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真正算得上一节好课呢?从教十多年了,这个问题也困惑了我十多年。对于这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对何为一节好的语文课,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三点。
一、一个真实的课堂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课堂。但是在实际日常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公开课展示,还是优秀课评选,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一种“默契”:那就是一堂语文课各个环节齐全,且环环相扣,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配合无可挑剔。如此,听课的人便赞不绝口。每次面对此情此景,我头脑中常常会闪过一个念头:这是真实的课堂吗?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表现得很优秀,每个教学环节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似乎根本不必考虑随时会出现什么新问题,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平和超强的能力:教师无论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总能回答得准确无误,甚至一字不差;教师无论有什么指示和要求,学生都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图和教学的需要,迅速并且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些现象,其实已经表明这类语文教学完全丧失了它的真实性,有明显作秀的成分。这样的公开课其可信度有多高,其可行性有多大,我们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心里都清楚。正常情况下,学生是不具备这样高的水平和这么强的能力的。这一定是讲课教师由于担心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在课前刻意进行过多次“彩排”以达到课堂公开展示时的惊人效果。我认为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学课堂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哪怕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那也是极富有价值的,课堂教学中的真实要比经过雕饰的完美更具有实用价值。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急中生智,对症下药,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而那种作秀的完美,永远也找不到真实的缺憾。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好课”也许将永远有一种缺憾美!
二、一个参与的课堂
一节好的语文课还必须是师生都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这就说明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师生都是课堂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教师要“导”好,学生要真正体现主体地位,两者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没有教师的主导性参与,课堂将会是一盘散沙;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参与,课堂将会流于作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基本理念。所以,一节好的语文课也要求必须真正地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以富有创新性和自主性的主体意识来积极参与课堂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体会到进步、成功的快感,他们的心灵和智慧能获得彻底的解放。当然,学生这样的参与绝不是放羊式的随意,而在于师生为伴,共同探究,创新交融。这样的参与是把学生对文学的真正理解和由衷爱好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这样的参与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掌握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参与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自主参与的成就感,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意。学生一旦有了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有了自由学习的空间,有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那蛰伏在心灵深处的灵感便会喷薄而出。但是这种理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往往难以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常被教师的主导地位所抑制,太多的课堂规矩以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经常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他们便失去了释放天性的平台。如此,学生的手脚被束缚了,思想被禁锢了,童真被抑制了,于是许多时候他们只能在按部就班的课堂模式下亦步亦趋,表现得很被动。这样的语文课决然不会是一节好课。
三、一个有效的课堂
一节好的语文课还应该是一个有效的课堂。这里说的有效,是针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获得长足有效的进步。因此,我们评价一节语文课时,必须以有效性为基础,以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依据。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的发展必须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他们的主体实践活动和自身的努力过程来获得。那种无需学生付出任何努力就能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课堂,表面上看很精彩,其实很失败。这样的教学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它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换言之,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这节课要学的知识和技能,也就不需要教师再做无用功了。教师这样的作秀,恰恰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也是在浪费学生宝贵的青春。
恰恰相反,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在引导和带领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与解决疑惑时,尽管时断时续、历经几番波折,甚至互相争论,但最终使学生由“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课堂显然不够完美,但我们却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是能使学生得到进步的,是一节好的语文课。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一个真实的课堂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课堂。但是在实际日常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公开课展示,还是优秀课评选,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一种“默契”:那就是一堂语文课各个环节齐全,且环环相扣,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配合无可挑剔。如此,听课的人便赞不绝口。每次面对此情此景,我头脑中常常会闪过一个念头:这是真实的课堂吗?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都表现得很优秀,每个教学环节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似乎根本不必考虑随时会出现什么新问题,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平和超强的能力:教师无论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总能回答得准确无误,甚至一字不差;教师无论有什么指示和要求,学生都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图和教学的需要,迅速并且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些现象,其实已经表明这类语文教学完全丧失了它的真实性,有明显作秀的成分。这样的公开课其可信度有多高,其可行性有多大,我们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心里都清楚。正常情况下,学生是不具备这样高的水平和这么强的能力的。这一定是讲课教师由于担心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在课前刻意进行过多次“彩排”以达到课堂公开展示时的惊人效果。我认为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学课堂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哪怕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那也是极富有价值的,课堂教学中的真实要比经过雕饰的完美更具有实用价值。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急中生智,对症下药,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而那种作秀的完美,永远也找不到真实的缺憾。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好课”也许将永远有一种缺憾美!
二、一个参与的课堂
一节好的语文课还必须是师生都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这就说明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师生都是课堂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教师要“导”好,学生要真正体现主体地位,两者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没有教师的主导性参与,课堂将会是一盘散沙;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参与,课堂将会流于作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基本理念。所以,一节好的语文课也要求必须真正地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以富有创新性和自主性的主体意识来积极参与课堂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体会到进步、成功的快感,他们的心灵和智慧能获得彻底的解放。当然,学生这样的参与绝不是放羊式的随意,而在于师生为伴,共同探究,创新交融。这样的参与是把学生对文学的真正理解和由衷爱好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这样的参与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掌握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参与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自主参与的成就感,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意。学生一旦有了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有了自由学习的空间,有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那蛰伏在心灵深处的灵感便会喷薄而出。但是这种理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往往难以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常被教师的主导地位所抑制,太多的课堂规矩以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经常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他们便失去了释放天性的平台。如此,学生的手脚被束缚了,思想被禁锢了,童真被抑制了,于是许多时候他们只能在按部就班的课堂模式下亦步亦趋,表现得很被动。这样的语文课决然不会是一节好课。
三、一个有效的课堂
一节好的语文课还应该是一个有效的课堂。这里说的有效,是针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获得长足有效的进步。因此,我们评价一节语文课时,必须以有效性为基础,以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依据。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的发展必须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他们的主体实践活动和自身的努力过程来获得。那种无需学生付出任何努力就能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课堂,表面上看很精彩,其实很失败。这样的教学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它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换言之,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这节课要学的知识和技能,也就不需要教师再做无用功了。教师这样的作秀,恰恰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也是在浪费学生宝贵的青春。
恰恰相反,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在引导和带领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与解决疑惑时,尽管时断时续、历经几番波折,甚至互相争论,但最终使学生由“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课堂显然不够完美,但我们却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是能使学生得到进步的,是一节好的语文课。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