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觉醒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式父母的形象过于悲情,但亲子关系却又倾向于控制,因此父母的觉醒仍然是一个急迫的课题。父母觉醒是一个自我启蒙、自我重建的过程,它以感恩孩子为原则,可从自我认识、家庭关系调整、认识教育改革和社会参与四个层面加以推进。
  关键词:亲子关系 泛70后一代父母 家庭教育
  一
  2015年,我的给粲然的《在幼儿园和你一起长:三五锄故事》一书写的书评里,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如你所知,传统的中国式妈妈基本上只有三种,一种是孟子的妈妈,要搬家的;一种是岳飞的妈妈,要刺字的;还有一种是孟郊的妈妈,做衣服的。
  此三种妈妈,似乎当妈的表现各异,但我们想起她们时,其形象却出奇地相似,一言以蔽之:悲情。
  传统的中国妈妈几乎一直都是以苦大仇深的表情出现的,含辛茹苦,自我牺牲,以成全家庭或者孩子。然而,客观上却成为中国孩子身上深深的背负。这种牺牲的核心在哪里?究其根本,其实只有两个字:控制。
  孟子的妈妈搬家,是为了控制对孟子的教育权;而刺字的妈妈,则是为了将价值观输送给孩子,乃至深入其肌理。孟郊的妈妈似乎比较温和一点,至少只是在做衣服,但悲情的杀伤力其实更大,游子要是真的“迟迟不归”,良心上的煎熬,恐怕更甚。
  身为传统中国妈妈的孩子,永远就觉得自己不孝,自我谴责不已。我这里当然不是责备妈妈,因为母亲也饱尝痛苦,我只是想要说明,在传统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里,“控制”一向是不缺的。中国式母亲含辛茹苦、自我牺牲的背后,我们发现了一种叫作“情感绑架”的东西。
  我的朋友涂涂不太同意我对这三种母亲的所谓“控制”的理解,但我们共同认定的是,这三位女性,除了妈妈的身份,什么也没留下。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强化并且倾向于唯一化这种妈妈的身份与行为,结果就是有了妈妈,而没有了个人。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母亲的形象有一种要求,这个要求以压抑自我为代价。
  文章发表后,我又想到,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有爱,但这种爱里面,进而发展出了情感绑架和情感勒索,可是,这里面也是有原因的,可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在传统中国,几乎没有爱情;一个则是,同样没有自我。没有爱情,也没有自我,只好无休止地向孩子索取。这是我这篇书评写完之后才想到的。所以今天我也会从这个角度来聊一点自己的看法。
  二
  今天我的文章标题叫作“父母的觉醒”,因为有这么一本同名书,很畅销,可是我没看过。但我觉得这个书名很好,直接击中我的所思所想,所以就拿來用了。但我讲的可能跟这本书完全不一样,甚至相矛盾也都有可能,因为引起我震动的,只是这个标题。
  为什么“父母的觉醒”这五个字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因为这是我11年来做父亲,做儿子,做女婿,总而言之,作为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时代中的中国男人,经常遭遇到的诸多问题的一个矛盾焦点。
  一则,中国是一个宗法社会,其实我们要从家庭里去重建的东西很多。而我们自己可以做的,并且是力所能及的,就是,作为一代崭新的父母,我们可以自我启蒙、自我重建。如果没有这个自我启蒙、自我重建的过程,那么巴金小说《家》《春》《秋》里面提出来的问题,仍然完全没有办法得到解决。就是说,五四那一代人提出的问题,诸如“娜拉走以后怎么办”,时至如今,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二则,无非是我自己做父亲的一些心得。但我不是家庭教育的学者,也不是育儿的大V,我所持有的一些见解,常常是一些偏见。在我年轻的时候,常被人认为偏激,但现在年纪大了,变成中年人了,也不见得温和,可能更加一意孤行、独持偏见。但我现在一点都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了,为什么呢?因为自我建立起来了。
  我们有很多爸爸妈妈,之所以焦虑不安,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自我的理性不够坚决。一旦身为父母亲,就难免焦虑。真的,我很理解,我也有焦虑。这个焦虑是时代性的,也是社会性的,但我们可以化解我们的自我焦虑,用自我的理性,用清晰的教育观念,来化解。一旦我们的自我独立人格建立起来了,焦虑就会被减轻。
  我有一本新书,年内会出版,是《孩子,谢谢你带我认识温柔》。其实,何止温柔,还有爱,还有自我,还有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我成为父亲之后,认识都有了颠覆性的变化。我在这本书中,讲了做父亲的心路历程,从丁克主义到资深奶爸。里面贯穿的一个原则,就是:感谢我们的孩子。
  如果我不是当了父亲,我的认识不会这么深。所以我总是喜欢华兹华斯的那句诗——孩子乃是成人之父。我年轻时,最害怕结婚,害怕带小孩,觉得一把屎一把尿,这样的生活会把人搞死的,我可是文学青年啊。但是后来,父亲这个身份,令我有了焕然一新的认识。
  所以我对自己做父亲这件事,有三句话的评价:
  第一句:孩子,教我懂了什么是温柔,什么是爱。所以我的书名叫“孩子,谢谢你带我认识温柔”。
  第二句:孩子,拓宽了我生命的厚度和广度,重新赋予我生命以意义。这是我深为感恩的,若不是当了父亲,我的理解不可能到达这一步。很多时候,有人到中年的危机感,有死亡焦虑,有虚无感,但是父亲这个身份,让我找到了力量。
