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从幼儿园到入小学,是学习路上第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在幼儿园时,个个活泼可爱、天真烂漫,而刚进入小学,就会出现一些令大家头疼的拼音学困生。由于家庭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有的孩子在入小学前就参加了幼小衔接班,对一年级的拼音学习生活已有了初步的适应;有的家长在入一年级的第一天就拿出百分百的努力,甚至把孩子送辅导机构,这一类孩子也能很快地适应单调的拼音学习;第三类孩子的家长不仅什么也没有做,也不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不按老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还是和幼儿园一样随性,家庭教育一点也没有重视起来。
众所周知,汉语拼音是一年级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上述的第三类学生就有可能成为拼音学困生。
而经研究表明,其实每一个健康的人智商都是差不多的,这类学困生并不是智力上有问题,而是每天处于被动学习中,每一堂课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复习与巩固,当不懂的地方越来越多时就影响了后续的学习,当跟不上教学节奏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何把枯燥的拼音教学,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困生”爱上拼音呢?我的做法是创编既表音又表形的口诀,教学的效果特别好。
一、借助插图,让拼音形象化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课本给每一个声母和韵母都配上了有情趣、有情境、有引导作用的插图,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稍一点拨就能记住。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或非常弱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的教学辅助功能,根据这些插图创编一些既能表音又能表形的口诀。
如教学“k”时,插图的情境是:池塘里长了许多水草,有几只小蝌蚪在游来游去,有两只小蝌蚪一起追着一棵水草玩。于是,我跟他们说:水草和两只蝌蚪变身成了一个声母“k”,你知道是怎么变的吗?这样形象的引导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能轻松地理解的,他们都知道,“k”的第一笔是水草变的,第二笔和第三笔是蝌蚪变的。那么,我事先创编的口诀“水草蝌蚪kkk”就可以抛给他们了,在这句口诀中,“水草蝌蚪”表形,让学困生形象地记住了“k”的形,又有“蝌”这个字表音,在念口诀的时候轻而易举地记住了“k”的音。
二、借助实物,让拼音生活化
教材中有一些插图可能并不能让我们创编出既表音又表形的口诀,那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如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初次接触拼音的孩子来说,对拼音了解得不多,但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非常熟知,我们可以让抽象的拼音字母与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与生活联系起来,那么,抽象的符号就变成了一个有情境的符号,变得不再单调和枯燥了。
教学“d”是一个难点,在这之前,已经学了b和p,这三个声母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来说一下子分清楚也是不容易的,对于学困生来说真的是难上加难了。我在教学时把家里盛汤的勺子带进了课堂,而且是样子特别像“d”的一把勺子,让他们看看勺子和“d”的样子是如此相像,然后用勺子在桌子上轻轻一敲,发出了“ddd”的声音,于是一句表音又表形的口诀出现了:勺子敲敲ddd。学生们不仅对这样有意思的课堂很感兴趣,新鲜感促使他们对课堂教学印象深刻,学习的效果自然非常好,“勺子”表形,敲敲发出的声音表音,这样的表音又表形的口诀无疑是给学困生雪中送炭,为正确区分b、p、d、q这四个声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故事,让拼音立体化
课本上的插图和拼音是静态的,用反复讲解反复读的方式很难引起学生持久的关注,特别是学困生,正是因为他们学习能力的缺失,一会儿就失去了兴趣。如果把它们变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让单独的拼音变得有内容,变得丰厚起来,这样往往就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故事中的情节能让他们兴奋起来,让记忆变得有效起来,
如教学“f”时,耳熟能详的口诀是“一根拐杖fff”,在我之前的教学中也是这么做的,可发现一些学困生往往只记住形,他们知道这是“一根拐杖”,可究竟念什么总是要忘记。于是我出示了一组情境图,图1是一位老奶奶,图2是一座寺庙,寺庙里有一尊佛,图3是一位拄着拐杖的仙人,根据情境图给他们编了一个故事:从前,山里有一位善良的老奶奶,她想去寺庙里烧香拜佛,可是腿脚不方便,这个心愿老是不能完成。有一天,来了一位仙人,仙人送给老奶奶一根有神力的拐杖,老奶奶一握着这根拐杖走起路来像年轻人一样,她终于可以去寺庙里烧香拜佛了。于是,“拄着拐杖去拜佛,fff”就抛给了他们。这样的故事让他们印象深刻,让孩子们在享受故事的同时,轻松、愉快、有趣地学习拼音,而且创编出的口诀是故事的浓缩,“拐杖”表形,“佛”表音,这句口诀也是既表音又表形,对学困生来说,也能很快地记住“f”的音和形了。
