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危机预期和信用紧缩相互强化、相互推动的过程中,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削弱甚至丧失。政府主导的协同救市对于填补市场组织真空、稳定市场和化解危机至关重要。为有效应对危机,本文给出了两条旨在恢复市场自救的救市措施。作者对危机预期下政府救市和市场自救的关系处理,既是处理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关系的重要探索,也给出了政府在设计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政策组合时的关系论经济原则。
关键词:危机预期;协同救市;市场自救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4000307
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持续低迷,局部领域流动性问题凸显,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使外需不振,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演化正在强化危机预期。如何消除危机预期,避免局部问题演变为全局性的经济金融危机,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央新近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扩大公共支出,增加货币与信贷投放,对稳定市场信心,平抑市场调整幅度具有重要作用。但要充分发挥这些政策的作用,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确保政策顺利传导。如文中分析,危机预期和由危机预期导致的信用创造机制解体,将使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传导受阻。针对目前正在加速形成中的危机预期,针对有可能演化为全局性、系统性问题的房地产问题和流动性问题,笔者着眼于恢复保护市场自救功能,运用关系论经济分析方法,提出了协同救市的两个应急措施,希望有助于各方面思考有关方略,有助于中央新政充分发挥促增长、保稳定的政策效果。受篇幅所限,文中许多内容未能展开,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中国安居之路——走出房地产迷局》[1]一书。
一、房市“百日剧变”与危机预期
(一) 房市“百日剧变”
房地产开发商在2007年年底开始先后抛出“拐点论”、“百日剧变论”,喊出“誓死捍卫资金链”的口号。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住房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观望气氛浓厚,成交量迅速下滑,个别城市成交价格迅速下调。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度过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阶段,进入了多空生死对决的肉搏阶段。
对实际仅以20%左右甚至更低的资本投入,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完成100%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销量锐减,资金回流大幅度下降,将直接引发开发商群体的流动性问题。市场基本面的变化和开发商群体的流动性问题将进一步强化市场观望情绪,强化商业银行的审慎政策取向,销售回流和银行贷款两个主要资金来源都进一步收紧。很难想象,借助高财务杠杆以小搏大的开发商群体如何“捍卫资金链”。
因此,开发商“百日剧变”、“誓死捍卫资金链”等充满血腥味儿的论调绝非危言耸听。这一方面表明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残酷性,在流动性生命线上的挣扎过程中,开发商群体将充分体验多空肉搏之残酷。另一方面,也表明市场正在快速形成危机预期。正如古谚“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描述的图景,面对重大危险时,人类个体求生欲望驱动的本能式自救行为,将破坏人类活动的组织性和协调性,逃生的集体恐慌通常会导致比危险源本身更大的危险。因此,在危机预期引导下,在各个经济实体逃生的恐慌性反应中,市场的组织和协调功能丧失,破坏了市场自救的集体理性,局部问题将随着市场恐慌的扩散蔓延演变为全局性的危机。
(二) 房地产问题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金融问题的命门
股市问题通过影响股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及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来影响国内经济,由于股民的比重和包含股票在内的全部资产缩水程度有限(且对未来尚存期望),资本市场融资在中国尚不是各类经济实体的主要融资渠道,股市问题对宏观经济虽有影响,但并不伤筋动骨。国际金融经济危机通过影响外贸及国外在华投资来影响国内经济。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较高,但由于外贸涉及的国际国内经济实体均有逐渐的经济调整过程,短期内进出口总规模发生大幅度调整的可能性并不大,对宏观经济也不会骤然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
但房地产问题不同。1998年以来,各级地方政府有组织地“经营城市,经营土地”,以“地产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房地产是“地产推动”的中国宏观经济产业链的龙头。住房卖不动,土地会流拍,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均会面临流动性问题,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立即会由于缺乏资金推动而滞缓甚至停滞,并进一步沿着宏观经济产业链传导,引发连锁反应,对宏观经济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
整体而言,救房市,可稳定投资需求,稳定经济基本面,自然能救股市;国内市场信心稳定,内需强劲,外需压力自然化解。
(三) 要命的是交易量,不是价格
就房地产市场问题而言,要命的是住房交易量,不是住房价格。随着房价持续上升,住房升值空间压缩甚至可能贬值,高收入群体有购买力,而无购买意愿;其他收入群体有购买意愿,而无购买力。两相夹逼,整个房地产市场支撑逐渐空心化,其调整有其必然性。住房价格理性回归,将推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定位从闭锁于尖端的高收入群体,转向庞大的中等、中高收入群体,从而走出市场支撑空心化的困境。
固然,住房价格理性回归会要部分开发商的命。但只有恢复市场交易,才能推动市场自救的良性循环,从而拯救整个房地产行业,推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稳,进一步推动整个宏观经济产业链回稳,从而成功避免宏观经济硬着陆。
(四) 危机预期与信用创造机制解体
良性的市场波动淘汰不适合经济基本面的部分,而实现市场的自我纠正。而恶性的市场震荡则不然,在市场震荡中倒下的经济实体,只有少部分是经济基本面不支持的,大部分是经济基本面支持的但被市场恐慌“吓死”的。
