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_高 彬
纪录社会生活的摄影也不一定必须要拍人
如果真能找到一些细节,不妨把细节放大,用最细腻的方式去拍摄它们
沙龙模式没有改变,过去沙龙的文人情怀却少见了
风景也是纪实摄影的一部分,风景记录的是时代的变迁与人生。即使只是对于自然景观的拍摄,我们也应该能寻找到人与社会的痕迹
陕西是一个历史太丰富的地方,在华县的一周时间里,接触到的摄影人都在拍摄民间艺术。在渭南看到了一位叫高彬的摄影师拍摄的老窑子。离渭南不远处有一个小山村,近百年来,村里全是烧陶人家。近些年这个村荒了,只剩下一户人坚守在荒废的村里,依然以烧陶为生。高彬没有把目光投向人,绝大多数图片都是无人的风景,那个唯一的烧陶人只有一张照片。照片的数量本身,就让人强烈地感觉,烧陶人孤独地与他的村庄同在。
后来想,如果把这个烧陶人作为拍摄主体,也许应该能够做一个非常好的图片故事,题目就叫“一个人的村庄”。当然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合高彬。从他拿来的照片中,明显地看得出这个摄影师的兴趣所在。果然后来高彬说,他原来是搞音乐的,没法像张韬(见2008年第1期介绍)那样的拍人。这也正常,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所有人都适应面对人的拍摄。
与高彬的其他照片相比,我喜欢那些无人的风景:残阳下大片废弃的窑、用废陶罐与砖镶嵌而成的墙面、残留在杂草与疾风中的破陶罐??如果高彬真的还能更深入走进这些风景,一定会对我们讲述一个村子的兴衰,讲述蕴藏于民间的智慧与创造,讲述世事与时代的变迁。甚至在一个人迹消逝的院落,会看到人生的悲欢离合??
我倒觉得不一定所有的摄影人都要拍人。纪录社会生活的摄影也不一定必须要拍人。拍摄人留下的痕迹也是对于社会生活的纪录。札克曼(Patrick Zachmann)拍摄的“智利——记忆之路”就完全是无人的风景。这组照片的拍摄开始于札克曼对智利前总统皮诺切特被推翻事件的关注,他想知道为什么一个国家的人民会推翻自己的总统?他在沙漠深处的监狱找到了答案,并且用宽画幅的黑白风景照片保留下那些历史痛创的记忆。历史时空中的发生的那一切,在札克曼的照片里铺展着细腻的叙述,静默而且深刻??在沙漠深处,札克曼找到了罪恶的痕迹,找到了还没有被风抹去的历史细节。在风景的细节中,刻下的是人深处的痕迹。
细节的风景需要细心的感受与寻觅。这有点像考古。
不知高彬在那个村子里能不能找到这样的细节物证:我凭空放开了想,希望他找到一块镜子的碎片,残破而带有花纹的陶碗,一些写了文字的纸片,孩子们扔下的玩具,家用的器皿,墙壁上残留的东西,门窗上的剪纸和对联??反正想又没有禁忌,不负责任的想挺愉快的。也说不准对于高彬有启发呢。
我还想,如果真能找到一些细节,不妨把细节放大,用最细腻的方式去拍摄它们,当成静物拍,当成雕塑拍。如果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用4×5相机,纤毫毕露地把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物痕极细腻地刻画。用不同景别,不同调子的图像结构成一个过去时空的故事。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故事,是对于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生活的纪录。尽管这样的照片中,没有具体的人。
风景也是纪实摄影的一部分,风景记录的是时代的变迁与人生。即使只是对于自然景观的拍摄,也应能寻找到人与社会的痕迹。只要你愿意调整自己的目光。
如果,不只为美而拍风光,不只为追求自然奇观而拍风光。风景的包含应该是无比丰富的。一直都对宏大风光抱有怀疑。因为当我置身于宏伟的自然之中,我感觉那一切无法被凝固在纸片上。正如我们此行面对的华山。在华山,我固执地认为,它既无法用语言描述,也无法用照片呈现。它撼动我魂魄的时候,我只剩下凝视和呆滞。心在瞬间被抽空了,身体变得轻飘,像一张薄薄的纸片。看到无数拿相机的人,我不知华山怎么能被框定?
一些拍摄风光的摄影人无比勤劳也无比困惑。可不可以换一种眼光来想想这事儿?可不可以把城市空间当风景来拍?美国人金斯基(Aaron Siskind)就是这样,证券所、城市??都是他镜头中的风景,当代社会的风景。这种人造的风景,让人思索的东西很多,解读的空间很大,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时尚,它们成为时尚自有道理。当代社会那么多无法把握的东西,那么令人惶惑和无处可逃的生存现实,人和人的背景形成了一种怪异而莫名的关系。有这样的社会就应该有这样的风景。
台湾研究沙龙摄影的陈学圣说,沙龙摄影一百多年来风格一直没有变化。我倒不这样看。现在的沙龙照片有民国时期那种文人修养与情怀么?有那种悠游恬淡与宁静么?沙龙模式没有改变,过去沙龙的文人情怀却少见了。不受时代与现实生活影响的人需要怎样的淡定与超然啊!
