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无疑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对该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认为,一方面,翻转课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翻转课堂;英语教学;优势;局限性
【作者简介】侯茜,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一、引言
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迎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在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将信息化手段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渐渐成为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在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扩大和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多元化的今天,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熟识并应用。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又或被称为“颠倒课堂”,最早起源于美国,被称为“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通过重新安排课内外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转交给学生,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以观看微视频,微课等形式完成知识的课前学习。该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过程,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受到了极大地改变,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有目的性的主动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应用的优势
1.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数据时代下,势必对学习方式产生影响。基于数据分析和技术支持,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便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应是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手段、内容、起点、进程、评价方式等,促使学生各方面获得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及时发现问题,可以通过回放、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来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学习中所产生地疑问也可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逐渐摆脱依赖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寻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2.促进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实现高效课堂。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并没有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均发生了变化,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摄取知识。
3.增进师生交流互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场所相对固定,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大量的课本知识讲授,师生间交流机会大大减少。同时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无法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通过翻转课堂,有利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单一授课转变为师生的双向交流沟通,教师在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采用的确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课程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合理有效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顺利地展开密不可分,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课后复习巩固知识时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课程资源。因此,如果教学课程设计中教学资源陈旧、缺乏针对性势必会影响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2.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现代化的科技技术可以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但由于地域和技术掌握程度的差异,部分教学资源的呈现度也有较大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3.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下,翻转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就要求学生有绝对的自律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极大地依赖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课前没有认真学习,课堂讨论无法有效开展,课后也不进行有效地巩固复习,因此学习效果也会产生较大差异,从而造成成绩差异明显。
五、结语
作為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无疑对现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注重个性化教学的同时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制约因素对翻转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产生了影响,相信通过对教师掌握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培训和教学课堂设计的专业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惠莉.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方法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3,01.
[2]刘兴法.关于“自主发展”课堂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13,07.
[3]邓笛.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述评[J].外语界,2016,04.
[4]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构建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关键词】翻转课堂;英语教学;优势;局限性
【作者简介】侯茜,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一、引言
随着科技发展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迎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在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将信息化手段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渐渐成为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在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扩大和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多元化的今天,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熟识并应用。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又或被称为“颠倒课堂”,最早起源于美国,被称为“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通过重新安排课内外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转交给学生,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以观看微视频,微课等形式完成知识的课前学习。该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过程,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受到了极大地改变,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有目的性的主动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应用的优势
1.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大数据时代下,势必对学习方式产生影响。基于数据分析和技术支持,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便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过程应是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而采取恰当的方法、手段、内容、起点、进程、评价方式等,促使学生各方面获得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及时发现问题,可以通过回放、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来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学习中所产生地疑问也可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逐渐摆脱依赖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寻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2.促进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实现高效课堂。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并没有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均发生了变化,学生从被动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摄取知识。
3.增进师生交流互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场所相对固定,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大量的课本知识讲授,师生间交流机会大大减少。同时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无法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通过翻转课堂,有利于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单一授课转变为师生的双向交流沟通,教师在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采用的确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课程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合理有效地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顺利地展开密不可分,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课后复习巩固知识时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课程资源。因此,如果教学课程设计中教学资源陈旧、缺乏针对性势必会影响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2.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现代化的科技技术可以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但由于地域和技术掌握程度的差异,部分教学资源的呈现度也有较大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3.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下,翻转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就要求学生有绝对的自律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极大地依赖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课前没有认真学习,课堂讨论无法有效开展,课后也不进行有效地巩固复习,因此学习效果也会产生较大差异,从而造成成绩差异明显。
五、结语
作為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无疑对现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注重个性化教学的同时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制约因素对翻转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产生了影响,相信通过对教师掌握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培训和教学课堂设计的专业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惠莉.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方法研究[J].文学教育(中),2013,01.
[2]刘兴法.关于“自主发展”课堂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13,07.
[3]邓笛.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述评[J].外语界,2016,04.
[4]李广,姜英杰.个性化学习的理论构建与特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