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冬已至,能经常吃上新鲜蔬菜是让人高兴的事儿。如果蔬菜更安全、便宜,百姓会更加欣慰;而一旦出现非正常天气,菜价起伏较大,对百姓餐桌的影响也更明显。
目前,基于国家层面的蔬菜预警机制还没有建立。靠天收成、靠天吃菜,依旧是菜农及老百姓心头上的无奈。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冷下去,今年的菜农们是否做好了抗击严寒的准备?老百姓能否吃上新鲜又价廉的蔬菜?为此,记者在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省寿光市进行了实地调查。
菜价“过山车”
亚洲最大的蔬菜交易平台——寿光蔬菜物流园占地3000亩,国内各类蔬菜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并由这里发往全国。仅发往北京的蔬菜,每天近100万公斤,占据了北京蔬菜市场的半壁江山。寿光的菜价一动,不仅关系着首都百姓的吃饭问题,也牵动着全国民众的心。
12月8日,物流园内的黄瓜价格较之前有了很大变化,由一周前的1元每斤涨至目前的4元每斤。
“价格再高也没用,一个大棚里收不了几十斤黄瓜。”
“还不如前几天价格低的时候呢,至少一天还能卖上几百斤,薄利多收也能换钱啊,这可好……”
早晨六点,天蒙蒙亮,在寿光市孙家集镇上,菜农们在飘着雪花的村头,一边卖着收成锐减的黄瓜,一边议论着这几天的菜价。
大棚菜和“大田菜”(应季的不需大棚内种植的蔬菜)是菜市场现存的两类菜。寿光不仅大量种植大棚菜,同时也在种植“大田菜”。寿光汽车站周围的全福元超市内,生姜的价格是2元,前来购买蔬菜的市民都知道,秋末冬初,寿光“大田菜”里收获的生姜价格甚低,“只要你需要姜,就可以到地里来挖。”
寿光和附近的昌邑是生姜的主产地,占全国生姜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今年生姜种植面积激增,产量又好,“但人工成本非常高,一天下来每人要二百多元,找五六个人,把地里收的生姜卖出去,和人工成本基本持平。”寿光市洛城镇安平村的张爱社在储藏了大量生姜的地窖前,一边盖着草帘子一边对记者说。
造成菜价高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菜农的收成;二是流通流域的成本;三是超市或菜市场的影响。菜农在生产领域的境遇是源头,但非正常的天气更令菜农沮丧。
冰冻时全国调菜
12月8日是山东省寿光市连续雨夹雪天气的第四天。持续的阴雨天使蔬菜大棚缺乏阳光照射,对蔬菜影响很大。小黄瓜瓜纽容易脱落,中等大小的黄瓜生长也很慢。
过去一周,造成黄瓜价格巨变的主要原因正是雨夹雪天气。
12月9日,寿光一整天都在下雪。下午4点,稻田镇北董村的董锡强和妻子拿着长长的笤帚和木耙在大棚上扫雪,“不知道晚上是否还要下雪,先把积存的雪清扫掉。”董锡强站在高高的大棚上喊着,脸冻得通红,棉帽上沾满了雪花。生产自救是菜农遇到非正常天气能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从今年十月份以来,天气状况总体良好,大棚蔬菜产量较大,其菜价相对往年便宜不少。只是近几天连续阴天,蔬菜价格稍有上扬。”寿光市商务局董俊涛主任指着商务部网站的寿光蔬菜指数分析。
进入12月第一周,菜价指数仅上涨5个点,属于正常范围,因为“大田菜”也消化得差不多了。从供求量上来看,蔬菜已进入冷冻季节,其中广东、海南和云南等地的蔬菜成了寿光外来菜的主要构成部分。
从运输渠道来看,中国南部地区一旦发生冰冻自然灾害,对寿光蔬菜物流园影响巨大。即便是现在南方没有发生冰冻灾害,路上的运输成本也在大幅度增加。
“目前,物流园内的豆角、尖椒、苦瓜等大都是从广东、海南、云南采摘后运输到寿光的,再由这里发往全国各地。3年前的冰冻自然灾害发生时,物流园内南方菜供应严重不足,寿光当地又很少种植大棚菜。很高的菜价自然会影响到全国。”寿光蔬菜物流园的蔬菜交易管理部张南经理在蔬菜市场谈及3年前的经历,记忆犹新。
那种恶劣的天气,不仅影响到蔬菜运输,也会使南方省份的蔬菜产量骤降。极少量的南方产地蔬菜来到寿光物流园,其价格自然会攀升不少。
冬季,寿光大棚种菜的成本要比广东、海口等地室外种菜成本高许多,因此,天气的影响自然无法回避。
