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3020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内容。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上面可以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由“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三个方面组成,三者相互联系,是一个严密的统一的整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物质基础,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又为解放生力和发展生产力提供社会保障。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必须依靠解放生力、发展生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化。可见,共同富裕思想不仅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本文拟对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提出及其形成
  
  共同富裕思想的产生和其他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一样,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和背景。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并成为执政党后,领导全国人民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历程,同时也经历了对社会主义在认识上的曲折过程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与失误,特别是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造成极大的混乱。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人们都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三纯”才是社会主义,虽然也认识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是却认为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不够高,而不是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党的工作重点不是放在发展生产力上,而是放在抓“阶级斗争”上,不断提高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化程度,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搞“穷过度”和“割资本主义尾巴”,到十年内乱期间,甚至荒谬地认为,“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即认为发展生产力就会倒退到资本主义,只有搞“阶级斗争为纲”才是社会主义,因而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认为“穷”是社会主义,富是资本主义,即认为“穷则思变,富则变修”,甚至荒谬地批判“民富国强”的口号。这种以极“左”面貌出现的假社会主义,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度大的灾难,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的生活十分贫困,这就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
  恩格斯曾经说过,“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 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既经历了党的成功的喜悦,更对党的失误造成的严重后果有切肤之痛。十年内乱结束后,他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我们党在建国后二十多年中的革命和建设实践进行认真的反思,深刻地揭示出了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精辟地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早在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他就批驳了“四人帮”鼓吹的穷社会主义论,指出,没有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 “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萌芽。
  1978年12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邓小平开始提出了让“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思想。他在说明通过允许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经过勤劳而使生活先好起来,从而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后指出,“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的向前发展,使全国人民都比较地富裕起来。” 以后,他又多次讲到这个问题,到1985年3月,就明确地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个概念。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座谈会上作了《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讲话后,又在即席作的《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要一部分先富裕的人帮助没有富裕的人,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 在这里,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且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来认识。1986年3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时,再次重申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他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让部分地区先好起来,好起来后再去帮助落后的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1986年12月30日,邓小平在《旗帜鲜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文中,又一次强调指出,“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目的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我们讲共同富裕,但也允许有差别。”既主张共同富裕,又承认差别,邓小平在谈话中把他的共同富裕的思想严格地与绝对平均主义区别开来。邓小平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次提出共同富裕这个思想后,经过了十几年的反复思考和探索,其间多次公开谈论到这个问题,在1990 年12月的一次谈话中,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在1992年春天南巡谈话中,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具体内容如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地区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人人众目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别的问题。”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邓小平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体。其中,经济是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思想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它又给经济基础和政治以巨大的反作用。“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也必须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的原则,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个基本方面全面发展,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成为一个统一体。其中,生产力一般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因素。所以,我们党把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坚持发展生产力,以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使国家富强。而且,这种富裕不是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一些人富裕,一些人贫穷,而是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日子,这叫做“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它也是一个政治概念。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就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最大的政治任务。同时,“共同富裕”也是一个思想文化的概念。共同富裕作为一种目标,这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多少代人的理想,并为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从封建社会一些开明人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社会,再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共同富裕”,不同时代的先进分子都把“共同富裕”作为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惟一的宗旨,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人人过上物质极大丰富、政治高度民主、有很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高度发达的幸福生活作为最终奋斗目标。这是人类思想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以上说明,“共同富裕”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而又简明的科学理论命题,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最简明的概括。