危机预期在局部的市场恐慌中形成,并在市场恐慌的扩散蔓延过程中逐渐强化。市场一旦形成危机预期,对发生风险预警的实体,不管其风险类型是流动性风险还是清偿性风险,各债权人均会恐慌性抽逃资金,引发大量经济实体的破产倒闭。尽管其中相当多的实体发生的仅仅是短期的流动性问题,持续经营的基本面仍然是良性的,但却被持续失血或持续供血不足要了命。
在危机预期下,银行惜贷,不敢贷,争相收贷,借助商业银行体系的货币扩张将受阻;企业收缩商业信用,现金为王,在商业过程中力图收取现金,对现金支付异常谨慎,不愿意向其交易对手和合作伙伴提供商业信用支持,借助商业活动过程的信用扩张将受阻;个人捂紧钱包,消费倾向和投资倾向下降,持现以备不时之需,借助个人消费和投资行为的信用扩张也将受阻。这样,在危机预期下,经济金融体系的各个环节都会成为信用消耗器或存储器,象现金黑洞一样吞吸现金,只进不出或进多出少,从而直接导致经济金融体系信用创造机制解体,破坏了正常状态下经济金融体系信用创造的倍数放大机制,并可能最终引发流动性危机。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及历史经验教训看,更多的清偿性风险是由流动性风险引发的,在流动性恐慌与多米诺骨牌效应相互强化的过程中,流动性危机会向暴风一样摧毁经济体系。
因此,在危机萌芽和酝酿的早期阶段,采取措施稳定经济系统的总体流动性水平,防止流动性问题蔓延,稳定市场预期和市场信心,是转危为安,转危为机的关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旦危机预期形成,导致整个经济金融体系信用创造的倍数放大机制解体,政府放松银根、增加公共开支等扩张性政策将缺乏关键的基础性传导机制,难以发挥刺激经济的政策效果。但在市场崩溃、市场信心逐渐重建后,这些在危机中没能及时发挥作用的扩张性政策则会借助信用创造机制的恢复运行过度发挥,成为导致流动性过剩和经济过热的直接原因。因此,采取措施消除危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维护政府各类经济刺激政策赖以发挥作用的信用创造机制,是避免流动性危机和经济金融危机的关键。
二、房市转轨势所必然,平稳转轨事关重大
(一) 房地产行业长期趋势向好
从支撑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本面来看,存在诸多支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包括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中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由农业产业化经济潜能释放推动的内生城镇化进程,在货币化分房以来被居高不下的房价收入比持续抑制的大量中等、中高收入群体的真实的、庞大的刚性需求。可以预期,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空间非常大。
从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在20—30年内甚至更快,北京和上海的房价将达到甚至超过香港、首尔、台北、东京、伦敦或纽约等城市的水平。否则,没有适当的居住成本约束,就无法确立这些中心城市发展的经济自律和市场约束机制。各地人们不受居住成本约束,择中心城市而居自然为优选之选,将会大量涌进国际、国内或区域的政治或经济中心。这将导致中心城市超负荷,违背自然规律,使中心城市的发展不可持续。因此,长期来看,只要仍然是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心城市必然成为大多数居民工作生活的优选场所,其房地产必会受到追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继续,各级中心城市住房价格必有较大的上涨空间。惟此,方能建立城市发展和居民居住地选择的经济自律和市场约束机制,各级中心城市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进一步,围绕中心城市,按照级差地租原理形成级差房价。相对较高收入的群体以金钱买方便和享受,相对较低收入的群体以不便换金钱,各得其所,住有所居。被持续居高不下的房价收入比抑制的安居需求也必然逐渐得到满足,住房市场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继续扩大也可以预期。
综合来看,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中国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大的持续发展空间,长期趋势向好。房地产将继续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挥重要作用。
(二) 房市转轨势所必然
登高望远,看到的是宁静祥和的蔚蓝色大海。但如果看不到宁静祥和之中的惊涛骇浪,冒然入海,必会被无情的海浪吞没。房地产长期趋势向好,但并不意味着不会有无情的短期调整。
1998年以来,房价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房价收入比持续维持高位,并在近年有所攀升。正如笔者在《中国安居之路——走出房地产迷局》中的分析,在住房保值、升值预期下,高收入群体持续购置,持有多套房,像黑洞一样吞吸了住房供给,投机性持房规模持续积累,在消化一手房供给同时,向二手房市场或住房出租市场转化不足,放大了住房的有效供给缺口,导致整个住房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投机性持房者的过渡性需求消耗了资源,诱导形成了涨价预期,成为推高房价的重要因素,并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持续居高不下的房价收入比则持续抑制了中等、中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而使房地产市场长期锁定高收入群体,中等、中高收入群体无力购房,直接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这也使得1998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官方确认房地产过热以2003年央行121号文推出为标志,官方正式确认房地产过热。)以来,房地产市场的终端市场支撑越来越依赖少数(15%左右甚至更少)尖端的高收入群体。
从经济潜能来看,高收入群体有能力继续发挥黑洞效应,吞吸甚至所有的住房供给。但是投机性持房并不是真正的黑洞。作为过渡性需求,这些住房必须通过二手房市场出售或住房出租市场出租,才能转化为真实的居住需求,也才能实现其投机、投资价值。但是,花无百日红,随着投机性持房持续积累,房价持续攀升,住房进一步升值空间越来越压缩,甚至出现贬值可能,住房的投资、投机价值降低,高收入群体购买意愿下降,购房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受持续居高不下的房价收入比抑制,房价一直脱离中等、中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支撑区间。这样,随着房价持续上升,住房升值空间压缩甚至可能贬值,高收入群体有购买力,而无购买意愿;其他收入群体有购买意愿,而无购买力。两相夹逼,整个房地产市场支撑逐渐空心化。依靠少数尖端群体的过渡性需求支撑房地产终端市场,这决定了当前格局下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随着流动性紧张状态的持续,开发商将被迫直接或变相降价。这将诱导市场从观望中形成并逐渐强化一致的降价预期。在追涨杀跌的市场法则下,支撑房地产市场的多方力量在哪里呢?
