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老中医”号脉后,严肃地告知女患者因“宫寒”而不能受孕。久之,“宫寒”一词深入人心,被大家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在门诊中,我也常遇到患者忐忑地询问自己是否“宫寒”。
究竟什么是“宫寒”,“宫寒女”应如何驱寒?
解惑:“宫”在哪里,“寒”从何来
中医古籍及中医妇科相关专著中并无“宫寒”的相关记载。实际上,“宫寒”是“寒凝胞宫”的一种通俗说法,也可以顾名思义地理解为“宫内寒冷”。但此“宫”不是解剖学上的“子宫”,而指“胞宫”,泛指女性的内生殖器官及生殖功能。
“寒”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因贪凉涉水、过食寒凉生冷、冬季受寒等外部原因,寒邪侵入人体致胞宫受寒,以寒、瘀、不通为主要表现,此为“外寒”,属实证;二是由于人体自身的脾肾阳虚、血虚肝郁、痰湿血瘀等原因,使阳气受损而不能温化胞宫,此为“内寒”,属虚证,与西医所指女性生殖功能低下较为接近。
归纳而言,“宫寒”是由于外来之寒邪,或是人体阳气不足,内寒停滞在女性胞宫,使其功能受损而发生一系列疾病的统称,并不单指某一种症状,而是中医学对患者形形色色临床症状的总结,例如月经周期延后、月经量少且色黑、有血块,甚至月经停闭不行;月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热敷后疼痛可得到缓解;白带清稀、量多;不孕或妊娠后胎儿发育迟缓等。
显形:“宫寒女”的特征
中医认为,“子宫暖,气色好;子宫寒,疾病生”“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所以“宫寒女”最常见的疾病有月经失调、痛经、闭经、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下、不孕症等,常表现为面部长斑、气色差、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减少、经色紫黯且有血块、经行涩滞不畅快,严重者出现闭经;痛经严重,感到小腹绞痛、发凉、得热痛缓,肢冷畏寒,面青唇黯,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至晕厥;或出现小腹内结块、疼痛拒按等。
“宫寒女”大多偏胖,伴有气短乏力、失眠多梦、面部黄褐斑、性欲低下、腰酸腿疼、怕冷、手足不温等。
“宫寒”分内寒和外寒,有形形色色的临床表现,不能简单下结论,应请有资质的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切不可偏听偏信。
驱寒:扫除“内忧外患”
“宫寒女”最为关心的莫过于如何改善“宫寒”现状。根据内寒和外寒的不同情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消除“外寒”隐患,做到不过食生冷寒凉、注意保暖。第二,注重温肾补阳,防止寒从内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温补肾阳、养血舒肝、温化痰湿、温通血脉的中药,也可按摩相应的穴位以达到温阳目的。
增强体质 寒性体质者,可以多吃补气暖身的食物,如核桃、大枣、花生、牛羊肉、生姜、肉桂等,但不宜偏食、过食。中医有“动则生阳”之说,体育锻炼可改善体质,快步健走是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可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从而疏通经脉、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温暖。
保暖不贪凉 许多爱美的女士在冬季只穿薄丝袜、短裙在户外行走,或夏季长期处于低温空调房内、着露脐装等,久之,寒气就会侵入身体,极易导致“宫寒”。对于女性来说,保暖很重要,在“风度”和“温度”之间应做明智的选择,尤其是腰腹以下部位的保暖更为重要。夏季在空调房内,可以备外套或披肩,穿裙子时用披肩护住腿部,尤其是膝盖,穿上連裤丝袜也是防止“寒从脚下生”的方法之一。女性体质属阴,所以不可贪凉,即使在炎热盛夏季,冷饮、冰茶、瓜果等寒凉之物也不可贪多,还要注意不过食螃蟹、鸭肉、苦瓜、绿豆等寒性食物。
