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晚唐是一个局势动荡、国事衰微的时代,杜牧身处这样的环境,创作了大量的咏史诗,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统治阶层腐败的讽刺。杜牧咏史诗内容众多,通过一定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每首都是经典之作,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透过他的咏史诗,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晚唐,感受唐王朝是如何繁荣昌盛步步走向衰亡。本文将简述杜牧的咏史诗,主要包括其特征与内容。
关键词:杜牧;咏史诗;特征
杜牧创作的诗歌在晚唐可谓独树一帜,极具特点,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尤其擅长写咏史诗,不仅数量较多,范围也很广,既咏前代,也咏当代,从他的咏史诗中,经常表达了对当前朝政的不满,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我们通过分析杜牧咏史诗的特征与内容,能够更好的掌握其生平,了解那个时代,感受唐王朝如何步步走入灭亡。
一、杜牧咏史诗的特征
杜牧在咏古诗上取得了杰出成就,这与其生活经历、所处时代背景、创作手法运用等密切相关,从他创作的咏史诗内容上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杜牧的詠史诗并非描绘整个历史故事,通常就某个小段展开描绘。在《题武关》内杜牧写道:“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他立足于历史真实性上,通过创新与想象,把历史真实用艺术手段呈现出来,并采取评论与抒情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感慨与讽刺[1]。第二,杜牧在品评历史的过程中,通常是有案情而无结果,具有含而不露的特征,防止简单利用事件来说教。人们在杜牧描绘的生动历史画面中,能够自己去感受与思考,如在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利用南朝的寺凭吊南朝的灭亡,以此讽喻晚唐统治阶级。第三,杜牧咏史诗结尾一般采用设问方法,目的在于引人深思,让人们自己去体会他的意图。如在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杜牧运用这种表现手法,让意境得到了开拓,也显得非常婉转与含蓄,整首诗波澜起伏,意喻深远。第四,在杜牧的咏史诗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深厚忧患意识。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此时唐王朝已到晚期,但统治阶级不重视国家兴亡和百姓死活,仍然在秦淮两岸酒楼喝酒玩乐。杜牧对此忧心忡忡,既担忧国家命运,还担心自己前程。
二、杜牧咏史诗的内容
(一)借古喻今,讽刺帝王荒淫,议论朝政得失
古代诗人一般忧国忧民,在游览古迹的过程中,经常将今昔作出对比,将自身感慨抒发出来,杜牧也是如此,在他创作的《过华清宫》中,这样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根据为贵妃飞骑送荔枝一事,将统治者的腐败揭示了出来,唐玄宗为了杨贵妃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让人们深刻了解其骄奢淫逸。在这首诗中,前两句交代了时代背景,后两句为具体的描绘,将诗歌主旨表达出来。杜牧塑造了“一骑红尘”与“妃子笑”这两个形象,既设置了悬念,也引入深思,而紧接着用“无人知”三个字,更是耐人寻味。这首诗在尊重实时的前提下,通过运用丰富的想象与一定艺术表现手法,让人们很容易体会到当时帝王的昏庸,虽然没有一句议论,但是诗中主旨却清晰可见。
当然,杜牧也经常在借古喻今中,对朝政得失进行议论,他在《泊秦淮》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描写的秦淮河两岸,以前是极为有名与繁华的,有众多的酒家,权贵在这里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他在经过这里以后,亲眼看到秦淮河两岸的灯火酒绿,听到这里的淫歌艳舞,心中不免生出感慨,从而创作了这首诗,对晚唐统治阶层的苟且偷安、醉生梦死进行讽刺,并暗示了唐王朝走向灭亡已是必然。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既体会到了杜牧都对国家、对自己命运的担忧,也对封建统治者表示出强烈的愤慨。
