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师德划“红线”,更应给师德建“绿卡”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ceX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叶晶(1988—),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摘要:近年来,各种虐童、猥亵幼童事件频频曝光,引起公众对教师道德的关注。显然,对此,仅靠行政处罚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师德“红线”,它从何而来;其次,在给师德划明“红线”之后,如何落实就成为关键;最后,应该构建完善的体制与机制,为师德建好“绿卡”。
  关键词:师德;“红线”;“绿卡”
  
  一、师德“红线”从何而来近几年,各种虐童、猥亵幼童事件频频曝光,如幼师猛揪幼童双耳,狂扇女童数十个耳光,等等。虐童事件暴露的是我们看得见的“失德”现象,但还有很多师德滑坡现象是我们看不见的,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尽职尽责,敷衍了事,对上课的内容浅尝辄止,利用课外补习班讲解课堂上没讲的内容。这些事件的发生使得师德建设问题,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少数教师的失德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随着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推进力度以及时代环境的巨大变化,人们逐渐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评价标准等产生了困惑和质疑[1]。甚至有学者提出教师职业道德只是一种底线道德,主张关注教师职业道德的普适性和低调性,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只需要起码的规范要求来确保教师教育行为的道德性[2]。
  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多种多样,到底要对哪些行为加以调整?师德“红线”该从何而来?划一的、过于理想化的、没有分层要求的师德建设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3]。
  2013年11月29日,教育部官网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十余项教师行为属于“违反师德”的行为,如骚扰学生、遇突发事件不保护学生人身安全、收礼或有偿补课等,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试图把所有教师职业行为都纳入调整范围并不现实,于是《办法》只对目前社会上关注度比较高、已经严重影响教师队伍整体形象的教师职业行为加以调整。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给师德划“红线”,是对师德底线的一种规定。
  《办法》中提到的十余项教师“失德”行为,其产生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用一刀切的方式给师德划“红线”,是否合适呢?
  例如,《办法》中规定,侮辱、歧视、孤立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教师要接受处罚。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怎么来判断教师的某些做法是否属于侮辱、歧视、孤立学生的行为呢?对于“体罚”与“适当惩罚”的法律界定,在我国仍是空白,依旧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待教师的行为用惩罚的手段,合不合适呢?教师从事的是对人的教育,动不动就约束教师的行为,容易让教师整天处于条条框框之中,教学激情消减,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如果教师工作中十余项行为写入《办法》,教师时不时就会犯错,整日担惊受怕,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教师为了不触碰“红线”,都会选择不管不问的工作态度,任不听话、不学习的学生自由发展,这些“不作为”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每个学校的校情不同,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办法》,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以《办法》为基础,结合当地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师德“红线”实施细则,并报教育部备案。
  二、师德“红线”落实才是真家长很支持此次教育部出台的《办法》,但支持的同时也对其能否真正落实产生了担忧。体罚学生、收礼、有偿补课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原因就在于之前出台的措施办法落实不到位。由于很多家长有跟风从众心理,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呢,家长就自愿花钱把孩子送到教师那补习,希望教师多关照孩子。家长也很矛盾,所以不少家长希望此次《办法》不是只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能够落到实处,老问题的根治关键在于落实。
  《办法》实施的对象是中小学教师,他们也希望此《办法》能将那些“害群之马”驱出教师队伍,减少对整个教师队伍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把《办法》落到实处,在这一点上,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同时也要媒体等社会各界对《办法》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教育部此次设“师德红线”,出现问题教师会受到警告、记过甚至开除的处分,但实际操作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如教师收取家长送的财物,如果送礼的家长不举报就没有办法进行查处;对于教师的有偿补课行为,家长也好,学生也好,都是自愿的,有关部门也无法调查。至于教师体罚学生、骚扰学生的行为,就更不好一一举证了。师德有问题,靠法律手段彻底解决,是不现实的想法。适度的法律约束可能会达到较好的效果,但事事都用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禁止,往往会因为缺乏可操作性而事与愿违。
  三、以完善体制与机制为师德护航育人先育师,师德也需要教育,需要培养。给师德划“红线”,更应给师德建“绿卡”。也就是说,构建和完善师德的体制、机制,才能为师德护航。给师德划“红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师德建设,划“红线”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应加强师德的体制、机制建设,做好长远规划和短期安排。
  1发挥学校文化“固本”作用,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氛围
  加强师德建设,我们不能仅用行政管理方法推进,只依靠划“红线”是不行的。师德 “治标”的问题是学校通过师德教育、管理能够解决的,而“固本”的问题则需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考虑了。师德融合了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师德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序的学校管理和优秀的校园文化都会对教师的行为举止起到规范作用,对师德的建设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强师德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要给教师树立起先进师德典型,发挥先进师德典型的榜样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讲座、网络等宣传手段和载体,大力宣传先进的师德模范事迹。对于学校内的“三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推荐、及时宣传,发现一个、推荐一个、宣传一个、奖励一个,营造人人尊重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校园氛围[4]。
  2把制度建设视为根本之道,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
  我们知道,对违反师德行为的教师单纯地予以处分,并不能达到禁止杜绝的效果。当前一些违反师德行为的出现,除了教师个人的品质、道德方面有问题之外,相关制度的缺失才是其主要原因。教师有偿补课现象屡禁不止,与部分学生家长希望通过花钱补课提高成绩有关,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学校教学质量存在差异,优质教学资源配置不均。所以说,要维护教师职业道德,处分只是一种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各类制度的建设。
  教师的自我约束与外界的监督相结合,才可以让“德师”不断涌现、起带头示范作用,让“失德”无处可遁。对师德的监督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处、工会、教师代表大会及学生代表大会等应对教师师德行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评估。同时要大力支持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师德建设进行监督和评议[5]。虽然监督机制能警醒教师、督促教师,但这只是一种外在力量,一种辅助方法。只靠外在的监督力量,很容易让师德建设流于形式。要让良好的师德建设成为教师自我修养的一部分,并逐步外化为教师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师德建设的日趋进步。
  3抓师德培养关键期,做好师德培训工作
