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相信缘分。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14出云:“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余老家本是川西望县“仁者安仁”的,十年前即与“蓉漂”的陇中军旅书法家毛志康先生“因缘和合”相认相认识,那是缘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一次金沙笔会。依稀记得当时的志康君“客串”书画沙龙还有点“腼腆”,但下笔大胆放得开,每有佳构呈现,令观者为之动容。十年沧海桑田,如今山河巨变,天府风彩依然。大浪淘沙,志康君“十年磨一剑”,书法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语。
近日拜读志康君新作,如楷书《师说》《岳阳楼记》,行书《前赤壁赋》,草书《爱莲说》和行草书《滕王阁序》等,一股清秀之气扑面而来。有感而发,追根溯源,志康书法阶段性嬗变三级跳,感悟有三∶
书法有根,志康书法有慧根。
志康君本是秦岭以北陇中黄土高原人,因为家教与书法结缘, 因为志向对书法执着,北雁南飞,定居天府成都。1965年出生于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毛家湾村,家乡位于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地区,也是闻名全国的贫困县。儿时的志康常常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活极度艰难,家里没有一件象样的物什,唯有堂屋墙面上挂满的明清字画诉说着曾今的辉煌和富有。长大懂事以后,才知道毛家祖祖辈辈都有读书人,家父也是秀才,毛家崇尚“忠孝传家”与“诗书继世”,是当地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一方青砖,一碗泡红土,一支磨秃的毛笔,是志康家四十多年前堂屋地板上的全部家当,那时候他每天都能看到家父在青砖上笔走龙蛇的身影。父亲常说:字是门面,是立身之本,几十年来这句话刻入志康的心中,也开启了志康学习书法的漫长历程。
此其一也。
书法有法,志康书法守正法。
1972年上小学后,志康家父开始对他进行启蒙书法教育。起初只讲一些笔划的写法,或者写一篇字,让志康跟着临。后来要求每天临一篇帖。从此,志康走上正规的学书之路。颜真卿的《多宝塔》是志康临习的第一本入门法帖,他先摹后临,从不间断,十分用功。到了中学时代,临帖的范围逐渐扩大到柳、欧诸体。那时候为了用小楷写好日记、周记,办好学校的墙报和墙报,特别钟情赵孟俯的小楷《道德经》、《汲黯传》。上学的十年,是志康书法学习的第一个阶段。跟着古今名家的字帖走,专心临摹,孜孜不倦,平静而踏实,扎实而细腻。十年磨一剑,入门摹唐法。
1983年入伍到部队,作为基建工程兵,长期奋战在“过了五道梁,见不到爹和娘”的青藏公路。但是,志康从边远落后的农村到繁华的都市,眼界变得宽阔了,学书的心境也变得远大了。由于长期从事文秘工作,钻研书法的意愿尤为迫切。他以三尺办公桌为练功台,以废旧报纸当演练场。亦隶亦楷,亦行亦草,由帖既碑,由临而创;从王羲之神品《兰亭序》、王献之法书《洛神赋》,到智永真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乃至颜真卿《祭侄文稿》、赵孟俯《胆巴碑》,然后上追汉隶、魏碑,尤喜《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石门铭》等名碑,系统涉猎,领略要义。这是志康书法学习的第二个阶段。軍营磨炼二十年,心摹手追承正法。期间,志康书法荣获武警交通部队书画展二等奖,初见成效。
此其二也。
书法有道,志康书法在路上。
2004年,志康转业回到地方,转战四川甘孜藏区。继而北雁南飞,回归“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艺术成都。他白天忙于工作,只有把晚上和周末挤出来学习书法。由于社会接触面渐宽,有幸结识了许多书法名家,经常参加一些书法交流活动,观摹各类书画展,绝不放过任何学书良机。对自己创作比较满意的作品,会请书法名家赐教,曾得到代跃、刘新德、潘锡仁、赵安如等名家的指点。每经过一次指点,就会得到一次升华。地方工作十五年,是志康书法学习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让他充分体会到了王羲之的灵气、颜真卿的雄气、柳公权的骨气、怀素的大气。志康书法道路越来越长,可纵横开阖,直抒胸臆,进入了新的境界。期间,先后参加了成都市第十四届扇面小品书画展,成都市农业系统书画摄影展,成都市廉政文化书画大赛邀请展等。
北雁南飞,崭露头角。
明朝《警世贤文》警句云∶“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 志康君一路走来,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 不断磨练自己,丰收在望。
“书以载道” 是中国书法的传统源流。笔尖艺术永无止境,书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如志康君所言,学习书法是其毕生的追求。书法人永远在路上。
此其三也。
“书以载道” 是中国书法的正道和主流传统,其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积淀。 中国书法之儒释道思想给书法以传承与发展,儒家给书法中正平和,道家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书法空灵意远。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也是世界的人类的艺术形式和精神载体。作为新时代书法人,只有不断继承和创新,并以其更高的造诣,才能把中国书法推进新的艺术境界。书中有文,书中有道,书中有人,书中有德。
志康君书法正在路上。目标高远,方向明确,步子坚定。值得期待!