  2、共同富裕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直接目的。剥削作为一种现象,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它也只有在社会生产力比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被消灭。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以前的各种社会制度的替代,都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同时,也是以一种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方式代替另一种较为落后的生产力方式。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早就消灭了剥削制度。但是,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还存在。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能对奴役劳动者的行为依法进行有力的打击,并对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适当加以限制和调整,解放后早已绝迹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就有可能死灰复燃,也可能出现两极分化。所谓两极分化,是同剥削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社会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一极是财富的积累,无产阶级一极则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的堕落的积累。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的程度和封建社会两极分化的程度没有任何减弱。邓小平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来讲两极分化的。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在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党采取了有效的政策和有力的措施,我国是不会出现两极分化的。针对剥削社会的两极分化,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强,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1985年8月23日,他在《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一文中强调,“决不能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注意到了这一点。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如果我们的改革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另一方面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没有什么坏处。” 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土电视采访时的谈话中再次强调,“我们的政策是不至于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邓小平直到晚年都十分关心避免两极分化这个重大问题。1993年,邓小平与他的弟弟邓垦的一段谈话反映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牵挂。他认为,过去先强调发展,这是必须的。现在看来,发展起来以后的分配问题,比不发展的时候还要多,还要困难。那么多的财富,如果被少数人得到了,大多数人没有,分配不公,导致两极分化,如果说这样长期下去,将来要发生大问题。他说,我们就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各种手段,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3、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渐进过程。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在消灭了剥削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能够容许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是,我们过去建立的体制(主要是经济体制)还存在严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过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最大弊端是曲解了按劳分配原则的本意,把按劳分配当作平均主义,各行各业都吃“大锅饭”,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平均主义既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正如邓小平1975年8月在国务院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时发表的意见中指出的:“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平均主义的弊端得到克服。
  按生产要素分配完整准确地表述应该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这是党中央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深刻认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应当“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十六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要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所谓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以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贡献作为收入分配的基本依据。实这种新的分配方式,是对传统分配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规则,表面看来,两者是对立的,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结合提供了基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利进行。
  由于存在两种分配原则,劳动者个人的素质和付出的辛劳以及取得的成绩和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不同,个人生活富裕的程度也就有不同。我们党的政策允许并且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而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具有历史性。经济上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带来分配上的差别。而且,由于劳动者在智能、技能、和体能方面的差别,他们的收入也会有差别。这样,既体现了按劳取酬的原则,又体现了效率优先的原则。结果,不仅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且能够产生极大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同时,一部分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不仅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有力量帮助还不富裕的地区和个人。
  党和国家一直既坚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能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富起来,并推动先富带动未富、先富帮未富,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人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使全体人民都有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今后,党和国家还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还会从其他方面努力加强和改进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具有了解决社会性公平的一定条件和初步手段,但是也要看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处理社会公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长期努力,逐步推进,要统筹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群众的利益,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把人民的利益代表好、维护好,发展好。目前,我们进行的税费改革、实行特困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今年提出的“振兴东北”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此外,一些群众团体和慈善机构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活动,如旨在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就学困难的“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为帮助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为帮助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工程”,还有为帮助残疾人而举行的募捐活动和发行福利彩票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从“先富”到“共富“的必然要求,是实践邓小平重大战略构想的重大举措。当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如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利用职权获取非法收入的现象;制造假冒伪劣产品,非法敛财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这些问题,开展了反腐倡廉活动,严厉打击贪污受贿犯罪分子,花大力气整顿市场秩序,已经收到明显效果。同时,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规范收入分配关系的基本政策,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或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私利的,坚决依法进行惩治;对不合理收入进行整顿,纠正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现象。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性稳定。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对于科学社会主的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理论上,共同富裕思想大大地深化了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学说到实践的过程,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历史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是真理,也提出了一系列必须回答的问题。回顾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由于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很好把握,对社会主义的一些理解发生了偏差,在一些做法上违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走了不少弯路,而我们又忽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致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不少挫折。邓小平在经过对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的总结的基础上,科学而精辟地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终目的,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在实践上,共同富思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同时,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论断,还为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开辟了道路。
其他文献
运用β,γ-不饱和酮酸酯与亚甲胺叶立德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一系列恶唑烷类衍生物,在室温下就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化学收率,最高收率达92%.
复方甘草酸单铵注射液是地方药品标准上升国家药品标准的品种,其处方由甘草酸单铵、L-盐酸半胱氨酸、氨基乙酸等组成。本品具有抗肝中毒、降低谷丙转氨酶、恢复肝功能,防止脂肪
<正> 1.影响齿轮副侧隙的主要因素传递动力的齿轮副其非工作面之间应有一定侧隙,用以贮存润滑油、补偿轮齿受力变形、热膨胀和齿轮副的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12年5月10日)第2条引入预约合同概念:“当事人签订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意向书、备忘录等预约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