投机性持房群体继续增持?从深圳、广州两地的交易数据上看,随着市场形势发生变化,两地的交易量开始迅速下滑。在此过程中,深圳二手房交易量在2007年3月开始远远超过一手房交易量,并一直维持高于一手房交易量的水平,从2007年3月开始至2008年5月,二手房累计交易量是一手房的19倍;广州发生了类似情况,二手房交易量从2007年8月超过一手房交易量,从2007年8月开始至2008年4月,二手房累计交易量是一手房的114倍。从两市的变化来看,对市场变化高度敏感的投机性持房群体出逃,一方面直接降低了投机性持房需求,进一步削弱了投机性持房群体对住房市场脆弱的支撑;另一方面强化市场观望气氛,诱导形成降价预期,使更多的购房人望而止步,持币待购。投机性持房群体出逃是推动房价下跌、交易量锐减的重要原因。
依靠中等、中高收入群体来支撑?在持续居高不下的房价收入比下,即使不考虑当前市场形势下这些群体持币待购的观望心理或追涨杀跌的投机心理,他们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正如笔者在《中国安居之路——走出房地产迷局》一书中的分析,投机性持房的持续积累,终会导致房地产终端市场支撑空心化,而引发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调整。中国房地产市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依靠投机性持房群体的黑洞吞吸提供主力支撑,转向依靠中等、中高收入群体的真实消费提供主力支撑;从一手房市场为主,转向一手房和二手房市场并重、住房出租市场为辅的市场化供给体系,依靠市场解决中等及以上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并由政府向中低、低收入群体提供部分或全部住房保障(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解决中低、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三) 平稳转轨事关重大
高速行驶的汽车急转弯会发生什么?结果无须多言。
过去10多年,我国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有赖于投资拉动的外延规模扩张,投资规模扩张有赖于“地产推动”,“经营城市,经营土地”之重有赖于房地产市场的支撑。若中国房地产市场失稳失控,将釜底抽薪式地抽调本轮宏观经济增长的终端市场支撑,可能导致宏观经济硬着陆,从而引发宏观经济安全问题。目前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加剧了形势的严峻性,中国房地产市场失稳失控,不仅将引发中国宏观经济安全问题,也将使世界经济失去最后的、至关重要的稳定器,加剧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并反过来进一步恶化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中国国内经济形势。
对过去10多年“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地方政府而言,也将因为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而面临危机。地方政府不仅“第一财政靠工业,第二财政靠土地”(收入来源),“吃饭靠第一财政,建设靠第二财政”(支出),而且第一财政也越来越依靠土地(周飞舟,2007)。地方政府不仅从“土地财政”直接获得财源,而且借助于土地杠杆的撬动,从银行获得大规模的融资,以非常高的放大倍率扩大了可支配财务资源,并成为推动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力量。这也使地方政府成为房地产市场调整的直接受害者,房地产市场上住房卖不动,开发商就没有钱买地(也没有钱投资新的房地产项目,银行也会紧缩对开发商的信贷支持);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资金链就会断裂(银行也会紧缩对政府背景实体的信贷支持),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多会面临财务问题;地方政府则无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必然快速萎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规模的快速萎缩,必然拉动投资需求快速萎缩,而导致“投资拉动”的中国宏观经济硬着陆,引发系统性的宏观经济金融安全问题。从最近钢铁减产限产降价、电厂发电机利用小时显著下降、煤炭等各种工业原料压港压库来看,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整引发的宏观经济安全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寻求正确的解决之道迫在眉睫。
从金融角度看,房地产市场本身的发展,从土地收储阶段的土地储备贷款,到房地产开发阶段的开发贷款以及建安施工企业用于房地产项目施工垫资的流动资金贷款,再到房地产销售阶段的个人按揭贷款,各个环节均要依赖大规模的银行贷款推动。地方政府则在土地杠杆的撬动下,组建了各种形式的融资平台,获得了大量的银行贷款。即使不考虑房地产直接和间接拉动的行业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直接贷款、土地杠杆撬动的融资以及商业银行在其他领域开展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合计,在商业银行贷款组合中占据了很高的份额。因此,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与房地产市场变动息息相关,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可能引发较大的金融风险。尽管对银行业整体而言,由于整体上有房地产抵押,从长期来看,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最终损失并不会太大。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整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强化危机预期,导致银行惜贷,企业紧缩商业信用,个人捂紧钱包,将可能直接引发全局性的流动性危机,大量的企业因失血不止或供血不足而破产倒闭,危机将迅速从金融和房地产领域蔓延至经济领域,并进一步蔓延至社会领域。
综合来看,过去10多年,作为“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经济发展模式、各级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和大规模银行贷款还款来源的市场支撑,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宏观经济金融安全,并最终影响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启动的“地产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房地产作为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车头,承受“如此之重”,而使中国房地产市场平稳转轨问题事关重大。
三、协同救市与市场自救
面对当前形势,必要有大局观和历史观,看清问题所在;要有科学观,认清方向;更要有现实观,选择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一) 房价理性回归与房市自救
在当前房地产支撑空心化的格局下,高收入群体有购买力而无购买意愿,其他收入群体有购买意愿而无购买力。可怕的不是房价降低,而是市场恐慌和市场信心崩溃。即使价格降到中等、中高收入群体购买力可以支撑的区间,也由于非理性的降价预期,市场继续观望,持续杀跌,而可能导致市场崩溃,破坏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因此,要走出当前困境,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推动房价理性回归,获得中等、中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支撑。二是稳定市场预期,在房价理性回归同时恢复市场交易,推动市场自救,防止一路杀跌的非理性反应导致市场崩溃。