“如果寿光大棚内种植豆角、尖椒、苦瓜,成长周期长,不如从南方运来的便宜。寿光本地生长的这类菜,自然就卖不上价钱,因此寿光菜农也不愿意种。”寿光商务局国内贸易科科长王智增很有体会。
此外,大棚的造价成本也不容菜农有一丝麻痹。“我弟弟分别建造了110米和60米长的两处大棚,一次性投入达22万。平均下来,塑料大棚内,每平方米需要1100元。种什么菜可不是儿戏的事。” 王智增补充道。
多年从事蔬菜物流管理的张南经理说,物流园的蔬菜一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最近销售旺盛的豆角、尖椒、苦瓜来自南方,马铃薯则来自内蒙,大白菜来自东北三省;另一部分蔬菜则是寿光本地生产。
寿光现有84万亩蔬菜,40万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在蔬菜产业链条中,有全国第一家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
科技编牢菜篮子
连续四天的雨夹雪天气,使得寿光市农业局的工作人员更忙了。
“我们正在孙家集蔬菜园区进行技术服务,刚刚帮菜农安装了七盏LED补光灯,待会儿去看看另一个蔬菜园区的沼气灯效果如何。在这阴雨天里,进行补光照射是非常有必要的。” 农业局长杨维田在电话那端说。
积极推行新技术是确保大棚蔬菜丰收的有效办法。近些年,寿光在新建的大棚墙壁上,应用了一种“毛细管网”技术,通过太阳能提升水温,经墙壁慢慢渗透到蔬菜根部的土地里,以提高土地温度,使农作物在非正常天气下正常生长。
“辣椒上出现了红褐色斑点,是啥病?”
“这不是病虫害,是你施肥不当造成的。像辣椒、茄子等茄科植物对钙的需求高,应补充二价离子钙。”
这是寿光市农业局远程视频室内的一段对话。网上提问的是稻田镇的一位菜农,坐在电脑前回答问题的是植保站的高级农艺师魏风彩。用视频给蔬菜“把脉开方”成了寿光农民种菜的常事。菜农有问题,可以直接拨打“农业110”,农艺师随时给全市菜农答疑解惑,这种做法已经开始延伸至周边十多个市、县、区。
把蔬菜变轻十倍且容易长时间保存的冻干技术,是三元朱村王乐义书记最近大力推广的一项技术。寿光市信义果蔬有限公司投资近2000万,在三元朱村完成了前期投产,预计十天后就可生产。应季“大田菜”的大量上市和便宜的价格,也给蔬菜的深加工提供了条件。冬天里的菜篮子,更需要社会各个阶层都来支持和鼓励。
目前,基于国家层面的蔬菜预警机制还没有建立。靠天收成、靠天吃菜,依旧是菜农及老百姓心头上的无奈。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冷下去,今年的菜农们是否做好了抗击严寒的准备?老百姓能否吃上新鲜又价廉的蔬菜?为此,记者在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山东省寿光市进行了实地调查。
菜价“过山车”
亚洲最大的蔬菜交易平台——寿光蔬菜物流园占地3000亩,国内各类蔬菜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并由这里发往全国。仅发往北京的蔬菜,每天近100万公斤,占据了北京蔬菜市场的半壁江山。寿光的菜价一动,不仅关系着首都百姓的吃饭问题,也牵动着全国民众的心。
12月8日,物流园内的黄瓜价格较之前有了很大变化,由一周前的1元每斤涨至目前的4元每斤。
“价格再高也没用,一个大棚里收不了几十斤黄瓜。”
“还不如前几天价格低的时候呢,至少一天还能卖上几百斤,薄利多收也能换钱啊,这可好……”
早晨六点,天蒙蒙亮,在寿光市孙家集镇上,菜农们在飘着雪花的村头,一边卖着收成锐减的黄瓜,一边议论着这几天的菜价。
大棚菜和“大田菜”(应季的不需大棚内种植的蔬菜)是菜市场现存的两类菜。寿光不仅大量种植大棚菜,同时也在种植“大田菜”。寿光汽车站周围的全福元超市内,生姜的价格是2元,前来购买蔬菜的市民都知道,秋末冬初,寿光“大田菜”里收获的生姜价格甚低,“只要你需要姜,就可以到地里来挖。”
寿光和附近的昌邑是生姜的主产地,占全国生姜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今年生姜种植面积激增,产量又好,“但人工成本非常高,一天下来每人要二百多元,找五六个人,把地里收的生姜卖出去,和人工成本基本持平。”寿光市洛城镇安平村的张爱社在储藏了大量生姜的地窖前,一边盖着草帘子一边对记者说。