  第三句:育儿是一次自我疗愈的旅程。在育儿的过程中,因为我们能反思,有理性去看到自己,于是,我们身上,那个童年的自我,被治愈了。真是很感激,因为育儿,我看到了那个本来在幽暗深处的我自己,那个胆小、羞怯、自卑、伤痕累累的孩子。但是我因为当了父亲,突然就有能力去看到自己了,也有力量去安慰自己,并且反思、克服自己,并努力将一个更加阳光、开朗、平等、自由的家庭,给予孩子。
  这不是你我作为父母给孩子的恩赐,而是,这是你的使命,你必得这样做,你才是起码合格的父母。我很喜欢的学者冉云飞,有一本育儿书,《给你爱的人以自由》,我很喜欢这本书,它给我启发也很大,但这个书名,我还是有一点点疑问,因为,自由不是你给予的,而是天赋的,你必得在家庭中守护孩子的这种自由意志。   三
  很多年了,我一直在想,泛70后一代父母的意义。之所以用一个“泛70后一代”的词,是因为,这仅仅是一种描述,并不科学,我大致想描述从1965~1985这20年内出生的父母。
  因为,在中国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一代父母,其成长经历跟以往几代人截然不同。这一代父母,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时代成长,是第一代较为普遍的、具有现代观念的父母。这里有多个原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时代开放,一个是普遍的教育。这与五四时期不一样,五四时期的教育,并没有像现在这么普及,那时候还是精英式的教育,所以70后这一代,特别不一样。
  因为有自我启蒙的潜质,因为我们是逐渐在自我觉醒的一代人,对个人、对家庭,乃至社会,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常想,家庭教育的变革,也许就在这一代人身上。
  那么,我所谓的“父母的觉醒”,究竟指什么呢?我觉得有四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自我认识。
  父母,首先也是个人,是一个个体。所以我们第一个要务,就是认识自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首先,认识自我是一个人
  终身的任务。在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就刻着一行字:认识你自己。我们一生都在追问这个问题,当然,你若问不到,那也算了。
  具体到个人,我自己有一个误区,因为我当了父亲,就觉得从此身份不一样了,我成了父亲,要去承担责任。承担责任,是要牺牲自己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有一种牺牲的意识。从而呢,我会去要求我太太,也要成为一个母亲,母亲的身份,需要压倒身上原本的自我。我自己也这样。但后来我渐渐觉悟了。就是,我们要把自我,和父亲的身份,有一个厘清。这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两者是有机结合的。我曾经跟粲然说,我自我反思,就是做爸爸太用力了。其实,做爸爸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我因为不想让孩子复制我的童年,于是很着形迹,反而不好。所以我也有我的问题。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两点:第一,孩子很重要,我们当然需要把孩子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这里也要有一个认识,首先,最好的教育就是:你做好了自己,也就是做好了父母。当然,持续学习如何做父母,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点,孩子不是全部,我们还需要有自己的生活。这是自我觉醒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有自己的自由选择,有个人的生活、个人的意义之所系。所以为什么我之前不认同所列举的三种妈妈,就是因为,传统的母亲,是没有自我的,而我们这一代,需要有自我。这样,我们就不会把孩子绑架在我们的生活里,将来他长大了,也可以放他一条生路。同时,也获得自我解放。
  我們很多父母,一旦孩子长大了,就各种空虚寂寞冷,那就是因为,自我认识和自我的独立没有完成。空巢老人的悲哀就在这里。前段时间,有个浙江的爸爸,女儿出国留学,说好要回国,不能跟老外结婚,结果女儿却爱上了老外,不肯回来,父亲伤心欲绝,说女儿不孝。我觉得“孝”这个词,就是一种道德绑架。归根到底,这位老爸他没有自我,他的生活意义附着在孩子身上。好多的家庭悲剧,其本质就是如此。
  第二个层面:家庭关系的协调。
  家庭关系其实分多个角度,夫妻、亲子,以及我们跟上一代的关系,以及上一代跟我们孩子的关系。
  我们的家庭,就像我前面讲到的,传统中国,其实很少爱情,或者说,爱情很奢侈。爱情在《诗经》里面还是有的,越到后面,封建礼法越重,女性作为整体的一个性别,就渐渐消失了,成为男人的附庸。这就是男权社会的真相。一般认为,家庭是需要以爱情作为基础的。爱这个东西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但没有爱,生命就很空虚。在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中,为什么猫后来一次死了就不再活过来,因为,有爱的人生,一次就够了。
  在前面所举的三个妈妈的例子中,父亲是看不见的。也就是,这三个家庭的教育中,父亲缺位。
  父亲缺位还有一个问题:本来你们是夫妻,你们之间需要有爱、有关心,但男人不在,那么女性的爱无所附丽,就全部转嫁到孩子身上。我们想想,我们对孩子的爱,有多少是不以全部占有为代价呢?
