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生命中,拥抱总是有的:10岁之前,总在父母怀里撒娇,然后慢慢长大;20岁以后,和热恋的恋人或新婚的爱人拥抱,温暖的怀抱就是激情的摇篮,然后激情没了;30多岁,那个娇嫩的小生命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即使抱在怀里也生怕自己太用力了,然后小生命也像你当年一样,想独立了。
只有那么几年或十几年,一个身体会和另一个身体重合,其他人生的大部分,我们都空着。没有人会认为拥抱有什么不好,但即使对父母爱人,也总是守着那个“含蓄”的准则。
就像张学友,说起想拥抱母亲,居然下了整整一个月的决心。东方人在表达感情方面,非常“节俭”,常常羞于表达,便借口和人“心照不宣”。而长期“不宣”的结果就是,渐渐失去表达、交流情感的能力,越来越孤独,也越来越冷淡,集体患上了“情感不表达症”。
心理学家说:“身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拥抱是身体的本能需要。”而我们的身体失语,已经多年。
失语的身体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明媚的“春天”。阳光为什么只埋在一个人的心里?释放出来才能让每个人都温暖。为什么不可以给爱一个形式?现在就转身,给你爱的人一个拥抱。
纽约曾经出现了一个“Cuddle party”,它很快成为一种最新的时尚风潮,蔓延到加州,并迅速登陆加拿大和英国。
在聚会的3个多小时里,你想拥抱谁都可以,但不能谈论性或其他一些敏感话题。参加者穿着各式各样的睡衣,睡衣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是自己的名字。派对开始时大家围成一个圈,每个人确立自己的个人位置,然后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拥抱开始,拥抱主要是抚摸背部,和面对背的贴卧,在派对结束时,大家会拥抱在一起。
“拥抱派对”创办者雷德·米豪尔克是一个按摩师和性教育工作者。他说:“每个人都有接受异性拥抱的需要,即使在纽约这样的大都会同样如此。很多人参加派对是因为他们不能得到所需要的温暖。除了家人、同事、朋友等寥寥数人,周围擦身而过的都是冷着面孔的陌生人,他们渴望一个毫无障碍的温暖的拥抱。”
网上曾做过一个名为“拥抱爱”的公众调查。
57.1%的人不会吝惜自己的拥抱,希望直接表达出对家人、对朋友、对爱人的深情厚谊;
64.8%的人可以接受“当众拥抱”;
34.6%的人是为了“给所爱的人以支持或鼓励”才去拥抱;
70.8%的人会以“琐事见真情”的方式代替拥抱;
94.1%的人“最想拥抱父母或爱人”。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对拥抱的渴望和对拥抱的忽略几乎是同样的突出,在和家人相处时表现得更加明显。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曾说过:“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生命,使你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将能加强关系及大大地减少摩擦。”
那些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的孩子健康得多,成人更是如此,它会让你重拾童年的安全感、温暖感。中国孩子远远比美国孩子得到的拥抱和亲吻少,到了10岁左右,就很少有人再拥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亲人。
我们擅长实打实的物质上的支持与分享,但常常忽略精神的情感的交流与关爱。就像老公拿了100%的精力去外面打拼,他会理直气壮地说:“我還不都是为了这个家!”不会想得到太太需要的不只是分享他的钱、他的成功,而更要分享他的爱。到底有多少婚姻是因为物质的原因破裂呢?
给爱一个表达式。如果不习惯用语言来直接表达,那么用身体语言来传达心意。
你是不是感觉自己越来越孤独?你是不是怀疑自己越来越冷漠?那么,拥抱吧。一天至少3个拥抱:
清晨第1个拥抱——给你的爱人
结婚时间越长,能坚持拥抱的人越少,关键问题是对婚姻有了倦意。要让婚姻注入新的活力,每天只需要一分钟的浪漫拥抱,将使你有效改变目前婚姻的麻木状态。婚前拥抱的惊喜你已经尝到甜头,那么婚后拥抱的神奇将使你终生幸福。
日间第2个拥抱——给你的父母、朋友……
孩子对父母的关注从来不会超过父母对孩子,对他们来说,需要的不是香车宝马,只是一分钟的拥抱。对朋友也是一样。也许,你在认真拥抱以后,再也不想忘记这种感觉。还有身边需要拥抱的每一个人,甚至陌生人。
睡前还有一个拥抱——给你的孩子
婴儿期缺乏拥抱,孩子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就算渐渐长大学习独立后,他们仍然需要这种身体的“支持”。拥抱孩子是父母借着身体的接触来告诉孩子: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错误,我们永远爱你。这种爱将变成孩子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爱需要包装,需要给它一个可以触及的形式。形式传达内容,有了形式,内容才能真实地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会萎缩。我们就是要给爱一 个形式主义的表达,拥抱就是它的仪式。更何况专家认为,每天都能表达爱而同时得到爱的回报,青春会更长久。这种身心两益的形式是对自己和周围人的一种善待,它会像电流一样延伸到你的周围。