造成菜价高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菜农的收成;二是流通流域的成本;三是超市或菜市场的影响。菜农在生产领域的境遇是源头,但非正常的天气更令菜农沮丧。
冰冻时全国调菜
12月8日是山东省寿光市连续雨夹雪天气的第四天。持续的阴雨天使蔬菜大棚缺乏阳光照射,对蔬菜影响很大。小黄瓜瓜纽容易脱落,中等大小的黄瓜生长也很慢。
过去一周,造成黄瓜价格巨变的主要原因正是雨夹雪天气。
12月9日,寿光一整天都在下雪。下午4点,稻田镇北董村的董锡强和妻子拿着长长的笤帚和木耙在大棚上扫雪,“不知道晚上是否还要下雪,先把积存的雪清扫掉。”董锡强站在高高的大棚上喊着,脸冻得通红,棉帽上沾满了雪花。生产自救是菜农遇到非正常天气能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从今年十月份以来,天气状况总体良好,大棚蔬菜产量较大,其菜价相对往年便宜不少。只是近几天连续阴天,蔬菜价格稍有上扬。”寿光市商务局董俊涛主任指着商务部网站的寿光蔬菜指数分析。
进入12月第一周,菜价指数仅上涨5个点,属于正常范围,因为“大田菜”也消化得差不多了。从供求量上来看,蔬菜已进入冷冻季节,其中广东、海南和云南等地的蔬菜成了寿光外来菜的主要构成部分。
从运输渠道来看,中国南部地区一旦发生冰冻自然灾害,对寿光蔬菜物流园影响巨大。即便是现在南方没有发生冰冻灾害,路上的运输成本也在大幅度增加。
“目前,物流园内的豆角、尖椒、苦瓜等大都是从广东、海南、云南采摘后运输到寿光的,再由这里发往全国各地。3年前的冰冻自然灾害发生时,物流园内南方菜供应严重不足,寿光当地又很少种植大棚菜。很高的菜价自然会影响到全国。”寿光蔬菜物流园的蔬菜交易管理部张南经理在蔬菜市场谈及3年前的经历,记忆犹新。
那种恶劣的天气,不仅影响到蔬菜运输,也会使南方省份的蔬菜产量骤降。极少量的南方产地蔬菜来到寿光物流园,其价格自然会攀升不少。
冬季,寿光大棚种菜的成本要比广东、海口等地室外种菜成本高许多,因此,天气的影响自然无法回避。
“如果寿光大棚内种植豆角、尖椒、苦瓜,成长周期长,不如从南方运来的便宜。寿光本地生长的这类菜,自然就卖不上价钱,因此寿光菜农也不愿意种。”寿光商务局国内贸易科科长王智增很有体会。
此外,大棚的造价成本也不容菜农有一丝麻痹。“我弟弟分别建造了110米和60米长的两处大棚,一次性投入达22万。平均下来,塑料大棚内,每平方米需要1100元。种什么菜可不是儿戏的事。” 王智增补充道。
多年从事蔬菜物流管理的张南经理说,物流园的蔬菜一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最近销售旺盛的豆角、尖椒、苦瓜来自南方,马铃薯则来自内蒙,大白菜来自东北三省;另一部分蔬菜则是寿光本地生产。
寿光现有84万亩蔬菜,40万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在蔬菜产业链条中,有全国第一家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
科技编牢菜篮子
连续四天的雨夹雪天气,使得寿光市农业局的工作人员更忙了。
“我们正在孙家集蔬菜园区进行技术服务,刚刚帮菜农安装了七盏LED补光灯,待会儿去看看另一个蔬菜园区的沼气灯效果如何。在这阴雨天里,进行补光照射是非常有必要的。” 农业局长杨维田在电话那端说。
积极推行新技术是确保大棚蔬菜丰收的有效办法。近些年,寿光在新建的大棚墙壁上,应用了一种“毛细管网”技术,通过太阳能提升水温,经墙壁慢慢渗透到蔬菜根部的土地里,以提高土地温度,使农作物在非正常天气下正常生长。
“辣椒上出现了红褐色斑点,是啥病?”
“这不是病虫害,是你施肥不当造成的。像辣椒、茄子等茄科植物对钙的需求高,应补充二价离子钙。”
这是寿光市农业局远程视频室内的一段对话。网上提问的是稻田镇的一位菜农,坐在电脑前回答问题的是植保站的高级农艺师魏风彩。用视频给蔬菜“把脉开方”成了寿光农民种菜的常事。菜农有问题,可以直接拨打“农业110”,农艺师随时给全市菜农答疑解惑,这种做法已经开始延伸至周边十多个市、县、区。
把蔬菜变轻十倍且容易长时间保存的冻干技术,是三元朱村王乐义书记最近大力推广的一项技术。寿光市信义果蔬有限公司投资近2000万,在三元朱村完成了前期投产,预计十天后就可生产。应季“大田菜”的大量上市和便宜的价格,也给蔬菜的深加工提供了条件。冬天里的菜篮子,更需要社会各个阶层都来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