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放是深度学习课堂的特征之一,开放包括学生思维的开放、文本的开放和资源的开放。课例《成语故事》展现了教师如何通过“思维的开放”“文本的开放”和“资源的开放”等方式,打造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深度学习;思维开放;文本开放;资源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9-0011-02
【作者简介】杨春柳,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江苏太仓,215400)副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
为什么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中谈深度学习?因为目前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少只是停留在识记和理解层面,缺少综合运用,缺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介入。深度学习,并非完全抛弃识记和理解,而是更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本文,笔者以苏教版五上《成语故事》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让深度学习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上真实发生。
一、思维的开放:解决“劣构”问题
什么是“劣构”问题?一般来说,“劣构”问题来源于日常生活或是对真实场景的模擬,问题存在不可知的部分,且答案不唯一。有不少教师教学时思维单一、僵化,常常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条逼仄的小巷。鉴于此,我们应根据学科特质、教学环境,挖掘思维空间,让深度学习发生。
1.话语、行动的困局分析。
五上《自相矛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调整学习方式,跳出话语看思维。教师不仅仅要带领学生学习故事,还要教会其联系实际学会说话,学会做事。所以,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追问:楚国人该怎样说话,才不会矛盾?你是否可以给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更好的建议?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楚国人的问题在于把话说得太满,“随你……都……”强调的是所有的对象都满足条件,如果改成“很多矛”“很多盾”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如果真的要卖矛和盾的话,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让不同的人分别卖,这样就不会产生矛盾了。如此教师就不是单纯地教语言,而是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2.尝试多角度分析问题。
寓言学习常常以寓意的理解和记忆为最终目标,对于人物性格以及行为分析比较单薄,甚至缺乏生活常识。如五上《滥竽充数》一课,学生往往“痛恨”南郭先生,觉得他不学无术而且骗吃骗喝。对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归因:南郭先生混进来,该谁负责?对于责任认定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多角度思考,发现南郭先生、齐宣王、招录南郭先生的人、南郭先生的同事等对“滥竽充数”这件事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则故事的主问题并没有拘泥于南郭先生如何假装吹竽的细节,而是通过讨论,尝试让学生多角度归因,引导学生思考“劣构”问题,这样学生看待问题才会更科学、更理性。
二、文本的开放:解决“根源”问题
对于改编后的经典作品,教学时,教师应寻找它的源头。当找到文本的源头之时,就是我们借助文本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始。
1.寻找文本的根脉。
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这两个寓言的原文、故事的来源,教师需要认真寻找。比如:《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源于诸子之间的不同观点。儒家重视“贤”,即主张任用贤德之人,而法家注重任用有“势”之人,即拥有地位、权势或权威的人。法家认为,儒家任用贤德之人与君主大权独揽是矛盾的,就用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来揭露儒家学说中的矛盾,“矛盾”一词也由此产生。再如我们读《滥竽充数》原文,就会发现原文中并没有说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只是说他吹得不够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故事是为了用两代君王听竽方式的对比,来指导治国。所以,南郭先生如何吹竽原文并没有描述,而是在极短的篇幅中写清了齐宣王“必三百人”,齐湣王“一一听之”的不同听竽方式。南郭先生因为形象生动,因此在故事流传的过程中“喧宾夺主”,成了该故事的主角了。
2.建立文体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目光从一篇课文转移到一类课文上。《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都是源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它们广为流传,最后浓缩为成语。韩非子的寓言跟他的法家理论紧密相关,文字简洁,说理准确。小学阶段,可以让学生对韩非子寓言故事“简短”这一特点进行粗浅了解,学生数了原文的字数,发现教材中《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的字数不及原著中两篇寓言字数的一半,这一小小的学习环节,为后续学习做了铺垫。
同时,还可以了解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之间的关系。课文的题目为《成语故事》,而成语和寓言之间的关系,学生是不甚明了的。所以在课尾,教师说明两者的关系,让学生知晓成语故事的来源:真实的历史故事;不同人创作的寓言故事;古代文章中的经典语句;生活中惯常使用的固定搭配的词语。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这两个成语就是来源于韩非子编写的寓言故事。
三、资源的开放:解决关键问题
我们曾经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课外资源的整合使用情况。有四类资源使用得比较多,视频占30%、文本占25%、音乐占21%、制作材料占15%。其他的资源诸如实物、图片、书、教具等也都有使用。这说明目前课外教学资源的使用已经常态化。
在资源使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资源筛选、改造、重组、反馈再运用的能力。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这两个故事看似非常简单,但对寓意的精准解读则比较难。比如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有两层意思:第一,没有真本领的人冒充专家;第二,物品以次充好。没有恰当的凭借,学生很难区别其中精准而又丰富的含义。教师精选资源,在各类资源中反复筛选出两张漫画,对应滥竽充数的两层含义,一个是外国人没有真本领赶鸭子上架冒充外语教师,一个是赠送的汽车防盗器竟然把婴儿困在车内。学生读图后一目了然,对生活中的滥竽充数就能够回忆并呈现出来。资源精选,大道行简。通过漫画阅读,引发生活经验,扩大阅读范围,有趣而自然,且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关键词】深度学习;思维开放;文本开放;资源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9-0011-02
