中现场会”上,我校成功地为大会出示11节观摩课,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它使老教师在不断更新观念,新教师在脱颖而出,全体教师正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3、开展“教师周论坛”和“课改月沙龙”活动,深化校本教研
为了促进科研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使校本教研经常化与制度化,我校还举办了“教师周论坛”和“课改月沙龙”等教研活动,既为教师展示才华、彰显个性提供了一个平台,又为群策群力解决教学的共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场所。全体教师在有争论、有探讨、有思维的碰撞中,对课改中的实际问题达成其共识。“论坛”既有理论简述,又有可研究性。“课改月沙龙”的特点是:选题上具有科学性与创造性,内容上具有多样性,立意上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形式上体现主体性,在同组与学年组之间具有合作性。两项活动内容现已成书,供全体教师学习与借鉴。
通过校本教研,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进一步发挥了“校本”的特色、丰富了“校本”的内涵,使教师真正走向自己生活的舞台。现在,我校成长起一大批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优秀科研成果不胜枚举,其中范礼梅同志的《CAI创设自由探索的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的研究成果,在《亚洲教育》上发表。近年来,我校先后有33名教师成为地级科研骨干,11名教师成为省级教学能手,39人获得国家、省级学科竞赛优秀教师指导奖,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在省地市各科教学大赛中获奖达70余人次。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受到上级行政部门的认可。我校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文明单位,黑龙江省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黑龙江省一类高中学校,绥化地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绥化地区先进职工之家,地区学校管理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我们工作的指向是继承昨天、更新今天、创造明天,我们坚信: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一定会达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境界,这不仅是理想的境界,更是我们教师工作的现实。
21世纪是一个知识日益普及的时代,迎接我们的是新一轮知识的挑战与竞争,教育的美好明天承载着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新课程改革寄托着我们的教育理想。站在时代的潮头前,为把海伦一中建成英才的摇篮,专家的沃土,科研的基地,辐射的中心,惠泽海伦80万人民的一颗教育明珠,我们还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关键词】打造 教师队伍
我们海伦一中已走过了八十年的历程,这八十多年,我们是在不断探索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形式、更新教学方法和优化教学环境中成长壮大的。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逐步确立了“为学生发展引路,为学生成才奠基”的办学理念,突出对学生的多元素质的培养,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确立了“以学生为本,重全面发展;以教师为本,重专业发展;以管理为本,重科学发展”的“三发展”办学目标。强化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队伍建设,精心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教育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推动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师德教育作为首要内容,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执行者和实践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不仅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才能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因此,我校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放在工作首位,用新时期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先进的道德意识为内容,进行师德师风建设。
1、强化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进入新世纪,我校正处在新老教师交替时期,几年来,融入我校的青年教师较多,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因此,我们按照新教师的成长规律,同时又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教师确定师德教育的内容。为此,学校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规划,并纳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之中。对全体教师进行以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业正风为核心的思想教育,组织教师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教育法制法规。激发教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发扬奉献精神。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能以社会主义主人翁的姿态对待自己的的职业和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自觉地在教育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同时,要求全体教师要有廉洁自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做“行为之表率,学业之良师,生活之慈母”,有博学多才的学者风度,有豪放练达的为人品质,有人格魅力,有大师风范,实现教师人格的理性回归与重塑,自觉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我校还把“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刻苦钻研文化业务”、“努力创造教学,参与教育科研”作为教师的“三大精神支柱”,作为教师的“心理银行”和“精神马达”,从而使广大教师能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2、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树立师德形象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经对“教育”有一个经典的简述。他深刻地指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为了使全体教师树立起“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为他们的从教人生奠定精神基础,我校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讲师德、练师能、树师表、铸师魂”的主题教育活动,举行“师德师风”报告会。