建议措施:中央政府迅速组织地方政府围绕房价收入比设定分步推进目标区间,建立透明的房价稳定机制,稳定市场预期,推动房价收入比理性回归。具体而言,可以市场成交住房套均面积与平均成交价计算的房价收入比(2006年按此口径计算全国平均值为85)为标准,设定分步推进的目标区间。第一步,房价收入比目标区间设定为6—7。当房价收入比高于7时,政府则抛售公房或增加双限房、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投入,平抑房价;当房价收入比低于6时,政府则动用公共资源,增持公房,防止房价下跌过头。第二步,当房价收入比稳定在6—7后,伴随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逐步调整至4—6的目标区间值,平稳实现房市对中等及以上收入群体的理性回归。与第一步中较强的政府干预相比,第二步则更多地依靠市场自身的发展来完成,是一个相对更加长期的过程。
这样,地方政府通过设定中等、中高收入群体购买力可以支撑的房价稳定目标,引导市场在理性设定的目标价格附近统一预期,市场价格调整可一步到位,打消市场观望情绪,庞大的中等、中高收入群体入场消费,迅速恢复、扩大市场交易量,激活房地产市场,启动市场自救,为宏观经济软着陆、避免全局性危机创造条件。
(二) 银行同业共进退,化解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风险具有倍数放大效应。一个实体因为流动性风险而发生问题,将可能引发其上下游、股东和担保方等多个实体的流动性问题,依次倍数放大,迅速扩散蔓延。随着资金流动性传导的不仅是财务问题,更可怕的是市场恐慌情绪的扩散蔓延。
在间接融资为主的中国,商业银行对发生流动性问题的经济实体的信贷策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局部的流动性问题是否会演变为全局性的流动性危机。
在市场信心稳定的情况下,良性的市场波动淘汰的是基本面不再支持的经济实体。但在危机预期下,各家银行面对发生流动性问题的经济实体,“比谁跑得快”,争相抽血或停止供血,借助流动性风险的倍数放大机制,流动性恐慌迅速扩散蔓延,引发全局性的流动性危机。在恶性的市场震荡中,商业银行不仅将面对基本面不支持的经济实体破产倒闭产生的不良贷款,更将面对基本面良好的经济实体因流动性恐慌破产倒闭产生的不良贷款。后者的数量则可能大到失控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这部分不良贷款是由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问题没有协同应对的信贷策略直接制造的。对整个银行业而言,集体恐慌的结果无异于集体自杀。
当前,面对不断强化的危机预期,可在银监会的主导和司法机关的配合下,实行临时性的银行同业共进退机制,稳定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水平:在今后1—3年内,对各类发生贷款拖欠的经济实体,由贷款量最大银行或贷款最先拖欠银行作为牵头行,按发生拖欠时点或同业协定的其他时点余额为基准,实行全部贷款行共进退,对经济实体增加贷款和减少贷款均按基准比例分担;未经基准点贷款行一致同意,贷款行在贷款到期时按原条件续贷,不得停止或抽回贷款;企业破产倒闭清算时,设置优先受偿权的贷款按设定条件优先受偿,优先受偿权清偿不足部分和其他无优先受偿权贷款按比例分配企业清算回收资金。除非人行征信系统查询证明申请行是违约经济实体惟一的贷款行,法院拒绝受理由单一银行发起的资产查封处置申请,只受理全部贷款行一致同意的资产查封处置申请;或取消单一银行先发资产查封处置在清偿顺序上的优先权。该临时性措施实施时间不短于1年,不长于3年。
在危机预期加速形成、市场恐慌扩散蔓延的早期,在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金融体系中实行银行同业共进退,可消除银行同业在经济实体发生问题时“比谁跑得快”的恶性竞争,切断市场恐慌扩散蔓延的主渠道,破坏流动性风险倍数放大的扩散机制,稳定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水平,保障经济金融体系信用创造机制不被破坏,稳定市场信心,从而把市场调整限制在良性的市场波动范围内,防止引发全局性的流动性危机和经济金融危机。这是市场各方多赢的安排,符合各群体、各阶层的利益。
对银行而言,实施银行同业共进退,不仅贷款损失被锁定在基本面恶化、持续经营条件丧失的经济实体群范围内,防止流动性风险引发的大量清偿性风险损失,而成功避免可能的金融危机,实现自救。更重要的是,因为消除了危机预期,稳定了市场信心,维护了经济金融体系信用创造机制的正常运行,为政府推动的协同救市措施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成功避免流动性危机。很多基本面良好、暂时面临流动性问题的经济实体供血正常,得以避免破产倒闭的命运,很多职员也避免了被迫下岗失业的命运。这样,借助于临时性的、管制性的和着眼于市场自救的协同救市措施,推动市场自救,实现市场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也只有市场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市场才能发挥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银行同业共进退机制仅仅适用于市场不能有效发挥自我调节功能的危机时期和防止形成危机的调整时期。该机制是强加于市场的行政性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动力,而产生“搭便车”的外部性问题,不利于商业银行之间的良性市场竞争。在市场信心稳定,危机预期消除后,应选择合适时机废除行政性的共进退机制,回归自我调节主导的市场机制。
四、小 结
尽管当前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但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仍然长期向好。一是住房需求被持续居高不下的房价收入比抑制的庞大的中等、中高收入群体为房地产平稳着陆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二是创新推动的“经营市场,服务企业”新经济模式则为地方政府卸“地产承受之重”、避免财政危机,中国宏观经济平稳着陆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三是国家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启动的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内生的城镇化进程,也为中国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内投资和消费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面对正在快速形成的危机预期,对目前尚在局部范围的房地产问题和流动性问题的处理务须慎之又慎。中国应充分吸取美国政府在次贷问题处理过程中的教训,发挥政府在稳定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和组织市场自救方面的关键作用,成功化解问题,避免全局性的经济金融危机。如此则既可继续保持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能作为全球经济金融的稳定器,为全球经济金融回稳和发展做出贡献;也为中国沉着冷静应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推动经济平稳转型赢得时机,创造条件。关于中国经济转型,笔者运用关系论经济分析方法,构想了“经济自律,市场约束,政治和谐”的路径,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中国安居之路——走出房地产迷局》一书。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所有的救市措施都应着眼于稳定市场信心、保护经济金融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和推动市场自救。人不自救,神仙无助。在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不能激发市场自救的救市措施将无法落地,或落地后无法传导,很难充分发挥作用。换言之,中央新政为宏观经济送来了过冬的“棉衣”,但肯定只有部分能够领到“棉衣”,只有为领到的部分推动市场自救创造条件,中央新政才能最终到位。
顺天谋事,成事在人。历史给了我们机会,也给了我们抓住机会的选择。我们有没有做出这种选择的勇气和智慧?
