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语文课前自读法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x8113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让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读书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是学生自主读懂的,反复读而习句读、识精义,绝非老师代替所能完成。从教师的角度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教师把好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实践、运用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举一反三,能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从而终生受益,此所谓授之“渔”而非授之“鱼”。中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一方面迫切希望老师能教给他们好方法,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精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成绩;另一方面又对教师存在着强烈的依赖心理,一切留待课堂上,等待教师的讲解,自己很少主动读书和有方法地读书,这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和学好语文是极为不利的。
  课前自读法强调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前必须完成五遍自读,不完成则不讲解。读而不讲至少有7分得,讲而不读则至少有7分失。所以,教师持之以恒的要求学生课前自读,使其养成习惯,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十分重要。
  1.跳读。学生在初读文章时,如果遇到生难字词,不要急于去查字词典,因为这样会导致信息传递的中断,不利于对文本的理解。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先在生难字词上作记号,方便以后查找。第一遍读完后,再借助工具书理解掌握。需要强调的是,字词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构成语文基本功的要件。识字量越大,词汇积累越多,我们的语文能力也就越强。“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虽然可望不可求,但它至少从侧面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方向。
  2.连读。在疏通文句后,第二遍是连读,即不中断、不漏词句地朗读。它强调的是通顺、流畅,朗朗上口。通过阅读,使句子像句子,文章像文章,其目的是在顺畅的阅读中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培养语感。当然,这样的阅读,也能让学生初识句意、文意,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3.抠读。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通过细读细抠,明白词意是什么,句意是什么,段意是什么,文意是什么,知作者所云。当然,如果确有不能理解的东西,首先要学会查资料,学会向他人请教。如果依然无法求解,就应该做上记号,留到课堂上,请教师帮助完成。
  4.览读。“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览读要有居高临下的气势,让目光和文本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览全篇,宏观把握,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从而对文章的写作框架形成清晰、深刻的印象。人有肢体骨骼,文有起承转合。一篇文章如何起笔,如何承接,如何过渡,如何收结,细读之后再回归整体,一切便迎刃而解。
  5.赏读。一篇好的文章,总有精美的,可供回味、咀嚼的语言,把这些好的语言勾划整理出来,拿出功夫细读细品,会别有一番滋味,也会有一番长进。
  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导读和讲授远不只这些,或纵深挖掘,或横向联系,完全取决于教师驾驭知识、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但如果学生课前已经认真地完成了预习自读,做好教师讲授前的准备工作,其学习效果也自然可想而知。
  我们之所以认为这种自读法适用于中学生,一方面是基于他们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及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有学好语文的强烈心理冲动——升学压力和求知欲使提高学科成绩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学生的热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要求和督促学生坚持自读,用心做好,久而久之,它的实际效果将会是明显的,也将使我们的教学工作驾熟就轻、事半功倍。
  (责编 雷 艳)
其他文献
广宁县是肇庆下辖的一个山区县,社会管理一直存在着一些难题。但是,从2009年以来,该县在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治理资源,构建多种治理平台和机制,其社
【摘 要】 在历史教学中,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相关史料,让史料“说话”,进行史实论证,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历史规律。重视有价值的史料教学,通过史料研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关键词】 兴趣 比较 能力 创新思维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古今中外的科学。而历史教材所反映的内容仅仅是书山一角、沧海一粟。在历史教科书中,虽然引用了一些史料,但毕竟有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果仅仅围绕着教科书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在日趋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对我院数字媒
中学历史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今天的许多中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不大,面对这种状况,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依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学历史课上好。    一、将诗歌与历史教学相结合,文史交融,相得益彰    诗歌与历史发展关系密切,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决定了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中学历史教材引用的诗歌数量很多,其内容
本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归纳的换元法的一些妙用,现将它整理出来以供读者参考。    一、函数类    (1)求最值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