在青年教师中开展“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的专题教育活动,举办师德专题研讨会,“学生在我心中”的主题演讲等活动。在活动的实践中,要求青年教师时时处处都要以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昭示人,以崇高的精神影响人,以健康健全的人格吸引人。同时大力提倡五种精神,即敬业精神、奉献精神、钻研精神、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学校党支部定期给青年教师上党课,对他们进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甘为人师的崇高信念,促进了他们主体精神的成长,从而使他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师的从教素质和从教能力,提升了教师的主体人格。从而,实现了师德与师风的并行、思想与行为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整合,促进了全体教师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二、抓好校本培训,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靠教师来实现的。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呈几何级数加速增长,知识的稳定周期大大缩短,知识不是以符号的形式存在,也不是以推理结论的方式出现,而是以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生命力,把知识活化。在第45届世界教育大会上,世界教科文组织对新世纪教师提出的四项责任之一,就是“终身学习并不断地再培训自己”。时代和社会要求教师拓宽专业面,增强专业的适应性。时代要求教师学习,学生的成长要求教师提高。因此,我们在抓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依托校本培训,努力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拓展专业知识,首先是知识的“量”的拓展,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再次是构建复合性的知识结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努力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为教师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1、强化理论认识
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在全国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内容。为了使全体教师系统地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我校不惜资金投入,为教师提供了理论学习资料。这些资料有《高中课改教师读本》、《全省中小学教研会议材料汇编》、《走进新课程》、《中小学课堂教学概论》、《素质教育学习纲要》、《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实践》等。通过集中与自主学习,使全体教师能用理性的思维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写出600字以上的理论学习笔记3至4篇,并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每学期写出600字以上的教学反思3至4篇,从而使教师不懈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
2、加大培训的力度
(1)强化校内的培训。其特点是校内互动式的培训。我校针对各学科的课改具体要求,对教师进行校内培训,组织教师以座谈、研讨等形式,对自己的教改实践进行相互交流。每学年初,各教研组都要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子”,搞“传、帮、带”工作。为了将培训的重心转移到青年教师身上,学校对新教师提出了“一年合格、三年成熟、六年骨干、十年名师”的培养目标。在此举之上,学校还对青年教师提出了“六个一”要求,即每学期研究一个课题,撰写一篇论文,设计一节优秀教案,出示一节优秀公开课,出一套模拟练习题,实践一种教学模式。这些举措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快速成长。
(2)拓展校外的培训。其特点是走出去,请进来。一是走出去参加外地教学研究活动,为了适应课改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外地各类教研活动。几年来,我校先后参加过大庆铁人中学“主体教育课堂教学”研讨会,绥化市“推进课程改革,强化学校管理”安达高中现场会,省教育厅召开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鹤岗一中、佳木斯一中、嫩江高中召开的“示范高中建设”会议,哈三中召开的“示范高中建设”学术会议,黑龙江省示范性高中建设“走进新课程”成果汇报现场会等,使教师在学习借鉴外地教改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二是参加各类高层职务培训。我校先后派出张玉、范礼梅、翟忠义等三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其中范礼梅老师由国家培训中心推荐被派到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去参加考察培训;各学科的带头人及学年组长分别被派到北京、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知名学校参加培训学习;其余的省、地、市级骨干教师都参加过不同级别的培训学习。参加培训的教师回来后都要向教研组及全体教师作汇报,把外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带回本校供大家学习借鉴,其中范礼梅同志的《澳大利亚教育见闻》一文,在省、地、市引起强烈的反响,受到国际认可,全文被刊登在《中外教育科学》杂志上。三是请外地专家来校讲学。如2003年5月,我们邀请了哈师大附中的教务处主任刘新生、科研室主任吴克通、数学教师肖成灵,就课改中的研究性学习和教师科研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2004年4月,我校又邀请哈师大数学、语文、外语等系的主任再次来校讲学。2005年北京市高考命题研究专家向阳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蒋正荣教授又被邀请来校为师生做了“学习与高考的心理指导”,提升了师生对教与学的理性认识。
这些方法与途径使教师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理论素养,提升了教育理念。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悄悄地融入各科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之中,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3、做好新技术的培训
为了使教师更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与密度,提高课堂效率。我校通过对教师进行全员、全方位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培训,使现有75%以上的老教师能独立操作制作课件,新教师100%独立操作制作课件,全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率达100%,从而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通过校本培训,使教师提高了理论素养,提升了教育理念,学校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绥化市2003年科研大会上,我校就《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做了经验介绍,该文又在《中外教育科学》杂志上公开发表。鉴于我校校本培训与课改工作的突出成绩,在2004年绥化市召开的“教育科研科普经验交流会”上,我校领导到会并做了题为《校本培训——我校发展的动力之源》的典型发言,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经上级领导推荐又将这一成功经验在《中国教育探索》杂志上全文发表,给予推广。