  一个良好的家庭关系,是父亲、母亲、孩子,三者不可或缺。作家章红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她说,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很多顿饭。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其安全感不会匮乏。并且他也会知道,温情、幸福、完整的家庭,该是什么样。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让自己的家庭完整幸福,那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这里我还要讲一点,我们与我们的父母之间的关系,这一点要处理好。因为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就是孩子与我们的关系的镜像。作为崭新的一代父母,我们需要在自我身上,发展出一种新的、现代的亲子关系。
  如果你的父亲原来是个暴君,那么,你愿意成为你的孩子的暴君吗?你的母亲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那么,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你在反对你母亲的过程中,你也成了你母亲一样的人。作为一代有育儿理性的父母,应该会反思,会自我成长。这是我认为的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我还信奉一个观点,就是:孩子,首先是我们的孩子,然后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孙辈。孩子监护权是父母的,教育权也首先在父母这里。
  这是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夫妻之间教育观念不一致怎么办?
  但我很纳闷,教育观念不就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吗?三观不一样,怎么会在一起呢?
  所以,关键不是在家庭中彼此想着占对方的上风,而是,如何做到接纳对方。爱,不是占有,不是控制,不是附庸,而是在有独立自我的基础上,双方互相接纳,接纳完整的对方,包括他不足的那个方面。这才是现代人,才是现代家庭,才是现代父母。
  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就基本上破除家长制了。不要再成为那个“爱你所以折磨你”的爸爸妈妈。尊重孩子的意志爱好,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罗伯特议事规则,建立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家庭环境——这都需要从孩子小的时候便开始,不要用威权去慑服孩子,而是要说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坚持说理。   夫妻关系也一样,要把我们自己真实的想法,开诚布公地跟对方提出来。
  第三个层面:认识教育的变革。
  关于教育的变革,其实我想谈的是有限的,就是父母自己可以触及的教育。我们可以尝试,用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视野,来看待教育。这个时候,你的孩子,可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举个例子,有个做电脑游戏的公司(其实是个软件公司)叫埃尔特,最近有向在線教育转型的一些努力。埃尔特的老板叫张释文,我们叫他 “机器猫”,他曾经跟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埃尔特公司里现在最厉害的美工设计师,其实是个厨师。他在去埃尔特公司做美术设计之前,做了6年的厨师。他的爸爸妈妈就是这么设计的,让他学厨师。按照我们长辈的意思,家财万贯,不如薄技随身,这样,这位最棒的美术设计师,苦逼地做了6年厨师,直到 “机器猫”同意他入职。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我自己。我第一年大学没考上,我妈认为,我可以去做木匠。嗯,我其实很喜欢做木匠,做木匠也不错,现在,绍兴,做家装的木匠,一个技术口碑比较好的工人一个月可以挣两三万,也算高收入了。但我现在就是一个中年下岗的loser(失败者),成了一个靠儿子吃饭的人。
  再举一个例子。小说家余华,他爸爸是一个县级医院的院长,他给余华安排的工作是做牙医。后来,余华成了小说家。
  就是说,如果我们仍是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按部就班培养我们的孩子的话,我们的孩子将如何在未来的这个世界上自处呢?还好我妈30年前没有让我去学炸爆米花,这个职业,现在已经消失了,那我得进博物馆了。
