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实验趣味性高,实用性强。它是用简单易得的器材或自己动手制作的简单装置,在课外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物理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新教材设计了许多小实验。这种设计促使学生通过课外寻找实验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既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也为学生适应中考改革奠定了基础。以下谈谈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作用。
一、小实验能加强物理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物理中不少概念、原理都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而小实验的开展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生产生活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深化与活化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如指甲剪、杆秤、起子等应用了杠杆原理;鞋底和车轮的斜纹是为了增大有益的摩擦;各种打捞工程是浮力的利用;各种自动化工程很多都是电磁继电器的应用等,我们可利用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做各种与这些原理有关的小实验,这样可使学生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课外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对学生来说都是创新活动。若能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并用来做一些实验,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会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他们的思维活动会更积极主动,学习后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做“乒乓球托住矿泉水瓶”实验,首先将矿泉水瓶装满水,然后用乒乓球盖严瓶口,手按住乒乓球把瓶子倒过来,放开手后水不会流出来。这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比任何语言描述得更好的效果。又如浮力现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密度的关系,总是迷惑不解。这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小实验:把鸡蛋放在纯水中,鸡蛋会下沉,当不断往水中加盐后,鸡蛋又浮起来了,在加一定量的盐时,鸡蛋悬浮在水中,继续加盐,最后发现鸡蛋漂浮在水面上。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很轻易地领悟到了同一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三、小实验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努力实践,积极思维,大胆探索,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和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动手中加快了创新思维培养的步伐和效率,演示小实验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实验的取材、制作和观察,这就为课堂上学生的亲手实践提供了可能。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在玻璃杯内装上半杯大米(不能装满或装的太少),筷子插在中间,把米压紧,使筷子直立,加入少量水后,不能立刻就提筷子,稍停一段时间,等米吸水胀开后,再提筷子。根据压力增大,表面变粗糙,摩擦力变大的原理,当米吸水以后发胀发涩,这样既增加了米对筷子和米对玻璃杯的压力,又增大了米与筷子,米与玻璃杯之间的粗糙程度,因此筷子与米以及米和玻璃之间的摩擦力也增大,所以提起筷子能把装米的玻璃杯提起来。实验形象、直观地说出了压力增大,表面变粗糙,摩擦力变大的原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与此同时,小实验还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通过安排这些生动的小实验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组装、调试和观察,使学生真正做到手脑并用,不仅加深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
通过课外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情感,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了提高,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来之不易,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收获,都会有新的发现,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和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得到了增强。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小实验能加强物理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物理中不少概念、原理都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而小实验的开展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生产生活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深化与活化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如指甲剪、杆秤、起子等应用了杠杆原理;鞋底和车轮的斜纹是为了增大有益的摩擦;各种打捞工程是浮力的利用;各种自动化工程很多都是电磁继电器的应用等,我们可利用身边简单易得的器材做各种与这些原理有关的小实验,这样可使学生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课外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对学生来说都是创新活动。若能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仪器,并用来做一些实验,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会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他们的思维活动会更积极主动,学习后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做“乒乓球托住矿泉水瓶”实验,首先将矿泉水瓶装满水,然后用乒乓球盖严瓶口,手按住乒乓球把瓶子倒过来,放开手后水不会流出来。这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比任何语言描述得更好的效果。又如浮力现象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密度的关系,总是迷惑不解。这时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小实验:把鸡蛋放在纯水中,鸡蛋会下沉,当不断往水中加盐后,鸡蛋又浮起来了,在加一定量的盐时,鸡蛋悬浮在水中,继续加盐,最后发现鸡蛋漂浮在水面上。从这个实验中,学生很轻易地领悟到了同一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三、小实验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努力实践,积极思维,大胆探索,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大量的观察、实验和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动手中加快了创新思维培养的步伐和效率,演示小实验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实验的取材、制作和观察,这就为课堂上学生的亲手实践提供了可能。例如,小实验“筷子提米”,在玻璃杯内装上半杯大米(不能装满或装的太少),筷子插在中间,把米压紧,使筷子直立,加入少量水后,不能立刻就提筷子,稍停一段时间,等米吸水胀开后,再提筷子。根据压力增大,表面变粗糙,摩擦力变大的原理,当米吸水以后发胀发涩,这样既增加了米对筷子和米对玻璃杯的压力,又增大了米与筷子,米与玻璃杯之间的粗糙程度,因此筷子与米以及米和玻璃之间的摩擦力也增大,所以提起筷子能把装米的玻璃杯提起来。实验形象、直观地说出了压力增大,表面变粗糙,摩擦力变大的原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确信了摩擦力的存在,认识了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与此同时,小实验还起到“引导”、“解惑”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例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时,学生用导线将电池(三节)、小灯泡和两个鳄鱼夹组成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导电的实验组。当鳄鱼夹夹住铅笔芯部分时,小灯泡发光,说明电路连通,碳质导电是导体;当鳄鱼夹夹住铅笔木质部分时,小灯泡不发光,说明干木材不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用两手各握一个鳄鱼夹时,小灯泡亮了,说明人体导电是导体;当松开一只手时灯泡熄灭,这说明空气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实验,学生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思维在训练操作中也得到发展。通过安排这些生动的小实验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组装、调试和观察,使学生真正做到手脑并用,不仅加深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
通过课外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情感,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了提高,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来之不易,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收获,都会有新的发现,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和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得到了增强。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