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和教育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谁要领导好教学和教育过程,谁就要精通教学和教育的科学,技巧和艺术。”笔者认为,这里的科学指的是教学有法,技巧和艺术指的是教无定法,也可以说是教学中的智慧。拥有智慧的教师,上课能做到深入浅出,能一语中的,一语激情,用活生成资源,挖掘数学内涵,让课堂焕发灵动与光彩。
时下的数学课有两种极端:一种是观念存旧者依然沿用“满堂灌”,其结果是教者累,学者也累;另一种是课改的急进者,干脆不讲或无关痛痒地随便讲几句,课堂出现“满堂转”,导致了课堂漂浮。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到底要不要讲?毋庸置疑,课堂上教师的讲永远不可能废除,关键在于教师的讲是否能讲到点子上,能否起到启发、引领、纠正的作用。这样的讲需要教师有一语中的,一语解惑的智慧。
[案例]“克、千克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我们知道了1999年和2000年版的1角硬币为1克重,现在请同学们拈一拈、估一估,乒乓球有多重?”教师出示问题后,一位尖子生立即回答:“乒乓球重20克。”“你是怎样判断的?”……教师发现同学们所报的数字几乎是瞎猜,就作了这样的回应。“这位同学认为,乒乓球相当于20个2000年版1角的硬币重,你们认为怎样?”许多学生听后觉得他的体验方法不对,应与1角的硬币作比较,相当于几个硬币的质量重。经过重新拈一拈与估一估,多数同学认为乒乓球相当于3个2000年版的1角硬币重,即为3克左右……
案例中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时,教师用短短的一句话:“这位同学认为,乒乓球相当于20个2000年版1角的硬币重。”让学生得到了估计物体轻重的方法——确立一个标准,通过拈一拈、比一比,类推出其他物体的重量。如果任由学生猜测,然后对一对答案,那么在,估铅笔、鸡蛋等有多重的环节时,学生仍会瞎猜。可见,教师一语中的的智慧能遏制课堂漂浮,使课堂教有所获,学有所得,变数学学习“隔靴搔痒”为“入木三分”。
一、一语激情的智慧
今日之课堂,尽管用上了先进的教学设备。采用了最优化的教学设计,但热闹的背后却是表情淡漠,举手投足如同操练。这样的课堂可谓波澜不惊,但少有高潮。何以至此,教师缺失了激情的智慧,课堂丧失了生机。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教师的激情能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激励学生奋力,催生课堂活力。
[案例]教师A在一次送教时,由于没有课前谈话的时间,师生间情感上的鸿沟来不及填平就进入了正课。教师没有想到的是,边远山区的学生特别胆小,不敢举手发言,课堂一度出现冷场。教师急中生机,一句“你看,很多同学把那个胆小鬼打倒,举起手来了!”具有激情的话语,激起大多数同学举起了小手,打破了课堂的僵局……
又如,课堂进入后半节课,当学生有些疲倦,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如果教师能抛出“下面这道题有点难,同学们敢不敢挑战?”之类的具有激情的语言,那么就会冲走学生的倦意,使学生的思维立即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再如,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一般有磨磨蹭蹭的不良习惯,如果每当布置练习时,教师能添加“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之类的能激励学生快速练习的语句。学生就会立即投入紧张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速度定能加快。
二、调整预设的智慧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是认知体,学习活动是他们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数学学习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点,以开放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为途径,以生命发展为归宿。这样的课堂,必然导致了教学程序确定性的不同程度的丧失。另外,随着家庭教育、公共教育等的发展,学生的信息来源日趋宽广,对知识的接触、了解更加快速,这就给教师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即便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教师,所设计的预案与学生的学习起点相脱离的现象还是会存在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迅速反思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预设的智慧。如,当学生的学习“卡壳”时,教师应立即反思其原因,是学生对学习素材不熟悉所致,还是教学的内容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所致,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重新设计教学。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学习内容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以使数学学习能顺利地进行。
[案例]教师B执教“抛硬币”时,让四人小组合作操作,要求每组抛10次。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有几个小组抛了6、7次的结果都是正面或反面朝上,有的小组的学生由于抛得过高,忙于寻找落在地上的硬币。原因何在呢?教师迅速作出了反思:“抛硬币的实验要做到客观,必须有一定的高度令硬币翻转,这样的活动对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一要看有没有翻转,二要避免抛得过高时硬币的乱滚。”于是,教师立即改变了教学预案,变“抛硬币”为“转硬币”(先转再按),使得教学能有效地进行。
又如,当课堂“提前生成”(教师在教学某一环节时,学生就生成了下一环节甚至是下一课时的内容)时,教师应及时作出反应,顺水推舟,调整教学程序,把预案后面的内容提前教学,让早到的信息为学习服务。
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而“教学智慧更多的是来自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积累,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个体差异的尊重,来自于研究性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吸纳。来自于执著的教学实践体验。长此以往,教师才能真正拥有自身的巨大财富——教学智慧”。(引自:《创新的课堂 智慧的教学——来自教学一线的呼唤》,《小学教学参考》,2007.1-2)当智慧如七色彩绸在教与学穿梭萦绕时,我们的课堂必将充盈创造与活力。