  所以,只有一个原则,就是,未来是不可知的,而我们父母需要的是,守护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权利。
  郭初阳很久以前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叫作:为尚未到来的社会培养新人。
  “机器猫”最近在北京LIFE峰会做了一个主题演讲,标题叫作:寻找不存在的人。
  我认为,这两个演讲侧重点虽然不一样,但是核心意思是一致的,我也持这样的看法:教育是要面向一个不可知的未来,所以让孩子们保有学习力才最重要。
  总而言之,父母觉醒,在教育变革这个层面,就是要建立崭新的教育观,不要再把你的孩子往公务员的唯一道路上赶,你要做爱学习的父母,要有面向未来的教育视野。
  关于儿童教育,我从不认为有什么人生的起跑线。但是,你有面向未来的眼光,你有开放的教育视野,那么你家的孩子,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
  每次,我看到熊父母勒令孩子背起沉重的书包,假日里的时间完全被应试教育的培训班填满的时候,我都忍不住邪恶地喜悦,因为,我家娃跟他的小伙伴们,要么在打枪战游戏,要么在骑自行车,要么在游泳,要么在外地旅行,要么在参观博物馆……如果真有这个起跑线的话,那么,这群小伙伴们,已经赢在起跑线上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面向未来的教育的原因。
  比如粲然的“三五锄”,这个小小的家庭幼儿园就是这么一个教育的场合,是我们所赞同的理念的一次可贵实践。请记住,不是实验,是实践。“三五锄”的课程,都是可见的,我曾经背地里表扬粲然,说她文学青年出身,从来没有混迹教育圈,对课程这个词就是什么概念也不甚了然。但是,你看“三五锄”的课,尤其是讲天津大火那次,非常到位,我竟然不争气地眼圈红了又红。粲然的见识、气度、眼光,以及从事实中表现出来的对儿童课程的理解,比那些教育圈里面牛哄哄的不知道高明多少,完全不在一个话语体系里面了。
  最后一个层面:社会参与。
  这个社会参与表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我们自己。教育当然是社会化的一个过程。我们不可能不跟社会发生关系。那么,这里有一个逻辑,是可能成立的:做好自己,然后建立一个好的家庭,就是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你的社会责任。
  这个逻辑听起来跟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好像很接近,其实有本质的不同。儒家的修齐治平,是要内圣外王,他的诉求是成为柏拉图所谓的哲人王,诉求是成为一个权威。而我们的自我认识,是要建立一个自我理性,认识到虽然我们是这个大时代的小人物,是一个普通的公民,但有自己的公民责任,而非小时代里面的大人物。这个诉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儒家要成圣,而我们要成为正常的普通人。说句题外话,我觉得任何享受别人崇拜的人,任何将自己看作权威,喜欢被顶礼膜拜的人,都有“病”。
  这个社会化的过程,在我们对孩子的诉求来看,现在貌似有点超前,但这就是作为一个知识者、作为一个有教育视野的教育者所应该拥有的前瞻性。
  至少我们不是要培养一个非社会主流的孩子,更不是一个反社会的人,而是一个在现在看起来比较有前瞻性,而未来将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引领未来时代变革的人。当然,我们也不是一定指望着望子成龙,而是希望他做最好的他自己。
  四
  在北京LIFE峰会的家庭教育沙龙结束时,我最后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育儿是一次自我疗愈的旅程;第二句是: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这是我非常真实的感受,这也是我特别特别感激孩子来到我的世界的原因。
  今天呢,我还想讲另外一句:我们所改变的世界,是孩子们的未来。这句话是罗大佑的歌词,歌名叫作“未来主人翁”。
  这让人想起巴顿将军一番话。有人问巴顿将军,为什么要去参加二战,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巴顿将军说:我不想将来孙子在我膝盖上,问我,爷爷,二战的时候你在干嘛。而我也不想回答:二战啊,那时候爷爷在掏大粪。
  我们每一个父母都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上,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太多了,爱是恒久忍耐而又有恩赐,可是面对这个世界我们可以做什么?