参考文献:
[1] 冯燮刚中国安居之路——走出房地产迷局[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2] 冯燮刚,李子奈当前形势下化解中国经济金融困境的对策——兼论扩大内需应从房地产入手[J]经济学动态,2009,(1)
[3] 中国土地政策改革课题组中国土地现状解密:土地财政与地方财政[J]财经,2006,(4)
[4]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
Expectation of Crisis,Coordinate Bailout,and SelfRescue of the Market
——The Relationalism Economic Wat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croeconomic and Finance in China
FENG Xiegang
(Department of Risk Administration,China Citic Bank,Beijing 100027,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mutually reinforcing between crisis expectation and credit contraction, the self-adjustment capability of market declines continuously, and even collapses completely. The coordinated market saving led by government is crucial to filling organizational vacuum of market, market stabilization, and resolving crisis. Two measures focusing on resuming market self-saving are provided to avoid crisis. And the Relationalism principle is also provided guiding the policy consideration of government saving market and market self-savin
Key words:crisis expectation;market self-saving;coordinated market saving
(责任编辑:刘 艳)
关键词:危机预期;协同救市;市场自救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4000307
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持续低迷,局部领域流动性问题凸显,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使外需不振,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演化正在强化危机预期。如何消除危机预期,避免局部问题演变为全局性的经济金融危机,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央新近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扩大公共支出,增加货币与信贷投放,对稳定市场信心,平抑市场调整幅度具有重要作用。但要充分发挥这些政策的作用,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确保政策顺利传导。如文中分析,危机预期和由危机预期导致的信用创造机制解体,将使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传导受阻。针对目前正在加速形成中的危机预期,针对有可能演化为全局性、系统性问题的房地产问题和流动性问题,笔者着眼于恢复保护市场自救功能,运用关系论经济分析方法,提出了协同救市的两个应急措施,希望有助于各方面思考有关方略,有助于中央新政充分发挥促增长、保稳定的政策效果。受篇幅所限,文中许多内容未能展开,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中国安居之路——走出房地产迷局》[1]一书。
一、房市“百日剧变”与危机预期
(一) 房市“百日剧变”
房地产开发商在2007年年底开始先后抛出“拐点论”、“百日剧变论”,喊出“誓死捍卫资金链”的口号。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住房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观望气氛浓厚,成交量迅速下滑,个别城市成交价格迅速下调。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度过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阶段,进入了多空生死对决的肉搏阶段。
对实际仅以20%左右甚至更低的资本投入,主要依赖银行贷款完成100%房地产项目开发的房地产开发商而言,销量锐减,资金回流大幅度下降,将直接引发开发商群体的流动性问题。市场基本面的变化和开发商群体的流动性问题将进一步强化市场观望情绪,强化商业银行的审慎政策取向,销售回流和银行贷款两个主要资金来源都进一步收紧。很难想象,借助高财务杠杆以小搏大的开发商群体如何“捍卫资金链”。
因此,开发商“百日剧变”、“誓死捍卫资金链”等充满血腥味儿的论调绝非危言耸听。这一方面表明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残酷性,在流动性生命线上的挣扎过程中,开发商群体将充分体验多空肉搏之残酷。另一方面,也表明市场正在快速形成危机预期。正如古谚“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描述的图景,面对重大危险时,人类个体求生欲望驱动的本能式自救行为,将破坏人类活动的组织性和协调性,逃生的集体恐慌通常会导致比危险源本身更大的危险。因此,在危机预期引导下,在各个经济实体逃生的恐慌性反应中,市场的组织和协调功能丧失,破坏了市场自救的集体理性,局部问题将随着市场恐慌的扩散蔓延演变为全局性的危机。
(二) 房地产问题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金融问题的命门
股市问题通过影响股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及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来影响国内经济,由于股民的比重和包含股票在内的全部资产缩水程度有限(且对未来尚存期望),资本市场融资在中国尚不是各类经济实体的主要融资渠道,股市问题对宏观经济虽有影响,但并不伤筋动骨。国际金融经济危机通过影响外贸及国外在华投资来影响国内经济。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较高,但由于外贸涉及的国际国内经济实体均有逐渐的经济调整过程,短期内进出口总规模发生大幅度调整的可能性并不大,对宏观经济也不会骤然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
但房地产问题不同。1998年以来,各级地方政府有组织地“经营城市,经营土地”,以“地产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房地产是“地产推动”的中国宏观经济产业链的龙头。住房卖不动,土地会流拍,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均会面临流动性问题,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立即会由于缺乏资金推动而滞缓甚至停滞,并进一步沿着宏观经济产业链传导,引发连锁反应,对宏观经济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
整体而言,救房市,可稳定投资需求,稳定经济基本面,自然能救股市;国内市场信心稳定,内需强劲,外需压力自然化解。
(三) 要命的是交易量,不是价格