时下的数学课有两种极端:一种是观念存旧者依然沿用“满堂灌”,其结果是教者累,学者也累;另一种是课改的急进者,干脆不讲或无关痛痒地随便讲几句,课堂出现“满堂转”,导致了课堂漂浮。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到底要不要讲?毋庸置疑,课堂上教师的讲永远不可能废除,关键在于教师的讲是否能讲到点子上,能否起到启发、引领、纠正的作用。这样的讲需要教师有一语中的,一语解惑的智慧。
[案例]“克、千克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我们知道了1999年和2000年版的1角硬币为1克重,现在请同学们拈一拈、估一估,乒乓球有多重?”教师出示问题后,一位尖子生立即回答:“乒乓球重20克。”“你是怎样判断的?”……教师发现同学们所报的数字几乎是瞎猜,就作了这样的回应。“这位同学认为,乒乓球相当于20个2000年版1角的硬币重,你们认为怎样?”许多学生听后觉得他的体验方法不对,应与1角的硬币作比较,相当于几个硬币的质量重。经过重新拈一拈与估一估,多数同学认为乒乓球相当于3个2000年版的1角硬币重,即为3克左右……
案例中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时,教师用短短的一句话:“这位同学认为,乒乓球相当于20个2000年版1角的硬币重。”让学生得到了估计物体轻重的方法——确立一个标准,通过拈一拈、比一比,类推出其他物体的重量。如果任由学生猜测,然后对一对答案,那么在,估铅笔、鸡蛋等有多重的环节时,学生仍会瞎猜。可见,教师一语中的的智慧能遏制课堂漂浮,使课堂教有所获,学有所得,变数学学习“隔靴搔痒”为“入木三分”。
一、一语激情的智慧
今日之课堂,尽管用上了先进的教学设备。采用了最优化的教学设计,但热闹的背后却是表情淡漠,举手投足如同操练。这样的课堂可谓波澜不惊,但少有高潮。何以至此,教师缺失了激情的智慧,课堂丧失了生机。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教师的激情能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激励学生奋力,催生课堂活力。
[案例]教师A在一次送教时,由于没有课前谈话的时间,师生间情感上的鸿沟来不及填平就进入了正课。教师没有想到的是,边远山区的学生特别胆小,不敢举手发言,课堂一度出现冷场。教师急中生机,一句“你看,很多同学把那个胆小鬼打倒,举起手来了!”具有激情的话语,激起大多数同学举起了小手,打破了课堂的僵局……
又如,课堂进入后半节课,当学生有些疲倦,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如果教师能抛出“下面这道题有点难,同学们敢不敢挑战?”之类的具有激情的语言,那么就会冲走学生的倦意,使学生的思维立即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再如,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一般有磨磨蹭蹭的不良习惯,如果每当布置练习时,教师能添加“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之类的能激励学生快速练习的语句。学生就会立即投入紧张的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速度定能加快。
二、调整预设的智慧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是认知体,学习活动是他们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数学学习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点,以开放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学习方式为途径,以生命发展为归宿。这样的课堂,必然导致了教学程序确定性的不同程度的丧失。另外,随着家庭教育、公共教育等的发展,学生的信息来源日趋宽广,对知识的接触、了解更加快速,这就给教师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即便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教师,所设计的预案与学生的学习起点相脱离的现象还是会存在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迅速反思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预设的智慧。如,当学生的学习“卡壳”时,教师应立即反思其原因,是学生对学习素材不熟悉所致,还是教学的内容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所致,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重新设计教学。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学习内容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以使数学学习能顺利地进行。
[案例]教师B执教“抛硬币”时,让四人小组合作操作,要求每组抛10次。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有几个小组抛了6、7次的结果都是正面或反面朝上,有的小组的学生由于抛得过高,忙于寻找落在地上的硬币。原因何在呢?教师迅速作出了反思:“抛硬币的实验要做到客观,必须有一定的高度令硬币翻转,这样的活动对二年级小朋友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一要看有没有翻转,二要避免抛得过高时硬币的乱滚。”于是,教师立即改变了教学预案,变“抛硬币”为“转硬币”(先转再按),使得教学能有效地进行。
又如,当课堂“提前生成”(教师在教学某一环节时,学生就生成了下一环节甚至是下一课时的内容)时,教师应及时作出反应,顺水推舟,调整教学程序,把预案后面的内容提前教学,让早到的信息为学习服务。
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而“教学智慧更多的是来自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积累,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与个体差异的尊重,来自于研究性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吸纳。来自于执著的教学实践体验。长此以往,教师才能真正拥有自身的巨大财富——教学智慧”。(引自:《创新的课堂 智慧的教学——来自教学一线的呼唤》,《小学教学参考》,2007.1-2)当智慧如七色彩绸在教与学穿梭萦绕时,我们的课堂必将充盈创造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