如果你认为拥抱是一个特定的动作,只能给特定的人,那么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形式:一杯水、一个关爱的眼神……重要的是要表达,不管有没有身体接触,关键是让你们的关爱抵达彼此。
(摘自心理空间)(责编 江有汜)
只有那么几年或十几年,一个身体会和另一个身体重合,其他人生的大部分,我们都空着。没有人会认为拥抱有什么不好,但即使对父母爱人,也总是守着那个“含蓄”的准则。
就像张学友,说起想拥抱母亲,居然下了整整一个月的决心。东方人在表达感情方面,非常“节俭”,常常羞于表达,便借口和人“心照不宣”。而长期“不宣”的结果就是,渐渐失去表达、交流情感的能力,越来越孤独,也越来越冷淡,集体患上了“情感不表达症”。
心理学家说:“身体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拥抱是身体的本能需要。”而我们的身体失语,已经多年。
失语的身体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明媚的“春天”。阳光为什么只埋在一个人的心里?释放出来才能让每个人都温暖。为什么不可以给爱一个形式?现在就转身,给你爱的人一个拥抱。
纽约曾经出现了一个“Cuddle party”,它很快成为一种最新的时尚风潮,蔓延到加州,并迅速登陆加拿大和英国。
在聚会的3个多小时里,你想拥抱谁都可以,但不能谈论性或其他一些敏感话题。参加者穿着各式各样的睡衣,睡衣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是自己的名字。派对开始时大家围成一个圈,每个人确立自己的个人位置,然后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拥抱开始,拥抱主要是抚摸背部,和面对背的贴卧,在派对结束时,大家会拥抱在一起。
“拥抱派对”创办者雷德·米豪尔克是一个按摩师和性教育工作者。他说:“每个人都有接受异性拥抱的需要,即使在纽约这样的大都会同样如此。很多人参加派对是因为他们不能得到所需要的温暖。除了家人、同事、朋友等寥寥数人,周围擦身而过的都是冷着面孔的陌生人,他们渴望一个毫无障碍的温暖的拥抱。”
网上曾做过一个名为“拥抱爱”的公众调查。
57.1%的人不会吝惜自己的拥抱,希望直接表达出对家人、对朋友、对爱人的深情厚谊;
64.8%的人可以接受“当众拥抱”;
34.6%的人是为了“给所爱的人以支持或鼓励”才去拥抱;
70.8%的人会以“琐事见真情”的方式代替拥抱;
94.1%的人“最想拥抱父母或爱人”。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对拥抱的渴望和对拥抱的忽略几乎是同样的突出,在和家人相处时表现得更加明显。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洛德·傅斯博士曾说过:“拥抱可以消除沮丧——能使体内免疫系统的效能上升;拥抱能为倦怠的躯体注入新生命,使你变得更年轻、更有活力。在家庭中,每天的拥抱将能加强关系及大大地减少摩擦。”
那些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的孩子健康得多,成人更是如此,它会让你重拾童年的安全感、温暖感。中国孩子远远比美国孩子得到的拥抱和亲吻少,到了10岁左右,就很少有人再拥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亲人。
我们擅长实打实的物质上的支持与分享,但常常忽略精神的情感的交流与关爱。就像老公拿了100%的精力去外面打拼,他会理直气壮地说:“我還不都是为了这个家!”不会想得到太太需要的不只是分享他的钱、他的成功,而更要分享他的爱。到底有多少婚姻是因为物质的原因破裂呢?
给爱一个表达式。如果不习惯用语言来直接表达,那么用身体语言来传达心意。
你是不是感觉自己越来越孤独?你是不是怀疑自己越来越冷漠?那么,拥抱吧。一天至少3个拥抱:
清晨第1个拥抱——给你的爱人
结婚时间越长,能坚持拥抱的人越少,关键问题是对婚姻有了倦意。要让婚姻注入新的活力,每天只需要一分钟的浪漫拥抱,将使你有效改变目前婚姻的麻木状态。婚前拥抱的惊喜你已经尝到甜头,那么婚后拥抱的神奇将使你终生幸福。
日间第2个拥抱——给你的父母、朋友……
孩子对父母的关注从来不会超过父母对孩子,对他们来说,需要的不是香车宝马,只是一分钟的拥抱。对朋友也是一样。也许,你在认真拥抱以后,再也不想忘记这种感觉。还有身边需要拥抱的每一个人,甚至陌生人。
睡前还有一个拥抱——给你的孩子
婴儿期缺乏拥抱,孩子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就算渐渐长大学习独立后,他们仍然需要这种身体的“支持”。拥抱孩子是父母借着身体的接触来告诉孩子: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错误,我们永远爱你。这种爱将变成孩子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爱需要包装,需要给它一个可以触及的形式。形式传达内容,有了形式,内容才能真实地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会萎缩。我们就是要给爱一 个形式主义的表达,拥抱就是它的仪式。更何况专家认为,每天都能表达爱而同时得到爱的回报,青春会更长久。这种身心两益的形式是对自己和周围人的一种善待,它会像电流一样延伸到你的周围。
如果你认为拥抱是一个特定的动作,只能给特定的人,那么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形式:一杯水、一个关爱的眼神……重要的是要表达,不管有没有身体接触,关键是让你们的关爱抵达彼此。
(摘自心理空间)(责编 江有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