真的,与其辛苦地追赶日出日落,不如拍些表现当代生活与感受的风景,让人有多一些的内容可读可想。
Aaron Siskind摄
纪录社会生活的摄影也不一定必须要拍人
如果真能找到一些细节,不妨把细节放大,用最细腻的方式去拍摄它们
沙龙模式没有改变,过去沙龙的文人情怀却少见了
风景也是纪实摄影的一部分,风景记录的是时代的变迁与人生。即使只是对于自然景观的拍摄,我们也应该能寻找到人与社会的痕迹
陕西是一个历史太丰富的地方,在华县的一周时间里,接触到的摄影人都在拍摄民间艺术。在渭南看到了一位叫高彬的摄影师拍摄的老窑子。离渭南不远处有一个小山村,近百年来,村里全是烧陶人家。近些年这个村荒了,只剩下一户人坚守在荒废的村里,依然以烧陶为生。高彬没有把目光投向人,绝大多数图片都是无人的风景,那个唯一的烧陶人只有一张照片。照片的数量本身,就让人强烈地感觉,烧陶人孤独地与他的村庄同在。
后来想,如果把这个烧陶人作为拍摄主体,也许应该能够做一个非常好的图片故事,题目就叫“一个人的村庄”。当然这样的方式并不适合高彬。从他拿来的照片中,明显地看得出这个摄影师的兴趣所在。果然后来高彬说,他原来是搞音乐的,没法像张韬(见2008年第1期介绍)那样的拍人。这也正常,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是所有人都适应面对人的拍摄。
与高彬的其他照片相比,我喜欢那些无人的风景:残阳下大片废弃的窑、用废陶罐与砖镶嵌而成的墙面、残留在杂草与疾风中的破陶罐??如果高彬真的还能更深入走进这些风景,一定会对我们讲述一个村子的兴衰,讲述蕴藏于民间的智慧与创造,讲述世事与时代的变迁。甚至在一个人迹消逝的院落,会看到人生的悲欢离合??
我倒觉得不一定所有的摄影人都要拍人。纪录社会生活的摄影也不一定必须要拍人。拍摄人留下的痕迹也是对于社会生活的纪录。札克曼(Patrick Zachmann)拍摄的“智利——记忆之路”就完全是无人的风景。这组照片的拍摄开始于札克曼对智利前总统皮诺切特被推翻事件的关注,他想知道为什么一个国家的人民会推翻自己的总统?他在沙漠深处的监狱找到了答案,并且用宽画幅的黑白风景照片保留下那些历史痛创的记忆。历史时空中的发生的那一切,在札克曼的照片里铺展着细腻的叙述,静默而且深刻??在沙漠深处,札克曼找到了罪恶的痕迹,找到了还没有被风抹去的历史细节。在风景的细节中,刻下的是人深处的痕迹。
细节的风景需要细心的感受与寻觅。这有点像考古。
不知高彬在那个村子里能不能找到这样的细节物证:我凭空放开了想,希望他找到一块镜子的碎片,残破而带有花纹的陶碗,一些写了文字的纸片,孩子们扔下的玩具,家用的器皿,墙壁上残留的东西,门窗上的剪纸和对联??反正想又没有禁忌,不负责任的想挺愉快的。也说不准对于高彬有启发呢。
我还想,如果真能找到一些细节,不妨把细节放大,用最细腻的方式去拍摄它们,当成静物拍,当成雕塑拍。如果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用4×5相机,纤毫毕露地把那些历经岁月沧桑的物痕极细腻地刻画。用不同景别,不同调子的图像结构成一个过去时空的故事。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故事,是对于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生活的纪录。尽管这样的照片中,没有具体的人。
风景也是纪实摄影的一部分,风景记录的是时代的变迁与人生。即使只是对于自然景观的拍摄,也应能寻找到人与社会的痕迹。只要你愿意调整自己的目光。
如果,不只为美而拍风光,不只为追求自然奇观而拍风光。风景的包含应该是无比丰富的。一直都对宏大风光抱有怀疑。因为当我置身于宏伟的自然之中,我感觉那一切无法被凝固在纸片上。正如我们此行面对的华山。在华山,我固执地认为,它既无法用语言描述,也无法用照片呈现。它撼动我魂魄的时候,我只剩下凝视和呆滞。心在瞬间被抽空了,身体变得轻飘,像一张薄薄的纸片。看到无数拿相机的人,我不知华山怎么能被框定?
一些拍摄风光的摄影人无比勤劳也无比困惑。可不可以换一种眼光来想想这事儿?可不可以把城市空间当风景来拍?美国人金斯基(Aaron Siskind)就是这样,证券所、城市??都是他镜头中的风景,当代社会的风景。这种人造的风景,让人思索的东西很多,解读的空间很大,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时尚,它们成为时尚自有道理。当代社会那么多无法把握的东西,那么令人惶惑和无处可逃的生存现实,人和人的背景形成了一种怪异而莫名的关系。有这样的社会就应该有这样的风景。
台湾研究沙龙摄影的陈学圣说,沙龙摄影一百多年来风格一直没有变化。我倒不这样看。现在的沙龙照片有民国时期那种文人修养与情怀么?有那种悠游恬淡与宁静么?沙龙模式没有改变,过去沙龙的文人情怀却少见了。不受时代与现实生活影响的人需要怎样的淡定与超然啊!
真的,与其辛苦地追赶日出日落,不如拍些表现当代生活与感受的风景,让人有多一些的内容可读可想。
Aaron Siskind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