就房地产市场问题而言,要命的是住房交易量,不是住房价格。随着房价持续上升,住房升值空间压缩甚至可能贬值,高收入群体有购买力,而无购买意愿;其他收入群体有购买意愿,而无购买力。两相夹逼,整个房地产市场支撑逐渐空心化,其调整有其必然性。住房价格理性回归,将推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定位从闭锁于尖端的高收入群体,转向庞大的中等、中高收入群体,从而走出市场支撑空心化的困境。
固然,住房价格理性回归会要部分开发商的命。但只有恢复市场交易,才能推动市场自救的良性循环,从而拯救整个房地产行业,推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回稳,进一步推动整个宏观经济产业链回稳,从而成功避免宏观经济硬着陆。
(四) 危机预期与信用创造机制解体
良性的市场波动淘汰不适合经济基本面的部分,而实现市场的自我纠正。而恶性的市场震荡则不然,在市场震荡中倒下的经济实体,只有少部分是经济基本面不支持的,大部分是经济基本面支持的但被市场恐慌“吓死”的。
危机预期在局部的市场恐慌中形成,并在市场恐慌的扩散蔓延过程中逐渐强化。市场一旦形成危机预期,对发生风险预警的实体,不管其风险类型是流动性风险还是清偿性风险,各债权人均会恐慌性抽逃资金,引发大量经济实体的破产倒闭。尽管其中相当多的实体发生的仅仅是短期的流动性问题,持续经营的基本面仍然是良性的,但却被持续失血或持续供血不足要了命。
在危机预期下,银行惜贷,不敢贷,争相收贷,借助商业银行体系的货币扩张将受阻;企业收缩商业信用,现金为王,在商业过程中力图收取现金,对现金支付异常谨慎,不愿意向其交易对手和合作伙伴提供商业信用支持,借助商业活动过程的信用扩张将受阻;个人捂紧钱包,消费倾向和投资倾向下降,持现以备不时之需,借助个人消费和投资行为的信用扩张也将受阻。这样,在危机预期下,经济金融体系的各个环节都会成为信用消耗器或存储器,象现金黑洞一样吞吸现金,只进不出或进多出少,从而直接导致经济金融体系信用创造机制解体,破坏了正常状态下经济金融体系信用创造的倍数放大机制,并可能最终引发流动性危机。从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及历史经验教训看,更多的清偿性风险是由流动性风险引发的,在流动性恐慌与多米诺骨牌效应相互强化的过程中,流动性危机会向暴风一样摧毁经济体系。
因此,在危机萌芽和酝酿的早期阶段,采取措施稳定经济系统的总体流动性水平,防止流动性问题蔓延,稳定市场预期和市场信心,是转危为安,转危为机的关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旦危机预期形成,导致整个经济金融体系信用创造的倍数放大机制解体,政府放松银根、增加公共开支等扩张性政策将缺乏关键的基础性传导机制,难以发挥刺激经济的政策效果。但在市场崩溃、市场信心逐渐重建后,这些在危机中没能及时发挥作用的扩张性政策则会借助信用创造机制的恢复运行过度发挥,成为导致流动性过剩和经济过热的直接原因。因此,采取措施消除危机预期,稳定市场信心,维护政府各类经济刺激政策赖以发挥作用的信用创造机制,是避免流动性危机和经济金融危机的关键。
二、房市转轨势所必然,平稳转轨事关重大
(一) 房地产行业长期趋势向好
从支撑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本面来看,存在诸多支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包括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中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由农业产业化经济潜能释放推动的内生城镇化进程,在货币化分房以来被居高不下的房价收入比持续抑制的大量中等、中高收入群体的真实的、庞大的刚性需求。可以预期,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发展空间非常大。
从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在20—30年内甚至更快,北京和上海的房价将达到甚至超过香港、首尔、台北、东京、伦敦或纽约等城市的水平。否则,没有适当的居住成本约束,就无法确立这些中心城市发展的经济自律和市场约束机制。各地人们不受居住成本约束,择中心城市而居自然为优选之选,将会大量涌进国际、国内或区域的政治或经济中心。这将导致中心城市超负荷,违背自然规律,使中心城市的发展不可持续。因此,长期来看,只要仍然是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心城市必然成为大多数居民工作生活的优选场所,其房地产必会受到追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继续,各级中心城市住房价格必有较大的上涨空间。惟此,方能建立城市发展和居民居住地选择的经济自律和市场约束机制,各级中心城市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进一步,围绕中心城市,按照级差地租原理形成级差房价。相对较高收入的群体以金钱买方便和享受,相对较低收入的群体以不便换金钱,各得其所,住有所居。被持续居高不下的房价收入比抑制的安居需求也必然逐渐得到满足,住房市场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继续扩大也可以预期。
综合来看,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中国房地产市场具有较大的持续发展空间,长期趋势向好。房地产将继续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挥重要作用。
(二) 房市转轨势所必然
登高望远,看到的是宁静祥和的蔚蓝色大海。但如果看不到宁静祥和之中的惊涛骇浪,冒然入海,必会被无情的海浪吞没。房地产长期趋势向好,但并不意味着不会有无情的短期调整。
1998年以来,房价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房价收入比持续维持高位,并在近年有所攀升。正如笔者在《中国安居之路——走出房地产迷局》中的分析,在住房保值、升值预期下,高收入群体持续购置,持有多套房,像黑洞一样吞吸了住房供给,投机性持房规模持续积累,在消化一手房供给同时,向二手房市场或住房出租市场转化不足,放大了住房的有效供给缺口,导致整个住房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投机性持房者的过渡性需求消耗了资源,诱导形成了涨价预期,成为推高房价的重要因素,并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持续居高不下的房价收入比则持续抑制了中等、中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而使房地产市场长期锁定高收入群体,中等、中高收入群体无力购房,直接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这也使得1998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官方确认房地产过热以2003年央行121号文推出为标志,官方正式确认房地产过热。)以来,房地产市场的终端市场支撑越来越依赖少数(15%左右甚至更少)尖端的高收入群体。
从经济潜能来看,高收入群体有能力继续发挥黑洞效应,吞吸甚至所有的住房供给。但是投机性持房并不是真正的黑洞。作为过渡性需求,这些住房必须通过二手房市场出售或住房出租市场出租,才能转化为真实的居住需求,也才能实现其投机、投资价值。但是,花无百日红,随着投机性持房持续积累,房价持续攀升,住房进一步升值空间越来越压缩,甚至出现贬值可能,住房的投资、投机价值降低,高收入群体购买意愿下降,购房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受持续居高不下的房价收入比抑制,房价一直脱离中等、中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支撑区间。这样,随着房价持续上升,住房升值空间压缩甚至可能贬值,高收入群体有购买力,而无购买意愿;其他收入群体有购买意愿,而无购买力。两相夹逼,整个房地产市场支撑逐渐空心化。依靠少数尖端群体的过渡性需求支撑房地产终端市场,这决定了当前格局下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随着流动性紧张状态的持续,开发商将被迫直接或变相降价。这将诱导市场从观望中形成并逐渐强化一致的降价预期。在追涨杀跌的市场法则下,支撑房地产市场的多方力量在哪里呢?