最后,愿以吴丈蜀写谢无量的一首诗与志康君共勉:
突破藩篱迈旧踪,
师承汉魏善融通。
成家岂是临摹得,
造诣全凭字外功。
近日拜读志康君新作,如楷书《师说》《岳阳楼记》,行书《前赤壁赋》,草书《爱莲说》和行草书《滕王阁序》等,一股清秀之气扑面而来。有感而发,追根溯源,志康书法阶段性嬗变三级跳,感悟有三∶
书法有根,志康书法有慧根。
志康君本是秦岭以北陇中黄土高原人,因为家教与书法结缘, 因为志向对书法执着,北雁南飞,定居天府成都。1965年出生于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毛家湾村,家乡位于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地区,也是闻名全国的贫困县。儿时的志康常常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生活极度艰难,家里没有一件象样的物什,唯有堂屋墙面上挂满的明清字画诉说着曾今的辉煌和富有。长大懂事以后,才知道毛家祖祖辈辈都有读书人,家父也是秀才,毛家崇尚“忠孝传家”与“诗书继世”,是当地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一方青砖,一碗泡红土,一支磨秃的毛笔,是志康家四十多年前堂屋地板上的全部家当,那时候他每天都能看到家父在青砖上笔走龙蛇的身影。父亲常说:字是门面,是立身之本,几十年来这句话刻入志康的心中,也开启了志康学习书法的漫长历程。
此其一也。
书法有法,志康书法守正法。
1972年上小学后,志康家父开始对他进行启蒙书法教育。起初只讲一些笔划的写法,或者写一篇字,让志康跟着临。后来要求每天临一篇帖。从此,志康走上正规的学书之路。颜真卿的《多宝塔》是志康临习的第一本入门法帖,他先摹后临,从不间断,十分用功。到了中学时代,临帖的范围逐渐扩大到柳、欧诸体。那时候为了用小楷写好日记、周记,办好学校的墙报和墙报,特别钟情赵孟俯的小楷《道德经》、《汲黯传》。上学的十年,是志康书法学习的第一个阶段。跟着古今名家的字帖走,专心临摹,孜孜不倦,平静而踏实,扎实而细腻。十年磨一剑,入门摹唐法。
1983年入伍到部队,作为基建工程兵,长期奋战在“过了五道梁,见不到爹和娘”的青藏公路。但是,志康从边远落后的农村到繁华的都市,眼界变得宽阔了,学书的心境也变得远大了。由于长期从事文秘工作,钻研书法的意愿尤为迫切。他以三尺办公桌为练功台,以废旧报纸当演练场。亦隶亦楷,亦行亦草,由帖既碑,由临而创;从王羲之神品《兰亭序》、王献之法书《洛神赋》,到智永真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乃至颜真卿《祭侄文稿》、赵孟俯《胆巴碑》,然后上追汉隶、魏碑,尤喜《曹全碑》、《张迁碑》、《石门颂》、《石门铭》等名碑,系统涉猎,领略要义。这是志康书法学习的第二个阶段。軍营磨炼二十年,心摹手追承正法。期间,志康书法荣获武警交通部队书画展二等奖,初见成效。
此其二也。
书法有道,志康书法在路上。
2004年,志康转业回到地方,转战四川甘孜藏区。继而北雁南飞,回归“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艺术成都。他白天忙于工作,只有把晚上和周末挤出来学习书法。由于社会接触面渐宽,有幸结识了许多书法名家,经常参加一些书法交流活动,观摹各类书画展,绝不放过任何学书良机。对自己创作比较满意的作品,会请书法名家赐教,曾得到代跃、刘新德、潘锡仁、赵安如等名家的指点。每经过一次指点,就会得到一次升华。地方工作十五年,是志康书法学习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让他充分体会到了王羲之的灵气、颜真卿的雄气、柳公权的骨气、怀素的大气。志康书法道路越来越长,可纵横开阖,直抒胸臆,进入了新的境界。期间,先后参加了成都市第十四届扇面小品书画展,成都市农业系统书画摄影展,成都市廉政文化书画大赛邀请展等。
北雁南飞,崭露头角。
明朝《警世贤文》警句云∶“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 志康君一路走来,迎接各种困难的挑战, 不断磨练自己,丰收在望。
“书以载道” 是中国书法的传统源流。笔尖艺术永无止境,书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如志康君所言,学习书法是其毕生的追求。书法人永远在路上。
此其三也。
“书以载道” 是中国书法的正道和主流传统,其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积淀。 中国书法之儒释道思想给书法以传承与发展,儒家给书法中正平和,道家让书法飘逸超迈,佛家赋予书法空灵意远。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也是世界的人类的艺术形式和精神载体。作为新时代书法人,只有不断继承和创新,并以其更高的造诣,才能把中国书法推进新的艺术境界。书中有文,书中有道,书中有人,书中有德。
志康君书法正在路上。目标高远,方向明确,步子坚定。值得期待!
最后,愿以吴丈蜀写谢无量的一首诗与志康君共勉:
突破藩篱迈旧踪,
师承汉魏善融通。
成家岂是临摹得,
造诣全凭字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