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构建厚实灵动的课堂,才能引领我们的学生愉悦地步入语文学习的精神殿堂,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真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得其形,更要得其神。只有神形兼备,才能构建厚实灵动的课堂;只有构建厚实灵动的课堂,才能引领我们的学生愉悦地步入语文学习的精神殿堂,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在文化厚积与智慧薄发中构建厚实灵动的课堂
语文教师的自我积淀尤为重要。只有积淀,才能使教师的人格胸襟、思想智慧、才华学识达到相当的高度;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扮演好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铸造,才可能具有丰厚的思想文化底蕴、丰富渊博的学识和从容应对的大家气度,才有构筑厚实灵动的课堂的可能。
自我积淀有效途径是阅读。阅读,使我们的职业生命纯粹而美丽。在名著营造的精神殿堂里,在与大师睿智的对话中,在宁静淡泊的心境里,我们得以挣脱琐碎事务的纷扰,倾听灵魂深处的诉求,静思人性的美丑善恶,感悟自然的多样和谐……一本本充满智慧的读本,就像一个个充满仁爱的哲人,面含微笑地帮助我们修缮知识结构、调整价值取向、积聚人格力量、提升生命质感,使我们获得了佛一般的胸怀、水一般的性情,让我们拥有了看待职业与生活的高度。我们应当感谢名著,是它们培育了语文老师的精神——人文精神!在这盏明灯的恩泽下,我们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是课程,信手拈来、旁逸斜出即成风景,语文课堂成了师生情感交汇的入海口,成了师生探索未知、追问永恒的天空,成了师生展示才情、挥洒青春的舞台。
要构建厚实灵动的课堂,教师除了要有厚实的文化底蕴,还需要有教学智慧。在预设与生成面前,如果我们没有对教学内容的正确认识与把握,缺少“思想”和“智慧”,课堂教学内容就得不到正确的诠释和有效的演绎,我们就不可能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因此,语文教师要善用教学契机,用智慧和激情构筑灵性课堂,使每一处预设如行云流水,每一次生成都浑然天成,为死板机械、了无生机的课堂注入灵性之水,让生命之花灿然绽放。
二、在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中构建厚实灵动的课堂
要构建厚实灵动的语文课堂,就要做到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充分预设是形成教学厚实的前提,动态生成则是课堂灵动的必由之路。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厚实,越灵动。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如果没有充分的“预设”作铺垫,教师就不能高屋建瓴地审视教材,就难以准确细致地把握学情,也就谈不上课堂的动态推进,更不会有精彩生成。
教学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师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新的理解和感悟不断出现并相互启发,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经常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这时候,如果按照预先固定的路线实施“硬操作”,可能会与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许多“美丽的图景”失之交臂。因此,教师不能机械照搬预设方案,而应该把各种生成作为教学资源加以科学筛选、合理整合、充分利用,促使课堂教学步入精彩之境。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科学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厚实灵动也就无法实现。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那种片面强调“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必要预设的做法,只会造成教学 “灵动有余而厚实不足”,课堂就会“无序”“浅薄”。
三、在深层涵泳与诗化解读中构建厚实灵动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思维放飞、智慧开启、身心愉悦的地方。诗意的语文理念,如诗如画的教材,最终须由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去体现,这就需要“灵性的课堂”。“灵性的课堂”是诗化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故都的秋》时,为了让学生体味作者写那秋槐的落蕊铺得满地给人一种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体味那秋蝉衰弱的啼唱引起人的点点哀思,引出陆游的诗句“槐花落尽桐荫薄,时有残蝉一两声”和李煜的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优美的诗句词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让学生于诗意中去感悟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审美情趣。诗词的巧妙引用,让教学灵性飞动,令课堂“诗”意盎然。诗意荡漾的课堂,便如一泓清泉,浸润着学生的心田。
笔者也有多次这样教学体验。在教学《泪珠与珍珠》时,我设计了一个“品味人生”的教学环节:“泪珠晶莹透亮,浸润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你有过动情的流泪体验吗?你对眼泪有过深刻的感悟吗?请以泪珠为话题,用你最美的语言写一两句话。”并即兴写了几句以作激趣:“泪是黄昏泣雨,泪是雪地梅开”“泪是孤星伴月,泪是雁逝长空”“泪是母亲眼角的那串思念,泪是父亲心头紧锁的那声叹息”“泪是人生的晨露,它抖落黑夜的迷茫,闪亮黎明的希望”。结果课堂上学生激情高涨,跃跃欲试,佳句迭出。诗意的课堂,让想象飞越,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成就了灵性的课堂。
教师诗意的语言仿佛是流淌在学生心头的音乐,能唤起学生久已沉寂的感觉。语文插上诗意的翅膀,就能载着年轻的心飞向那想象的蓝天,感受那浩渺的澄净,思索那生命的本质。在深层涵泳与诗化解读中,语文课将变得厚重灵动,语文才得以真性回归。
教育的成败在课改,课改的成败在教师。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得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我们语文教师要担起责任,负起重任,不断提升自己,用丰厚的底蕴、高超的智慧、宏阔的资源、远大的境界,构建厚实灵动的课堂,为学生撑开一片蔚蓝的天空,让语文课改步入佳境。