投机性持房群体继续增持?从深圳、广州两地的交易数据上看,随着市场形势发生变化,两地的交易量开始迅速下滑。在此过程中,深圳二手房交易量在2007年3月开始远远超过一手房交易量,并一直维持高于一手房交易量的水平,从2007年3月开始至2008年5月,二手房累计交易量是一手房的19倍;广州发生了类似情况,二手房交易量从2007年8月超过一手房交易量,从2007年8月开始至2008年4月,二手房累计交易量是一手房的114倍。从两市的变化来看,对市场变化高度敏感的投机性持房群体出逃,一方面直接降低了投机性持房需求,进一步削弱了投机性持房群体对住房市场脆弱的支撑;另一方面强化市场观望气氛,诱导形成降价预期,使更多的购房人望而止步,持币待购。投机性持房群体出逃是推动房价下跌、交易量锐减的重要原因。
依靠中等、中高收入群体来支撑?在持续居高不下的房价收入比下,即使不考虑当前市场形势下这些群体持币待购的观望心理或追涨杀跌的投机心理,他们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正如笔者在《中国安居之路——走出房地产迷局》一书中的分析,投机性持房的持续积累,终会导致房地产终端市场支撑空心化,而引发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调整。中国房地产市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依靠投机性持房群体的黑洞吞吸提供主力支撑,转向依靠中等、中高收入群体的真实消费提供主力支撑;从一手房市场为主,转向一手房和二手房市场并重、住房出租市场为辅的市场化供给体系,依靠市场解决中等及以上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并由政府向中低、低收入群体提供部分或全部住房保障(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解决中低、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三) 平稳转轨事关重大
高速行驶的汽车急转弯会发生什么?结果无须多言。
过去10多年,我国宏观经济高速增长有赖于投资拉动的外延规模扩张,投资规模扩张有赖于“地产推动”,“经营城市,经营土地”之重有赖于房地产市场的支撑。若中国房地产市场失稳失控,将釜底抽薪式地抽调本轮宏观经济增长的终端市场支撑,可能导致宏观经济硬着陆,从而引发宏观经济安全问题。目前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加剧了形势的严峻性,中国房地产市场失稳失控,不仅将引发中国宏观经济安全问题,也将使世界经济失去最后的、至关重要的稳定器,加剧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并反过来进一步恶化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中国国内经济形势。
对过去10多年“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的地方政府而言,也将因为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而面临危机。地方政府不仅“第一财政靠工业,第二财政靠土地”(收入来源),“吃饭靠第一财政,建设靠第二财政”(支出),而且第一财政也越来越依靠土地(周飞舟,2007)。地方政府不仅从“土地财政”直接获得财源,而且借助于土地杠杆的撬动,从银行获得大规模的融资,以非常高的放大倍率扩大了可支配财务资源,并成为推动城市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力量。这也使地方政府成为房地产市场调整的直接受害者,房地产市场上住房卖不动,开发商就没有钱买地(也没有钱投资新的房地产项目,银行也会紧缩对开发商的信贷支持);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资金链就会断裂(银行也会紧缩对政府背景实体的信贷支持),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多会面临财务问题;地方政府则无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必然快速萎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规模的快速萎缩,必然拉动投资需求快速萎缩,而导致“投资拉动”的中国宏观经济硬着陆,引发系统性的宏观经济金融安全问题。从最近钢铁减产限产降价、电厂发电机利用小时显著下降、煤炭等各种工业原料压港压库来看,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整引发的宏观经济安全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寻求正确的解决之道迫在眉睫。
从金融角度看,房地产市场本身的发展,从土地收储阶段的土地储备贷款,到房地产开发阶段的开发贷款以及建安施工企业用于房地产项目施工垫资的流动资金贷款,再到房地产销售阶段的个人按揭贷款,各个环节均要依赖大规模的银行贷款推动。地方政府则在土地杠杆的撬动下,组建了各种形式的融资平台,获得了大量的银行贷款。即使不考虑房地产直接和间接拉动的行业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直接贷款、土地杠杆撬动的融资以及商业银行在其他领域开展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合计,在商业银行贷款组合中占据了很高的份额。因此,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与房地产市场变动息息相关,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可能引发较大的金融风险。尽管对银行业整体而言,由于整体上有房地产抵押,从长期来看,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最终损失并不会太大。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整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强化危机预期,导致银行惜贷,企业紧缩商业信用,个人捂紧钱包,将可能直接引发全局性的流动性危机,大量的企业因失血不止或供血不足而破产倒闭,危机将迅速从金融和房地产领域蔓延至经济领域,并进一步蔓延至社会领域。
综合来看,过去10多年,作为“经营城市,经营土地”经济发展模式、各级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和大规模银行贷款还款来源的市场支撑,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宏观经济金融安全,并最终影响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启动的“地产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房地产作为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车头,承受“如此之重”,而使中国房地产市场平稳转轨问题事关重大。
三、协同救市与市场自救
面对当前形势,必要有大局观和历史观,看清问题所在;要有科学观,认清方向;更要有现实观,选择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一) 房价理性回归与房市自救
在当前房地产支撑空心化的格局下,高收入群体有购买力而无购买意愿,其他收入群体有购买意愿而无购买力。可怕的不是房价降低,而是市场恐慌和市场信心崩溃。即使价格降到中等、中高收入群体购买力可以支撑的区间,也由于非理性的降价预期,市场继续观望,持续杀跌,而可能导致市场崩溃,破坏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因此,要走出当前困境,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推动房价理性回归,获得中等、中高收入群体的购买力支撑。二是稳定市场预期,在房价理性回归同时恢复市场交易,推动市场自救,防止一路杀跌的非理性反应导致市场崩溃。
建议措施:中央政府迅速组织地方政府围绕房价收入比设定分步推进目标区间,建立透明的房价稳定机制,稳定市场预期,推动房价收入比理性回归。具体而言,可以市场成交住房套均面积与平均成交价计算的房价收入比(2006年按此口径计算全国平均值为85)为标准,设定分步推进的目标区间。第一步,房价收入比目标区间设定为6—7。当房价收入比高于7时,政府则抛售公房或增加双限房、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投入,平抑房价;当房价收入比低于6时,政府则动用公共资源,增持公房,防止房价下跌过头。第二步,当房价收入比稳定在6—7后,伴随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逐步调整至4—6的目标区间值,平稳实现房市对中等及以上收入群体的理性回归。与第一步中较强的政府干预相比,第二步则更多地依靠市场自身的发展来完成,是一个相对更加长期的过程。
这样,地方政府通过设定中等、中高收入群体购买力可以支撑的房价稳定目标,引导市场在理性设定的目标价格附近统一预期,市场价格调整可一步到位,打消市场观望情绪,庞大的中等、中高收入群体入场消费,迅速恢复、扩大市场交易量,激活房地产市场,启动市场自救,为宏观经济软着陆、避免全局性危机创造条件。
(二) 银行同业共进退,化解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风险具有倍数放大效应。一个实体因为流动性风险而发生问题,将可能引发其上下游、股东和担保方等多个实体的流动性问题,依次倍数放大,迅速扩散蔓延。随着资金流动性传导的不仅是财务问题,更可怕的是市场恐慌情绪的扩散蔓延。
