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讨了记叙文写作的一些技巧。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42-1
好的记叙文不仅要有漂亮的“凤头”以撼人耳目,隽永的“豹尾”以令人回味,更重要的还要看它有没有一个好的文章主体即所谓的“猪肚”。“猪肚”,是饱满充实的象征。拿它来比喻文章主体内容,是要求采用多种手法展开文章主体,使文章的中心得以亮丽夺目,充实丰盈的表现。一个亮丽的“猪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处理好一个事件
事件是构成记叙文主体的最重要的部件,能否处理好一个事件,直接决定了考场记叙文的成败。
1.采撷一个新颖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能给读者新鲜感。所谓材料新颖,是指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新观点……表现在我们要对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独具慧眼,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描写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抒发真挚纯洁的情感,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新”是作文题材的生命活力所在。
2.常中求异(老题材中挖出新立意)。
文章材料当以选择新颖鲜活的材料为妙,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曾经用过的材料就不能再次用了。恰恰相反,旧材料如果经过技术化处理,如转换视角、延伸拓展、逆向解读……做到常用常新,照样让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考生要反复斟酌,从众多的表现角度中选择一个新奇的角度,挖掘事件最深刻的意义。
3.确立一个新颖深刻的主旨。
一个新颖深刻的主旨需要一个新颖的立意。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变换“角”度。
变“角”就是变换一种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会为之一新。“猪八戒照镜子”,人物常常嘲笑猪八戒的不是,却忽略了镜子客观反映事实的可贵品质。
②避“俗”原则。
立意时必避俗避熟,忌讳使用通用公式。 “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如一篇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讴歌老师的伟大和无私,而《流泪的红蜡烛》择写了一个老师奔忙于生意场,醉心于赚钱的一组画面,敏锐地表现了市场经济中少数老师的心态,在众多的习作中独树一帜。这就做到了避“俗”。
③求“异”思维。
求异,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常常开出特别艳丽的奇葩。考生应在不偏离社会生活规律的前提下,看到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观感,表达自己的识见,常中求异。比如根据“知足者常乐”翻出“不知足者常乐”,根据“不必班门弄斧”翻出“弄斧需到班门”等等都是求异思维的体现。切记求异并不是求离奇,一旦刻意追求怪异就偏离了人们认知的主流,也将不受阅卷老师欢迎。
二、巧布一个神态
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 关注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能准确反映人物性格。比如笑,“微笑”是内心的喜悦;“勾起嘴角一笑”是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则表现人物的豪爽。如:
只见爷爷苦着脸站在正坐在床上面目不善的奶奶的跟前。“认不认罚?”奶奶语气冰冷。看到奶奶“凶狠”的眼神,爷爷知趣地向门外走去。这时我却看见奶奶偷偷露出了笑…… (《惩罚》)
用不准进门的“惩罚”逼着下棋成痴的“老头子”多运动,立意本就不错。在老头子面前“面目不善”、“语气冰冷”、“‘ 凶狠’的眼神”,老头子一转身“偷偷露出笑”,神态的鲜明变化生动地反映了面狠心慈的奶奶灵慧却又不失可爱的性格特征。
神态描写还可以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三、用好一个景物
在记叙文中用景物描写能渲染宁静淡雅或凄清冷落或热烈喧闹的氛围,为人物活动布景,烘托人物心理、品质,推动情节发展。如《想起了父亲苍老的脸》中:
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的父亲的脸,我的思绪飘向那圣洁的天空……(开篇)
月亮升得更高了,在月光映衬下,父亲那苍老的脸更加清晰……(结尾)
作者借夜的深沉,烘托出父爱的深沉。借助月的柔和皎洁写出父爱的细腻纯洁。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是串起全文的线索,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是衬托人物情感的明镜。
写景要注意抓住季节特点,彰显景物特征,选用多种修辞,结合准确的修饰词让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不同感觉,力求细腻传神。做到“情景交融,和谐统一”。
四、安排一处照应
“照应”,就是指在文章的全篇行文过程中,必要的、或明或暗的照顾、呼应和反映以及有意识地再现。如在《合适就好》中:
我在一阵从病房外飘来的栀子花香味中惊醒,抬头看见天空已经受气了鱼肚白,又是一天过去了。我看见奶奶红肿的双眼,知道奶奶又是一夜没合眼。(开头)
我的心陡然被濡染了。原来爷爷奶奶之间有比那轰轰烈烈的爱情更牢固更温和的情感——亲情,正如窗外的栀子花一样,恬淡馨香,历久弥芳。(结尾)
全文在栀子花的馨香中放收自如,开头与结尾相照应,使文章首尾一体、融汇贯通。
五、设置一个细节
一篇文章常常因其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具有重要作用。钱种书先生《围城》中写方鸿渐收到唐小姐信时的欣喜若狂:
临睡时把信看一遍,搁在枕边,中夜一醒,就开电灯看信,看完关灯躺好,想想信里的话,忍不住又开灯再看一遍。
这样的细节描写把方鸿渐当时的心情细腻、逼真地再现出来了。此外,细节描写还有助于推动作品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