药膳调理 温补肾阳的常用食物有狗肉、羊肉、虾等动物性食物;肉苁蓉、菟丝子、淫羊藿、枸杞子、韭菜、葱、大蒜、辣椒、姜、胡椒等中药及辛辣调味料;南瓜、芥菜、荔枝、番石榴、木瓜等蔬果。
适合女性温补的经典药膳首推当归生姜羊肉汤,其主料为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制作方法:将羊肉洗净、剔去筋膜、焯去血水后捞出,切条备用。清水洗净当归、生姜后切片,用纱布松松地包住捆扎。取净锅(最好是砂锅),加清水适量,将羊肉放入锅内,再放当归和生姜,用大火煮开后去浮沫,再用小火煨2小时至肉烂即可。服时吃肉喝汤,如伴少量温黄酒助兴,效果更佳。
常按“大椎穴” 督脉起于胞宫,从腰骶部上行,贯穿脊柱,总督一身阳经。若督脉运行不畅,阳气虚弱,容易出现背凉畏寒症状。平时可沿着脊柱揪后背,以刺激督脉。督脉上有一个暖身的穴位名曰“大椎穴”,人体的六条阳经都在此穴上交会,是“阳中之阳”的暖身大穴,常按可达到生发阳气、驱寒生热的作用。
大椎穴不难找:低头,颈部下端最突出的椎骨下的凹陷处就是大椎穴。每日早、晚各用手掌搓大椎穴5~10分钟,感到穴位处酸胀发热即可。
(网图,供参考,请重新绘制或用已有旧图)
砭石热疗 砭石有安神、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用3块巴掌大小的扁型砭石,放入60~70℃的热水中几分钟,取出擦干。将其中1块砭石平放于小腹正中偏下的位置(中极穴),另2块放在中极穴的两侧(子宫穴),5~10分钟后取下,再加热后放在对应穴位上,重复3次。每天坚持砭石热敷穴位,可达到温经通络、驱寒散邪的作用。
(网图,供参考,请重新绘制或用已有旧图,图中保留“子宫”“中极”“神阙”)
专家简介
吴向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擅长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功血、各种外阴炎、阴道炎、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疾病的治疗。
专家门诊: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特需门诊:周六上午
究竟什么是“宫寒”,“宫寒女”应如何驱寒?
解惑:“宫”在哪里,“寒”从何来
中医古籍及中医妇科相关专著中并无“宫寒”的相关记载。实际上,“宫寒”是“寒凝胞宫”的一种通俗说法,也可以顾名思义地理解为“宫内寒冷”。但此“宫”不是解剖学上的“子宫”,而指“胞宫”,泛指女性的内生殖器官及生殖功能。
“寒”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因贪凉涉水、过食寒凉生冷、冬季受寒等外部原因,寒邪侵入人体致胞宫受寒,以寒、瘀、不通为主要表现,此为“外寒”,属实证;二是由于人体自身的脾肾阳虚、血虚肝郁、痰湿血瘀等原因,使阳气受损而不能温化胞宫,此为“内寒”,属虚证,与西医所指女性生殖功能低下较为接近。
归纳而言,“宫寒”是由于外来之寒邪,或是人体阳气不足,内寒停滞在女性胞宫,使其功能受损而发生一系列疾病的统称,并不单指某一种症状,而是中医学对患者形形色色临床症状的总结,例如月经周期延后、月经量少且色黑、有血块,甚至月经停闭不行;月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热敷后疼痛可得到缓解;白带清稀、量多;不孕或妊娠后胎儿发育迟缓等。
显形:“宫寒女”的特征
中医认为,“子宫暖,气色好;子宫寒,疾病生”“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所以“宫寒女”最常见的疾病有月经失调、痛经、闭经、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下、不孕症等,常表现为面部长斑、气色差、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减少、经色紫黯且有血块、经行涩滞不畅快,严重者出现闭经;痛经严重,感到小腹绞痛、发凉、得热痛缓,肢冷畏寒,面青唇黯,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至晕厥;或出现小腹内结块、疼痛拒按等。