(二)以诗论史,表现自身政治感慨和识见
杜牧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从他诗中表现的思想来看,具备极强的忧患意识,他在看到晚唐的严峻局面后,希望出一己之力,能够拯救这个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王朝[2]。不过现实却是残酷的,没有人会赏识他,让其内心充满矛盾,此时他创作的咏史诗,就有着极为强烈的不安情绪。透过他写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凝重、深层的历史感,同时也充满了激情,在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杜牧将自身政治抱负抒发了出来。
例如在《题乌江亭》中,杜牧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里的“乌江亭”是安徽与县东北的江浦。当年项羽兵败,乌江本来有船只可以让其回到江东,之后在图中原。但是项羽心中羞愧,觉得无颜面见江东父老,故而选择了自刎。杜牧的《题乌江》中,他根据这一历史事件,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而项羽兵败自刎,表明其缺乏宽广的胸怀,无大将风度。杜牧在批评了这种不正确的做法以后,提出了自己的假设,若是项羽当年选择渡船回到江都,重整旗鼓,数年后未必不能卷土重来。在这首诗中,杜牧认为项目不懂得抓住机会,不肯听取他人意见,也未掌握用人之道,故而总结出兵家必须具备远见的卓识,胸怀要博大、宽广,要“胜不骄,败不馁”,这样才是取胜之道。
此外,《赤壁》也是杜牧咏史诗的代表性作品,他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他描绘了周瑜借助东风而获得了成功,由此感叹自己虽有大才,却无人赏识,这种写法也得到了后人的效仿。因为杜牧非常关心现实政治,因而诗中也表现了极为深沉的历史感,他在创作其他类型的古诗时,也经常表达自己在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感触,既有浓浓的怀古伤今思想,也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三、结语
总之,通过分析杜牧的咏史诗,可以表明其高卓的史识,不仅取材范围较广,艺术手法也有极为鲜明的个人特色。杜牧创作的咏史诗,是一曲时代的挽歌,他在诗中批判现实、感伤自己,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苍凉、低昂的格调表现了出来。杜牧的咏古诗在晚唐极具代表性,被誉为“二十八字史论”,今天我们读这些诗作,也能感受到他的卓越成就与非凡才华。
参考文献:
[1]叶颖. 李商隐与杜牧咏史诗思想内容之比较[J]. 新西部(理论版),2016,(11):90-97.
[4]王惠丹. “大判断”视角下的杜牧咏史诗[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04):28-29.
关键词:杜牧;咏史诗;特征
杜牧创作的诗歌在晚唐可谓独树一帜,极具特点,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尤其擅长写咏史诗,不仅数量较多,范围也很广,既咏前代,也咏当代,从他的咏史诗中,经常表达了对当前朝政的不满,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我们通过分析杜牧咏史诗的特征与内容,能够更好的掌握其生平,了解那个时代,感受唐王朝如何步步走入灭亡。
一、杜牧咏史诗的特征
杜牧在咏古诗上取得了杰出成就,这与其生活经历、所处时代背景、创作手法运用等密切相关,从他创作的咏史诗内容上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杜牧的詠史诗并非描绘整个历史故事,通常就某个小段展开描绘。在《题武关》内杜牧写道:“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他立足于历史真实性上,通过创新与想象,把历史真实用艺术手段呈现出来,并采取评论与抒情的方式,表达自身的感慨与讽刺[1]。第二,杜牧在品评历史的过程中,通常是有案情而无结果,具有含而不露的特征,防止简单利用事件来说教。人们在杜牧描绘的生动历史画面中,能够自己去感受与思考,如在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利用南朝的寺凭吊南朝的灭亡,以此讽喻晚唐统治阶级。第三,杜牧咏史诗结尾一般采用设问方法,目的在于引人深思,让人们自己去体会他的意图。如在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杜牧运用这种表现手法,让意境得到了开拓,也显得非常婉转与含蓄,整首诗波澜起伏,意喻深远。第四,在杜牧的咏史诗中,也可以看出他的深厚忧患意识。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此时唐王朝已到晚期,但统治阶级不重视国家兴亡和百姓死活,仍然在秦淮两岸酒楼喝酒玩乐。杜牧对此忧心忡忡,既担忧国家命运,还担心自己前程。
