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小学汉语是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也是一门基础课,尤其是识字与写字教学质量关系到整个汉语教学的成败。汉字的数量多、字形复杂、且难写难记,直接影响着民族小学学生汉语素养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对于蒙古族学生来说,汉语意识本来就很薄弱,掌握和运用汉字更是其学习的难点。因此,民族汉语教师需要耐心指导,尽量抓住小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汉语教学实践,培养其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因此,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蒙古族小学汉语识字及写字教学的特点,从而为民族小学汉语教学提出正确的指导方法。
一、多识和少写进行相结合
民族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并快速提高小学生的汉语水平,但在蒙古族小学汉语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识汉字、写汉字的能力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就要求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以便增强小学汉语教学的效果。实际上,《汉语课标》明确提出了“多识少写”的要求,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首先,“识”与“写”分开要求,有助于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其次,推行“多识少写”,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培养学习兴趣。具体地讲,“多识”为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少写”避免了繁重的学习负担;“多识”能够迅速提高汉语水平,“少写”能够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多识”可以解决现实困难,“少写”则着眼于未来发展。因此,将多识和少写进行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汉字阅读阶段,提高了他们的汉语学习兴趣,从而保证了学习质量,即“多识少写”是蒙古族小学汉语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重要原则。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
一直以来,蒙古族小学汉语教学普遍模仿、照搬普通汉族小学学生学习汉语的模式,致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脱节,往往是事倍功半,不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挫伤了小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因此,在蒙古小学汉语识字与写字教学中,以学习汉语拼音为例,可以只限于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地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等等,相比传统《汉语文教学大纲》中的相关要求,这种方法更多地考虑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的特点,适当地降低了学习要求,有利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作为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汉语是少数民族的第二语言课程,“工具性”是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同时又兼顾人文性,这也是汉语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为了学好这门“工具性”的课程,而汉语拼音又是工具的工具,有助于蒙古族学生学习普通话,更是识汉字、写汉字的重要“拐杖”。因此,汉语课程既然是工具,民族小学的汉语教师就不能只是修饰和装扮它,也不能只研究它的构成和性状,尽量让这种“工具”更好地为小学生的汉语学习服务,培养其识汉字、写汉字的能力,帮助民族小学汉语教师完成任务,从根本上提高蒙古族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四、针对蒙古族学生的特点
对于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的文字来讲,都是拼音文字,不分声调,这个突出特点与汉字完全不同。在蒙古族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汉字的声调,特别是二声和三声;同时感觉汉字难写也是蒙古族学生的又一特点。因此,在蒙古族小学汉语识字和写字教学中,需要针对蒙古族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汉字的声调,认真区别四个声调,使学生懂得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音节,都有自己的声调,甚至有些汉字包括几个声调,且不同声调的含义不同。可见,只有记住所学汉字的声调,才能掌握汉字的读音,才能写出正确的汉字,这对于培养蒙古族学生的标准普通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束语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是一个民族双语教学的问题,不仅要进行汉语教学,还要进行民族语言的教学。与汉族学生相比,尽管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基础较差,但是识汉字、写汉字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相通之处,在写字教学方面的共通地方更加明显。因此,为了提高民族小学汉语识字及写字教学的质量,汉语教师需要在民族小学汉语识字及写字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将汉族学校汉语教学中的成功经验迁移到民族双语教学之中,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贾淑贤.蒙古族小学汉语写话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包头市蒙古族小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5.
[2]塔娜.民族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方法及其心理学问题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4,(3):20.
[3]哈琴.双语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内蒙古蒙古族小学汉语教师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10.
一、多识和少写进行相结合
民族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并快速提高小学生的汉语水平,但在蒙古族小学汉语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识汉字、写汉字的能力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这就要求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以便增强小学汉语教学的效果。实际上,《汉语课标》明确提出了“多识少写”的要求,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首先,“识”与“写”分开要求,有助于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其次,推行“多识少写”,可以减轻学习负担,培养学习兴趣。具体地讲,“多识”为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少写”避免了繁重的学习负担;“多识”能够迅速提高汉语水平,“少写”能够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多识”可以解决现实困难,“少写”则着眼于未来发展。因此,将多识和少写进行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汉字阅读阶段,提高了他们的汉语学习兴趣,从而保证了学习质量,即“多识少写”是蒙古族小学汉语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重要原则。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
一直以来,蒙古族小学汉语教学普遍模仿、照搬普通汉族小学学生学习汉语的模式,致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脱节,往往是事倍功半,不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挫伤了小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因此,在蒙古小学汉语识字与写字教学中,以学习汉语拼音为例,可以只限于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地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等等,相比传统《汉语文教学大纲》中的相关要求,这种方法更多地考虑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的特点,适当地降低了学习要求,有利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作为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汉语是少数民族的第二语言课程,“工具性”是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同时又兼顾人文性,这也是汉语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为了学好这门“工具性”的课程,而汉语拼音又是工具的工具,有助于蒙古族学生学习普通话,更是识汉字、写汉字的重要“拐杖”。因此,汉语课程既然是工具,民族小学的汉语教师就不能只是修饰和装扮它,也不能只研究它的构成和性状,尽量让这种“工具”更好地为小学生的汉语学习服务,培养其识汉字、写汉字的能力,帮助民族小学汉语教师完成任务,从根本上提高蒙古族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四、针对蒙古族学生的特点
对于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的文字来讲,都是拼音文字,不分声调,这个突出特点与汉字完全不同。在蒙古族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就是汉字的声调,特别是二声和三声;同时感觉汉字难写也是蒙古族学生的又一特点。因此,在蒙古族小学汉语识字和写字教学中,需要针对蒙古族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汉字的声调,认真区别四个声调,使学生懂得每个汉字都是一个音节,都有自己的声调,甚至有些汉字包括几个声调,且不同声调的含义不同。可见,只有记住所学汉字的声调,才能掌握汉字的读音,才能写出正确的汉字,这对于培养蒙古族学生的标准普通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结束语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是一个民族双语教学的问题,不仅要进行汉语教学,还要进行民族语言的教学。与汉族学生相比,尽管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基础较差,但是识汉字、写汉字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相通之处,在写字教学方面的共通地方更加明显。因此,为了提高民族小学汉语识字及写字教学的质量,汉语教师需要在民族小学汉语识字及写字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将汉族学校汉语教学中的成功经验迁移到民族双语教学之中,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贾淑贤.蒙古族小学汉语写话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包头市蒙古族小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5.
[2]塔娜.民族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方法及其心理学问题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4,(3):20.
[3]哈琴.双语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内蒙古蒙古族小学汉语教师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