  唯一的自我拯救是什么呢?就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从实事当中,去收获我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我们要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我们一定要做足够好的爸爸妈妈。当我们的孙子孙女在我们的膝盖上嬉戏玩耍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很自豪地跟他们说:孩子,爷爷奶奶曾经努力过了,那美好的仗,我曾经打过,你的爸爸妈妈是自由的,你也是自由的。
  (蔡朝阳,知名教育专家、图书策划人、书评人。2010年《时代周报》影响中国社会进程100人之十大教育工作者,2012年《新京报》年度致敬教育书《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作者。著有《阅读抵抗荒诞》《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为什么不能把所有东西买回家》《但得爱书人似我》等。)
其他文献
摘要:如果把《作者之死》和《从作品到文本》看作巴尔特Ⅱ期的话,在那之前的“叙事结构分析”则是巴尔特工期,在那之后的《罗兰·巴尔特自述》《恋爱絮语》和《明室》等则可视为巴尔特Ⅲ期。巴尔特工期和Ⅱ期之间有个世界观认识上的断层。主客二元论在巴尔特Ⅱ期遭到否定,巴尔特Ⅲ期则明确了巴尔特Ⅱ期在否定主客二元论之后具体开拓出什么样的世界观。巴尔特最终所到达的世界观和目前日本国内引领文学研究和语文教育的第三项理论
期刊
摘 要:保持自发自为的阅读兴趣,可以让一个人在求知之路上走得更远。情感的濡染,负责任的态度,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无差别的博大之爱,以人类文明的最优秀成果引导学生,是苏祖祥对教育的理解和践行。“写作不是写作文”,真正的写作不是炮制八股腔、程式化的应试作文,也不是心灵鸡汤的煽情蛊惑。“语文不是语文书”,意在指出语文的真功夫在语文课本之外。纵观苏祖祥的教育实践、教育阅读与写作,可以看出他逐渐走出眼高手低的
期刊
摘 要:中国孩子学业负担普遍越来越重,主要有法治、文化、国情、机制和时代的原因,各个原因之间存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情况,其中法治原因是根本。对比中美课堂讲落实的差异,可见教育观念、教育策略的不同,而法治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更加注重法治建设,逐步提高法治水平,同时加快文化转型、机制完善等。另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坚持永远第一任、主导性适应、非智力培养、学习的革命、有机性补充和向未来发展。  关
期刊
摘 要: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从某种角度说,就是一部中国的文化史。汉字文化课程,是以文化视野为切入点,以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根基,它绝不是仅仅局限于让儿童掌握汉字的读、写,而是和儿童的文化启蒙、心理发展、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结合在一起的。汉字文化课程的研究应当是扎根课堂的行动研究。  关键词:汉字文化 课程 开发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
期刊
摘 要:如何改进教學方法,达到优良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以一节《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公开课为例,抓住平时课堂教学点滴,深入进行教学反思,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点及面,深化延伸,重塑教学过程,深入浅出,演绎精彩。  关键词:抛物线 教学重塑 教学反思
期刊
摘 要:“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物理习题教学过程中,依托“互联网+”资源平台,利用课前教学准备、学生在线预习、课堂互动探究、课后在线交流提升、在线检测评价等实施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教学效果更加切实高效。  关键词:互联网+ 物理习题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互联网+物理习题”可定义为:在大数据、云计
期刊
摘 要:大多数中小学生不仅缺少作者意识,还缺少读者意识,使“我是谁”“为谁写”“写何为(写了做什么、写成什么样)”成为难题和痛點,导致很多学生不会写、不愿写、写不好的现象。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要通过自我确认、共情同在、边写边改、一举多得四项举措,在多个维度构建作者意识和读者意识,促成“个体的人的自我实现”和“人与世界的友好交往”。  关键词:作者意识 读者意识 写作 多维构建  写作是语文课程中重
期刊
摘 要:读常立的《很久很久以后》是一次愉悦、神奇的登山之旅,各棵趣味树的密叶中闪烁着珍奇的智慧果。它们是不同寻常的果子,既富含人类精神、情感的元素性秘密,又引导你对现实、自我主动反思,寻求更完美的人生。薄薄一本书,集游戏性、创造性、精神深广性于一身,还有各种混搭的桥段、元素,成就了它的先锋品格。  关键词:常立 童话 先锋文学  读常立的《很久很久以后》,是一次愉悦、神奇的登山之旅。他用时光飞船把
期刊
摘 要:现当代中国教育涌现许多颇有建树的教育家,选取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斯霞、李吉林这五位大家,重温他们独树一帜的重要教育思想,如陶行知的“解放儿童”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叶圣陶的“不教之教”思想、斯霞的“童心母爱”思想以及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思想,考察这些思想对于当今核心素养教育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教育家 教育思想 核心素养教育  斯霞:童心母爱育苗人  (一)像斯霞那样,做核心
期刊
时间过得好快——  当年那个扎着两个辫子的小女孩,忽闪着眼睛,充满崇敬地望着眼前这位来自外校的监考老师。据女孩的老师告诉她,这是一位特级教师。特级教师是什么样子呢?不高的个子,齐耳的短发,还戴着一副眼镜,这就是特级教师吗?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如此朴素的样子就像是一位和蔼的长者。她正站在这个小女孩的毕业考场上叮嘱这一班学生:“你们认真答题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说罢,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