“宫寒女”大多偏胖,伴有气短乏力、失眠多梦、面部黄褐斑、性欲低下、腰酸腿疼、怕冷、手足不温等。
“宫寒”分内寒和外寒,有形形色色的临床表现,不能简单下结论,应请有资质的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切不可偏听偏信。
驱寒:扫除“内忧外患”
“宫寒女”最为关心的莫过于如何改善“宫寒”现状。根据内寒和外寒的不同情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消除“外寒”隐患,做到不过食生冷寒凉、注意保暖。第二,注重温肾补阳,防止寒从内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温补肾阳、养血舒肝、温化痰湿、温通血脉的中药,也可按摩相应的穴位以达到温阳目的。
增强体质 寒性体质者,可以多吃补气暖身的食物,如核桃、大枣、花生、牛羊肉、生姜、肉桂等,但不宜偏食、过食。中医有“动则生阳”之说,体育锻炼可改善体质,快步健走是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可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从而疏通经脉、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温暖。
保暖不贪凉 许多爱美的女士在冬季只穿薄丝袜、短裙在户外行走,或夏季长期处于低温空调房内、着露脐装等,久之,寒气就会侵入身体,极易导致“宫寒”。对于女性来说,保暖很重要,在“风度”和“温度”之间应做明智的选择,尤其是腰腹以下部位的保暖更为重要。夏季在空调房内,可以备外套或披肩,穿裙子时用披肩护住腿部,尤其是膝盖,穿上連裤丝袜也是防止“寒从脚下生”的方法之一。女性体质属阴,所以不可贪凉,即使在炎热盛夏季,冷饮、冰茶、瓜果等寒凉之物也不可贪多,还要注意不过食螃蟹、鸭肉、苦瓜、绿豆等寒性食物。
药膳调理 温补肾阳的常用食物有狗肉、羊肉、虾等动物性食物;肉苁蓉、菟丝子、淫羊藿、枸杞子、韭菜、葱、大蒜、辣椒、姜、胡椒等中药及辛辣调味料;南瓜、芥菜、荔枝、番石榴、木瓜等蔬果。
适合女性温补的经典药膳首推当归生姜羊肉汤,其主料为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制作方法:将羊肉洗净、剔去筋膜、焯去血水后捞出,切条备用。清水洗净当归、生姜后切片,用纱布松松地包住捆扎。取净锅(最好是砂锅),加清水适量,将羊肉放入锅内,再放当归和生姜,用大火煮开后去浮沫,再用小火煨2小时至肉烂即可。服时吃肉喝汤,如伴少量温黄酒助兴,效果更佳。
常按“大椎穴” 督脉起于胞宫,从腰骶部上行,贯穿脊柱,总督一身阳经。若督脉运行不畅,阳气虚弱,容易出现背凉畏寒症状。平时可沿着脊柱揪后背,以刺激督脉。督脉上有一个暖身的穴位名曰“大椎穴”,人体的六条阳经都在此穴上交会,是“阳中之阳”的暖身大穴,常按可达到生发阳气、驱寒生热的作用。
大椎穴不难找:低头,颈部下端最突出的椎骨下的凹陷处就是大椎穴。每日早、晚各用手掌搓大椎穴5~10分钟,感到穴位处酸胀发热即可。
(网图,供参考,请重新绘制或用已有旧图)
砭石热疗 砭石有安神、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用3块巴掌大小的扁型砭石,放入60~70℃的热水中几分钟,取出擦干。将其中1块砭石平放于小腹正中偏下的位置(中极穴),另2块放在中极穴的两侧(子宫穴),5~10分钟后取下,再加热后放在对应穴位上,重复3次。每天坚持砭石热敷穴位,可达到温经通络、驱寒散邪的作用。
(网图,供参考,请重新绘制或用已有旧图,图中保留“子宫”“中极”“神阙”)
专家简介
吴向红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擅长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功血、各种外阴炎、阴道炎、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等疾病的治疗。
专家门诊: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特需门诊:周六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