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由于自身特点,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一,黑板加粉笔,直尺加圆规,学生学起来感觉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难遂人愿,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成为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多学科的教学,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结构、教学思想与理论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将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又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偏多,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毫无想象力。《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2x 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构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可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也非常透彻。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深刻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弦与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4.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和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入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两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出乎教师意料,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丰富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当然,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更好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能力服务。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批号:[2012]GSZ68。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又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偏多,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毫无想象力。《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2x 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构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可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也非常透彻。
3.化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深刻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弦与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4.化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和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入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两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出乎教师意料,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阔了视野,激活了思维,丰富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当然,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更好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能力服务。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批号:[2012]GSZ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