三、以科研为先导,推动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学校长期持续性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持教育先进性的前提。在新一轮课改中,广大教师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为了避免走弯路和陷入茫然状态,我校坚持以科研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融科研于教学之中的原则,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
我校从实际出发,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本着自主性、探索性、多样性、综合性的原则,遵循“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为重点,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新课改目标,学校确立总体研究课题,各教研组根据总课题的内容再确立本学科的子课题,如“身边力学”、“身边数学”等。现在我校13个学科均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学生中设有多种多样的小课题研究,每个学生都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课题组,这样既为他们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和舞台,又为具有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更多地关注社会、融入社会,深入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几年来,我校共立科研课题132个,在教师的指导下,已全部结题。2002年11月,在海伦市高中课程改革推进会上,我校有9项优秀课题进行展出。学校编辑了《研究性学习优秀论文集》,学生自主编辑了《似水年华》文集。我校的研究成果《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在全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大庆现场会上进行交流,并被编入《黑龙江省高中研究性学习》一书之中。
现在,我校已形成了人人想科研、人人主动参与科研的良好学术气氛,教师愿将自己的有限精力投入到无限的教学创造之中。目前,我校设有国家、省、地级教科研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先后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2个,省级科研课题5个。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项目实验校,国家基础教育外语研究中心实验学校。
2、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推动校本教研
我校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以课堂教学引导教研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如何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创新和构建教学模式,力求做到“五优化”,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活动过程、优化教学手段。要求教师的备课要强化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增加了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和反思的项目。在教学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校推出了主体教育研讨课、创新教育实践课。
为了推动校本教研,我校从2000至2005年,利用五年的时间,以各教研组为单位,举办各科教学的优质课示范和观摩,如“创新实验课”、“多媒体示范课”、“主体性教育实践课”、“优质课大赛”、“十佳能手课”、“教学新秀课”、“新教师汇报课”等,使每个教研组都构建起自己的教学模式,如外语组的“情境教学”、化学组的“实验教学”、物理组的“演示教学”等,都各具特色、各具风格。在每年全市高考研讨会上,我校各个学科都为研讨会出示示范课。2003年12月,在“绥化市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海伦一中现场会”上,我校成功地为大会出示11节观摩课,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它使老教师在不断更新观念,新教师在脱颖而出,全体教师正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3、开展“教师周论坛”和“课改月沙龙”活动,深化校本教研
为了促进科研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使校本教研经常化与制度化,我校还举办了“教师周论坛”和“课改月沙龙”等教研活动,既为教师展示才华、彰显个性提供了一个平台,又为群策群力解决教学的共性问题提供了一个场所。全体教师在有争论、有探讨、有思维的碰撞中,对课改中的实际问题达成其共识。“论坛”既有理论简述,又有可研究性。“课改月沙龙”的特点是:选题上具有科学性与创造性,内容上具有多样性,立意上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形式上体现主体性,在同组与学年组之间具有合作性。两项活动内容现已成书,供全体教师学习与借鉴。
通过校本教研,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进一步发挥了“校本”的特色、丰富了“校本”的内涵,使教师真正走向自己生活的舞台。现在,我校成长起一大批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优秀科研成果不胜枚举,其中范礼梅同志的《CAI创设自由探索的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的研究成果,在《亚洲教育》上发表。近年来,我校先后有33名教师成为地级科研骨干,11名教师成为省级教学能手,39人获得国家、省级学科竞赛优秀教师指导奖,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在省地市各科教学大赛中获奖达70余人次。
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受到上级行政部门的认可。我校先后被授予黑龙江省文明单位,黑龙江省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单位,黑龙江省一类高中学校,绥化地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绥化地区先进职工之家,地区学校管理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我们工作的指向是继承昨天、更新今天、创造明天,我们坚信: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一定会达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境界,这不仅是理想的境界,更是我们教师工作的现实。
21世纪是一个知识日益普及的时代,迎接我们的是新一轮知识的挑战与竞争,教育的美好明天承载着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新课程改革寄托着我们的教育理想。站在时代的潮头前,为把海伦一中建成英才的摇篮,专家的沃土,科研的基地,辐射的中心,惠泽海伦80万人民的一颗教育明珠,我们还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