记叙文的首尾意在夺人眼球,主体决定文章成败。结合文章主旨,巧布几个亮点,让主体不断给阅卷老师以眼前一亮的感觉,那么,考场记叙文也就成功了。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42-1
好的记叙文不仅要有漂亮的“凤头”以撼人耳目,隽永的“豹尾”以令人回味,更重要的还要看它有没有一个好的文章主体即所谓的“猪肚”。“猪肚”,是饱满充实的象征。拿它来比喻文章主体内容,是要求采用多种手法展开文章主体,使文章的中心得以亮丽夺目,充实丰盈的表现。一个亮丽的“猪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处理好一个事件
事件是构成记叙文主体的最重要的部件,能否处理好一个事件,直接决定了考场记叙文的成败。
1.采撷一个新颖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能给读者新鲜感。所谓材料新颖,是指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新观点……表现在我们要对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独具慧眼,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描写感人至深的人和事,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抒发真挚纯洁的情感,表达与众不同的见解。“新”是作文题材的生命活力所在。
2.常中求异(老题材中挖出新立意)。
文章材料当以选择新颖鲜活的材料为妙,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曾经用过的材料就不能再次用了。恰恰相反,旧材料如果经过技术化处理,如转换视角、延伸拓展、逆向解读……做到常用常新,照样让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考生要反复斟酌,从众多的表现角度中选择一个新奇的角度,挖掘事件最深刻的意义。
3.确立一个新颖深刻的主旨。
一个新颖深刻的主旨需要一个新颖的立意。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变换“角”度。
变“角”就是变换一种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会为之一新。“猪八戒照镜子”,人物常常嘲笑猪八戒的不是,却忽略了镜子客观反映事实的可贵品质。
②避“俗”原则。
立意时必避俗避熟,忌讳使用通用公式。 “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如一篇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讴歌老师的伟大和无私,而《流泪的红蜡烛》择写了一个老师奔忙于生意场,醉心于赚钱的一组画面,敏锐地表现了市场经济中少数老师的心态,在众多的习作中独树一帜。这就做到了避“俗”。
③求“异”思维。
求异,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常常开出特别艳丽的奇葩。考生应在不偏离社会生活规律的前提下,看到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观感,表达自己的识见,常中求异。比如根据“知足者常乐”翻出“不知足者常乐”,根据“不必班门弄斧”翻出“弄斧需到班门”等等都是求异思维的体现。切记求异并不是求离奇,一旦刻意追求怪异就偏离了人们认知的主流,也将不受阅卷老师欢迎。
二、巧布一个神态
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 关注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能准确反映人物性格。比如笑,“微笑”是内心的喜悦;“勾起嘴角一笑”是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则表现人物的豪爽。如:
只见爷爷苦着脸站在正坐在床上面目不善的奶奶的跟前。“认不认罚?”奶奶语气冰冷。看到奶奶“凶狠”的眼神,爷爷知趣地向门外走去。这时我却看见奶奶偷偷露出了笑…… (《惩罚》)
用不准进门的“惩罚”逼着下棋成痴的“老头子”多运动,立意本就不错。在老头子面前“面目不善”、“语气冰冷”、“‘ 凶狠’的眼神”,老头子一转身“偷偷露出笑”,神态的鲜明变化生动地反映了面狠心慈的奶奶灵慧却又不失可爱的性格特征。
神态描写还可以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三、用好一个景物
在记叙文中用景物描写能渲染宁静淡雅或凄清冷落或热烈喧闹的氛围,为人物活动布景,烘托人物心理、品质,推动情节发展。如《想起了父亲苍老的脸》中:
夜,好静谧,柔和的月光洒了一地银白;夜,好深沉,父亲那时起时落的鼾声,犹如一首动人的月光曲,回荡在夜色上空。望着熟睡中的父亲的脸,我的思绪飘向那圣洁的天空……(开篇)
月亮升得更高了,在月光映衬下,父亲那苍老的脸更加清晰……(结尾)
作者借夜的深沉,烘托出父爱的深沉。借助月的柔和皎洁写出父爱的细腻纯洁。是人物活动的背景,是串起全文的线索,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是衬托人物情感的明镜。
写景要注意抓住季节特点,彰显景物特征,选用多种修辞,结合准确的修饰词让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不同感觉,力求细腻传神。做到“情景交融,和谐统一”。
四、安排一处照应
“照应”,就是指在文章的全篇行文过程中,必要的、或明或暗的照顾、呼应和反映以及有意识地再现。如在《合适就好》中:
我在一阵从病房外飘来的栀子花香味中惊醒,抬头看见天空已经受气了鱼肚白,又是一天过去了。我看见奶奶红肿的双眼,知道奶奶又是一夜没合眼。(开头)
我的心陡然被濡染了。原来爷爷奶奶之间有比那轰轰烈烈的爱情更牢固更温和的情感——亲情,正如窗外的栀子花一样,恬淡馨香,历久弥芳。(结尾)
全文在栀子花的馨香中放收自如,开头与结尾相照应,使文章首尾一体、融汇贯通。
五、设置一个细节
一篇文章常常因其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具有重要作用。钱种书先生《围城》中写方鸿渐收到唐小姐信时的欣喜若狂:
临睡时把信看一遍,搁在枕边,中夜一醒,就开电灯看信,看完关灯躺好,想想信里的话,忍不住又开灯再看一遍。
这样的细节描写把方鸿渐当时的心情细腻、逼真地再现出来了。此外,细节描写还有助于推动作品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
记叙文的首尾意在夺人眼球,主体决定文章成败。结合文章主旨,巧布几个亮点,让主体不断给阅卷老师以眼前一亮的感觉,那么,考场记叙文也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