在间接融资为主的中国,商业银行对发生流动性问题的经济实体的信贷策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局部的流动性问题是否会演变为全局性的流动性危机。
在市场信心稳定的情况下,良性的市场波动淘汰的是基本面不再支持的经济实体。但在危机预期下,各家银行面对发生流动性问题的经济实体,“比谁跑得快”,争相抽血或停止供血,借助流动性风险的倍数放大机制,流动性恐慌迅速扩散蔓延,引发全局性的流动性危机。在恶性的市场震荡中,商业银行不仅将面对基本面不支持的经济实体破产倒闭产生的不良贷款,更将面对基本面良好的经济实体因流动性恐慌破产倒闭产生的不良贷款。后者的数量则可能大到失控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这部分不良贷款是由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问题没有协同应对的信贷策略直接制造的。对整个银行业而言,集体恐慌的结果无异于集体自杀。
当前,面对不断强化的危机预期,可在银监会的主导和司法机关的配合下,实行临时性的银行同业共进退机制,稳定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水平:在今后1—3年内,对各类发生贷款拖欠的经济实体,由贷款量最大银行或贷款最先拖欠银行作为牵头行,按发生拖欠时点或同业协定的其他时点余额为基准,实行全部贷款行共进退,对经济实体增加贷款和减少贷款均按基准比例分担;未经基准点贷款行一致同意,贷款行在贷款到期时按原条件续贷,不得停止或抽回贷款;企业破产倒闭清算时,设置优先受偿权的贷款按设定条件优先受偿,优先受偿权清偿不足部分和其他无优先受偿权贷款按比例分配企业清算回收资金。除非人行征信系统查询证明申请行是违约经济实体惟一的贷款行,法院拒绝受理由单一银行发起的资产查封处置申请,只受理全部贷款行一致同意的资产查封处置申请;或取消单一银行先发资产查封处置在清偿顺序上的优先权。该临时性措施实施时间不短于1年,不长于3年。
在危机预期加速形成、市场恐慌扩散蔓延的早期,在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金融体系中实行银行同业共进退,可消除银行同业在经济实体发生问题时“比谁跑得快”的恶性竞争,切断市场恐慌扩散蔓延的主渠道,破坏流动性风险倍数放大的扩散机制,稳定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水平,保障经济金融体系信用创造机制不被破坏,稳定市场信心,从而把市场调整限制在良性的市场波动范围内,防止引发全局性的流动性危机和经济金融危机。这是市场各方多赢的安排,符合各群体、各阶层的利益。
对银行而言,实施银行同业共进退,不仅贷款损失被锁定在基本面恶化、持续经营条件丧失的经济实体群范围内,防止流动性风险引发的大量清偿性风险损失,而成功避免可能的金融危机,实现自救。更重要的是,因为消除了危机预期,稳定了市场信心,维护了经济金融体系信用创造机制的正常运行,为政府推动的协同救市措施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成功避免流动性危机。很多基本面良好、暂时面临流动性问题的经济实体供血正常,得以避免破产倒闭的命运,很多职员也避免了被迫下岗失业的命运。这样,借助于临时性的、管制性的和着眼于市场自救的协同救市措施,推动市场自救,实现市场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也只有市场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市场才能发挥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银行同业共进退机制仅仅适用于市场不能有效发挥自我调节功能的危机时期和防止形成危机的调整时期。该机制是强加于市场的行政性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动力,而产生“搭便车”的外部性问题,不利于商业银行之间的良性市场竞争。在市场信心稳定,危机预期消除后,应选择合适时机废除行政性的共进退机制,回归自我调节主导的市场机制。
四、小 结
尽管当前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但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仍然长期向好。一是住房需求被持续居高不下的房价收入比抑制的庞大的中等、中高收入群体为房地产平稳着陆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二是创新推动的“经营市场,服务企业”新经济模式则为地方政府卸“地产承受之重”、避免财政危机,中国宏观经济平稳着陆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三是国家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启动的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内生的城镇化进程,也为中国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内投资和消费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面对正在快速形成的危机预期,对目前尚在局部范围的房地产问题和流动性问题的处理务须慎之又慎。中国应充分吸取美国政府在次贷问题处理过程中的教训,发挥政府在稳定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和组织市场自救方面的关键作用,成功化解问题,避免全局性的经济金融危机。如此则既可继续保持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能作为全球经济金融的稳定器,为全球经济金融回稳和发展做出贡献;也为中国沉着冷静应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推动经济平稳转型赢得时机,创造条件。关于中国经济转型,笔者运用关系论经济分析方法,构想了“经济自律,市场约束,政治和谐”的路径,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中国安居之路——走出房地产迷局》一书。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所有的救市措施都应着眼于稳定市场信心、保护经济金融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和推动市场自救。人不自救,神仙无助。在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不能激发市场自救的救市措施将无法落地,或落地后无法传导,很难充分发挥作用。换言之,中央新政为宏观经济送来了过冬的“棉衣”,但肯定只有部分能够领到“棉衣”,只有为领到的部分推动市场自救创造条件,中央新政才能最终到位。
顺天谋事,成事在人。历史给了我们机会,也给了我们抓住机会的选择。我们有没有做出这种选择的勇气和智慧?
参考文献:
[1] 冯燮刚中国安居之路——走出房地产迷局[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2] 冯燮刚,李子奈当前形势下化解中国经济金融困境的对策——兼论扩大内需应从房地产入手[J]经济学动态,2009,(1)
[3] 中国土地政策改革课题组中国土地现状解密:土地财政与地方财政[J]财经,2006,(4)
[4]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
Expectation of Crisis,Coordinate Bailout,and SelfRescue of the Market
——The Relationalism Economic Wat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croeconomic and Finance in China
FENG Xiegang
(Department of Risk Administration,China Citic Bank,Beijing 100027,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mutually reinforcing between crisis expectation and credit contraction, the self-adjustment capability of market declines continuously, and even collapses completely. The coordinated market saving led by government is crucial to filling organizational vacuum of market, market stabilization, and resolving crisis. Two measures focusing on resuming market self-saving are provided to avoid crisis. And the Relationalism principle is also provided guiding the policy consideration of government saving market and market self-savin
Key words:crisis expectation;market self-saving;coordinated market saving
(责任编辑:刘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