二、杜牧咏史诗的内容
(一)借古喻今,讽刺帝王荒淫,议论朝政得失
古代诗人一般忧国忧民,在游览古迹的过程中,经常将今昔作出对比,将自身感慨抒发出来,杜牧也是如此,在他创作的《过华清宫》中,这样写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根据为贵妃飞骑送荔枝一事,将统治者的腐败揭示了出来,唐玄宗为了杨贵妃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让人们深刻了解其骄奢淫逸。在这首诗中,前两句交代了时代背景,后两句为具体的描绘,将诗歌主旨表达出来。杜牧塑造了“一骑红尘”与“妃子笑”这两个形象,既设置了悬念,也引入深思,而紧接着用“无人知”三个字,更是耐人寻味。这首诗在尊重实时的前提下,通过运用丰富的想象与一定艺术表现手法,让人们很容易体会到当时帝王的昏庸,虽然没有一句议论,但是诗中主旨却清晰可见。
当然,杜牧也经常在借古喻今中,对朝政得失进行议论,他在《泊秦淮》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描写的秦淮河两岸,以前是极为有名与繁华的,有众多的酒家,权贵在这里花天酒地,歌舞升平。他在经过这里以后,亲眼看到秦淮河两岸的灯火酒绿,听到这里的淫歌艳舞,心中不免生出感慨,从而创作了这首诗,对晚唐统治阶层的苟且偷安、醉生梦死进行讽刺,并暗示了唐王朝走向灭亡已是必然。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既体会到了杜牧都对国家、对自己命运的担忧,也对封建统治者表示出强烈的愤慨。
(二)以诗论史,表现自身政治感慨和识见
杜牧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从他诗中表现的思想来看,具备极强的忧患意识,他在看到晚唐的严峻局面后,希望出一己之力,能够拯救这个处于风雨飘摇中的王朝[2]。不过现实却是残酷的,没有人会赏识他,让其内心充满矛盾,此时他创作的咏史诗,就有着极为强烈的不安情绪。透过他写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凝重、深层的历史感,同时也充满了激情,在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杜牧将自身政治抱负抒发了出来。
例如在《题乌江亭》中,杜牧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里的“乌江亭”是安徽与县东北的江浦。当年项羽兵败,乌江本来有船只可以让其回到江东,之后在图中原。但是项羽心中羞愧,觉得无颜面见江东父老,故而选择了自刎。杜牧的《题乌江》中,他根据这一历史事件,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而项羽兵败自刎,表明其缺乏宽广的胸怀,无大将风度。杜牧在批评了这种不正确的做法以后,提出了自己的假设,若是项羽当年选择渡船回到江都,重整旗鼓,数年后未必不能卷土重来。在这首诗中,杜牧认为项目不懂得抓住机会,不肯听取他人意见,也未掌握用人之道,故而总结出兵家必须具备远见的卓识,胸怀要博大、宽广,要“胜不骄,败不馁”,这样才是取胜之道。
此外,《赤壁》也是杜牧咏史诗的代表性作品,他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他描绘了周瑜借助东风而获得了成功,由此感叹自己虽有大才,却无人赏识,这种写法也得到了后人的效仿。因为杜牧非常关心现实政治,因而诗中也表现了极为深沉的历史感,他在创作其他类型的古诗时,也经常表达自己在社会和历史等方面的感触,既有浓浓的怀古伤今思想,也有较强的忧患意识。
三、结语
总之,通过分析杜牧的咏史诗,可以表明其高卓的史识,不仅取材范围较广,艺术手法也有极为鲜明的个人特色。杜牧创作的咏史诗,是一曲时代的挽歌,他在诗中批判现实、感伤自己,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苍凉、低昂的格调表现了出来。杜牧的咏古诗在晚唐极具代表性,被誉为“二十八字史论”,今天我们读这些诗作,也能感受到他的卓越成就与非凡才华。
参考文献:
[1]叶颖. 李商隐与杜牧咏史诗思想内容之比较[J]. 新西部(理论版),2016,(11):90-97.
[4]王惠丹. “大判断”视角下的杜牧咏史诗[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0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