(编辑:陈岑)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真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得其形,更要得其神。只有神形兼备,才能构建厚实灵动的课堂;只有构建厚实灵动的课堂,才能引领我们的学生愉悦地步入语文学习的精神殿堂,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在文化厚积与智慧薄发中构建厚实灵动的课堂
语文教师的自我积淀尤为重要。只有积淀,才能使教师的人格胸襟、思想智慧、才华学识达到相当的高度;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扮演好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铸造,才可能具有丰厚的思想文化底蕴、丰富渊博的学识和从容应对的大家气度,才有构筑厚实灵动的课堂的可能。
自我积淀有效途径是阅读。阅读,使我们的职业生命纯粹而美丽。在名著营造的精神殿堂里,在与大师睿智的对话中,在宁静淡泊的心境里,我们得以挣脱琐碎事务的纷扰,倾听灵魂深处的诉求,静思人性的美丑善恶,感悟自然的多样和谐……一本本充满智慧的读本,就像一个个充满仁爱的哲人,面含微笑地帮助我们修缮知识结构、调整价值取向、积聚人格力量、提升生命质感,使我们获得了佛一般的胸怀、水一般的性情,让我们拥有了看待职业与生活的高度。我们应当感谢名著,是它们培育了语文老师的精神——人文精神!在这盏明灯的恩泽下,我们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是课程,信手拈来、旁逸斜出即成风景,语文课堂成了师生情感交汇的入海口,成了师生探索未知、追问永恒的天空,成了师生展示才情、挥洒青春的舞台。
要构建厚实灵动的课堂,教师除了要有厚实的文化底蕴,还需要有教学智慧。在预设与生成面前,如果我们没有对教学内容的正确认识与把握,缺少“思想”和“智慧”,课堂教学内容就得不到正确的诠释和有效的演绎,我们就不可能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因此,语文教师要善用教学契机,用智慧和激情构筑灵性课堂,使每一处预设如行云流水,每一次生成都浑然天成,为死板机械、了无生机的课堂注入灵性之水,让生命之花灿然绽放。
二、在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中构建厚实灵动的课堂
要构建厚实灵动的语文课堂,就要做到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充分预设是形成教学厚实的前提,动态生成则是课堂灵动的必由之路。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厚实,越灵动。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如果没有充分的“预设”作铺垫,教师就不能高屋建瓴地审视教材,就难以准确细致地把握学情,也就谈不上课堂的动态推进,更不会有精彩生成。
教学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师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新的理解和感悟不断出现并相互启发,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经常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这时候,如果按照预先固定的路线实施“硬操作”,可能会与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许多“美丽的图景”失之交臂。因此,教师不能机械照搬预设方案,而应该把各种生成作为教学资源加以科学筛选、合理整合、充分利用,促使课堂教学步入精彩之境。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生成,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科学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厚实灵动也就无法实现。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那种片面强调“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必要预设的做法,只会造成教学 “灵动有余而厚实不足”,课堂就会“无序”“浅薄”。
三、在深层涵泳与诗化解读中构建厚实灵动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思维放飞、智慧开启、身心愉悦的地方。诗意的语文理念,如诗如画的教材,最终须由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去体现,这就需要“灵性的课堂”。“灵性的课堂”是诗化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故都的秋》时,为了让学生体味作者写那秋槐的落蕊铺得满地给人一种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体味那秋蝉衰弱的啼唱引起人的点点哀思,引出陆游的诗句“槐花落尽桐荫薄,时有残蝉一两声”和李煜的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优美的诗句词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让学生于诗意中去感悟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审美情趣。诗词的巧妙引用,让教学灵性飞动,令课堂“诗”意盎然。诗意荡漾的课堂,便如一泓清泉,浸润着学生的心田。
笔者也有多次这样教学体验。在教学《泪珠与珍珠》时,我设计了一个“品味人生”的教学环节:“泪珠晶莹透亮,浸润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你有过动情的流泪体验吗?你对眼泪有过深刻的感悟吗?请以泪珠为话题,用你最美的语言写一两句话。”并即兴写了几句以作激趣:“泪是黄昏泣雨,泪是雪地梅开”“泪是孤星伴月,泪是雁逝长空”“泪是母亲眼角的那串思念,泪是父亲心头紧锁的那声叹息”“泪是人生的晨露,它抖落黑夜的迷茫,闪亮黎明的希望”。结果课堂上学生激情高涨,跃跃欲试,佳句迭出。诗意的课堂,让想象飞越,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成就了灵性的课堂。
教师诗意的语言仿佛是流淌在学生心头的音乐,能唤起学生久已沉寂的感觉。语文插上诗意的翅膀,就能载着年轻的心飞向那想象的蓝天,感受那浩渺的澄净,思索那生命的本质。在深层涵泳与诗化解读中,语文课将变得厚重灵动,语文才得以真性回归。
教育的成败在课改,课改的成败在教师。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得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我们语文教师要担起责任,负起重任,不断提升自己,用丰厚的底蕴、高超的智慧、宏阔的资源、远大的境界,构建厚实灵动的课堂,为学生撑开一片蔚蓝的天空,让语文课改步入佳境。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