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的全球化、国际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素质和民族状况的基本因素。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多管齐下,多方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课堂上我侧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精心设疑,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讲读课文时我们着重训练学生听、说、读的能力。这三种能力之中,最能反映学生水平的是学生的说话能力。以往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主要是语文基础知识问答和分析篇章、概括段意、主题,明确答案;学生习惯于课上记好笔记,课后诵读笔记,考试时统一答案。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课上我通过运用多种方法,精心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寻求答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穿插四人一组的讨论、小组发言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回答从不简单地否定,而是肯定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其次,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答案也是不尽相同的。如在教授《最后的常青滕》一文时,笔者提出三个问题来层层开掘,探索到文章的真谛:
1.老贝尔曼对琼珊的关爱到以死相许、奉献生命的程度,原因何在?
2.贝尔曼为什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创作这幅画?
3.这幅画是否一定要贝尔曼完成?苏艾有没有完成这幅画的可能?
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讨论,用自己的品析欣赏了作者构思之巧妙,解读了贝尔曼人性中的不平凡。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二.指导阅读,让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
语文教材选择了如《荷塘月色》《师说》等诸多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教师在教给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后,应着重分析每篇文章的独到之处,这正是每个作家在创作作品时最为可贵的创新能力,值得引导学生多讨论、多思考。比如,讲完《荷塘月色》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创作的《荷塘清韵》,并让学生综合比较,同样是写荷塘的,两篇文章却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思想境界。朱自清先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素淡朦胧的优美画面,他那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感伤情怀,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他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而季老先生笔下的荷塘却增添了前者所不具备的时代沧桑感,比较之后,学生不由耳目一新,才发现写文章贵在创新,不能人云亦云,否则会缺少鲜活的生命力。这样教学就为日后创作文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每个单元结束,我都向学生推荐部分作品,指导他们阅读,达到了使学生知识充实,视野宽阔的教育要求。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这样做,首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能丰富学生的再创造想象。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第三部分时,我就小说出场的人物分别让学生扮演,而小说中“康大叔”这个人物形象是课本剧中的重头戏,所以我挑选各个班级最富有表现力的同学进行扮演。这种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大家争相扮演剧中的角色,在“康大叔”不可一世的话语中,学生把握住了这个流氓刽子手的本质特点,也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党人严重脱离群众所带来的后果。通过角色扮演,也丰富了学生的再创造想象,学生只有在经过充分的再创造想象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每个人富有个性的特点,表演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再创造想象的过程,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日后作文时进行创造想象便成了有源之水。
四.拓展空间,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
写作练习、辩论赛等都是检验学生创新思维的很好形式。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需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作品,必须有自己的思想见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只有这样,才达到了我们创新教育的目的。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步入生动的现实生活,给学生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爱说,由怕写作文变为爱写作文。经常开展各种活动,教师适机进行指导,而教师的鼓励,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在课内课外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使课堂更精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从而实现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与时代合拍,培养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李培玉,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
一.精心设疑,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讲读课文时我们着重训练学生听、说、读的能力。这三种能力之中,最能反映学生水平的是学生的说话能力。以往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主要是语文基础知识问答和分析篇章、概括段意、主题,明确答案;学生习惯于课上记好笔记,课后诵读笔记,考试时统一答案。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课上我通过运用多种方法,精心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寻求答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穿插四人一组的讨论、小组发言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回答从不简单地否定,而是肯定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其次,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答案也是不尽相同的。如在教授《最后的常青滕》一文时,笔者提出三个问题来层层开掘,探索到文章的真谛:
1.老贝尔曼对琼珊的关爱到以死相许、奉献生命的程度,原因何在?
2.贝尔曼为什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创作这幅画?
3.这幅画是否一定要贝尔曼完成?苏艾有没有完成这幅画的可能?
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讨论,用自己的品析欣赏了作者构思之巧妙,解读了贝尔曼人性中的不平凡。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二.指导阅读,让学生的视野不断开阔
语文教材选择了如《荷塘月色》《师说》等诸多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教师在教给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之后,应着重分析每篇文章的独到之处,这正是每个作家在创作作品时最为可贵的创新能力,值得引导学生多讨论、多思考。比如,讲完《荷塘月色》后,我又向学生介绍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创作的《荷塘清韵》,并让学生综合比较,同样是写荷塘的,两篇文章却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思想境界。朱自清先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素淡朦胧的优美画面,他那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感伤情怀,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他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而季老先生笔下的荷塘却增添了前者所不具备的时代沧桑感,比较之后,学生不由耳目一新,才发现写文章贵在创新,不能人云亦云,否则会缺少鲜活的生命力。这样教学就为日后创作文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每个单元结束,我都向学生推荐部分作品,指导他们阅读,达到了使学生知识充实,视野宽阔的教育要求。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这样做,首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能丰富学生的再创造想象。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第三部分时,我就小说出场的人物分别让学生扮演,而小说中“康大叔”这个人物形象是课本剧中的重头戏,所以我挑选各个班级最富有表现力的同学进行扮演。这种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大家争相扮演剧中的角色,在“康大叔”不可一世的话语中,学生把握住了这个流氓刽子手的本质特点,也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党人严重脱离群众所带来的后果。通过角色扮演,也丰富了学生的再创造想象,学生只有在经过充分的再创造想象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每个人富有个性的特点,表演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再创造想象的过程,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日后作文时进行创造想象便成了有源之水。
四.拓展空间,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
写作练习、辩论赛等都是检验学生创新思维的很好形式。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需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作品,必须有自己的思想见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只有这样,才达到了我们创新教育的目的。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上街头,步入生动的现实生活,给学生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爱说,由怕写作文变为爱写作文。经常开展各种活动,教师适机进行指导,而教师的鼓励,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在课内课外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使课堂更精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从而实现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与时代合拍,培养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李培玉,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