拼音学习是成功邁向小学学习生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如果这第一步没有成功,那么也许他们在刚进入一年级就会成为真正的学困生,他们将没有独立学习课文和生字的能力,更别谈之后的学习了。“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事勤而功半”,对于学困生来说,借助插图、借助实物、借助故事来创编一些既表音又表形的口诀来学习拼音真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比一遍遍重复地念更有趣、更有效。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我们在课前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充分关注学困生,力求给他们轻松、高效、有趣的拼音教学课堂,尽可能地掐断学困生的苗头。
众所周知,汉语拼音是一年级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上述的第三类学生就有可能成为拼音学困生。
而经研究表明,其实每一个健康的人智商都是差不多的,这类学困生并不是智力上有问题,而是每天处于被动学习中,每一堂课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复习与巩固,当不懂的地方越来越多时就影响了后续的学习,当跟不上教学节奏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何把枯燥的拼音教学,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困生”爱上拼音呢?我的做法是创编既表音又表形的口诀,教学的效果特别好。
一、借助插图,让拼音形象化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课本给每一个声母和韵母都配上了有情趣、有情境、有引导作用的插图,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稍一点拨就能记住。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或非常弱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充分利用插图的教学辅助功能,根据这些插图创编一些既能表音又能表形的口诀。
如教学“k”时,插图的情境是:池塘里长了许多水草,有几只小蝌蚪在游来游去,有两只小蝌蚪一起追着一棵水草玩。于是,我跟他们说:水草和两只蝌蚪变身成了一个声母“k”,你知道是怎么变的吗?这样形象的引导对于学困生来说也是能轻松地理解的,他们都知道,“k”的第一笔是水草变的,第二笔和第三笔是蝌蚪变的。那么,我事先创编的口诀“水草蝌蚪kkk”就可以抛给他们了,在这句口诀中,“水草蝌蚪”表形,让学困生形象地记住了“k”的形,又有“蝌”这个字表音,在念口诀的时候轻而易举地记住了“k”的音。
二、借助实物,让拼音生活化
教材中有一些插图可能并不能让我们创编出既表音又表形的口诀,那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如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初次接触拼音的孩子来说,对拼音了解得不多,但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非常熟知,我们可以让抽象的拼音字母与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与生活联系起来,那么,抽象的符号就变成了一个有情境的符号,变得不再单调和枯燥了。
教学“d”是一个难点,在这之前,已经学了b和p,这三个声母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来说一下子分清楚也是不容易的,对于学困生来说真的是难上加难了。我在教学时把家里盛汤的勺子带进了课堂,而且是样子特别像“d”的一把勺子,让他们看看勺子和“d”的样子是如此相像,然后用勺子在桌子上轻轻一敲,发出了“ddd”的声音,于是一句表音又表形的口诀出现了:勺子敲敲ddd。学生们不仅对这样有意思的课堂很感兴趣,新鲜感促使他们对课堂教学印象深刻,学习的效果自然非常好,“勺子”表形,敲敲发出的声音表音,这样的表音又表形的口诀无疑是给学困生雪中送炭,为正确区分b、p、d、q这四个声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借助故事,让拼音立体化
课本上的插图和拼音是静态的,用反复讲解反复读的方式很难引起学生持久的关注,特别是学困生,正是因为他们学习能力的缺失,一会儿就失去了兴趣。如果把它们变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让单独的拼音变得有内容,变得丰厚起来,这样往往就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故事中的情节能让他们兴奋起来,让记忆变得有效起来,
如教学“f”时,耳熟能详的口诀是“一根拐杖fff”,在我之前的教学中也是这么做的,可发现一些学困生往往只记住形,他们知道这是“一根拐杖”,可究竟念什么总是要忘记。于是我出示了一组情境图,图1是一位老奶奶,图2是一座寺庙,寺庙里有一尊佛,图3是一位拄着拐杖的仙人,根据情境图给他们编了一个故事:从前,山里有一位善良的老奶奶,她想去寺庙里烧香拜佛,可是腿脚不方便,这个心愿老是不能完成。有一天,来了一位仙人,仙人送给老奶奶一根有神力的拐杖,老奶奶一握着这根拐杖走起路来像年轻人一样,她终于可以去寺庙里烧香拜佛了。于是,“拄着拐杖去拜佛,fff”就抛给了他们。这样的故事让他们印象深刻,让孩子们在享受故事的同时,轻松、愉快、有趣地学习拼音,而且创编出的口诀是故事的浓缩,“拐杖”表形,“佛”表音,这句口诀也是既表音又表形,对学困生来说,也能很快地记住“f”的音和形了。
拼音学习是成功邁向小学学习生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如果这第一步没有成功,那么也许他们在刚进入一年级就会成为真正的学困生,他们将没有独立学习课文和生字的能力,更别谈之后的学习了。“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事勤而功半”,对于学困生来说,借助插图、借助实物、借助故事来创编一些既表音又表形的口诀来学习拼音真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比一遍遍重复地念更有趣、更有效。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我们在课前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充分关注学困生,力求给他们轻松、高效、有趣的拼音教学课堂,尽可能地掐断学困生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