  对于新任职的教师,学校要抓好师德培养的关键期。把握好这个关键期,教师所能达到的师德水平,将会影响教师未来的发展。学校在进行师德培养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教师师德状况的差异,更多地采用统一安排和个体计划相结合的办法。我国教师的来源由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组成,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需要就职后进行培训。另外,师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对入职后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感悟是教师职业道德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这种感悟和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体会,然后再在实践中检验,慢慢体悟,这样才能提高师德修养水平。将师德列入检查考核范围是必要的,但更需要重视的是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待,引导教师注重道德践行,在具体工作中实现提高道德修养素质的目标[6]。
  4保障合法权益,鼓励积极的师德职业取向
  人是理性的动物,其行为受到思想的支配。要求教师的同时必须要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的合法权益如何保障,鼓励积极的师德职业取向,是师德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其实,从教育发展的长远来看,行政处罚并不是解决师德问题的最好的手段。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与职业幸福感相连。如果教师工资水平偏低,社会地位较差,教师的一些正当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难免部分教师会有抱怨情绪,教学没热情,这种情况下,还要求教师保持高的师德水平,有点不切实际,教师是人,不是神。长此以往,部分教师会为了改善生活而进行有偿补课;换个角度,如果能够及时改善教师的待遇,让教师有幸福感,那么教师就没有理由不把师德建设长记心中,并落实到行动上,师德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李敏,檀传宝.师德崇高性与底线师德.课程·教材·教法,2008(6):74—78.
  甘剑梅.教师应该是道德家吗——关于教师道德的哲学反思.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3):26.
  王毓珣.师德分层:师德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4(12):15—18.
  涂文佳.关于加强师德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职教论坛,2013(5):72—73.
  周玉衡.师德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之路径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13(5):63—66.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李如玮,四川眉山人,博士,北京工业大学电控学院教师,副教授,从事本科生“信息理论基础”课程和研究生“信息理论与编码”课程教学,研究方向:信号处理。摘要:“信息理论基础”是通信的数学理论,其理论和概念讲授起来很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为此,本文在分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以及“信息理论基础”课程的特点后,提出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插入实时实践教学、成果演示以及课后实践的教学方法,帮助
摘 要: 面对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许多人对历史教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但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到底如何有效地实现让学生既要掌握大量信息,又要发展学科能力的目标”仍有困惑。笔者从高三课堂复习的实效性给大家提几点建议:准确理解高考命题精神;辩证看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探讨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 高考命题精神;课标与教材;教学新模式;学法指导  面对新课程改革和
摘 要:对于从普通基础教育升入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教师应努力做到两教衔接,了解底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和查漏补缺普通基础教育时期的知识,扶护自尊,扬起自信,激起自主,因此,教育教学工作隐性分层、有机渗透很有必要。这样可以尽快让其适应职业教学学习课程的变更、教育教学节奏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变换,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衔接;分层;隐性;中职英语  职业教育院校招来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学业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职学生作为社会中的消费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由原来管理相对封闭的初中阶段,一下进入管理相对宽松开放的中专阶段,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化接触日益增多,因此家长在财务上往往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  然而当下,不少中职学生对货币的基础知识缺少了解,对钱财的管理意识薄弱,不能形成正确而合理的消费观
摘要:本文就辅导员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专业成长中的引导作用进行探索,提出同专业背景辅导员可以发挥专业背景优势承担学生专业学习的全面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辅导员;专业引导;同专业背景;电子信息工程  辅导员在大学生引导、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专业学习辅导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之一,从专业辅导来看,具有文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引导就存在
摘要:班风、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做好班风、学风建设是值得深思的课题。独立学院学生自律性差,班风、学风建设的任务大都落在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身上,难度可想而知。班风建设要重文化,学风建设要重制度。辅导员和班主任在班风、学风建设中应相互配合、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化解独立学院班风、学风建设的困局。  关键词:独立学院;危机;班风;学风  一、班风与学风之间的关系班风是一个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修改作文的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者的语文教师如果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有效转变学生自主、合作及创新的学习方式,这无疑给习作教学注入一池活水。  关键词:作文;能力;学习方式;活水  一、循序渐进,授之以渔据研究发现小学生的自改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发
凝聚力是一个集体是否优秀的衡量标准,形成强有力的班级凝聚力,更能鼓舞学生的士气,对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建设优秀班集体等均具有积极意义。目前,笔者对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现总结如下:  1利用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  活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抓住了活动,就抓住了管理的契机,活动搞好了,不用老师说太多,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今后班级的管理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学校每年
用爱培养孩子高尚的品德,要培养孩子真诚的爱、广博的爱;要增加孩子的爱的厚度、爱的宽度、爱的长度。  1.增加爱的厚度,从身边入手  对于小学生来说,爱的教育不是给他们讲多少道理,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在他们心中树立形象,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事例在他们的灵魂里留下烙印。低年级的小孩子不是不懂爱,而是爱得不深,他们的爱更多是一种依恋,一种口头上的表达,一种天真的游戏。成人没指望他们给予,孩子也没有去践行
摘 要:通过认真学习《中国:阻击腐败》一书,受益匪浅,感慨颇多。在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有些党员干部在个人欲望和利益的驱使下逐步淡漠了法制观念,置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于不顾,利用职务之便做出有悖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原则的事情,迈出了罪恶的步子,把自己送入了地狱之门,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自觉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警钟;长鸣;腐败;监督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