【作者简介】杨春柳,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江苏太仓,215400)副校长,高级教师,苏州市名教师。
为什么我们要在语文课堂中谈深度学习?因为目前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少只是停留在识记和理解层面,缺少综合运用,缺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介入。深度学习,并非完全抛弃识记和理解,而是更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本文,笔者以苏教版五上《成语故事》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让深度学习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上真实发生。
一、思维的开放:解决“劣构”问题
什么是“劣构”问题?一般来说,“劣构”问题来源于日常生活或是对真实场景的模擬,问题存在不可知的部分,且答案不唯一。有不少教师教学时思维单一、僵化,常常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条逼仄的小巷。鉴于此,我们应根据学科特质、教学环境,挖掘思维空间,让深度学习发生。
1.话语、行动的困局分析。
五上《自相矛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调整学习方式,跳出话语看思维。教师不仅仅要带领学生学习故事,还要教会其联系实际学会说话,学会做事。所以,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追问:楚国人该怎样说话,才不会矛盾?你是否可以给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更好的建议?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楚国人的问题在于把话说得太满,“随你……都……”强调的是所有的对象都满足条件,如果改成“很多矛”“很多盾”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如果真的要卖矛和盾的话,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让不同的人分别卖,这样就不会产生矛盾了。如此教师就不是单纯地教语言,而是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2.尝试多角度分析问题。
寓言学习常常以寓意的理解和记忆为最终目标,对于人物性格以及行为分析比较单薄,甚至缺乏生活常识。如五上《滥竽充数》一课,学生往往“痛恨”南郭先生,觉得他不学无术而且骗吃骗喝。对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归因:南郭先生混进来,该谁负责?对于责任认定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多角度思考,发现南郭先生、齐宣王、招录南郭先生的人、南郭先生的同事等对“滥竽充数”这件事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则故事的主问题并没有拘泥于南郭先生如何假装吹竽的细节,而是通过讨论,尝试让学生多角度归因,引导学生思考“劣构”问题,这样学生看待问题才会更科学、更理性。
二、文本的开放:解决“根源”问题
对于改编后的经典作品,教学时,教师应寻找它的源头。当找到文本的源头之时,就是我们借助文本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始。
1.寻找文本的根脉。
对《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这两个寓言的原文、故事的来源,教师需要认真寻找。比如:《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源于诸子之间的不同观点。儒家重视“贤”,即主张任用贤德之人,而法家注重任用有“势”之人,即拥有地位、权势或权威的人。法家认为,儒家任用贤德之人与君主大权独揽是矛盾的,就用自相矛盾这个故事来揭露儒家学说中的矛盾,“矛盾”一词也由此产生。再如我们读《滥竽充数》原文,就会发现原文中并没有说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只是说他吹得不够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故事是为了用两代君王听竽方式的对比,来指导治国。所以,南郭先生如何吹竽原文并没有描述,而是在极短的篇幅中写清了齐宣王“必三百人”,齐湣王“一一听之”的不同听竽方式。南郭先生因为形象生动,因此在故事流传的过程中“喧宾夺主”,成了该故事的主角了。
2.建立文体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目光从一篇课文转移到一类课文上。《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都是源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它们广为流传,最后浓缩为成语。韩非子的寓言跟他的法家理论紧密相关,文字简洁,说理准确。小学阶段,可以让学生对韩非子寓言故事“简短”这一特点进行粗浅了解,学生数了原文的字数,发现教材中《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的字数不及原著中两篇寓言字数的一半,这一小小的学习环节,为后续学习做了铺垫。
同时,还可以了解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之间的关系。课文的题目为《成语故事》,而成语和寓言之间的关系,学生是不甚明了的。所以在课尾,教师说明两者的关系,让学生知晓成语故事的来源:真实的历史故事;不同人创作的寓言故事;古代文章中的经典语句;生活中惯常使用的固定搭配的词语。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这两个成语就是来源于韩非子编写的寓言故事。
三、资源的开放:解决关键问题
我们曾经对学校全体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目前课外资源的整合使用情况。有四类资源使用得比较多,视频占30%、文本占25%、音乐占21%、制作材料占15%。其他的资源诸如实物、图片、书、教具等也都有使用。这说明目前课外教学资源的使用已经常态化。
在资源使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资源筛选、改造、重组、反馈再运用的能力。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这两个故事看似非常简单,但对寓意的精准解读则比较难。比如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有两层意思:第一,没有真本领的人冒充专家;第二,物品以次充好。没有恰当的凭借,学生很难区别其中精准而又丰富的含义。教师精选资源,在各类资源中反复筛选出两张漫画,对应滥竽充数的两层含义,一个是外国人没有真本领赶鸭子上架冒充外语教师,一个是赠送的汽车防盗器竟然把婴儿困在车内。学生读图后一目了然,对生活中的滥竽充数就能够回忆并呈现出来。资源精选,大道行简。通过漫画阅读,引发生活经验,扩大阅读范围,有趣而自然,且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